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与靶细胞凋亡

合集下载

病毒感染下的细胞凋亡机制

病毒感染下的细胞凋亡机制

病毒感染下的细胞凋亡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取得了很多的进步。

然而,也因此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病毒威胁。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会引起许多细胞死亡,其中最为常见的细胞死亡方式是凋亡。

细胞凋亡是程序性细胞自杀的过程,其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分子信号途径控制的。

一、细胞凋亡的自然防线细胞凋亡有其自然防线。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通过一系列自身保护机制来避免凋亡,从而保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

其中,Bcl-2和Caspase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胞凋亡相关因子。

Bcl-2是一种能够抑制细胞凋亡的蛋白质。

它的作用是防止线粒体透漏细胞内存储在其中的细胞死亡诱导因子(cytochrome c),从而避免Caspase的活化。

Caspase是一类半胱氨酸酶,是细胞凋亡的重要执行者。

该类酶可以在细胞内产生一系列酶级联反应,引起DNA断裂、线粒体活化、膜受损以及其他凋亡特征等。

二、细胞死亡的过程如果病毒能够绕过细胞凋亡的自然防线,细胞就会进入凋亡阶段。

细胞凋亡过程主要可分为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

早期凋亡的特点是膜结构的变化,例如典型的细胞内凋亡受体FasL/FasR和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lpha/TNF-R1在病毒感染后均可表达。

当这些受体被激活后,它们就会形成Discedes液泡,形成早期凋亡的标志。

晚期凋亡则主要表现为DNA断裂。

DNA断裂后,细胞内部的一些蛋白酶就会被激活,开始逐渐分解内部蛋白,从而达到完全死亡的状态。

三、病毒对细胞的侵害是非常复杂的,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发细胞凋亡。

那么在病毒感染下,细胞凋亡机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1. 病毒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许多病毒具有复杂的可以抑制凋亡的机制。

例如,埃博拉病毒(Zaire株)通过激活细胞凋亡抑制蛋白(cIAPs)和A20抑制剂,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2. 病毒和细胞凋亡通路这是另一个直接导致细胞凋亡的机制。

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基 因和蛋 白得到表 达 ,并参 与作 用。另外 ,细胞 因子和免疫 细胞 也直接 或间接 地参 与该 过程 。试
验表 明 ,病毒感 染诱导 细胞 凋亡与 病毒 复制增殖相 关联 。对 细胞 凋亡与 病毒 感 染关 系的进一 步研 究 ,为病毒感 染性 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 的思路 和手段 。
胞 膜 分 子 的表 达 有 关 。 IN— F B和 dR s NA, 它 们 均 可 提 高 F s 达 ,F s a表 a
研究发现许多急性或持续性病毒感染如人 免 与 表 达 在 C L或 其 他 细 胞 上 的 F s 合 形 成 三 T aL结 疫缺 陷病毒 ( I ) B病毒 、猪瘟病 毒 ( S V 、 聚体后 ,一方面依次激活蛋 白激酶途径 、三磷酸 H V 、E C F ) 鸡马立 克病毒 ( V 和传染 性法 氏囊 病毒 ( — 肌醇和二酰基甘油途径 以及钙信号途径激活 C 2 MD ) / B a/ 十 D) V 等都可 以破 坏宿主免疫系 统,抑 制机体 的免 M g 依赖 性 核酸 酶 ,导致 D A断裂和 染色 质 固 N 疫反应[ -,此类免疫抑 制是病 毒激活 的淋 巴细 缩 ; 另 一 方 面 , 通 过 F s的 F DD 活 化 C sae 29 ,】 8 a A aps 胞 自身发生凋亡所致 ,该过程被称为激活诱导 的 途径 ,依次激活蛋 白酶链裂解各种底物 以诱导细 细胞 凋 亡 ( ID 。H V感 染 患者 体 内 C 4 AC ) I D+ T细 胞 凋 亡 。 胞数 量 严 重缺 失 就 是 因其囊 膜 糖 蛋 白 g l0与 p2 Fs aL与 F s 互 作 用及 其 所 介 导 的信 号途 a相 g l0 p 6 诱导 T细胞凋亡所致『。C F 1 S V糖 蛋 白 En 径 ,是 目前细胞凋亡研究 的重要 内容之一 ,其信 0 1 rs 可诱导 多个物种淋 巴细胞凋亡 ,其在 C F S V感染 号传导途径和调控凋 亡机制的许多细节 尚不十分

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意义

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意义

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意义细胞凋亡,又称细胞自杀,是一种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是机体调控由于年龄、DNA损伤、病毒感染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异常细胞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在某些疾病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病中,细胞凋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细胞凋亡的机制细胞凋亡由多个信号通路调控,主要包括外部信号和内部信号两个方面。

