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方法方面赏析《春》

合集下载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春朱自清教案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春朱自清教案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3篇春朱自清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体会美感。

⑴能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作者从春这一背静中,分离出哪些图景来写的?并体会作者对春景的特殊感悟与喜爱之情。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技巧,来学习作者调动感官来感知春的方法,并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句等,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语言的精妙之蕴。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朗读,能复述课文,体会美感。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的技巧,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及语言的精妙。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热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1、重点:⑴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感知过程中所蕴涵的情韵。

⑴品味绘春图中所含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及优美的语句。

2、难点:⑴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技巧,学习并掌握作者调动感官感知周围、感知世界的方法。

3、教学突破:⑴读通、读懂课文,品味文章的意蕴和情韵。

⑴结合作文三步法感知原理及分想思维技巧,形成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联结起来的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春天是绚丽多彩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曾对春怀有特殊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一幅幅春天的图画吧,同作者一起领略和感悟春天的美!2、在学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3、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2页,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作者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一幅图画?与我们大家心中的春是否相同呢?学生活动:1、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心中的春天的景象。

《春》朱自清分析

《春》朱自清分析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哪 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的情景。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 的景象。
“花里带着甜味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想象,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
绘春
• 1、朗读课文 • 2、思考、讨论: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 存在着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这里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 来描绘春天。总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 轮廓。
2014-10-19
春草图
(1)这幅图里春草具有哪些特点?“偷偷的”和“钻” 用得好吗?为什么?“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放在 “小草”前面,而放在末尾呢?
课文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尤其结尾连续三 句的比喻,富有表现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 春天吗?请写出一两句来。
春天像母亲的胸怀,时刻温暖着你。 春天像一首抒情诗,时刻感染着你。 春天像一首悠扬的歌,时刻鼓舞着你。
写作方法:如何写景
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等;
二、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 近到远、从上到下等; 四、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拟人,从侧面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引用,全文的主旨句,启迪人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工作、学 习,奋发向上。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三峡》《济南的冬天》景物描写归纳

《春》《三峡》《济南的冬天》景物描写归纳

结合《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归纳写作方法,归纳了9个种类的写景攻略:
(1)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春》一课写春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既有比喻拟人,还有排比以及想象和联想。

(2)调动各种感官写:视觉、听觉、嗅觉等,所以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变得有形有色有味。

(3)动静结合写:《三峡》“素湍”是动,“绿潭”是静,山为静,水为动。

(4)虚实相生写:《春》春花的繁茂是实写,秋日的硕果是虚写。

(5)精确炼字:“镶着一道银边”的“镶”,“在雨里静默着”的“静默”。

(6)注意顺序和层次的安排:写春花由上到下地写,写春雨由近及远地写。

(7)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写山高山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写山陡峭。

(8)把握特点写:春草把握旺盛的生命力,春花的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等等。

(9)借景抒情写:借景物抒写人物的感情。

《春》说课稿(通用8篇)

《春》说课稿(通用8篇)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通用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说课稿篇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

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

从部编七上第一课《春》学写景抒情_写作方法

从部编七上第一课《春》学写景抒情_写作方法

从部编七上第一课《春》学写景抒情文本研读部编课本将《春》入选为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文章流露出作者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通过课本的形式让学生塑造清灵的心灵世界,明确人生及人格的追求,灌输传统文化的和自由境界的思想。

这篇散文,优美的语言表现出作者对文字的高超驾驭的技艺,抓住春景,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激励人们珍惜当下,奋发向上,正如网络段子“且行且珍惜”。

文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格,正是用这些如诗一样美的语句给读者呈现一幅作勾画的内心艺术美图。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拟人”修辞格。

“偷偷”、“钻”等词语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传神地表现出来。

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排比”、“连环”及“拟人”几种修辞格连用,将桃花、杏花、梨花的竞相开放描绘得非常生动、非常形象。

语句的优美都是文本的立意服务,围绕作者表达的意图相吻合,彰显语言艺术的魅力。

从文中“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作者通过运用“对偶”、“拟人”修辞手法,加深了春景图中树叶的“绿”和小草的“青”,使整幅图更加浓墨重彩。

