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009催化剂起燃试验规范

合集下载

有关催化剂检测标准

有关催化剂检测标准

有关催化剂检测标准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既能提高也能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固体催化剂也叫触媒)。

据统计,约有90%以上的工业过程中使用催化剂,如化工、石化、生化、环保等。

青岛科标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催化剂成分检测、催化剂成分测试及催化剂的相关性能检测。

检测产品:化肥催化剂:脱毒剂、转化催化剂、变换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甲醇催化剂等炼油催化剂石油化工催化剂:聚合催化剂、氧化催化剂、加氢催化剂、脱氢催化剂等环保催化剂其他催化剂:水解催化剂、甲烷化催化剂、合成甲醇催化剂、GLJ-B固体硫化剂、HB33型烷基吡嗪合成催化剂、TM型甲醛、甲醇净化催化剂、D101、D201型氨燃烧制氮催化剂等。

检测项目:性能检测:抗压碎力、磨耗率、比表面积、孔径、堆密度、最佳反应条件、转换率、外形、结构、密度、粒度、孔体积、表观松密度、磨损指数、机械强度等。

分析项目:成分分析、配方还原、主成分分析等。

检测标准:HG/T 2086-2013 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HG/T 2089-2014 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HG/T 2225-2010 工业硫酸铝HG/T 2271-2014 氨氧化制硝酸用铂催化剂HG/T 2273.1-2013 天然气一段转化催化剂HG/T 2273.2-2013 天然气二段转化催化剂HG/T 2273.4-2014 天然气一、二段转化催化剂试验方法HG/T 2505-2012 有机硫加氢催化剂HG/T 2509-2012 甲烷化催化剂HG/T 2511-2013 甲烷化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HG/T 2514-2014 有机硫加氢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HG/T 2515-2013 有机硫加氢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析方法HG/T 2516-2013 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HG/T 2559-2011 化肥催化剂产品分类、型号和命名HG/T 2693-2014 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HG/T 2779-2009 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低压部分)HG/T 2780-2009 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低压部分)HG/T 2781-2010 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中钴钼含量的测定HG/T 2782-2011 化肥催化剂颗粒抗压碎力的测定HG/T 2960-2010 精制氯化亚铜HG/T 2962-2010 工业硫酸锰HG/T 2976-2011 化肥催化剂磨耗率的测定HG/T 3251-2010 工业结晶氯化铝HG/T 3542-2013 化肥催化剂中微量硫分析方法HG/T 3543-2014 天然气转化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

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 Testing Standard of SCR catalysts for the DeNOx of Flue Gas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编制工作组《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国家标准《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的制定任务来源于2013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为20130424-T-303。

根据计划要求,本标准的起草单位为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机械科协研究总院、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龙源催化剂有限公司、中电投远达环保有限公司、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由全国环保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5)负责归口管理。

2工作简况2.1工作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我国大气污染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已由单一煤烟型污染转变为煤烟型与光化学污染并存的复合型污染。

近年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居高不下,高于新修订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70%-160%,也比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高出3倍以上,灰霾天数占到全年总天数的30%—50%,不利气象条件下区域性的灰霾持续时间长达5-10天。

PM2.5及其前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等的减排形势已十分严峻,亟需加强防控力度。

火电、冶金、建材、石化等重点工业源生产过程是PM2.5及其前体物最主要来源的之一。

据统计70%以上的NOx来自火电、钢铁、水泥等主要用能行业排放。

控制工业源PM2.5及其前体物的排放是控制我国PM2.5污染的关键。

我国大气环境高浓度污染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大,污染程度之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将是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最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发动机催化器起燃试验作业指导书

发动机催化器起燃试验作业指导书
涡前排温(℃)
排气背压(kPa)
进气负压(kPa)
标定点中冷后温度(℃)
进油阻力(kPa)
0.2~0.6
85±5
88±5
/
/
≤6.7
≤5
49±2
/
设备要求
见附录3
起动机驱动电压
12V
ECU驱动电压
12V
要求记录数据
(需要测量的用“√”表示;不需测量的留空白,不得直接删除;未列出的自行添加,并用“√”表示)
1、进气状态:进气温度:(25±5)℃、相对湿度:(50±10)%、进气压力(100±2)kPa
2、大气因子要求:0.96≤fa≤1.06
机油
【填写机油牌号、质量等级、粘度等级】
燃油
【填写燃油牌号】97#
冷却液
【填写冷却液牌号】自来水
控制参数
机油压力(MPa)
机油温度(℃)
出水温度(℃)
燃油温度
(℃)
通用
1.大气压力

