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主要史观介绍和应用

合集下载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历史高考五种史观及例题

历史高考五种史观及例题

历史新高考中涉及新史学观解读及训练解读近年的高考历史卷,无论是全国文综卷,还是各省新高考历史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在试题命制中都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

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打破了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一统史坛的局面,并逐步取代旧范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宠”。

因为多重史学范式的共存交融或转换,不仅在于打开了历史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

其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命题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不同范式的解读与转换中产生了,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因此,同学们在进行历史高考复习时有必要了解和应用新史学观(或称史学范式)。

一、五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看”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一)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过去历史研究中的“阶级斗争史观”,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看重的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历史看成是由重大政治事件构成的阶级斗争或人民革命,革命、起义被看作是分期、断限历史的重大界标而备受瞩目和关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的中外历史研究中的“政治制度变革论”、“革命史范式”等由此形成。

史学范式简介

史学范式简介

史学范式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模式,包括史学管带你、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研究的范围等内容。

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观、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是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的观点、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围的集合。

近年来,各省高考历史试题,都非常突出对新史学范式的考查。

了解史学范式的主要观点和高考历史试题设计的主要特点理应成为我们高三历史复习的重点。

下面,我重点介绍几个主要的史学范式。

1、文明史范式
主要观点: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四个方面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3)人类文明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如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按照不同的方面,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应用方法:1)从文明演进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以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

2)重视对“四个文明”的认识。

a.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和制度创新;
b.物质文明突出生产力发展史,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
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

