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与孩子交朋友

合集下载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重要任务,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应该避免的,下面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1. 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溺爱会让孩子不懂得自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应该适当给予孩子自主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不要过分严厉。

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应该以理性和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 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家长不应该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 不要打骂孩子。

体罚和辱骂是不可接受的教育方式,它们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家长应该用心理和谐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

5.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应该让孩子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让他们学会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和无能。

6. 不要剥夺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权,不要擅自查看和揭露孩子的隐私。

这样可以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7. 不要过分比较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家长不应该过分比较孩子。

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自卑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8. 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友圈。

交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交友选择,同时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交友。

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交友,这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9.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要对他们过分苛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速度,家长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

10.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过多的物质享受会让孩子变得贪婪和不知足。

家长应该教导孩子珍惜资源,培养他们的节俭意识。

教育孩子是一项终身的任务,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避免上述十大禁忌,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和有责任心的人。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其实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不光光要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也需要关注孩子的情商,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有一个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孩子,那么之后的发展也会更加的顺利,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的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篇1第一,从基础开始。

儿童心理学家勒纳??图阿说,我们应该从最普通的基础开始,教孩子说“你好”、“请”、“谢谢”,以及回应的话。

也就是说,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教起。

第二,怎样谈话。

餐桌是家长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家长应尽量讲些随意的话题,如“这个周末我们想干什么”?如果孩子没有提议,你可以提出建议。

不过,最好还是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要把他放在旁观者或附和者的位置上。

第三,克服害羞。

千万不要轻视孩子的害羞现象,这是他们交朋友的巨大障碍。

研究表明,约有11~15的孩子有过分害羞的倾向。

非常严肃的家长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胆怯,说话结巴。

这时家长如果强行纠正,孩子的结巴会愈演愈烈。

家长的不断唠叨或用高压手段纠正孩子,只会使他更加恐慌。

其实,任何威胁行为,如责骂、讽刺、挖苦或唠叨不仅不会对孩子有丝毫帮助,而且会使他更加退缩,使他从害羞转入严重的心理障碍。

家长循序渐进地带孩子去社交场所能够帮助他克服胆怯心理。

例如,母亲可以把女儿带到某个集会,或带到公园,把她介绍给别的孩子,并建议女儿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对方玩。

第四,和谐相处。

孩子在进入团体生活时都会面临人际关系的磨合,在尚未社会化的孩子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一样会出现“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幼儿自私或道德品质不高,而是人类自然的表现。

面对幼儿期的自我中心,如何教导他们走出自我中心,学会公平、分享、礼让、合作等基本和谐相处的行为,这是培养幼儿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一课。

第五,让孩子担当角色。

如果要参加一次钢琴演奏,孩子可能会提前好几周开始练习,这会使孩子增强自信。

幼儿交朋友反面案例

幼儿交朋友反面案例

幼儿交朋友反面案例
案例1
三年级学生小明,平时傲气十足,对同学不屑一顾,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与同学在一起,常常趾高气扬,喜欢指手划脚。

如果同学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大发脾气,甚至骂人,弄得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不想理他。

这导致某某在班级里很孤立,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案例2
女儿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

可她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她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

后来,我发现她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

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

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女儿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

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

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案例3
某一天中午午餐后,小朋友们都三三两两结伴游戏,惟有XX还左顾右盼地坐着。

过了一会儿,她拿起一本书,向玩跳棋的小朋友走去。

她扬起手里的书大声说:“谁让我玩跳棋,我就把书给他看。

”大家玩的正开心,没人理会她。

他失望地走开了,又转到娃娃家,面带笑容地说:“如果你们让我也玩,我就把书送给你!”“我们不信,这书是老师的,不是你的!”“你骗人!”XX只好闷闷不乐地走了。

如何和孩子交朋友心得体会

如何和孩子交朋友心得体会

如何和孩子交朋友心得体会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是成长道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一个人的未来往往由他周围的人决定。

因此,帮助孩子培养交友能力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如何和孩子交朋友的经验。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理解友谊的概念。

友谊是指通过相互支持、了解和尊重来建立和维持关系的一种情感纽带。

因此,让孩子知道交朋友的原则是互相了解和尊重,不要过于关注外表和社会地位。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与所有人都交往,不考虑社会地位,只注重对方的品质和性格。