2.环境温度

3.环境湿度

4.转速

5.扭矩

6.功率

7.燃油消耗量

8.燃油消耗率
9.进气流量

温度
1.燃油温度

2.机油温度

3.进水温度

4.出水温度

5.中冷前温度

6.中冷后温度

7.1缸涡前排温
8.2缸涡前排温

9.3缸涡前排温

10.4缸涡前排温

11.催化器前温度
3、发动机启动前检查发动机机油,如不够则添加,避免烧机器;

废弃催化剂标准

废弃催化剂标准

废弃催化剂标准本标准旨在规定废弃催化剂的相关标准,包括催化剂化学成分、物理性质、活性评价、使用条件、废弃处理、环境影响、安全使用和质量标准等方面。

1. 催化剂化学成分废弃催化剂的化学成分应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具体来说,催化剂中各元素的含量应符合相关规定,如金属元素含量应低于一定值,杂质元素含量也应符合要求。

2. 催化剂物理性质废弃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应符合相关标准。

催化剂的颗粒大小、形状、比表面积等指标应符合规定。

此外,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也应满足要求。

3. 催化剂活性评价对于废弃的催化剂,应进行活性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等指标。

活性评价应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并采用标准的评价方法。

4. 催化剂使用条件催化剂的使用条件应符合相关规定。

在使用过程中,催化剂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应得到有效控制,以确保催化剂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5. 催化剂废弃处理对于废弃的催化剂,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应不产生二次污染,并符合环保要求。

例如,可以将催化剂进行回收再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6. 催化剂环境影响催化剂在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应对催化剂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催化剂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等。

7. 催化剂安全使用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安全风险。

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催化剂的安全使用。

例如,对于易燃、易爆或有毒的催化剂,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8. 催化剂质量标准废弃催化剂的质量标准应符合相关规定。

具体来说,催化剂的质量应符合其相应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活性等指标的要求。

同时,对于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其质量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催化剂技术规范书

催化剂技术规范书

中海石油天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锅炉烟气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催化剂技术规范书2015年 9月南京目录1.范围 (1)2.总则 (1)3.设计条件 (2)4.技术要求及性能保证 (5)5.供货范围 (9)6.图纸与数据要求 (13)7.检查与试验 (13)8.生产、装配与交付时间进度 (16)9.其他 (16)1.范围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中海石油天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锅炉烟气综合治理改造工程。

投标方应完全遵守本技术规范书中的规定与要求。

2.总则2.1无论相关的图纸或文件有没有经招标方批准或认可,投标方都应保证装置、系统、设备与材料不会因设计、材料、加工以及性能差而有任何缺陷。

2.2如果在化学寿命期期间内,因投标方过错导致装置、系统、设备与材料出现了任何与技术规范书中规定的要求不相符、故障或缺陷,投标方应负责采取一切必要的补救措施(包括改进、改造或更换)。

此类补救工作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根据买卖双方签订的商务合同规定处理。

2.3对第三方就催化剂提出的任何索赔,投标方应予以赔偿并使招标方和最终用户免受损害。

赔偿事宜根据商务合同处理。

投标方应保证不会因其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合法性问题而导致第三方向招标方或最终用户索赔。

2.4本技术规范书所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

投标方应保证提供符合技术规范书要求和现行中国或国际通用标准的优质产品。

2.5投标方提出的产品应完全符合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

2.6投标方提供的设备应是全新的和先进的,并经过运行实践已证明是完全成熟可靠的产品(提供近三年国内外业绩表)。

2.7凡在投标方设计范围之内的外购件或外购设备,投标方应至少要推荐2至3家产品供招标方确认,而且招标方有权单独采购,但技术上均由投标方负责归口协调。

2.8在签订合同之后,到投标方开始制造之日的这段时间内,招标方有权提出因与本设备制造相关的规范、标准和规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修改要求,投标方应接受这些要求,并且这些修改不产生合同价的变更,因为投标方明白自己提供的产品应符合最新的规范、标准和规程要求。