图中所描绘的树、草及其它植物,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流露出作者的对春的赞美,透过文本细细咀嚼,这何尝部是作者在有限的生命对人生的定义和趋向。

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时代给予生活境遇,言之有情,作文即是内心的声音,文章也会包含作者的思想情绪,触景引发内心对生命产生无限希望。

语言探究1.作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作者用抒情的语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致勾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以盼春——绘春——赞春构成全文,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

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2.作者怎样描写无色无味的春风?作者从人体感官的角度将无形无色的春风描绘得活灵活现、趣味盎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优秀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本文充满了希望、热情和生命的气息,阅读时注意感受,从而提高自己感受美、体悟美的能力。

2、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3、能品味文中精妙语句的含义,学会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4、能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为其配诗、配画。

重点难点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教具学具1、运用课件,展示有关春的音乐《春天在哪里》、图片(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春天美景、flash欣赏。

2、运用课件,展示知识点及学生课外搜集的有关诗文。

预习要求1、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笔记本上。

2、反复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一、导入由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组织学生了解朱自清)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柔如彩虹》钢琴曲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像。

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2、要求学生在协作组内模仿朗读录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语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

(朗读比赛)3、要求学生在听示范朗读时,用简洁的语言理出全文的线索,并分别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春天的美好景色。

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边听边想、班内交流。

组内朗读、互相改进朗读方式,推选出选手在班内做示范朗读。

边听边思考,在书上做好标记。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三、赏析“春景图”1、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对精彩的或自己喜爱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做好点评。

(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2、布置协作组任务:在“绘春”部分任选其中一幅图画进行赏析,可从描写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精彩语句等多角度赏析。

春 教案 《春》教学设计

春 教案 《春》教学设计

春教案《春》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运用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2.引导学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对于祖国语言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后为创作白话文学的典范作出的历史贡献。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教学难点: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1.力求从朱自清写作的初衷──为中学生学习白话文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白话文学兴起初期,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感悟生活、付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画面一所得,从不同画面中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他为创作典范的白话文学的匠心。

2.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某某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今天我们来了解你不知道的国文教师──朱自清。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中学生》杂志和开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语文学习的文本,比如《春》《背影》等,主张真挚的情感、美好的语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优美典范!对我们今天的母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此导入以新视角切入,增强学术性,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体会作品的用意绝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

引导学生体会今天所读到的白话文学,典范美丽的语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朱自清《春》读后感初中作文10篇

朱自清《春》读后感初中作文10篇

朱自清《春》读后感初中作文10篇在《春》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写作方法,把一些自然生物,赋予了人性化,让它们活了起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春》读后感初中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春》读后感范文一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

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

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

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写作方法方面赏析《春》
朱自清先生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却又像一杯醇酒,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本文将就写作方法方面来粗略感受一下《春》究竟美在哪里。

首先,《春》的结构非常严谨,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第一二段总写春天到来,万物苏醒。

第三四五六段分叙了春风拂过,调皮的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钻出来,翠绿翠绿地铺满大地;可爱的花儿争相开放,“眨着眼睛”,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娇嫩的柳枝温柔的摇曳,拨弄着混合在湿润空气里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道和带着甜味的花香。

卖弄清脆喉咙鸟儿长出的婉转的曲子、应和着清风流水的牧童的笛声、薄烟一般笼罩在屋顶上的丝雨、夕阳的余光,工作的农夫,熙熙攘攘的屋舍和漫天飞舞的风筝一起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如诗如画而又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第七八九段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总结全文、寄寓主题。

作者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草”“花”“风”“雨”“迎春图”,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

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其次,《春》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拟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还使用了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一年之计在于春。

”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寓情于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引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等。

这些修辞使文章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表现力强。

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在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

作者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由于感情的倾注,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

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春是一篇诗画合璧的佳作,独具深邃隽永的艺术境界,作者在这么短的篇幅里,修辞手法运用之多,堪称“修辞之最”。

《春》语言朴实、隽永。

朱自清先生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

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如写草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

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

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