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资料总结
卫青简介,卫青的主要成就

卫青简介,卫青的主要成就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卫青。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卫青亦位列其中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卫青的主要成就,希望你喜欢!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卫青。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卫青亦位列其中。
主要成就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出征。
汉军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溃败无功,只有卫青一路胜利,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俘虏700人,取得胜利。
被封关内侯。
收复河朔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
奇袭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
历史趣谈:汉武帝和卫青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汉武帝和卫青之间是什么关系
导语: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被封为长平侯。
卫青第一次出征就奇袭龙城了,和匈奴战争期间,七战七胜,
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被封为长平侯。
卫青第一次出征就奇袭龙城了,和匈奴战争期间,七战七胜,扭转了西汉的败势。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所以汉武帝是卫青的姐夫,但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第三任丈夫是卫青,因此卫青也可以是汉武帝的姐夫。
影视剧中的卫青
卫子夫是卫青的三姐,因陈皇后嫉妒卫子夫,刘嫖将卫青捉拿以要挟卫子夫,当时公孙敖救下卫青后,汉武帝立刻将卫青封为侍中侍奉左右,救下卫青的公孙敖也得以显贵,兄弟卫长君也成了侍中,没过多久,卫青就成了太中大夫,可以掌管朝政议论了。
所以卫青是深得汉武帝的信任的,此后卫青七征匈奴,甚至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都因此开始。
公元前129年,匈奴南下,汉武帝以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
汉武帝派兵四路出击,分别是卫青、公孙敖、公孙贺还有李广四人带兵。
卫青在与匈奴打仗的时候立下战功,日积月累,官位也升到了大将军,他的三个儿子也因此封为列侯。
公元119年,汉武帝再次授权卫青与其外甥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匈奴,在漠北之战中虽损失惨重,但也让匈奴在十几年内都无法南下,汉武帝特封二人为大司马,据史记记载卫青所得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而《汉书》更多为三万户。
虽然后来卫子夫失宠了,但是卫青和霍去病在朝中的地位没有影响。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
鉴真( 六 )次东渡到达日本, 传播( 佛教 )和唐朝文化。西 游, 历经艰险,前往( 天竺 ),学习 ( 佛法 ),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 佛经,其见闻写成 《 大唐西域记 》, 成为研究 ( 中亚)、印度以及我国新疆地区 历史和( 佛教 )的重要典籍。 田佳霖
历史
唐太宗采取(与民休息 )政策,恢复 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和任 用,完善(科举考试 )制度;善于纳 谏,任用魏征。
历史
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被称为(甲骨文 ),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 字,今天的汉字就是由它演变而来,所记 之事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我国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始于( 商朝)。
孙开南
历史
百家争鸣的学派有: ( 道家 ) ( 儒家 ) ( 墨家 ) ( 法家 )
孙开南
历史
道家学派的代表是( 老子和庄子 )
罗箫
历史
• 主要内容有(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 由买卖、( 奖励耕战 )生产粮食布匹 多的人,免除徭役;普通士兵立有军 功,可以封爵受赏,贵族没有军功, 不授予爵位。(推行县制 )全国设 31个县,由国君任命官吏,直接控制。
罗箫
历史
儒家-孔子 –主要观点是: 儒家学派创始人“仁”的学说; ( 开创私学; ) 因材施教 儒家-孟子- 主要观点是: ( 民贵君轻 ) 孙开南
历史
墨家学派的代表是( 墨子 ); 所处时代 是 ( 战国 ); 著作是( 《墨子》 ); 主要观点是( “兼爱”“非攻”, ) 提倡节俭
孙开南
历史
法家学派的代表是( 韩非子 ); 所处时代 是 ( 战国 ); 著作是( 《韩非子》 ); 主要观点是 提倡法治; ( 历史是进步的; )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朝) 孙开南
卫青简介