燃料质量验收标准

燃料质量验收标准

燃料质量验收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燃料的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燃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燃料,包括但不限于汽油、柴油、天然气等。

3. 质量验收指标3.1 燃料化学成分燃料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硫含量、苯含量、麻醉剂含量等。

3.2 燃烧特性燃料的燃烧特性应满足国家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点火性能、燃烧热值、燃烧产物等。

3.3 污染物排放燃料的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颗粒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4. 质量验收方法4.1 取样与检测燃料取样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取样点应代表性。

取样后,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和燃烧特性的检测。

4.2 检测结果确认检测结果应通过实验室认可的分析方法进行确认,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4.3 验收标准判定根据质量验收指标中的要求,将检测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判定燃料的质量是否合格。

5. 质量验收记录与报告质量验收过程中应建立记录,包括取样记录、检测结果记录等。

验收合格的样品应编制质量验收合格报告。

6. 质量验收责任分工相关单位应明确质量验收的责任分工,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

7. 质量验收控制根据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建立检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程序,确保质量验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 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相关监管部门应对燃料的质量验收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处理质量问题,确保燃料质量合格。

9. 附则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贯彻执行。

以上是燃料质量验收标准的内容,通过制定和实施此标准,可提高燃料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切实保障能源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催化燃烧设备的质量检测标准

催化燃烧设备的质量检测标准

催化燃烧设备的质量检测标准
催化燃烧设备的质量检测标准通常由国际和国家标准组织制定,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性能符合相关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检测标准:
1. ISO 9001:确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包括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服务的所有方面。

2. ISO 14001: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确保设备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3. ISO 45001:确定了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确保设备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4. EN 298:欧洲标准,规定了供热设备和水暖设备催化燃烧器的安全性和性能要求。

5. ASME PTC 46:美国标准,提供了催化燃烧设备性能测试和评估的指南。

6. ASTM E1515:美国标准,用于测量催化燃烧设备的NOx排放。

7. NFPA 86:美国标准,涵盖了热处理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管理要求。

除了以上标准外,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催化燃烧设备可能还需要符合其他特定的质量检测标准。

设备制造商通常会根据这些标准进行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产品符合相关的安全和性能要求。

柴油机甲醇催化分解预混进气燃烧技术研究及应用

柴油机甲醇催化分解预混进气燃烧技术研究及应用

24 魁科■技2019年•第10期柴油机甲醇催化分解预混进九燃烧披术研究及应用◊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翁文祥路鹏岳高东桑俐敏本文通过甲醇溶液催化分解成可燃混合气的原理和组分分析、燃烧过程分析和台架试验的方法,基于一台YC6J180-21(广西玉柴)柴油机和Y380S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搭建了适用于柴油机性能检测系统,测量了柴油机在单独使用柴油和使用甲醇溶液+柴油二种情况下的外特性,以及同工况下柴油的消耗量。

试验数据表明甲醇溶液催化分解后,预混进气燃烧技术使柴油机最大功率、最大扭矩提升,同工况下柴油的消耗量和使用成本降低。

1项目背景目前大量矿山机械所用的动力还是传统高压柱塞泵供油的柴油机,而矿山机械又是工作工况变化最频繁、最剧烈的机械之一,经常要求发动机短时超额定功率工作,同时又是长时工作机械,每天的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每天的燃油消耗量大。

且多是变工况、大功率、长时间、多台套工作%研究一种方法,通过对现有柴油机进行轻改造,在柴油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排气余热将甲醇溶液催化分解成气态可燃混合气,通过进气支管将其预混入进气中一起参与燃烧,使内燃机动力性提升,油耗下降,比较好的解决矿山机械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柴油机甲醇催化分解预混燃烧技术回甲醇是一种非常好的代用燃料,不仅来源广泛,而且价格低廉,其可以从煤、天然气等资源中提炼,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甲醇燃料前景广阔。