c.精神文明主要包括细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

d.社会文明。

谈新史观下的高考历史命题

谈新史观下的高考历史命题


史 观) D 它 是中 国传 统 农 业 文 明最 早 开 始 走 向 近代 工 业 文 明 的 . 地 方 ( 明史 观 ) 文 1 明史 观 。文 明 史 观认 为 , 类 社 会 的 历史 就是 人 类 文 . 文 人 明 演进 的历 史 。 明史 观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生 产力 的发 展 为 标 文 以
响 的思 想 , 民 主 思 想 等 。 如 关 键 词 : 业 文 明 、 业 文 明 、 质 文 明 、 神 文 明 、 治 农 工 物 精 政 文明 、 承 、 流 、 合。 传 交 融 文 明史 观 在 新 高考 中 涉 及 的 内 容 比较 多 , :0 8 江 苏 如 20 年 卷政 治 文 明 中 的郡 县 制 、 省 六 部 制 、 马 的 法 律 制 度 、 国 三 罗 英 的君 主立 宪制 度 。 物质 文 明 中 的 中 国 近 代 民族 工 业 和 英 国 的 工业 革 命 . 神 文 明 中东 西 方 先 哲 的思 想 比较 、 代 中 国 人 思 精 近 想观 念 的转 变 、 顿 的科 学 贡献 等 。 0 8 广 东 卷 政 治 文 明 中 牛 20年 的宗 法 制 、 主 专 制 、 典 的 城 邦 制 、 国的 1 5 年 宪法 等 。 君 雅 中 94 物 质文 明 中 的 中 国 自然 经 济 的解 体 、 汉 经 济 发 展 概 况 、 联 改 西 苏 革 、 雷 顿 森 林 体 系建 立 的 背景 等 。 神文 明 中 的王 阳明 和康 布 精 有 为 的观 点 、 文 主 义 思 想 、 想 社 会 主 义 者 的 观 点 等 。2 0 人 空 08 年 海 南卷 政 治 文 明 中宋 朝 的 枢 密 使 、 典 民 主政 治 的特 征 、 雅 英 国 的君 主立 宪 制 、 国 的共 和制 等 。 质文 明 中 的世 界 市 场 的 法 物 形成 、 二次工业革命 的特点 、 战期 间民族工业 发展概况 、 第 抗 东 南 亚 国 家联 盟 发 展 的概 况 等 。 神 文 明 中法 家 思 想 观点 、 精 人 文 主 义 内 涵 、 德 斯 鸠 的 观 点 、 中山 的 民 生 主义 。 孟 孙 2现代 化 史 观 。人 类 社 会 从 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社 会 的 转 变 . 过 程 就 是 现代 化 。 现 代 化 史 观 重 点 考 察 的 就 是 这 一 发 展 演 变 的 过 程 。 代 化 史 观 的基 本特 征 是 : 为从 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社 现 认 会 的 转 变 过程 包 括 经 济 上 的 工 业 化 、城 市 化 ,政 治 上 的 民主 化 、 制 化 , 化 上 的理 性 化 、 学 化 、 众 化 和通 俗 化 , 法 文 科 大 以及 社 会 生 活 上 的 平 等 化 和 世 俗 化 :现 代 化 的 类 型 可 以分 为 原 发 型 和 传 导 型 , 本 主 义 和 社 会 主义 。英 法 美 是原 发 型 、 本 主 资 资 义 的现 代 化 , 日本 是 传 导 型 、 本 主 义 的 现 代 化 , 中 国 则 是 资 而 传导型 、 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 关键 词 : 工业 化 、 市场 化 、 主化 、 制 化 、 学 化 、 性 化 。 民 法 科 理 现 代 化 史 观 在 高 考 中涉 及 的 内容 比较 多 ,其 中2 0 年 广 07 东 卷 的第 2 题 非 常 具有 典 型 意义 。 9 3社会 史 观 。社 会 学 和 历 史 学 结合 的产 物 , 为 和历 史 上 . 认 的经 济 、 治 、 化 问 题 一 样 , 政 文 社会 问 题 也 是 史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 研 究 历 史 , 仅 要 眼 光 “ 上 ” 关 注 “ 人 物 ” “ 事 件 ”还 不 向 , 大 和 大 , 要 眼光“ 向下 ” 关 注 “ . 小人 物 ” 关 注 平 民百 姓 、 注 与 芸 芸 众 、 关 生 息 息 相 关 的“ 事 ” 也 可 理 解 为 “ 英 雄 史 观 ” 包 括 社 会 变 小 。 非 , 迁 史 、 会 1常 生 活 史 、 会 习俗 史 、 庭婚 姻 史 、 市 化 和人 社 3 社 家 城 口流 动 史 、 会 保 障 史 、 与环 境 关 系 史 等 。 社 人 关键词 : 会 、 活 、 境 。 社 生 环 4革 命 史 观 或 唯 物 史 观 ( 史 唯 物 主 义 ) 历 史 唯 物 主义 . 历 。 是 关 于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一 般 规 律 的科 学 , 由 马克 思 和 恩 格 斯 在 1世 纪 中 叶创 立 ,德 意 志 意 识形 态 》 它 形 成 的 主要 标 志 。 9 《 是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为 历 史 的 主 体 是 现 实 的 人 , 们 认 他 的性 质 和 活 动 受 制 于 所 处 的物 质 生 活 条 件 :物 质 生 活 的 生 产 方 式 决 定 社 会 生 活 、 治 生 活 、 神 生 活 的一 般 过 程 ; 会 存 政 精 社 在 决 定 社 会 意 识 . 会 意 识 又 能 动 地 反 作用 于社 会存 在 ; 产 社 生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之 间 的矛 盾 、 层建 筑 和 经 济 基 础 的 矛 盾 , 推 上 是 动一 切 盛 会 发 展 的基 本 矛 盾 ,在 阶级 社 会 中表 现 为 阶 级 矛盾 和 阶级 斗 争 : 民群 众 是 历 史 的创 造 者 。 新 高 考 中已 经 开始 人 在

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运用的探究

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运用的探究

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运用的探究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运用一直是备受考生和历史老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史料作为历史探究的基础和依据,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考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史料的运用不仅是历史学科的必修内容,而且是历史学科考试的核心因素,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史料运用更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本文从史料的观点、种类、分析方法入手,探究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运用的规律和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历史考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卷;史料运用;规律;方法;探究。

一、引言随着历史学科教学和考试的不息深度和进步,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运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和依据,史料的运用不仅是历史学科的必修内容,而且是历史学科考试的核心因素。

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史料运用更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由于历史史料种类繁多、内容复杂,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史料运用更是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和语文素养才能应对。

因此,本文从史料的种类、分析方法、规律和方法入手,探究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运用的措施和方法,旨在援助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历史考试更好地完成史料的分析与运用。

二、史料的观点及种类史料是指史学探究中所使用的原始资料,是历史学的基础和依据。

史料是流传下来的物证和文献两类原始资料的统称,其中物证包括各种实物、建筑、墓葬、器物、遗址、遗迹等,文献包括书籍、古书、史记、笔记、遗书、遗牒、官方档案等。

按照时间分类,史料可以分为古代史料、中世纪史料、近代史料和现代史料等几类;按照地域分类,史料可以分为国内史料和国外史料;按照性质分类,史料可以分为官方史料、私人史料、民间史料、神话听说等多种形式。