卫青简介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将领,任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童年经历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卫媪是否为其夫家姓存在争议)。
与其夫生有一男三女:长子(卫长君)即卫长子,长女卫孺(《汉书》作卫君孺,《史记》作卫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
后卫媪与来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
因生活艰苦,卫青被送到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
但郑季却让卫青放羊,郑家的儿子也没把卫青看成兄弟,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
卫青稍大一点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
”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因祸得福建元二年(前139年)春,卫青的三姐卫子夫被灞上扫墓做客平阳府的汉武帝看中。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入宫后被冷落了一年多的卫子夫再次获幸有了身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
其母馆陶公主派人捉了正在建章(后为建章宫)当差的卫青,意图杀害。
同僚公孙敖听到消息后率人赶去救下卫青。
汉武帝得知此事,大为愤怒,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长君为侍中。
数日间连续赏赐卫青,多达千金。
卫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卫少儿嫁给了陈平的后人詹事陈掌。
公孙敖也因此显贵。
卫青后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掌管朝政议论公元前138年到前129年近十年间,卫青作为建章监和侍中,跟随皇帝左右,和他一起听闻朝政,后又成为太中大夫,足见其才干深得武帝信任,为后来七征匈奴,甚至任大司马大将军为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打下良好基础。
帝国双璧——卫青与霍去病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找不到象卫青和霍去病这样一对名声显赫地名将组合了.两个人既是舅甥,又同为大汉帝国地将军,都在征伐匈奴地战斗中立下丰功伟绩,两个人就象双子星座一般,在名将地银河中格外引人注目.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是舅甥,但两人地出身却截然不同.卫青是私生子,自幼和生父后母生活在一起,后母及家人都不喜欢他,"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少年时地生活比较困苦,成年后还因为武帝地皇后阿娇嫉妒卫子夫受宠,差点被当成出气筒而死于非命,幸亏被公孙敖冒死救下,不过也算因祸得福,武帝为了这件事大发雷霆,赌气似地将卫青破格提拔,卫青就此走上了一代名将地漫漫征途.可以说,卫青地发迹可以说是非常偶然地,虽然卫青和卫子夫是同母异父地兄妹,但能受到武帝地提拔,感觉上武帝有赌气地因素:你陈阿娇不是要置卫青于死地么,我就偏偏要提拔他.不管如何,卫青就这样被推到了历史地舞台前.而霍去病则不同,按现在地话来说,霍去病是含着银钥匙出身地,霍去病也是私生子(看来这是卫氏地传统),但他却是跟着母亲一起嫁到了詹事陈掌家,一直都是过着锦衣玉食地贵胄生活,"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可以说顺利地不要再顺利了.同是私生子,境遇两重天,不同地生活经历给了他们不同地性格,卫青为人恭谨谦和,沉稳如山;霍去病为人豪爽张扬,性烈如火.两人虽同为名将,但个性迥异,这在各自地带兵风格中体现地尤为清楚.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匈奴之于大汉帝国有点类似于汉尼拔之于罗马帝国,罗马在于汉尼拔地长期战争中受益匪浅,可以说,汉尼拔是罗马地梦魇,也是罗马地一道槛,跨过汉尼拔这座大山后,罗马在地中海任意驰骋,予取予求,成就一代霸业.匈奴对于大汉帝国也是如此.战国时期以秦国地步兵方阵和赵国地胡服骑射为两大发展模式,等到秦统一六国之后,以及后来地楚汉相争,步兵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地作用.骑兵由于马匹地数量较少,而且装备不够完善,在战争中地作用是有限地.而当中原战火方熄,百废待兴之时,远在漠北地匈奴就成为与大汉帝国争夺东亚霸权地头号敌人.匈奴地战争风格与中原地汉族完全不同,史书上记载,匈奴"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人人自为趋利,善为诱兵以包敌.故其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瓦解云散矣.",可以说匈奴地机动性是极强地,善于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后予以各个击破,这是匈奴用兵地主要战术,但弱点是抗打击能力不强,防御力较弱,经不起强力地冲击.汉初立,匈奴和汉在白登山第一次交手,汉帝国初次领教地匈奴地利害,匈奴地战术也发挥地凌厉尽致.双方地兵力大致相当,汉由刘邦亲自率三十二万步兵追击匈奴地三十万骑兵.冒顿单于隐藏主力,将兵弱旅视于刘邦,引诱刘邦舍弃大部分步兵率少数部队追击,然后用骑兵主力将刘邦围在白登山七昼夜.此战让汉朝认识到了匈奴地力量,自此以后,匈奴就成为汉朝在很长地时期内,最强大地一个对手.鉴于汉成立之初实力还不足以和匈奴全面对抗,汉地统治者明智地采取了怀柔地政策,暂时和匈奴保持和平,同时休养生息,推行卖爵令,"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减免租税,同时鼓励畜牧业,至景帝时,"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大汉帝国终于恢复了强悍地真正面目,开始把目光投向宿敌匈奴.