(1)外部信号外部信号通常由细胞表面膜、毒素等引发,这些信号将会激活细胞的死亡受体,进而引起一系列信号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靶向细胞死亡受体的信号通道,该通道存在于特定细胞表面并激发内部FasL等复合物的形成,转而引起凋亡。

(2)内部信号内部信号是调控细胞凋亡的一种后续作用。

当外部环境对正常生理活动进行改变时,通常会激活细胞内部信号通路,如p53等蛋白质的致死因子。

这些通路会引起细胞内部的级联反应,如活性氧(ROS)的产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促进细胞凋亡物质的释放,从而促进细胞的凋亡。

2. 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1)肿瘤肿瘤发生与细胞凋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凋亡能够排除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而在肿瘤中,这种机制常常失去了平衡,导致异常细胞的无限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当前通过调整遗传修饰或通过药物手段调节细胞凋亡通路已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

(2)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通常与细胞凋亡通路失调有关。

长期炎症等局部异常状态通常可以导致细胞凋亡通路的活化,从而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凋亡,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维持神经元凋亡通路的平衡对于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3. 小结细胞凋亡是一种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机制,其可以帮助机体清除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的形成。

然而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神经退行性疾病。

因此,通过调节细胞凋亡通路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健康。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研究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研究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研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宿主细胞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细胞层面,还涉及到细胞内的分子机制和整个生物体的免疫反应。

研究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还可以为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病毒感染会改变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

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宿主细胞中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病毒为了自身复制和传播的需要而对宿主细胞进行的调控。

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后会抑制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弱宿主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此外,病毒感染还可以激活宿主细胞中一些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基因,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基因的调控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毒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其次,病毒感染还会影响宿主细胞的代谢过程。

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以改变宿主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可能会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以满足病毒复制和传播的能量需求。

同时,病毒感染还可以改变宿主细胞中一些代谢途径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内的物质合成和降解过程。

这些变化不仅可以为病毒感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还可以改变宿主细胞的生理状态,从而为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此外,病毒感染还会引发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

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以激活宿主细胞中的免疫信号通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这些免疫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抗病毒蛋白的产生等。

炎症反应可以吸引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从而加强对病毒的清除作用。

细胞凋亡则可以通过消除受感染细胞来限制病毒的传播。

抗病毒蛋白的产生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过程。

通过研究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抵抗机制,从而为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总之,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涉及到细胞层面的基因表达和代谢过程,以及整个生物体的免疫反应。

病毒感染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病毒感染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染, 导致机 体长 期带 毒而 无 明显 的临床 症状 。

般 来 说 , 毒 调节 靶 细胞 凋 亡 的途 径 主 要有 两 病
1 8 年E o 等 [ 能产 生C t y 9 1 ze 3 用 y/ 的腺病 毒突 变体 种 : De 经免 疫系 统介 导或 病毒 本 身具有 凋 亡调节 基 因 ; 病 感 染 细 胞 , 随 着 宿 主细 胞 和 病 毒 D 伴 NA降解 , 胞迅 毒 凋亡 调节 基 因通过 模仿 或调 节细 胞凋 亡途 径 中某些 细
科学第 1次 学术研讨会小动物 医学第1 3 次学术研讨会 暨奶牛疾 []孔 庆 波 . 6 犬“窝 咳 病 ” 雾 化 疗 法 及 体 会 [】中 国 动 物 检 疫 , 的 J_
病 第 3 学 术 讨 论 会 论 文 集 . 汉 : 中 农 业 大 学 ,0 6 6 16 6 次 武 华 2 0 :7 -7 . 2 1 2 ( ) 5 — 9 0 0, 7 2 : 8 5 . []张 汇 东 . 犬 主 要传 染 病 流 行 情 况 及 防控 措 施 [ . 京 : 3 警 D] 南 南
中图分类号: 2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594 2 1 )86 —4 Q 5 B 10 —4 X( 02 0 —90
细 胞凋 亡 是机体 在生 理条 件 下受到 内外 信号 刺激 速死 亡 , 这是 病毒 感染 诱导 细胞凋 亡研 究 的首 次报道 。 时, 启动 由细 胞本 身主 动调 控 的具有 一 定程序 的死亡 , 试 验表 明 : 病毒 感 染 诱发 的细胞 凋 亡 常 与一 些 疾病 的 故又称 程序性 细胞死 (rga po rmmecl et, C 。 多 发 生密 切相 关 。 d e d a P D)在 l h 因此 , 究病毒 感染 宿主 细胞 后调 节细 研 细胞 生物 当 中 , 胞 的死亡 有两 种不 同的方 式 : 种 是 胞 凋亡 的机 制不 仅有 助于 深入 理解 病毒 的致 病机 理和 细 一