其次,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交朋友的机会。

你可以带孩子去公共场合,与其他孩子玩耍。

例如,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游泳池或健身房。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某种活动,比如舞蹈或足球,你可以考虑让他们参加相关的课程或俱乐部。

这些机会会让孩子认识到有很多机会可以结交朋友。

第三,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把握朋友关系的能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样的朋友对他们有好处,以及孩子对自己将如何结交到那样的朋友和保持友谊关系。

孩子们也应该知道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冲突和倾听别人的意见。

最后,我们需要给孩子关于朋友的重要性与价值的启示。

朋友是在家庭外的第二个家庭,朋友会陪你度过青春年华,也会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我们应该不断的告诉孩子,朋友是无价之宝,我们要珍惜它。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为了他们更好的交往,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创造机会认识和尊重别人,我们也应该注重引导我们自己去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成为交际圆滑、善于沟通的人。

初中狐朋狗友辣鸡友谊

初中狐朋狗友辣鸡友谊

初中狐朋狗友辣鸡友谊每位家长都知道:孩子的成长,就是渐行渐远的过程,然而,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进入到校园中,很可能会被带坏。

这也是很多家长关注孩子在校园交往、朋友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是害怕孩子交到狐朋狗友,导致成绩下降。

一旦被“毒友谊”缠身,很可能会让孩子掉入到以下的深渊中。

1.注意力被分散在家长心中认为的“毒友谊”,是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尤其是当孩子有学习意愿和想法时,所谓的“朋友”,会拉着孩子一起玩,使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

在上课时,传纸条、画画等,各种无关学习的事情,更令家长气愤的是,带着孩子一起玩的“朋友”,回到家中闷头,学习成绩丝毫不受影响。

面对孩子成绩下降的情况,家长只能约束孩子,少和所谓的朋友来往。

当孩子的注意力在学习上被分散后,想要使其重新放在学习上,难度是非常大的。

原本能处于中上等的学生,甚至很可能直接沦为下等生,无缘进入到高等院校。

2.价值观受影响长期处于“毒友谊”状态下的孩子,价值观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

所谓价值观,是孩子对事情的认知,自我想法的形成长期处于被带偏状态下,难免会产生错误的认知。

如果没有被及时纠正,很可能会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尤其是产生各种攀比时,尤其是女孩,想要使其重新回归到正轨,难度是非常大的。

3.容易早恋对长期被“毒友谊”影响的中学生而言,非常容易陷入到早恋的状态中。

尤其是身边同学有早恋的,一定会被带坏,甚至还会影响学习,为未来的人生埋下诸多的隐患。

想到上述的三种不良影响,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办法真正淡定,尤其是对认知并不清晰的中学生,非常容易被他人影响,归根到底,都会给成绩埋下极大的隐患。

对家长而言,与中学生讲道理、讲人生,完全说不通,甚至还会遭到中学生的强烈反击。

因此,对中学生而言,分辨能力相对比较差,无法搞清楚:身边朋友是好是坏。

正是因为如此,家长更应该保持强大的关注度,中学生在友谊的选择上把关。

虽然家长的过度干预,可能会激发中学生的叛逆情绪,但是,合理的沟通能避免中学生陷入歧途。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学会弯腰与孩子交朋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允许孩子大胆的表达观点,自由发表言论,更要允许孩子犯错,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总是打骂和问责,试着理解与宽容他们的行为
(二)与孩子一起游戏,参与她们的活动
现在的父母每天要上班还要操持家务,确实很忙,但无论多忙也一定不要和孩子成为“鸵鸟式”的关系,冷漠了孩子,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她们,和她们一起玩笑一起游戏,比如,孩子们都特喜欢看动画片,家长就可以自己亲手用一些软件简单地处理一下,把孩子们的照片跟动画人物放在一起,相信这会让孩子和您都特别开心。

(三)语言生动有趣,多谈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对孩子来说,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是很重要的,而童话故事中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童话中的语言与孩子交流要“童心未泯”怀着一颗童心,站在孩子的位置看问题同时鼓励孩子多讲,多交流,长此以往,才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要学会控制情绪,勇于在孩子面前认错
父母在孩子的面前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将自己不好的情绪在孩子面前显露无疑,甚至于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觉得莫名其妙,没有安全感,即使是当有矛盾出现时,也不能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孩子永远都是错的,要勇于在孩子的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尊重。

