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媒介文化-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理解媒介读书笔记传播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传媒形态的变化发展是如何影响社会和人的。
英尼斯是第一个研究专题的研究者,在1950年,1951年分别出版了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采用了经济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反复证明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
而在英尼斯之后,麦克卢汉因对媒体在思想和社会上的效应的研究而闻名世界。
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体的眼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的形态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一种新媒介问世,不管传递了什么内容,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变化。
媒介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象征,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告诉人们存在着什么样的世界,通过改变我们使用传感系统的比例来改变我们的性格。
鉴于电子媒体的普及,他认为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尽管那时的传播科技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传递的内容。
他认为新店子媒介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居然缩短,打破了就得时空概念,整个世界似乎浓缩成了“地球村”。
麦克卢汉认为,通过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人们重新“部落化”,可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亲情重新燃烧起来。
麦克卢汉指出:演讲是人们互相交流最有力的表现方式。
因为他是多种感觉的融合,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电视演讲和人们面对面地交谈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因此当电视经常播放谈话节目时,主持人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盯着摄像机,用充满感情的言语与观众交流因此颇受观众欢迎,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在媒介和文明的进程中,麦克卢汉以敏锐的眼光和督导的分析能力,将人类传播历史中的环境特征、正要媒体、文化特征等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历史演变的三大阶段,即由于使用的主要媒体不同,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脱部落化——再度部落化”这样三个阶段。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理解媒介读书笔记媒介是指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的技术、工具和方法,也可以是指这些技术、工具和方法所使用的平台或者系统。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媒介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关于媒介的理解和读书笔记:1. 媒介的历史了解媒介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例如《人类简史》、《信息革命》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的历史和背景。
2. 媒介的类型媒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媒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如《媒介类型》、《媒介与社会》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媒介。
3. 媒介的功能媒介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促进交流、娱乐和启发等。
了解媒介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决策。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如《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文化影响力》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的功能。
4. 媒介的道德和伦理媒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道德和伦理问题。
了解媒介的道德和伦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更好地评估媒介的影响。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如《媒介的道德和伦理》、《媒介的责任》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5. 媒介的技术媒介的技术是指它们的构建和使用方式。
了解媒介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如《媒介的技术》、《媒介的影响力》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的技术。
以上是一些关于媒介的理解和读书笔记,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的本质、功能和伦理,并了解它们的技术特点。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读书笔记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读书笔记《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是一本关于媒介在文化和社会中作用的书籍,作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作者指出,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到现在的网络、社交媒体等,媒介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动态。
然而,这种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的传播等。
媒介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媒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这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媒介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使得一些独特的民族文化逐渐消失。
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媒介可以塑造公众舆论,影响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媒介,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
然而,媒介也可能被用来传播有害信息,煽动仇恨和暴力,导致社会不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批判性地看待媒介传播的信息,避免被有害信息所误导。
作者还讨论了媒介与个人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介来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使得我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网络社交、虚拟交友等。
这些新的社交方式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隐私泄露、网络欺诈等。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地使用媒介,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全。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媒介的作用,学会批判性地看待媒介传播的信息,合理地利用媒介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认识媒介文化读后感

认识媒介文化读后感《认识媒介文化》一书,是一本关于媒介文化的深度研究之作。
作者以其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媒介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引发了我对媒介文化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媒介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式,不仅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然而,媒介文化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媒介文化的碎片化和快餐化,使人们的阅读和思考变得肤浅和片面;媒介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浮躁和肤浅。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媒介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读完《认识媒介文化》后,我对媒介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媒介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媒介,我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媒介文化是一种传播方式。
媒介文化通过各种媒介形式,传递着各种信息和价值观念,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最后,媒介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媒介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然而,媒介文化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影响。
它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比如,媒介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媒介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了我们的社会参与和创造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媒介文化,既要警惕其负面影响,又要积极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媒介文化的影响,努力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我将更加理性地对待各种媒介形式,不盲目跟风,不轻信传播的信息;我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媒介文化,积极地参与各种互动和社交,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和创造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将更好地适应媒介文化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
通过阅读《认识媒介文化》,我对媒介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相信,只有正确看待媒介文化,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媒介文化是指媒体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媒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媒介,信息和思想得以传播、世界观得以形塑、价值观得以传递。
在媒介文化中,人们与各种媒介和技术进行互动,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
这些媒介向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娱乐、社交互动和自我表达的平台。
媒介文化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观点,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文化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语境的创造。
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电视节目和电影所呈现的角色、故事情节、场景和象征意义,都会对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音乐、时尚和艺术等流行文化也通过媒介传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
媒介文化还在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
广告业的发展使消费文化成为主导,人们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需求被不断激发。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互动方式。
媒介文化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塑造社会身份的机会。
然而,媒介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新闻传媒的媒体集中化和商业化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和偏见。
网络世界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也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此外,媒介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使人们需要具备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应对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问题。
总之,媒介文化在如今的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传递信息和观点,也塑造着个体和社会的身份认同。
媒介文化的发展和运用需要公众保持思辨和批判的态度,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概念,与媒体、技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媒介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不同方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媒介文化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56 媒介文化上课笔记电视、广播.