三、史料的分析方法史料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的考据、时代背景的分析、事件的比较、思想文化的剖析等几类。

其中,文献考据是指对史料的来源、真实性、作者、时代特征、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探究,以裁定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

时代背景的分析是指对史料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有助于深度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变迁。

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

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

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历史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先人们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做好准备。

必修二是高一历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介绍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一、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

大历史观是指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则是指从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性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二个重要知识点。

文化多样性指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文明的交流互鉴则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三个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包括中央集权、礼仪之邦、文化传统等方面,而地理环境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水利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

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四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部落联盟制、封建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等不同阶段,其中,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五、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演进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演进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五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不同阶段,其中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

六、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思想文化变迁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思想文化变迁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六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在农业、工艺、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科技创新,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封建礼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与传承也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重要体现。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高考历史常用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常用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常用史观知识点历史是了解人类过去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史观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史观知识点。

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历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史观,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分别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的,而唯心史观则强调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两种史观的不同理论基础导致了对于历史发展的解释有所差异。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并且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个体的意识、意愿和创造力,它注重个体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而发生变化。

辩证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由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推动的。

四、国家与民族国家与民族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国家是指一个具备独立政治权力、拥有一定领域和人口的政治组织,而民族则强调共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不同的国家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演变过程中,而民族则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

五、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民族意识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而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的集体利益和民族身份,是指导民族发展的一种思想。

六、专业化与普及化在当代社会,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学科,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历史书籍和研究成果。

然而,普及化的历史也非常重要,因为历史是国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普及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

七、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历史正确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观介绍和应用史观介绍:1.现代史观即近代史观(范式)现代化和近代化在通常情况下,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

它既包含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还包括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世俗化和理性化)等内容。

2.全球史观现(范式)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又称为整体史观。

是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文明史观(范式)主要内容是: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4.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种史观都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

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现代史观和全球史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观的一个特定阶段。

5、其他史观:生态史观和比较史观(1)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一、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道家、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古代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1、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

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而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二战后,原子弹、氢弹的制造成功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

2、罗斯福新: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水利工程、整体规划粮食生产等。

3、赫鲁晓夫改革:大规模垦荒,耕作粗放,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自然规律。

4、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下发展科技;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2)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

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

(2)比较史观(含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强化练习:1.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

A.现代化史观B.革命史观C.全球史观 D.文明史观2.下面几幅图反映了新中国农民生产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中从根本上讲应遵循( )。

A.农民的感情 B.环境的变化C.生产力水平 D.政治环境3.“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

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4.(佛山模拟)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

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

这一观点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5.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6.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C.人民公社D.“一五计划”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 )。

A.唯物史观B.全球史观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8.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9.刘海影在《2009年:美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一文中指出: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相比,目前的危机拥有更加广阔的全球背景。

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因素是( )。

A.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B.传统欧洲强国与美国形成对抗格局C.苏联未融入世界市场 D.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分割世界10.有人说,“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的。

”主要是由于( )。

A.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在全欧洲范围内建立商业联系B.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D.其探险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1.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分析1898年至1905年欧洲列强在中国的角逐与国际形势变化时指出:“欧洲中心论正在迅速失去其有效性……决定全球政治结构的不再是欧洲均势体系。

”这表明该史学家的思想立场是( )。

A.唯物史观 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 D.现代史观12.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通过了投票权改革方案,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的整体投票权提高到47.19%,其中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由原来的2.77%提高到4.42%。

这说明( )。

A.世行决定权实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B.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C.世行投票权的大小取决于国家的国际地位D.改革方案有利于各成员国平等分享世行投票权1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在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14.(改编)2009年12月和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先后在哥本哈根和坎昆举行。

在前一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不休,最终留下诸多遗憾;在后一会议上,与会国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

①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②意识形态的分歧仍是各国合作的重要障碍③各国意识到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协商解决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合作又有深刻矛盾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5.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分别是( )。

A.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B.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C.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D.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16.以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中国近代化的先驱③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有世界影响的伟人。

其中②④评价的角度是( )。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17.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18.新型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正如恩格斯所说:“蒸汽机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是( )。

A.雇佣关系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B.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劳动的工场C.工业革命在西方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D.自然科学新发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19.张海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