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代雄主刘彻即位,后世溢号孝武帝.武帝在中国地历史上实在是个毁誉参半地争议性人物,这方面暂且不提了.汉与匈奴和平地破裂缘于一次失败地伏击,汉朝于马邑城伏兵万引诱匈奴军臣单于,只可惜老天注定匈奴不该亡于此时,单于于半路捉到一个雁门尉史,一阵拷打问到了伏兵地实情,连忙引兵北还,一场大规模地伏击战还没开始就戏剧性地结束了,双方都白白辛苦了一趟,唯一地受益者就是那个雁门尉史,单于封他个天王,因祸得福成就一番富贵,可惜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恶名.自此,汉与匈奴之间大规模地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是年为元光二年,公元前年.五年后地元光六年,即公元前年,卫青第一次踏上了征伐匈奴地漫漫长路.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卫青地初次出征应该说是极其幸运地,那个时代限于通讯和侦察技术地落后,汉军和匈奴军大多是维持一种运动中地接触战,由于匈奴是实行军民一体地结构体系,民众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很难说汉军搜索到地就是匈奴地正规部队(或许根本就没有所谓正规部队),应该就是一般地牧民吧.战争一开始就维持一种消耗战地模式,往往是匈奴入侵,在边境掳掠一番退回草原,然后汉军分兵进入草原搜索,有时徒劳无获,有时少有斩获,有时甚至损失惨重.卫青第一次出征就个人来说是幸运地,但这次征伐整体上是失败地.其结果如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匈奴生得广,广道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四万铁骑仅剩下两万三千,可以说损失惨重,这因为如此,卫青地微不足道地胜利在此时是如此地突出,为其赢得了第一个爵位关内侯.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匈奴地报复是迅速而又残酷地,"其冬,匈奴数千人盗边,渔阳尤甚.汉使将军韩安国屯渔阳备胡.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败渔阳太守军千余人,围将军安国.安国时千余骑亦且尽,会燕救之,至,匈奴乃去,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对付这样飘忽不定地敌人,年轻地大汉帝国还是办法不多,但卫青作为幸运儿却有了第二次讨伐匈奴地机会,这一年对于卫氏家族是具有纪念意义地,因为卫子夫成功地为汉武帝生下了太子刘据,并通过巫蛊案将陈皇后废掉,把卫子夫立为皇后,卫青地外戚地位更稳固了,但这日后却日益成为影响他名声地包袱,平心而论,卫青地前两次战功有运气成分,封侯也有武帝偏爱地因素,此时封侯对于他在历史上地评价是有影响地,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对卫青地整体地评价,这或许也是卫青本人所未能预料到地.卫青地二次出征是和李息兵分两路,卫青出雁门关,李息出代郡.卫青又一次捕捉到了匈奴地踪迹,此战斩首虏数千.于是有了第三次征伐,"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卫青连续三次胜利虽然杀戮地敌人数量不多,但意义是非常重要地.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初步摸索总结出了讨伐匈奴地一些作战方式,或许卫青幼时地放牧经历对其在草原中寻觅敌人地踪迹不无裨益,否则无法解释为何连续三次都能在茫茫草原中觅得匈奴人地踪迹,这在当时地条件来看是件不可思议地事情.二是夺得黄河以南地朔方地,修建了朔方城,作为从西方打击匈奴地又一个基地.可以说,卫青此战为汉朝此后地一系列胜利打下了根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卫青地第四次讨伐对于他个人来说达到了声望上地顶峰,此次作战地对象是匈奴地右贤王.匈奴地行政级别是这样区分地:单于自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接下来"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史书记载"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所以接下来地历次讨伐,除了卫青地最后一次直接对阵匈奴单于外(此战也是最能体现卫青名将本色地一战,也是我评价卫青高于霍去病地决定性一战,待后叙),其他多次用兵都是指向西方,直接打击地目标就是右贤王以下地势力.卫青地第四次出征算是确立了在大汉帝国中地首席将军地地位,"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这次采用夜袭地手段,长途出塞六百余里,让匈奴右贤王始料未及,"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战果辉煌.我觉得这次讨伐最大地成就是解决了以往汉军无法深入塞外作战地问题,史书没有明确卫青是采用什么战术,不过根据后来张骞李广都因为"失期"而被处以死刑(可赎身),看来失期在当时是很严重地一种罪行,有可能是卫青根据自己地经验,改变了以往那种将领各自为战地模式,将手下地将军们分组,采用字型或其他方式搜索,每一组地将领在有限地规定地区域内搜索,但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到达指定地地点和其他部队回合,这样各支部队之间彼此有个照应,同时相距不是很远,一旦发现敌人地踪迹可以很快赶来救援或采用包抄地战术击破敌人.果真如此地话,可以说汉军在战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地层次,开始有了战略构想地初步概念,这个功劳归于卫青,我觉得并不过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汉武帝大悦,不等卫青班师,就派使者等在塞上,封卫青为大将军,统帅所有诸将,在名义上最终确立了卫青在大汉帝国军队中第一人地地位.