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可口可乐在中国
可口可乐产品专业化例子

可口可乐产品专业化例子可口可乐的红飘带创意已经深入人心,变成极具辨识度的品牌符号,也成为了品牌广告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广告中,红飘带可以是指路牌,可以是传递和平开心氛围的手势,也可以是链接品牌与用户的纽带。
可口可乐为了证明品牌的环保意识,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承诺将在2025年实现产品包装的100%可回收,实现品牌环保的循环经济,推出了户外可回收广告牌。
超长的广告牌,灵活的“手指”,给用户指明可口可乐可回收垃圾桶的位置,在吸引人注意的同时,传递了可口可乐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在中国市场上,可口可乐将标志性的飘带设计成了正在传递快乐的两只手,而快乐“本身”就是一瓶可口可乐。
这时候,可口可乐不再只是一瓶可乐,而是快乐的化身。
同样是以红飘带+手为广告创意的灵感来源,可口可乐将投放在拉丁美洲的广告,变成不同肤色人群相互问候加油的拳头。
两个击拳的隐藏含义是我俩是伙伴,你的遭遇我感同身受,有默契与信任的表达含义,瑞典设计师帮助可口可乐设计的这组广告更具融合性。
相同的广告创意,却传递着可口可乐不同的品牌价值观。
同样是在红飘带上玩花样,可口可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移除LOGO,有多少人能认出可口可乐呢?于是,可口可乐推出了一组“移除logo的营销创意”,在广告中,整个瓶身采用品牌标志性的红色,其余地方剩下白色飘带和一组文案。
文案“Labels are for cans,not for people(易拉罐有标签,而人们不应该有)”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思考平等对待与和平相处。
这也是可口可乐传播的诉求:“放下成见与偏见”。
这组在伊斯兰传统节日上投放的广告,一面世就获得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其标新立异的创意助力品牌实现二次传播,成为可口可乐营销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之一。
公共关系危机公关案例

公共关系危机公关案例公共关系危机是指企业或组织在经营活动中突发的负面事件或问题,对企业或组织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严重影响,需要通过公关手段进行应对和解决的情况。
下面列举了10个公共关系危机公关案例。
1.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失联事件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370航班从吉隆坡飞往北京途中失联。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关切,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声誉危机。
面对舆论的压力,航空公司采取了积极的公关措施,包括与家属进行沟通、发布相关信息、组织新闻发布会等,以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2. 沃尔玛食品安全问题2014年,沃尔玛在中国销售的部分猪肉产品被发现含有不合格的添加剂。
这一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质疑,对沃尔玛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沃尔玛积极回应公众关切,采取了召回产品、公开道歉、加强供应链管理等措施,恢复了公众对其产品质量的信任。
3.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中国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被检测出含有有害物质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儿中毒甚至死亡。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和抵制,对三鹿集团造成了巨大的声誉危机。
三鹿集团迅速召回产品、公开道歉,并赔偿受害者,同时加强了质量管理和监管机制,努力恢复公众对其品牌的信任。
4. 美国曼恩公司石油泄漏事件2010年,美国曼恩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大量石油泄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谴责,对曼恩公司造成了严重的声誉危机。
曼恩公司积极应对危机,采取了控制泄漏、清理污染、赔偿受害者等措施,并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以恢复公众对其环保形象的信任。
5. 优步司机性侵事件2014年,优步的一名司机在印度德里性侵了一名乘客,引发了公众对优步安全性的质疑和抵制。
优步迅速采取了停止该司机服务、加强司机背景调查、提供安全措施等措施,并加强了与公众的沟通和认知,以恢复公众对其服务的信任。
6. 可口可乐PEPSI广告事件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发布了一则广告,声称喝可乐可以预防SARS病毒。
目标市场营销案例

目标市场营销案例案例3-1:可口可乐细分市场一、案例介绍风行全球110多年的可口可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也是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和先锋。
其产品包括世界最畅销五大名牌中的4个(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芬达和雪碧)。
产品透过全球最大的分销系统,畅销世界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每日饮用量达10亿杯,占全世界软饮料市场的48,。
在中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927年在上海成立第一家装瓶厂,此后在天津、青岛及广州等地亦相继设厂,并迅速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口可乐厂。