5/6媒介文化上課筆記─電視、廣播電影「再見列寧」賞析與討論40分鐘。
電影「阿凡達」的文化意義:我們已經無法再分辨人物是真是假,1984年的星際大戰,還可以透過服裝的不同(塑膠衣服)來分辨誰是外星人。
再現(represent):用一個不在場的東西來表現在場的效果,重新出現、呈現。
現在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該相信誰。
真的是「有圖有真相」嗎?現在社會即使有圖,也無法呈現完全的事實,現在的資訊無法被人完全相信,過去的人相信官方和媒體論述。
P32事實的建構李普曼指出,我們日常經驗的生活世界從根本開始就深深受到媒介的觀點所影響。
李普曼認為「(目擊者)對事件本身的認知、談論,與實際的事件相比,其實很多情況都只是該事件的變形。
我們意識中的某個事實(reality),很少就等於原本的事實自身。
人的意識之中的所有事實,幾乎都是被修飾過的。
因此每一份呈現出來的報告,都是『想讓人知道的事情與被人知道的事情的混合』」。
亦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被認定是「事實」的,就是由說者與聽者的意識相互作用而構成。
那麼,這些「事實」是在什麼樣的模組下被構成的呢?李普曼提出了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概念。
要注意,刻板印象不是偏見,而是我們生活經驗「大部分的情況,都不是先看見而後定義,而是先定義而後看見。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生活經驗是既蒐集資訊片段、同時也對「事實」有所知覺,但是在知覺之前「我們的文化早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定義」,而我們就根據這些定義(刻板印象)來知覺事物。
所以,刻板印象絕非是在我們認識事物後才出現的扭曲,反而應該說,我們得以認識事物,是因為有刻板印象。
因此「當某個刻板印象的體系已經相當穩固,我們就更會去注意、並以支持刻板印象的方式去認識事物,而遠離矛盾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會發現好人都有做好事的理由、並發現壞人都有做壞事的理由,但這恐怕都是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了理由,所以要如何看事情,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觀點了」,就是這樣的例子。
认识媒介文化读后感

认识媒介文化读后感《认识媒介文化》读后感。
《认识媒介文化》是一本关于媒介文化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媒介文化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媒介在当今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人们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媒介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同时也对媒介文化的发展和未来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通过阅读《认识媒介文化》,我对媒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媒介文化是指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包括了各种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这些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塑造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文化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媒介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对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阅读本书让我对媒介文化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媒介文化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塑造。
例如,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呈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文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媒介文化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自己在媒介文化中的定位和行为。
最后,通过阅读《认识媒介文化》,我对媒介文化的未来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变化的趋势,新兴的媒介不断涌现,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媒介文化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更加关注自己在媒介文化中的定位和行为。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媒介文化的未来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也更加关注自己在媒介文化中的行为和态度。
总之,通过阅读《认识媒介文化》,我对媒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媒介文化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媒介文化的未来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认识媒介文化笔记

尼克·史蒂文森, 现任教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
重要讲授《社会文化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和《公民权利、身份认同与全球化》(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Globalization)等课程。
1987年, 尼克·史蒂文森以一等奖获得克立大学旳历史学和社会学学士。
1999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于1995年出版, 收录于《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一书(Avebury出版)。
从1991年起, 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研究系讲师。
赴诺丁汉大学任教。
1996年, 史蒂文森和她旳同事彼得·杰克逊、凯特·布鲁克斯有机会进行一项对男性生活方式杂志旳研究。
研究成果于与由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出版, 书名为《男性生活方式杂志旳意义生成》(Making Sense of Men's Life Style Magazines)。
史蒂文森近来旳著作有朗曼(Longman)出版旳《媒介转型:全球化、伦理和道德》和编著旳《文化和公民身份》(公司出版)。
她重要旳研究方向是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文化等等。
内容提纲《结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如下简称《结识媒介文化》)一书是1995年由塞奇(Sage)公司出版旳。
该著作先后被译为西班牙语和汉语, 中文版由王文斌翻译, 商务印书馆。