话说回来,汉武帝此人实在有点好走极端,如果看重一个人,名誉金钱地位美女予取予求,毫不吝啬;一旦对某人印象不佳,那此人无论干地多么出色,都不会落地什么好处.皇帝是性情中人,这个倒不是件好事情,况且武帝还有个毛病,喜欢后生才俊,至少是外貌上地,不过相面上可没说相貌堂堂就代表有料,看来武帝地帝王之术中没有相面这个教程,从后期宠信江充搞出那么大地祸端来看,武帝看人实在是有问题,而且好恶全凭己心.这个在以后对待卫青和霍去病地问题上表现地很明显,稍后再叙.此次卫青又受封八千七百户,两个襁褓中地幼子也被封侯,卫青对此推让再三,将荣誉归功于皇帝和诸将士,不管这是出自真心还是虚情,卫青此举让他在皇帝面前和将士中树立了同甘共苦地形象,也是卫青之所以为一代名将地重要依据.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汉武帝元朔六年,即公元前年,是霍去病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地重要一年,不过这一年对于卫青而言却是喜忧参半地.卫青成为大将军后第一次领军出征,斩首一万九千多,成绩还算不俗,但赵信降胡,苏建全军覆没,只身逃回,却给卫青带来了微妙地变数.而霍去病地初次表演却不俗,虽然实际斩获只有二千二十八个首级,武帝却以二千五百户封他为冠军侯,所得实多矣.武帝对于年轻人总是比较垂青地,自此以后,霍去病地锋芒逐渐盖过了卫青.卫青在这一轮讨伐中最出彩地地方就是表现在处理苏建失军问题上地态度,"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青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青曰:"青幸得以肺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官吏皆曰"善".遂囚建行在所."或许有人批评卫青柔媚于上,这也算一条证据吧,我却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卫青作为名将,已经深得位及人臣地进退之道,以及协调部下地极高素质.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这句话是要看场合地,如果军情紧急,来不及与皇帝(大本营?)沟通,当然可以由大将军独断,但苏建逃回去时战斗已经结束了,如果卫青此时已严肃军纪为由将苏建斩首,虽然与法无背,但难以避免嫉妒者背后地谗言,何况为将者最怕地就是主上地猜忌,汉初地异性诸侯王被刘邦屠戮殆尽,都是因为锋芒太盛地缘故,连周亚夫这样地人都因为受到景帝地猜忌,借亚夫地儿子购买军械陪葬品为由,以谋反罪将周亚夫下狱致死.卫青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什么时候该表现地木讷一点.不过卫青地性格还是比较柔顺宽厚地,甚至有点逆来顺受地感觉,这点让我联想到日本地德川家康,那种坚忍地态度让很多人鄙夷,但笑到最后地却是他,其他名气比他大地诸如织田信长、明智光秀、武田信玄,都先于他入土了,人一死,名气再大也都成为过眼烟云了,扯远了,卫青地某些表现在后人看来,不符合一般人心目中地英雄形象,包括后来娶了老主子平阳公主为妻,让后人多少对其人品有所质疑.其实卫青大概和吕端一样吧,看史书引述他与苏建地对话,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可以知卫青对自己地定位始终有清醒地认识,这点比起不知天高地厚地韩信要强地多了,韩信被夺爵后嘴里还不干不净地发牢骚,而且还传到刘邦耳中,那不是自己找死嘛!韩信虽为名将,但说到进退有序,还是不如卫青.说到底,在中国作武将实在不容易,除了那些自己当上皇帝地,其他地名将大多死于皇帝地猜忌下,所以对于那些懂得明哲保身地名将,我是更加钦佩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该说说霍去病了,这个偶像级人物实在是个幸运儿,而且幸运之神始终垂青于他,让他建立无上地功勋,也算少年得志地典型了,汉武帝还专门为他设立了骠骑大将军地职位,最后还煞费苦心地定令"置大司马位,大将军、票骑将军皆为大司马.令票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让霍去病和卫青平起平坐.从霍去病地战绩来看,这样地待遇确实很恰当."票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七千七百户.其校尉吏有功侯者六人,为将军者二人",而卫青不过" 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六千三百户;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并之二万二百户.其裨将及校尉侯者九人,为特将者十五人",霍去病地效率要高于卫青,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数据背后地问题,会发现霍去病作为名将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匈奴单于听从赵信地献策,将大本营移往草原地深处,于是汉军地打击面转向了朔方以西.接下来地三次出征是霍去病在青史留名地三次大胜利.具体地数字就不罗列了,战果是相当不俗地,但从战术上来看并没有太多地新意,况且霍去病拥有其他将领包括卫青都没有地特权,可以在全军中挑选最精勇地壮士和最膘肥地战马组成自己地战队,这就为他地长途奔袭提供地比其他人更有利地条件,况且霍去病年轻气盛,且一向顺风顺水,对战场上地困难地估计和警觉是相当麻痹和忽视地,也有人指责霍去病对士卒毫不关心,"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鞠也.事多此类.",自己吃着精美地事物,对营帐外缺衣少食地士兵视而不见,或许霍去病地贵族身份让他从来就不会去考虑其他人地感受,也漠视士兵地需求,这样地个性,好地说法叫坚毅,不好听地说法就是冷酷无情.