亲子关系的建立,尤其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母责任尤重,应该多理解孩子,多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怀、尊重和交流的良好氛围。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到底好不好?看看专家怎么说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到底好不好?看看专家怎么说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到底好不好?看看专家怎么说“和孩子做朋友”是最近几十年流行甚广的一句话,一个家教理念,也被众多家长所认可。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对于更多的中国家长,慎做孩子的朋友,对于一些家长,甚至就不要这样想,这样做。

原因有二,第一,如果脱离文化,没有条件地照搬或者理解这句话就完全错了;第二,不同孩子策略不同,部分孩子与家长并不适用。

这句话之所以有市场,可能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上,对孩子的态度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上,更强调父母与孩子,孩子与老师等社会角色的区别,对于父母长辈的尊重,服从,甚至绝对服从,无论对错。

所谓“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然而,与西方系统的社会文化与观念相关,在与孩子的关系定位上,他们提倡“平等”,与孩子做朋友就成为一种理念之一。

但我想提醒的是,无论平等,还是基于平等提出与孩子做朋友的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其隐含了大量的文化前提,和我们的文化不一样。

首先,在西方,一般来说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部分,不是第一位,更不是全部。

其次,基本的规矩与规则是默认的前提。

和孩子做朋友,不是无条件的。

但中国多数父母不同,孩子是全部,是第一。

为了孩子,很多中国父母愿意无条件付出全部,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砸锅卖铁都要让孩子如何如何。

但西方多数父母绝不会砸锅卖铁,倾其所有,让孩子上一个与自己经济能力不匹配的学校,孩子也会自觉根据经济实力选择次一级但学费便宜的高校就读。

同时,在独生子女大背景下,中国形成了“非常6+1”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除学习之外过分迁就娇宠,基本的教养与规矩全面失守,熊孩子与脆弱的一代并存。

在这个大背景下,家长更需要谨慎与孩子做朋友,更不能没有原则与前提地与孩子做朋友。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定位永远是社会关系之一,也是我们与社会其他成员关系的一部分。

在这个关系中,父母有养护孩子的责任,有监护责任,更有教养的责任,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因此父母有权利与责任在养育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完成养育责任,包括惩戒。

教育子女的方法

教育子女的方法

教育子女的方法:1、和孩子们做朋友很多父母都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自己的主张,所作所为即使本身是错的,在孩子那里也一定是对的。

就好比过去的皇帝,不论皇帝做什么,在臣子眼中,这都是应该的。

父母应该和孩子们做朋友,他们做错了,父母勇于指出他们的错误;父母做错了,也要让他们大胆的指出来,而做父母的也一定要改正错误。

2、丰富的户外运动父母经常孩子去参加一些户外运动,例如公园、郊游、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玩手机的次数非常多,孩子也会学习,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身为家长,多陪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交朋友,他们的性格会更加活泼开朗。

3、给孩子尝试的独立空间相信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突然,有一天,孩子为达到某件事情,一次次尝试,这个时候,做父母的要注意,你最好给他一句鼓励的话:“亲爱的,我相信你可以的",然后转身离开,千万不要盯着他做,或者在他身边转来转去。

4、抚养一个独立的孩子不要只关注你的孩子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了多少东西。

不要总是将您的孩子与其他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与平均水平。

孩子的健康成长发育不好,孩子就会失去自信心。

始终相信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

孩子不完全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是很自然的。

大方向是对的,你不必对细节过于严格。

这个非常重要。

抚养孩子自然会使他们茁壮成长。

教育子女不能做什么?1、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2、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要求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3、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借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其与家长感情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万不要与孩子交朋友!
大卖场里,一个七岁的男孩想买某样玩具,却因爸妈阻止,要求到别的店去比较价钱,而当场发飙,当爸爸贴近那孩子,想好言相劝时,却被他裹了一巴掌。

这位爸爸怕他再来一掌,抓住儿子的手,肚子又被踢了一下。

旁人开始围观,议论纷纷。

受过高等教育的爸妈和颜悦色地,将儿子半拉半抱入车。

回家后,续集怎么演呢?
妈妈赶紧拿毛巾来,帮儿子擦掉一脸眼泪鼻涕,轻声告诉他:“别生气了,又不是不买。

” 爸爸则一面拿出刚买的蛋糕切给儿子吃,一面说:“货比三家不吃亏,这功课一定要学的,钱不容易赚呀!你自己仔细想想。


那天,这对父母一直耐心陪着,等到孩子气消,恢复正常。

而对儿子打爸爸的事件,他们,都避口不再提起。

这位爸爸相信:孩子自己就有能力选择对的行为,发挥原本就潜藏在里面的优秀品格,父母,只需要在旁边用爱心和耐心等候,当孩子脾气过后,让他自己反省出其中对错,得到正确行为的结论,那,才是真正独立。

