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一轮)
一轮基础精讲-29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思维激活1在沙虎鲨家族,兄弟姐妹间的斗争极其血腥和残忍。
最为年长的沙虎鲨会“消灭”一些弟弟妹妹,以确保获得更理想的生存机会。
沙虎鲨兄弟姐妹间是竞争关系吗?为什么?二、知识讲解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种内斗争与竞争都属于生存斗争,如苗与苗之间是种内斗争,苗与草之间则为竞争。
考点/易错点2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下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两种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5)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答案】(1)③②①④(2)竞争结果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等而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④(5)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解析】(1)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两者互助互利,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对应曲线应为③。
大、小两种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混养在一起后,小草履虫繁殖速率超过大草履虫,具有明显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消亡,对应曲线为②。
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其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捕食者数量受被捕食者限制,即兔波动变化在前(b),狐波动变化在后(a),表现出互为消长关系,对应曲线为①。
2021高三统考人教生物一轮(经典版)学案:必修3第9单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明细]1。
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
群落的演替(Ⅰ) 3。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4。
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文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必修 3 P72—正文)(√)2.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称为捕食,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必修3 P73—图4-10)(√)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必修3 P74—正文)(√)4.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必修3 P74—正文)(√)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必修 3 P75—探究)(×)6.诱虫器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必修3 P 76-探究)(√)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必修3 P78—正文)(√)8.在沙丘、火山岩、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必修3 P80—正文)(×)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必修3 P81—正文)(√)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2017·全国卷Ⅱ)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2016·全国卷Ⅲ)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
(×)(3)(2016·全国卷Ⅲ)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2015·全国卷Ⅰ)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5)(2013·全国卷Ⅱ)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6)(2014·全国卷Ⅰ)光裸岩石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后的地方开始的为次生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

D、浅海中的鱼类、节肢动物、海藻等生活在一起的
全部生物
.
21
2、特征: 物种的丰富度、_种__间__关__系___、空间结构、
群___落__的__演__替__等。
.
22
考点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捕食
生
A
物
数
量
B
时间
乙:数量坐标图
思考:乙曲线中怎样判定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
23
2、竞争
概念: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 物相互争 __资__源___和__空__间___等
.
27
4、互利共生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
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 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 ) 28
互利共生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互利共生的特点:
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的__同___步__性_____变化。
.
29
考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6
1.生物技术中常用到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H标记核苷酸可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B.用14C标记的CO2追踪光合作用中的C原子,C原子的 转移途经是:C02→C3→(CH20)
C.用18O分别标记H20或CO2中的氧,可以用来证明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大多来自H20
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
生物一轮复习练习29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析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高考模拟)下列关于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D)A.草原生态系统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动物的数量越多C.在群落垂直结构的各层次上栖息的动物都不同D.光的穿透性对湖泊中植物的分层分布有重要影响[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就越多,B错误;有些动物在群落中栖息在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多个层次,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等决定,D正确。
故选D。
2.(2019·湖北高三开学考试)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解析]甲的波峰在前为被捕食者,A错误;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两种鱼为争夺O2等资源会发生竞争关系,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D 正确。
故选D。
3.(2019·河南高三开学考试)在某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 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C.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是250D.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解析]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动物Y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后稍微减少至稳定,伴随着动物X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最可能为捕食关系,A项错误;引入动物Y后,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项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C 项错误;第5年后,动物X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故第五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D项正确。
高中生物高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目标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2.群落的物种组成3.种间关系(连线)深化拓展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记忆口诀“同生共死”“X”型曲线“你死我活”或“势均力敌”“有先有后”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注意(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2)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
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寄生与捕食: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
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77练习:“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
蝉与树之间是寄生关系;蚕与桑树之间是捕食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决定植物: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因素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77“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群落及其演替(新人教一轮复习教案)

新人教一轮复习教案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课标要求]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核心素养] (教师用书独具) 1.群落属于生命系统,具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群落可以发生演替。
(生命观念)2.比较各种种间关系的不同特点,并用数学模型表示。
(科学思维)3.制订并实施方案: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科学探究)4.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考点1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强调该区域中全部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
2.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①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
③规律a.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b.在群落中,有些物种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很大,往往占据优势;有些物种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影响不大,不占优势。
c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2)群落的种间关系(连线)提示:①—c—Ⅲ②—b—Ⅳ③—d—Ⅰ④—a—Ⅱ⑤—e—Ⅴ(3)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决定因素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的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5)生态位①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高考生物一轮精品模拟: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名校模拟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3.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A.图中表示初生演替的曲线应为甲B.图中A~E点中代表顶极群落的应为DC.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D.图中C点处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剧烈变化,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7.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8.科研人员对某一地区甲、乙、丙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数 B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 D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9.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弯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异湾藻——缘管浒苔 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 B .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 C .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 .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3.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 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对寄生生物有受益,对寄主有受害
讨论:1.捕食与寄生的区别是什么? 2.互利共生与寄生的区别是什么?