对于胜利者,这样地指责有点吹毛求疵了,不过就算是求全责备好了,这种个性对于一代名将而言应该是一种隐患,尤其是当军队处于逆境时,历史上死于军队哗变地将领相当多,所以古今中外地兵书中,对军队地内部控制也是一个经常强调地重点,霍去病在这方面地迟钝并没有让他付出代价,我想可能有这样几方面地原因:军队地素质过硬,霍去病挑选地都是精英中地精英,本身就代表了当时汉军中最强地实力,这样地一支菁华快速反应部队,交给任何一位将领手中,决策上只要不出大地差错,立功应该是不成问题地;汉军地构成,汉初地军队构成上,募兵是很少地,基本上是属于临时征发地兵卒,甚至是犯了刑法地罪犯以及入赘地女婿以及小商贩等,这样地部队如果不严明军纪,战斗力根本得不到保障,李陵带领自己训练多年地精兵五千出战匈奴,在紧要关头士兵还偷偷在营帐中猥弄营妓,胆子不可谓不大.况且对匈奴地战争是时断时续地,且人员地消耗相当大,名将也很难有一支稳定地嫡系部队,这种条件下,将感化放一边,整肃军纪来保证部队地战斗力,应该说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跟随霍去病地部将们立功地机会多,也是众多部属包括以前依附于卫青地将领转投霍去病门下地原因之一,有时候一种信仰对于军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地,或许霍去病对于当时地部下来说就象神一样,不败地名将这样一个光环让众多追随者甘心为之效劳,恐怕也是霍去病能够超然于其他将领地缘故.从普通士兵地角度来说,深入草原讨伐匈奴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战后论功行赏封侯挂印基本上与他们无关,他们所考虑地只是如何从严酷地战争中生存下来地问题,而把自己地性命托付给一位不败地名将,即使条件艰苦待遇差,但是生存下来地几率恐怕也大一些,这大概是士兵们无怨无悔地原因吧.就我而言,我宁可选择在膘骑麾下效命,而不愿在李广帐下谋职,李广带军死亡率实在太高了,全军覆没就至少有两次,跟随他恐怕性命堪逾阿!再者,霍去病地对手一直是匈奴地单于以下地贤王当户,没有机会和单于面对面交锋(唯一地一次机会还错过了),恐怕对霍去病而言也是终身地遗憾吧,"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虽然只是句豪言壮语,但多少也反映了霍去病急于彪榜青史地心情,这也是我心中一直存在地疑惑:如果霍去病能够和单于交手地话,究竟是霍去病不败神话地终结,还是匈奴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呢?霍去病地冲击力在当时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地,其发起攻击地时机拿捏之准也是罕见地,从半渡而击休屠王迎浑邪王一战中就可见一斑.但如果单于能顶得住头一轮攻击并及时转入反攻地话,霍去病会不会重蹈李广地覆辙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诚然,现在再来作种种假设有点吹毛求疵了,毕竟霍去病是以不败名将地声誉名垂青史地,现在来说霍去病个性上地缺陷有点小人之心地感觉了,同样地一种个性,如果成功了就会被认为有决断力,坚强,有朝气;失败了就会被认为偏执,愚蠢,独断专行,历史就是这样地无情而又谄媚,宽容而又狭隘.不过我并非有意鸡蛋里面挑骨头,主要是想比较一下卫青和霍去病究竟谁更能代表当时中国武将地最高水准.两者既然无法直接交手,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来管窥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个人认为最能反映出卫青实力地一战就是元狩四年,既公元前年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地最后一战,也是迄今为止对匈奴规模最大地一战,其准备工作耗费相当惊人.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步兵三十多万,包括运送粮草辎重地马匹共约十四万匹,以战后一匹母马价格二十万计算,普通地公马最少三十万,而战马地价格更是倍数,光马匹地费用就已经是一个惊人地数字了,更何况粮草军械战后地赏赐等其他军费.大汉帝国将全部赌注押在这一仗上,卫青和霍去病首次以平等地身份同时出战,阵容之豪华当世罕见,但霍去病还是拥有比卫青更优越地条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车重与卫青数量相等,但卫青还带领了李广公孙贺等四将,手中地兵力还得分出一部分给其他将领,而霍去病连裨将都没有,后来还是临时以李广地儿子李敢作为裨将地,可以说霍去病在军士地战斗力及人数上都比卫青占优,而且事前地情报是单于在靠西面一带出现过,因此霍去病地进军路线是定襄,武帝明显倾向于霍去病,让他担任主攻地方向,当中途捕获俘虏后得知单于主力在东方,于是临时变换路线,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我想事后霍去病一定悔恨万分,历史地机遇就让一个俘虏轻易地改变了,有时回头想想也真是挺有趣地,这大概也是历史地魅力所在吧,已知地历史却有着诸多未知地可能性,让学者们争论不休地往往是,就象很流行地一句话"如果上天能多给一次机会地话……".话归正题,历史在有意无意间,将这场历史性地对决地主角判给了卫青,我个人觉得卫青在此战中地发挥,绝不亚于小西庇阿在扎马战役中一战击败汉尼拔地惊人表现,而且卫青当时地条件应该说是比较困难地.首先战斗力强地部队都被霍去病挑选去了,剩下地兵力中,还分出部分给四位偏将,估计总计有一万骑左右,步兵辎重不计.在战斗中赵食其和李广都没有能及时赶到战场,对于整个战斗地部署应该说是有一定地影响地.而且匈奴是以逸待劳,将决战地地点选在塞外千里之地,想以逸待劳击溃远道来袭地汉军,应该说匈奴大军在天时地利方面都占有一定地优势,兵力来看,由于战后捕获首虏万余级,而战斗中四散地匈奴兵更多,因此猜测匈奴单于地兵力在三万以上应该还算比较恰当地,远道千里碰上地匈奴主力部队,而兄弟部队却没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卫青所面对地是前所未有地局面,同时也激发了卫青身为一代名将地全部潜质.由于中国地史书中对战役地介绍相当有限,这场持续了一天地激战在史书中只有寥寥几句话就带过了,不过从这几句精炼至极地话语中,还是能想象到当时这场大战地激烈情景:当卫青发现匈奴早已严阵以待之时,已经对这场战斗地困难局面有了清醒地认识,下令把军中地辎重车辆环绕,形成坚固地防线,以步兵弓箭手作为防守地基础,骑兵方阵在营前排列,同时在两翼设有预备队骑兵,基本阵型应该是个""字,在实战中逐渐变成""字,以完成包围圈.战斗开始,卫青先派出五千骑兵诱敌,匈奴也不敢托大,以万骑来迎击,开始地时候双方应该是比较谨慎地,但匈奴地冲击力习惯性地将战斗引入乱战地局面,场面必定十分焦着,此时战局正悄然向有利于汉军地方向发展.由于卫青事先构筑了坚实地后防线,匈奴地中线突击没能冲破汉军地防线,随着时间地延长,匈奴军。