目前,由于甲醇燃料理化特性与柴油差异比较大,更多的研究和应用集中在汽油机上,所以目前市面上有较多的甲醇汽油的使用。

甲醇柴油液态按比例混合燃烧技术目前有不少机构在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甲醇混入比例较少时,柴油机功率、扭矩没有大的影响,油耗稍有增加,排放有较大改善,但普遍在甲醇使用比例达到40%时,柴油机工作状态出现恶化,功率、扭矩严重下降,油耗上升,排放也出现恶化情况%如果将甲醇和少量的水汽化,并通过催化剂裂解成CO、也等可燃气,再与空气混合进入气缸燃烧会很好的解决此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编号 SY009版本 V01发布日期 2011-8-1 催化剂起燃试验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目录1试验目的 (3)2试验条件 (3)3试验方法 (3)4测量项目及数据整理 (3)4.1 测量项目 (3)4.2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 (3)5本规范说明 (3)5.1 本规范适用范围 (3)5.2 引用标准 (4)附件1 测试传感器 (5)附件2 发动机携带附件 (10)附件3 试验控制条件 (10)附件4 试验设备 (11)1 试验目的考察发动机冷启动或热机起动时尾气后处理器的起燃温度,以及转化效率。

2 试验条件发动机所带附件同附件2中万有特性。

环境温度为20-30℃,发动机水温和油温为环境温度。

3 试验方法起动发动机并将转速稳定在1200rpm/1bar BMEP,测试排气温度达到300℃的时间,升温过程中的催化器进、出口温度和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4 测量项目及数据整理4.1测量项目发动机冷机状态下启动后,记录三效催化器入口与出口温度、排放、以及催化器转换效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4.2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从起动开始记录升温过程中的催化器进、出口温度和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并进行图表和数字化分析及评价。

5 本规范说明5.1本规范适用范围本方案规定了汽车用发动机性能台架对标方法,其中包括各种负荷下的动力性及经济性试验方法,无负荷下的起动、怠速、机械损失功率试验方法以及有关气缸密封性的活塞漏气量及机油消耗量试验方法,用来评定汽车发动机的性能。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用汽油机,属往复式、转子式,不含自由活塞式。

其中包括点燃及压燃、四冲程、非增压及增压机(机械增压、涡轮增压及中冷)、水冷及风冷机。

5.2引用标准a)GB_14762-2002车用点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b)GB_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c)GB_14761-1999_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d)GB_17691-2005_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e)GB_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f)GB/T_18297-2001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GB/T_1859-2000往复式内燃机_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工程法和简易法。

h)GB_18352.3-2005(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i)GB/T_19055-2003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

j)GB/T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和试验方法。

第 5 页 共 11 页附件1 测试传感器附表1 测试需要(推荐)的传感器信号传感器类型测量项目高温传感器常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真空传感器备注总排气温度 1涡轮前15cm 处。

空滤器进气温度 1在空滤器上打孔,距离入口处15cm 各缸进气温度 4在进气歧管进口下游30mm 左右处测量,测压头与内壁平齐。

进气歧管稳压腔进气温度 1可借用原机传感器,或在中部打孔安装 冷却液进口温度 1安装于进水管路上,尽量靠近发动机本体 冷却液出口温度 1安装于出水管路上,尽量靠近发动机本体 油底壳机油温度 1通过油标尺将传感器深入到机油液面下 主油道机油温度 1 在主油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安装 各缸排气歧管排气温度 4 靠近排气口。

三元催化器前排气温度 1 距催化器载体15cm 三元催化器中排气温度 1 三元催化器中。

三元催化器后排气温度 1 距催化器载体15cm 温度 选项第一级消声器前排气温1距一级消声器15cm第 6 页 共 11 页度第一级消声器后排气温度1距一级消声器15cm 第二级消声器前排气温度1 距二级消声器15cm 第二级消声器后排气温度 1 距二级消声器15cm 燃油温度1常温传感器,在靠近喷油器的入口处测量。