, 《结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在英国出了第二版, 重要是增补了某些有关网络等新媒体旳内容。
《结识媒介文化》对现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旳地位旳种种措施做了批评性旳审阅, 论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旳传播理论之间旳关系, 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构造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旳权利和义务中旳作用。
众所周知, 日益全球化旳大众传播已经变化了人们平常生活经验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克·史蒂文森,现任教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
主要讲授《社会文化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和《公民权利、身份认同与全球化》(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Globalization)等课程。
1987年,尼克·史蒂文森以一等奖获得克立大学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学士。
1999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于1995年出版,收录于《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一书(Avebury出版)。
从1991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研究系讲师。
2001年赴诺丁汉大学任教。
1996年,史蒂文森和他的同事彼得·杰克逊、凯特·布鲁克斯有机会进行一项对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研究。
研究成果于2001年与由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出版,书名为《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意义生成》(Making Sense of Men's Life Style Magazines)。
史蒂文森最近的著作有朗曼(Longman)出版的《媒介转型:全球化、伦理和道德》和编著的《文化和公民身份》(公司出版)。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文化等等。
内容提要《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以下简称《认识媒介文化》)一书是1995年由塞奇(Sage)公司出版的。
该著作先后被译为西班牙语和汉语,中文版由王文斌翻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02年,《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在英国出了第二版,主要是增补了一些有关网络等新媒体的内容。
《认识媒介文化》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做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日益全球化的大众传播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内容。
然而,媒介文化到底有何意蕴?和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传播领域的重要性有多大?大众媒介的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其他各个方面有何关系?不同的传播媒介已怎样改变了时间的和空间的关系?媒介文化是否再生产了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电子传播又培育着什么样的身份认同?最后,在思考上述问题时,我们应当了解的主要理论家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就是尼克·史蒂文森在《认识媒介文化》一书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按照史蒂文森的看法,现代文化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介来传达的。
而许多理论家是在对一般的现代文化的分析过程中建立起各自的媒介文化观的。
因此,对媒介文化理论的理解,需要放在一般的学术思想史的语境中理解。
史蒂文森把大众传播研究中的社会理论划分为3种范式。
第一种范式是批判研究,主要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
这些研究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权力的重要资源。
研究主要围绕大众媒介、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关注焦点是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以及公共领域等。
第二种范式是受众研究。
研究从受众和媒介文化的关系角度,阐释受众参与的日常实践。
关注焦点有无意识自我认同过程、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以及符号意义的产生过程等。
第三种范式是媒介研究。
研究集中在传播媒介本身。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是这一范式的典型代表。
其他的理论家还有英国的杰克·古蒂、安东尼·吉登斯和法国的博德里亚、美国的杰姆逊等等。
而在全书的最后一章,史蒂文森试图阐明这3种范式之间的区别。
并对这3种范式所忽视的公民权利、义务和身份等方面进行了补充。
史蒂文森认为,这些范式各自强调了媒介文化的一个方面,而由于媒介文化的多元性,这3种范式不可偏废。
试图建立一种统一的宏大理论,对于媒介文化并无实质意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媒介理论对阶级社会中所谓“思想的自由交流”进行了批判。
史蒂文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在于它指出了所有制和媒介生产的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滋长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形象和表达。
而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的劣势,在史蒂文森看来,在于忽视了阶级统治以外的其他统治关系,比如性别和种族。
史蒂文森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媒介理论方面的3种研究成果。
分别是雷蒙德·威廉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对电视新闻中的阶级偏见的研究。
首先是雷蒙德·威廉斯的研究成果。
威廉斯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文化与社会》(1961),他指出了文化的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二是作为批判标准的文化,即人类最优秀的思想和艺术经典。
显然,是前一种定义使媒介文化研究成为可能。
威廉斯的第二部著作是《漫长的革命》(1965)。
漫长的革命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发生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的彼此联系的变化进程。