在1948年,上海装瓶厂更成为美国本土以外第一家年产超过100万箱的装瓶厂。
多少年来,可口可乐公司稳坐世界软饮料市场的头把交椅。
除了可口可乐产品本身独特的配方外,可口可乐公司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案例详细描述了可口可乐公司如何通过开辟新的细分市场而获得成功,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一)可口可乐的诞生被誉为“清凉饮料之王”的可口可乐,在全世界最为流行,每年的销售量约3亿瓶,可口可乐堪称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
然而,它的诞生完全是一种意外的机遇。
1886年,美国亚特兰大市的一位名叫约翰?潘巴顿的药剂师,配制了一种用于强身壮体的饮料——法国古柯酒,放在自己经营的药房里出售。
这是一种用微量的古柯与咖啡因、食油、香料等原料调和的浓糖浆,用水冲淡即可饮用。
一天,有一位客人进店来要买“法国古柯酒”,店员到调剂室想把浓糖浆冲淡时,却一时找不到蒸馏水。
于是,这位懒散的店员就拿了调剂台上的一瓶苏打水来代用。
不久,客人又回来想要再买,并且说:“今天喝的法国古柯酒味道太棒了!”这就是最原始的可口可乐。
约翰?潘巴顿利用这一偶然发现,经过检验,认定它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料。
于时,专门投资生产这种饮料,并且由于可乐倒人杯中会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所以命名为“COCA—COLA(可口可乐)。
”(二)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早在70年代初,可口可乐公司就开始尝试在办公室设置机售系统,但终因系统占用场地太多和需要巨大的二氧化碳容器来产生碳酸而告吹。
跨境营销案例

跨境营销案例
跨境营销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较为著名的案例:
1. 罗技(Logitech)在中国的成功营销案例:
罗技是一家全球著名的电脑外设公司,通过在中国市场进行
跨境营销,成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销售业绩。
他们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在中国市场推出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系列、与中国电商平台合作进行促销、组织线下活动等。
通过这些举措,罗技在中国市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2. 亚马逊中国的成功跨境营销案例:
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其在中国市场的跨境
营销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们通过与中国电商平台合作,如天猫、京东等,将海外优质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同时,亚马逊也采取了多样化的物流和支付方式,以提高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这些举措使得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取得了强劲的销售业绩。
3. 美国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跨境营销案例:
可口可乐是世界著名的饮料品牌,他们在中国市场也取得了
较大的成功。
可口可乐通过在中国市场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如推出绿茶口味的可口可乐,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他们也与中国的体育赛事和活动进行合作,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这些举措使得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以上是一些较为著名的跨境营销案例,这些企业通过适应当地
市场的需求,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以及采取创新的营销手段,取得了在中国市场的成功。
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面对纷繁复杂的营销市场,很多市场营销者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概念,营销的任务是把东西卖出去,而不是招揽无数双各式各样的眼球卖杂耍。
那么接下来小编跟读者一起来了解一下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营销套路一:再好的品牌和质量,也永远都比不上好的营销更吸引人只有在情感上打动人的营销才是真正走心的营销。
看不到人心的故事就不是一个好概念、好产品、好品牌,更不要去企求会有好市场。
可口可乐有着百年的品牌历史,但公司从创立之初,便一直围绕着感性化诉求做推广,再配以当地化的表现,其全球征程一片坦途。
以至于如今一提起可口可乐一词,已不再是一款简简单单的饮料,而是跃升为美国文化的一大代表。
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可口可乐一直奉行的是典型的美国风格。
甚至直到20世纪末,公司总部才意识到如果可口可乐想要在中国饮料市场上占据霸主的地位就必须融合中国文化。
于是1997年,可口可乐第一次选择在中国拍摄请中国明星代言的由中国广告公司设计的纯中国广告,这则广告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为契机,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中可口可乐每年都会拍摄春节贺岁广告,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联、木偶、剪纸等富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元素运用其中。
其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一点:过中国年,只有喝可口可乐才有味道。
因地制宜的营销策略,并不是向本地文化低头。