细胞凋亡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细胞凋亡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细胞凋亡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细胞凋亡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发育、免疫调节和疾病发生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感染性疾病中,细胞凋亡在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细胞凋亡是机体抵御感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

感染性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能够侵入和寄生于机体细胞内,细胞凋亡可以通过消除被感染细胞来限制病原体的传播。

被感染细胞在感染发生后会产生一系列信号分子如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这些分子能够激活凋亡信号途径,引导细胞进入凋亡过程。

细胞凋亡释放的细胞内成分能够起到广泛的抗微生物活性,抵抗感染,并同时协助机体发挥炎症免疫反应。

其次,细胞凋亡在感染性疾病中对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感染过程中,细胞内发生明显异常如DNA损坏、核糖体聚集和线粒体功能失调等,这些异常能够诱导细胞进入凋亡过程,从而通过消除受损细胞来保持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在感染性肝炎等疾病中,细胞凋亡参与了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的发生,细胞凋亡水平的调控能够对整个感染过程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细胞凋亡还在阻止病原体进一步侵袭和扩散方面发挥作用。

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病原体可以通过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的发生和程度来影响感染的发展。

一些细菌和病毒通过调控细胞凋亡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测和清除,进而在寄生部位扩散,促进感染的发展。

因此,研究感染性疾病相关的细胞凋亡信号途径和机制,有助于揭示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和靶点。

最后,细胞凋亡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杀死感染细胞,从而清除病原体。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途径中的相关分子如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和细胞凋亡激活蛋白,可以增强或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细胞凋亡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多个方面的作用,包括抵御感染、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阻止病原体扩散以及治疗感染等。

研究细胞凋亡的机制和调控,有助于深入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为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

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

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2010-10-28 21:51:32| 分类:必修三稳态与环| 标签:细胞凋亡死亡裂解坏死|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ty200202_0《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请问细胞免疫中,被病毒寄生的靶细胞的死亡是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还是其他的死亡方式?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该如何理解?细胞凋亡是主动死亡的过程,靶细胞的死亡是被动死亡,不属于凋亡了。

如果没有效应T细胞的攻击裂解,靶细胞是否也可以自动凋亡呢!如果没有效应T细胞裂解,它被病毒寄生,最终导致死亡,也不应属于细胞凋亡吧!不应属于细胞凋亡,就是坏死了,如何理解呢!被自身细胞消灭和病毒致死是不同的。

若是病毒致死,被动死亡,被自身细胞消灭,是主动消灭,还是被动致死,是否独立于凋亡之外?细胞死亡的一般定义是细胞生命现象不可逆的停止。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坏死性死亡,是由外部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的侵袭而造成的细胞崩溃裂解;另一种为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按照自身的程序结束其生存。

细胞坏死与细胞程序死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过程和生物学现象,在形态学、生化代谢改变、分子机制、细胞的结局和意义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编程死亡与细胞坏死有三个根本的区别,首先是引起死亡的原因不同: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而编程性细胞死亡则是由基因控制的;第二是死亡的过程不同,坏死细胞的胞膜通透性增高,致使细胞肿胀,细胞器变形或肿大,早期核无明显形态学变化,最后细胞溶解破裂,细胞破裂;而编程死亡的细胞不会膨胀、破裂,而是收缩并被割裂成膜性小泡后被吞噬;第三是坏死的细胞裂解要释放出内含物,并常引起炎症反应;在愈全过程中常伴随组织器官的纤维化,形成瘢痕。

而编程死亡的细胞没有被完全裂解,所以不会引起炎症。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坏死在形态学、生化反应的改变、分子机制、细胞结局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如图所示,加之大家的讨论以及我的理解:我的重新认识:靶细胞被裂解属于细胞凋亡!请大家批评指教!看我的理解是否准确!图片处理的很好!是否所有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完成的呢?我还是认为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细胞凋亡与免疫

细胞凋亡与免疫

细胞凋亡与免疫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指的是细胞将自身裂解为许多膜包小泡的一种精确调节的细胞死亡过程,是目前生物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细胞凋亡之所以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于它在保证许多生物的健康生存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它在生物的发育过程中塑造了神经系统,并且保证了免疫系统行使正常功能。

细胞凋亡是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的重要形式之一,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是与免疫细胞的正常死亡相统一的,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也是与靶细胞的死亡相伴随的。

细胞凋亡的研究也是免疫学的重要课题。

1.概念1972年,Kerr首先提出细胞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一个主动的自我破坏过程。