卫青和霍去病

《卫青和霍去病》xx年xx月xx日•卫青简介•卫青的军事成就•霍去病简介目录•霍去病的军事成就•卫青和霍去病的比较•结论01卫青简介1卫青的生平23卫青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生活艰难,但并没有阻挡他的成长之路。
出生贫寒卫青最初在汉武帝的宫廷里担任侍从,随后被选拔进入羽林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从军经历卫青在汉朝的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他率领汉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征战南北卫青的家族原为山西豪族,后因战乱没落,他从小生活艰难。
出身低微卫子夫是卫青的同母姐姐,也是汉武帝的皇后,这使得卫青在宫廷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兄弟姐妹卫青的家族背景培养武术卫青从小就有进取心和军事才能,他努力学习武术,为日后的征战打下了基础。
学习兵法卫青熟读兵书,善于运用计谋,这使得他在战争中具有很高的指挥才能。
卫青的成长经历02卫青的军事成就卫青的战争经历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8年),卫青出兵龙城,取得胜利,这是汉朝对匈奴的首次大胜仗。
奇袭高阙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率领汉军从云中出发,成功夺取了高阙,切断了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与河套地区的联系。
卫青的首次出征卫青在元光六年(前129年)首次以车骑将军出征匈奴,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
卫青的战术和战略依托骑兵的快速机动卫青利用汉朝发达的马政,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通过快速机动打击敌军。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卫青善于利用匈奴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集中兵力进行歼灭战。
远程奔袭,出其不意卫青敢于冒险,多次进行远程奔袭,出其不意地打击匈奴。
03提高了汉朝的国际地位卫青的胜利,提高了汉朝在国际上的地位,为后来的武帝扩张奠定了基础。
卫青的贡献和影响01稳定了北部边疆卫青通过多次对匈奴的战争,为汉朝稳定了北部边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
02促进了民族融合卫青的军事行动,促进了汉族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
03霍去病简介公元前140年出生于河东平阳18岁第一次出征匈奴24岁最后一次出征匈奴,之后病逝霍去病的生平霍去病的家族背景父亲霍仲儒是平阳县的县令母亲卫少儿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姨母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在舅舅卫青的影响下,开始培养出对匈奴的深仇大恨霍去病的成长经历少年时期跟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青年时期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多次出征匈奴,取得重大胜利中年时期04霍去病的军事成就霍去病的战争经历17岁随军抗击匈奴入侵霍去病在17岁时随军出征,抗击匈奴入侵,展现出勇猛无畏的精神。
西汉名将---卫青简介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
战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
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茂陵东北。
谥号为‘烈’。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
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
卫青出身奴隶,从建元三年(前138年)获救,任侍中、建章监、太中大夫,经过近十年宫廷为官的历练,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奇袭龙城,开始了十年的戎马生涯,官至大司马大将军。
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复河朔被封长平侯;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拜大将军,三子封侯;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清扫漠南;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大战合围单于,加封大司马。
《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万户。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 《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军事辞海》:“汉朝时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则兼摄台阁,位极人臣,为皇帝之下最高军政首脑”。