误差不超过±2℃压气机前进气温度 1同空滤器后温度。

压气机后进气温度 1 同中冷器前温度。

涡前排气温度 1 借用总排温 涡后排气温度 1借用催化器前温度中冷器前进气温度 1距中冷器15cm 中冷器后进气温度1距中冷器15cm 各缸进气压力 4 靠近进气口,以不影响喷油油束为宜 总排气背压 1 大气压力AVL 自带传感器空滤器前进气压力 1 距空滤器15cm 压力选项空滤器后进气压力1距空滤器15cm第 7 页 共 11 页缸盖油道机油压力及OCV 阀压力 1在缸盖上距离VVT 较近的部位安装 进气歧管稳压腔进气压力1 可借用原机传感器,或在中部打孔安装 水泵前的冷却液压力 1 水泵后的冷却液压力1主油道机油压力 1 在主油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安装 三元催化器前排气压力 1 距三元催化器15cm 三元催化器后排气压力 1距三元催化器15cm 第一级消声器前排气压力1距一级消声器15cm 第一级消声器后排气压力1 距一级消声器15cm 第二级消声器前排气压力1 距二级消声器15cm 第二级消声器后排气压力 1距二级消声器15cm 曲轴箱气体压力 1 曲轴箱回油管路,靠近油底壳,接三通 缸盖罩气体压力 1 机油加油口处安装,测气体压力 燃油压力油轨前端安装,不需要加装传感器第 8 页 共 11 页压气机前进气压力 1 借用空滤器后压力 压气机后进气压力 1 借用中冷器前压力 中冷器前进气压力 1 距中冷器15cm 中冷器后进气压力 1 距中冷器15cm 涡前排气压力 1 借用总排气压力 涡后排气压力1借用催化器前压力增压器排气阀控制压力 1 三元催化器前CO三元催化器前CO2 三元催化器前HC 三元催化器前NOx三元催化器后CO 因通道数不够,暂不测量 三元催化器后CO2 因通道数不够,暂不测量 三元催化器后HC 因通道数不够,暂不测量 尾气直测三元催化器后NOx因通道数不够,暂不测量 进气流量 测量AVL 自带设备润滑油流量 科隆K450电磁流量计,机油泵附近 燃油流量 AVL 试验台架自带设备测量 水泵前流量 科隆K450电磁流量计 流量选项水泵后流量科隆K450电磁流量计冷却液流量科隆K450电磁流量计,冷却液进出口处中冷器流量转速选项增压器转速增压器转速测定仪,需要在增压器叶片上安装一个磁片 缸内燃烧压力在火花塞孔处测量,示功图。

AVL燃烧分析仪燃烧分析压进气低压(瞬态)视具体情况力排气低压(瞬态)视具体情况进排气相位发动机诊断仪燃烧分析转喷油相位发动机诊断仪速点火相位发动机诊断仪第 9 页共 11 页湖南大学先进动力总成技术研究中心附件2 发动机携带附件发动机所带附件除维持发动机所必须携带的外,还包括下表(表2)各部分。

附表2 发动机携带附件功率试验序号附件名称起动怠速总功净功万有特性机械损失机油压力建立时间压缩压力机油消耗 活塞漏气空气滤清器、进气消声器 √ O √√O O√√ O进气、混合气预热√OO√O √ √ √ √曲轴箱通风装置√√√√O√√√× 1进气部分 燃油蒸发排放控制装置O O O O × O O O×试验室排气系统 ×√××O O × O O 排气连接管道、消声器及尾管√×√√×× √× ×排气再循环系统 O O O √O √ √ √ O二次空气√ × √ √ × √ √ √ √ 2排气部分 催化转化器 √×√√×√√√√散热器、护风罩及风扇 O ×× × × × × × × 3冷却 节温器√ ×××× ×× × × 蓄电池 √√√√O√ O√ √ 发电机及空调压缩机√ ×√√√√ √ √ √ 4电子发动机电控系统 √√√√O √√√√5传动变速器O ×× × ×× × × ×注:√表示应带的附件(如有)。

×表示不应带的附件。

O 表示可带可不带的附件,按需要任选,但应在试验报告里注明。

附件3 试验控制条件除燃油特殊规定以外,一般应按下表(表3)条件进行性能试验。

湖南大学先进动力总成技术研究中心第 11 页 共 11 页附表3 试验一般控制条件 序号项目条件 备注 1燃料牌号 93#~97#汽油 2机油牌号 3冷却系温度 83℃~93℃ 靠近发动机冷却液出口及进口处测量;误差不超过±2℃。

4机油温度 90℃~100℃ 在主油道、主油道的入口处测量;误差不超过±2℃。

5 燃料温度 20℃~30℃ 在靠近喷油器的入口处测量。

误差不超过±2℃。

6 排气背压 ≦6.7kpa 离发动机排气歧管出口或涡轮增压器出口下游75mm 处,在排气连接管里测量,测压头与管内壁平齐;误差不超过±0.2kpa。

7 发动机吹拂 所有试验均可设置外加风扇或相应装置向发动机吹拂。

附件4 试验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