这种把权柄管教当成高压暴力,而完全不愿意对孩子使用权柄的理念,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者,畅销书籍作家,爱家机构创办人詹母斯道母森(Dr. James Dobson),和其它一些当今最有威信的基督徒心理学家的说法,几乎可以说,就是直接把孩子送进青少年叛逆的推手。

对权柄管教的抗拒和误用,源自对权柄的观念错误。

权柄的正确解释,是:从爱产生,用正确的方式施行出来的管制引导能力。

所以,父母从上帝那里被赋予权柄,出于爱,透过正确的方式,去管制,引导,和保护。

现代很多父母说他们要当孩子的朋友。

坦白说,这种观念并不正确。

我和三个孩子感情都很好,特别是老大,她的个性和某些喜好和我很像,随着她的年龄增长,心志成熟,母女两人之间的相处常常就像好朋友一样,因着彼此信赖,欣赏对方,而可以一起商量,一起讨论。

“妈妈,你可不可作我最好的朋友?”女儿曾经问过我。

“我很高兴你可以对我像对好朋友一样坦诚,知心,而且说实在的,有时,我真希望自己只是你的好朋友,就这样和你聊聊天,谈谈心,多快乐!”我看着女儿答。

“作朋友,就不用管你,唠叨你,挂念你那么深,有时,还要为了你好,大大得罪你,惹你不开心!”我讲给她,也讲给自己听。

“你是我妈妈呀!我知道你管我是为我好!”她贴心地答。

“所以啦!成为你的妈妈是上帝给我的福份,也是上帝对我的交托,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朋友,但对多数人而言,妈妈,只有一个。

所以我希望好好守住妈妈的职分和角色。

记得哟,多结交一些好朋友,而我,永远是你的妈妈。

”我衷心祝福。

没错!亲子之间可以存在友谊。

但是,父母不等同于朋友,父母的角色,无法被朋友的角色取代。

朋友之间只有对等的关系,没有权柄,一切,都只能有来有往地交流,商量。

我深信,作为父母,必须守住上帝赐给父母的权柄,好好行使对儿女的权柄。

只有好好珍惜运用这份权柄,才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管教,扶持孩子健壮成长。

孩子三岁,四岁,甚至七岁八岁的时候,想用友谊来引导他,跟他商量,跟他解释,期待他明白所有道理,这,也未免太勉强他了。

一个扑向火的孩子,父母要立刻强制拉开他,而不是耐心向他解释火的危险,让他自己选择要不要摸火。

有一些妈妈告诉我,靠父母的权柄来处罚孩子是没有用的,处罚只是让孩子害怕,并没有让他们真正明白道理。

对,倘若父母只会用权柄来处罚孩子,那,不单没有真正管教,而且还会带来无止尽的惧怕和怨恨。

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正确的使用权柄管教,而不是放弃权柄管教。

不过,我也反对这种认为害怕没有用,要真正明白道理才有用的理论。

父母不可能等到一个孩子明白刀为什么会割伤自己,才让他不随便玩刀; 父母也不可能等到孩子明白刷牙的道理,才让孩子自动愿意刷牙。

仔细想想,在人类的学习经验里,很多时候,是从害怕开始的。

圣经没有说“明白上帝是智慧的开端。

”,而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


敬畏,是尊敬加上畏惧,而智慧,是一种彻底的明白。

也就是说,一定要先尊敬和畏惧上帝,才有可能得到明白上帝的智慧。

而今日大多数管教的问题就落在此处:次序搞错了!
我们拼命要孩子先明白,然后才敬畏权柄,所以问题百出。

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所以不愿意或不敢运用权柄管教,没有好好教导孩子认识权柄,与权柄互动,到了孩子上国中,甚至到了青少年,发现不行了,才开始想要拾回父母的权柄,运用权柄管教孩子,结果都非常辛苦与无效。

因为当孩子完全明白之前,他们已经先习惯对权柄的轻忽怠慢。

不懂得健康地敬畏尊重权柄,使孩子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一路辛苦。

孩子,总有一天要面对权柄。

这天,其实很快很快,快到开始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了!本文摘自《管教的智慧》作者马睿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