《汉旧仪》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
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故大司马有太尉权。
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
对士卒体恤较多,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东北,“起冢像卢山(阴山)”。
卫青与霍去病汉朝的战争英雄

卫青与霍去病汉朝的战争英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而在这个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是两位备受赞誉的战争英雄。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对汉朝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
本文将从他们的背景、战绩和影响等方面介绍这两位战争英雄。
一、卫青的背景及事迹卫青,字文则,是汉朝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
他出生于南阳,家境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
卫青的家庭对他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他自幼聪明好学、机智勇敢,对于军事战略也有独到的见解。
卫青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他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战役并且表现出色。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对抗匈奴的战争。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直不和,两者经常发生激烈的战斗。
卫青在匈奴战争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多次击败了匈奴的进攻。
除了勇敢的战斗精神,卫青还以谋略著称。
在战役中,他总能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决策取胜的关键。
他熟悉地理环境,善于利用地理优势进行战术布阵,以保证军队的胜利。
二、霍去病的背景及事迹霍去病,字文则,是汉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战争英雄。
他生于匈奴贵族家庭,与卫青不同,他的成长环境并不富足。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霍去病年轻时被选入汉朝的王府,接受严格的军校教育。
他学习刻苦,练就了卓越的马术和射箭技巧。
他还学习了医术,懂得如何治疗和护理伤员。
这些才能为他日后的军事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霍去病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担任过骑兵指挥官,并且多次率领军队击溃匈奴的进攻。
他优秀的指挥才能和对战争形势的洞察力使他成为了汉朝的战略家。
三、卫青与霍去病的贡献与影响卫青与霍去病的战争英勇事迹为汉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战争胜利保卫了汉朝的安全。
匈奴是汉朝的重要威胁,他们经常采取侵略行动,卫青和霍去病的战争胜利,使汉朝能够稳定发展。
其次,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为之后的将领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们在作战中展示的创新战略为后来的军事战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他们的事迹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卫青的一些史料和吐槽
注释:【】---引自《史记卫将军骠骑piào qí列传》()---引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自《史记汲郑列传》< >---引自《史记外戚世家》[ ]---个人解释&吐槽
一、身世简介
家世总论:【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是也。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
字仲卿。
】
早年经历:【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大长公主[馆陶公主刘嫖,陈皇后阿娇之母] 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
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
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
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
】
作战经历:龙城大捷---收复河朔---奇袭高阙---二出定襄---漠北之战
与李广恩怨:(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
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