再伟大的产品也终究离不开消费者这一穷爹妈,不能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欣赏的营销,永远只是作为销售者看的营销,和消费者根本就没什么关系,也就会沦落为金钱绝缘体。
而可口可乐广告片中使用到的各种传统元素既与消费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同时也很鲜明地阐释了其品牌的独特特征。
并且这一特征在全球范围内都保持着一致性。
“给你带来舒爽的感受”,可口可乐从一开始就在强调这一点,不论在什么地区和国家。
唯一,才是不变的招牌。
保持品牌的独特性,是保证营销卖得动产品的关键点。
套路二:可口可乐社交O2O新模式可口可乐互动营销总监陈慧菱表示,无论是OnlinetoOffline,还是Offline to Online,缺少双向的互动。
可口可乐中国化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营销环境分析一、可乐的成本构成主要有三块:生产成本、销售广告成本和物流成本。
二、环境状况宏观环境:1、人口环境:中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市场大。
2、经济环境:可口可乐入住中国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特别时期,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是紧跟世界潮流。
3、文化环境:可口可乐在百年前就确立了它独有的创造地位以及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它在国际经营中的本土化战略,更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观环境:1、顾客:可口可乐在中国首先以年轻人作为市场,符合年轻人的热情与激情,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最终获利的目的。
2、供应者:都是在中国取材,生产,加工,包装。
3、企业内部环境:高层管理、财务、研究与发展、才过、制造和会计等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三、企业的分销渠道1、最大限度刺激消费者对可口可乐产品产生需求并满足他们的你需求2、最大限度增加可口可乐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3、最大限度加强可口可乐市场渗透率第二部分问题和机会(一)、关键问题所在1、潜在威胁(1)强大的竞争对手与其竞争(如百事可乐等公司)1898年成立的百事可乐公司,美国最大的软性饮料公司之一。
对软饮料而言,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产品味觉很难分清孰优孰劣,百事可乐通过广告语传达他们的销售理念"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首先是准确定位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把自己定位为新生代可乐;并且邀请合适的品牌代言人,通过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情节开始了文化的改造。
(2)替代品销量上升第一,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碳酸饮料部门的增长率已开始下滑。
比如,果汁市场规模现在已经超过了苏打饮料市场,而且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第二,更多的饮料品牌和口味供大众选择,导致了可乐销售的下降。
2、企业弱势(1)关键的技能或能力改变导致了企业文化受挫百事可乐在电视广告上显示,消费者参加未标明品牌的可乐口味测试,结果,他们选择了味道更甜的百事可乐。
于是可口可乐决定采取激进的行动收复失地。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可口可乐营销案例分析作为一个拥有129年历史的全球品牌,可口可乐除了致力于为全世界消费者奉献一流的饮品外,其遍布全球的营销创意,更不禁令人叹服其创新的品牌之道,以下让我们重温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一探百年品牌历久弥新的秘诀。
那么接下来WTT跟读者一起来了解一下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吧。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一可口可乐电话亭:所谓幸福,就是有人为你着想可口可乐向来关怀弱势群体,他们了解背井离乡的务工工人。
这些人为了让家里的孩子、妻子和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从来不舍得乱花一分钱,即使是打一通电话回家,昂贵的电话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迪拜可口可乐洞悉如此,开发出了一个“hellohappiness“电话亭装置。
在这里,一个瓶盖=三分钟国际通话费一瓶可口可乐连接起一家人的思念和幸福,让人动容。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二可口可乐条形码,竟然扫出一首歌来可口可乐的做法,越来越让人惊喜。
通过改装超市条形码扫描系统,在其他商品被扫描时,清一色的“嘀”声后,可口可乐却欢乐的“噔噔噔噔噔”唱起来。
当枯燥一成不变的生活突然来点新鲜的,足以让人欢乐。
几乎每一位听到可口可乐穿过扫描仪时发出的经典音乐,都会开心的绽放笑容。
这种好感度的培养与建立,真心很赞。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三可口可乐,能召唤彩虹出现一直有彩虹之国之称的南非,到今年四月,成立已有20年。
为了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可口可乐竟然可以在约翰内斯堡的上空架起了一座“天然”彩虹。
霸气的创意和强大的执行力让人望成莫及。
执行的原理是根据“水汽经太阳折射形成彩虹”,至于这个角度,工作人员已经反复测算了很久。
最后可口可乐选定在约翰内斯堡城市广场的大楼顶部安装配水装置,喷水装置会根据太阳的角度来洒水,进而顺利形成彩虹。
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四怎么拯救世界上雨量最大小镇?远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这里有世界上雨量最大的小镇Floro。