拓展内容:种内关系
㈠.种内互助
“群聚”互助
“社会性”群聚 蜜蜂群、蚂蚁群等
“生活性”群聚
“报警”互助
发声报警 释放化学物质报警 蜂、蚂蚁等 危险时鹿闪动尾巴 形态动作报警
生态位
种群数量 增长规律 物种组成 种间关系
个体
同种
种群
种群特征
不同
生物群落
群落的演替
个体特征
群落的结构
范围与边界
基础课时案34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演替
2017备考·最新考纲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Ⅱ)。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下列叙述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D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定区域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 。 各种生物种群 种间关系 、空间 2.群落特征: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____ 群落的演替 等。 结构、____________
裸岩上的演替
B、次生演替
1.定义: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 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过程 ⑴一年生杂草 ⑵多年生杂草 ⑶小灌木 ⑷灌木丛 ⑸乔木(森林)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1)定义: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 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 进行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乔木阶段) ▲在以上演替的各阶 段中,所需时间最长 的是地衣到苔藓阶段, 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 本植物到灌木阶段。
(1)捕食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讨论:大鱼吃小鱼是捕食关系吗?
特点:数量上 呈现出“先增 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 少”的非同步 性变化
(2)竞争
大 象 和 狮 子 抢 夺 水 源
竞争的结果
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 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 优势 ,另一方____________ 劣势甚至灭亡 。 方占______
时间 速度 影响因 素 实例
群落演替的原因 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
㈡.外界环境条件变化; ㈢.动物的活动性;
㈣.种内、种间关系; ㈤.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羊群、鱼群等 狼、乌鸦等
同类相食
㈡.种内斗争
争夺配偶
争直结构
(具有明显的 分层现象—— 即不同生物占 据不同高度。)
问:一片水稻田中的水稻高矮是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1)引植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
(3)引起水域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阳光、含氧量、食物等
特点: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两种生物生存能 生物B 力不同
时间
生 物 数 量
生物B 生物A
两种生物生存能 力相当
时间
(3)互利共生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特点:“同生共死”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4)寄生
探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
1、回答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 度研究的有关问题 (1)调查方法:土壤动 物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且身体 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 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是 采用 取样器取样法 。 (2)土壤动物习性: 趋湿趋暗、避光避热 ,应用这 些习性设计诱虫器(如右 图)
(3)种群丰富度的统计有两种方法:
演替过程:
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
(速度慢)
(速度快)
(速度慢)
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
演替特点:
群落的演替是有一定规律、有一定的方 向性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盖的地面,或原来存 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 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消灭了的地方 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沙丘、火山岩 和冰川泥土上的演替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 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一是 记名计算法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 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 群落; 二是 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 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 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 很少),适用于 个体较小、数量较多 的群落。
三、种间关系 不同的生物种群聚集在同一空间,它们之间的 联系十分密切,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复杂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按性质可以分为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类型。
2.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主要特征是常呈镶嵌性分布。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 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四、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类型 A、初生演替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的组成 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规律技巧】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定义: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 .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 丰富,反之越少。 2.特点: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丰富度不同。 2 .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 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3.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4.丰富度随水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