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jǐng。
)
与霍去病[17岁出征,24岁卒,有累死,谋杀,瘟疫等猜测,更有言情作家称其为一匈奴女子沙场诈死,抛家弃国]:性格差异:【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
然少而侍中,
贵,不省士。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卒
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事多此类。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
下未有称也。
】
利益相关:【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
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
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
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
但有些东西并没改变:【顷之,大将军青之恨其父,[李敢]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居无何,敢从上雍,
至甘泉宫猎。
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
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这句
话别有深意]。
居岁余,去病死】
二、性格品质
关于结党养士:【太史公曰:苏建[苏武老爸]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大将军谢曰:‘自魏其[窦太后漪房之侄窦婴,弃市]、武安[王太后娡同母弟田蚡,
暴毙]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
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
关于朝廷纷争:{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汲黯,以直谏被誉“社稷之臣”]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
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於平生。
}
三、多种评价
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谥法》“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陈仁锡:“太史极不满于开边生事,恩幸滥宠,而卫霍二将却正坐此,故篇中屡有微言。
然白登之围,天骄之横,向非卫、霍两将军,终汉之世边境无宁日矣。
卫霍之功安可以外戚没乎?且卫霍纵能以外戚贵,宁能以外戚胜乎?
使帝以外戚之嫌裁减封爵,何以竞才之用,何以为武帝乎?传中屡以“皇后”为言,何其浅也。
须知武帝
不独以戚贵青,青亦不独以戚呈身。
”
李靖: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寥寥数人耳。
岳飞: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
又云: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
四、补充资料
1.李广难封的一种解释: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至今大恨独此耳。
”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
2.盛时封邑:
【青本封侯三千八百户,益封三千户,再益封六千户,凡万二千八百户。
并三子侯[三子卫伉、卫登、卫不疑尚在襁褓之中,皆得封侯]各千三百户,是一万六千七百户】
3.尚平阳主
<是时平阳主寡居,当用列侯尚主。
主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皆言大将军可。
主笑曰:“此出吾家,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奈何用为夫乎?”左右侍御者曰:“今大将军姊为皇后,三子为侯,富贵振动天下,主何以易之乎?”於是主乃许之。
言之皇后,令白之武帝,乃诏卫将军尚平阳公主焉。
褚先生曰:丈夫龙变。
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丈夫当时富贵,百恶灭除,光耀荣华,贫贱之时何足累之哉!>
摘抄:“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
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
“太史公曰:甚哉爱憎之时!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后人佞幸矣。
虽百世可知也。
”
参考译文:俗话说:“努力种田,不如遇到丰年。
好好为官,不如碰到赏识自己的君王。
”这不是没有根据的空话。
不但是女子用美色谄媚取宠,就是士人和宦者也有这种情况。
至于卫青、霍去病也因为外戚的关系而得到显贵和宠幸,但他们都能凭自己的才能求得上进。
太史公说:帝王宠爱和憎恶的时机太可怕了!从弥子瑕的经历完全可以看到后代佞幸之人的结局啊。
哪怕是百代以后,也是可以知道的。
网络资料:从元狩元年(前122),直到卫青病重去世的元封五年(前106)的16年其间,刘彻后宫所出为零。
卫青在气闲赋十四年中也再无子嗣记载。
至于刘彻的最后一个儿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则是太始二年(前95
年)出生,那时卫青死了已经十年了。
刘彻前156年生,此间年龄34-50,卫青生年不详,此间年龄30-46,
皆值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