即使这里每年降雨量高达12717毫米,但是住在这里的人却缺少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饮用水。
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2

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2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2》的内容,具体内容: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可口可乐公司如何根据中国大陆的政策动向和进程适时灵活地安排设计其在中国市场的进军之路。
将本土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思想战略应用于实践中。
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可口可乐公司如何根据中国大陆的政策动向和进程适时灵活地安排设计其在中国市场的进军之路。
将本土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思想战略应用于实践中。
二市场营销战略1市场竞争战略谈到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毫无疑问就是百事可乐公司了,我们经常在自己的消费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喜好在两家公司之间做出选择。
可口可乐的经营理念可以用3A和3P来表述。
3A即是:让顾客"买得到,买得起,乐意买"。
从1995年起3A原则改成3P原则,即"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物有所值(Priecetovalue)、首选品牌(Preferece)"3P比3A要更为主动。
而百事可乐则以百事可乐的进攻原则是:找到领先者强势中的弱点,攻击它们。
这种策略独出心裁,有效命中了青少年目标,因为对于糖果和可乐,孩子们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百事可乐的标语是:"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把目标锁定在年轻一代,它也成为百事可乐用来进攻"老龄化"可口可乐的主要策略。
然而,遗憾的是百事可乐并没有一直坚持这一策略。
当然,在战术上,语言、画面、音乐都可以按需要经常更换。
但是,战略绝对不能更换。
这也正是为什么百事可乐并始终没有超过可口可乐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
单对双方针对中国市场的竞争来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世界饮料行业内一对打不散的竞争对手。
为了争夺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他们彼此争斗,互不相让。
在中国市场上,可口可乐加快了本土化战略,近几年在春节期间的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具有中国本土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三:可口可乐在中国
上海已是午夜,你可能认为可口可乐公司的CEO道格·艾夫斯特(Doug Ivester)已进入梦想,可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前一天晚上到达上海时已经很晚了,今天他还是很早就起来,为一个新的灌装厂命名,又开了一天的会,还为可口可乐公司的中国合作伙伴举行了晚宴。
晚宴结束后,他并没有回去休息,而是沿着南京路一直走了下去,边走边看。
他走进那些小商店里面,察看可乐的摆放情况,与店主人进行交谈。
使他感到沮丧的是,他发现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买得到冰镇可乐。
艾夫斯特为什么要在这些马路上散步呢?可口可乐占有全球软饮料市场50%的份额,没有一个竞争对手能够接近这个数字,包括百事可乐。
全球化和技术是艾夫斯特的两大追求。
他敦促管理者们避免序贯式的扩张,而要选择裂变式的增长。
如果可口可乐想在中国设立200个销售办事处,不要先开第一个,再开第二个,以序逐步增加;而是将每个新的办事处作为一个支撑点,在此基础上同时增开几个办事处,就像叠罗汉一样。
中国是可口可乐的第八大市场。
艾夫斯特来到中国,是想传递一个信息:可口可乐公司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好公民,成为中国的好客人,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和教育。
可口可乐公司的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会产生另外十个支持它的工作岗位。
南京路散步归来之后,艾夫斯特问他的随从们:“你们想知道可乐与鸡蛋有什么关系吗?”接着,他又说:“我们是在与鸡蛋进行竞争。
”他谈到一个开售货亭的妇女,这个妇女卖掉的茶叶蛋数以吨计,但卖掉的可乐却寥寥无几。
“我们必须向那位女士证明,如果她卖可乐,会挣更多的钱”,他说。
在可口可乐公司,传统的坐办公室的工作已经消亡。
员工们都认为自己是知识型员工,所谓的办公室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信息。
这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他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展工作。
当一家公司的业务达到可口可乐公司那样的全球化程度,80%的利润来自于海外时,这一战略至关重要。
管理者随时都可获得大量信息,并进行实时决策。
艾夫斯特坚持认为,公司应该实现全球联网,并倡导一种语音邮件文件。
艾夫斯特称,他的目标就印在可口可乐公司年报的封面。
那个封面标明了可口可乐公司在上个季度所实现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一天销售10亿份饮料,占全球饮料日消费量的2%。
封面上有48个可乐瓶子,代表全球每天消费的480亿份饮料;其中有一个瓶子是红色的,代表可口可乐的份额。
艾夫斯特的目标是两个红色的瓶子,也就是说,他想让可口可乐的全球消费量增加一倍。
讨论问题:
在向全球市场扩张时,可口可乐公司面临的挑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