这一进程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和人类的交流本性之间的矛盾。
劳资关系的再生产阻碍了民众学习和创造文化的机会。
而在威廉斯看来,解放文化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已经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容纳了。
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是竭力提倡一种肤浅的虚假的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要么把严肃艺术边缘化,要么就使之成为仅仅属于上层阶级的精英文化。
在《传播学》(1965)一书里,威廉斯继续发挥他在《漫长的革命》里的思想。
威廉斯提出要对社会的传播体制进行改革,为言论的自由、开放、真实创造条件。
为此,威廉斯简要概括了4种传播体制:(1)专制式体制简单地传达统治集团的各种指令;(2)家长式体制意在保护和引导,而不是为了维护统治;(3)商业式体制提供了相当程度的自由,但混淆了对民主的需求和对商品的需求,并排斥了不能快速销售的文化商品。
(4)威廉斯理想中的民主模式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摆脱商业式体制和家长式体制,只有从政府和市场中分离出来的大众传播媒介才能为文化做出贡献。
威廉斯的后期作品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改写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威廉斯拒绝把上层建筑看作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从而转向了葛兰西的“霸权”(hegemony)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和文学》一书中,威廉斯把霸权定义为统治阶级制造“共识”的连续文化过程,是3种文化过程的结合体:传统、体制(教育和大众传播等)、各种对抗形态。
其中,各种对抗形态虽然表现为具有对抗性,但却再次肯定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威廉斯将他的文化唯物主义运用于电视的分析。
电视之所以占据了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因为私人资本的利益支配了传播技术的发展。
电视成为消遣的途径,而不是批判的论坛。
因此,在威廉斯看来,离开了决定电视发展的社会物质关系而单独研究传播“效果”的“科学”探索是注定要失败的!史蒂文森对威廉斯的观点进行了4个方面的商榷。
(1)威廉斯忽视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2)威廉斯高估了霸权的凝聚力,忽视了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的离散。
(3)威廉斯没有注意到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他的“民主现实主义”脱离了现代社会的语境,过于理想化。
一方面,威廉斯更多地把言论自由看作权利而不是义务,错误地以为只要强调撰稿人的权利就可以实现民主的媒介。
另一方面,威廉斯希望用激进的民族文化反抗美国的全球文化,没有看到两者都必须在跨国资本主义的体系下运作。
(4)威廉斯的文化理论过分关心艺术,以文学研究的方式研究文化,但电视观众看电视的方式并不同于学者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其次是霍尔的研究。
在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霍尔指出:大众传媒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机器。
但是在分析媒介讯息的阐释实践的时候,霍尔更强调意义的多样性。
他提出了著名的3种解码模式:(1)以霸权为主导的解码,受众(解码者)以编码者预设的意义来解读讯息;(2)协商式的解读,解码者和讯息编码进行微妙的讨价还价;(3)对抗式的解读,与文本(编码者)的愿望格格不入。
史蒂文森对霍尔的解码模式也提出了4点商榷意见。
(1)霍尔太强调受众和文本的关系,而没有认真评价经济和国家对文化生产的影响。
(2)霍尔沉湎于符号学的研究,不可能展开媒介民主化方式的分析。
(3)霍尔太注重话语在建立霸权方面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能指的狂妄自大”而忽视了其他因素。
(4)霍尔把主导性话语形式和“意识形态”概念混为一谈。
当然,史蒂文森还是肯定了霍尔理论的建设性,话语和意义之间终于出现了张力。
最后是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初对电视新闻中的偏见问题所进行的了研究。
小组认为,1975年前22个星期的产业电视新闻在3方面存在着偏见:(1)罢工报道和实际罢工的情况不一致,汽车工人的罢工报道得就比煤矿工人的罢工多;(2)罢工从来就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工人永远是错的;(3)工人阶级的意见被排斥在大众传媒之外。
而1982年福克兰群岛战争的报道集中于士兵妻子的感受,抑制了反对国家政策的意见。
史蒂文森认为,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对客观性、公正性的要求,是和受众多义性的阐释实践不相干的。
所谓“偏见”,应该是受众的理解,而不是研究小组的判断。
然而,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的结论依然值得重视:电视被中产阶级出身的媒介工作人员把持,所以重演着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第二章哈贝马斯、大众文化和公共领域在第二章,史蒂文森讨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于尔根·哈贝马斯的理论。
而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的理论仅仅作为背景介绍,并且没有提到马尔库塞。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不过,还是让我们跟着史蒂文森的叙述,来浏览一下哈贝马斯的媒介理论。
哈贝马斯唯一一部关于大众媒介的完整著作是1962年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
公共领域是在国家这个公共权威的领域与市民社会这个私人领域之间的一个批判领域。
公共领域的目的,是让民众有能力对各种公共问题和国家政策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封建社会是不承认公共领域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7、18世纪欧洲的咖啡馆和沙龙里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
后来,报纸成为政治交流的主要社会空间。
但是,19世纪7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崛起使报刊彻底商业化。
原来寻求理性、揭露政治统治的报刊,已经沦为利用经济和政治的各种机制的操纵来加强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而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更不可能让人参与。
现代的文化是一种漠视公共领域的非政治化的文化——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公共领域被重新封建化了。
当代媒介文化的特征是:公民不断的个体化、公众关注的各种问题的平庸化和魅力化,垄断集团控制的媒介把公民转变为消费者、把政治家变为免于媒介质询的超级明星。
总之,一种肤浅的符号文化支配着公共领域,而不是公开的民主决策程序支配着它。
哈贝马斯的后期著述较少谈及公共领域的重新封建化,而更多谈及生活世界的殖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