1980年,Wyllie等在糖皮质激素诱导胸腺T细胞死亡的过程中,观察到一系列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与常规坏死不同,认为这是细胞内基因调控发生的有序的死亡过程,并提出了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概念。

作为生命过程中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凋亡和增生同样不可缺少,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对免疫学来说,细胞凋亡有特殊的意义。

免疫系统识别外来异物和自身组织的形成,必须依靠对自身起反应的淋巴细胞的删除,而这种删除主要是通过细胞凋亡来完成的。

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部分也是通过靶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细胞凋亡如果出现紊乱,机体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理状态,如肿瘤、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免疫缺陷等。

以下对细胞凋亡的基本机制、信号传导、分子事件及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基本机制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具有一套相似的酶系统,激活后可以启动细胞凋亡。

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研究细胞死亡机制的一种很好的生物模型。

C.elegans 的三种基因产物:CED-3,CED-4和CED-9对凋亡而言是十分重要的,CED-3和CED-4促使凋亡,CED-9抑制凋亡。

CED-3是一种caspase,即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它在天门冬氨酸存在的部位之后切断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感染与靶细胞凋亡
【摘要】病毒感染与靶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细胞凋亡在维护机体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宿主细胞的凋亡,导致被感染细胞的死亡和病毒的清除;病毒为了生存与扩散而抑制凋亡。

在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和蛋白得到表达,并参与作用。

另外,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该过程。

对细胞凋亡与病毒感染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关键词】细胞凋亡病毒感染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一种生理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既可自发产生,也可由特殊介导物在一定条件下诱导产生。

病毒(virus)是一种非细胞型的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敏感的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为
严格细胞内寄生。

病毒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细胞后,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表现出不同的反应:(1)细胞无明显变化;(2)因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引起细胞损伤、死亡;(3)引起细胞增生,继而使细胞死亡或使细胞继续生长失去生长控制,转化为癌细胞。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另一方面,病毒感染抑制细胞凋亡。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病毒感染诱导和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1 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大多数由病毒编码的蛋白产物直接诱导,其次是病毒感染机体后,刺激机体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反应间接诱导。

其机制是病毒感染细胞后通过关闭或干扰宿主细胞正常合成代谢诱发细胞凋亡,或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因子直接作用于细胞与凋亡有关的因子及蛋白水解酶而诱发细胞凋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1 病毒蛋白直接诱导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后,表达一些蛋白将会引起细胞凋亡过程。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因。

当HIV侵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CD4分子的细胞,CD4分子是HIV包膜蛋白gp120的受体,结合后可激活钙通道,使CD4+细胞胞内Ca2+浓度增高,导致CD4+细胞凋亡。

最终引起以CD4分子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从而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再如VBV的HBx蛋白、EB病病毒的gp350、HPV病毒的E2和E7蛋白[1,2]。

1.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间接诱导病毒感染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
产生免疫应答,活化CTL,活化后识别病毒感染细胞能间接诱导感染细胞凋亡。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CTL活化后能释放“颗粒酶”(granzyme,Gzm),当Gzm 进入靶细胞,诱导靶细胞DNA降解,发生凋亡。

另一方面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CTL活化大量表达FasL(fas ligand,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受体)结合,
导致携带Fas的靶细胞凋亡,阻止了感染病毒的复制[1,3]。

1.3 细胞因子诱导病毒感染机体后,激活免疫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umo r necrosis factor,TNF)活性分子,引起病毒感染细胞凋亡。

TNF是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

TNF对某些正常细胞和大多数肿瘤细胞发挥着明显的细胞凋亡,TNF通过与细胞膜上TNF受体(TNFR)结合,引起细胞内一连串信号传递而诱导细胞凋亡。

具体过程是TNF-α与TNF受体结合,激活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引起DNA片段化和细胞凋亡。

实验证明,HIV的感染引起TNF-α在AIDS患者中的高表达,TNF-α通过诱导肝细胞凋亡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病过程[2,3]。

1.4 增强p53表达促进凋亡一些病毒感染机体后,能诱导并激活p53的表达,编码蛋白活性产物,引起细胞凋亡。

p53是肿瘤抑制基因,可阻抑细胞周期前进(停留在G1期)和诱导细胞凋亡,p53编码的产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积累时可促进细胞凋亡,当其缺乏时会引起肿瘤细胞的无限繁殖。

研究证实,腺病毒(Ad)的ELA蛋白、人乳头瘤病毒(HPV)的E7蛋白、人乙型肝炎病毒(HB V)的PX蛋白等能诱导并激活p53的表达和p53依赖性的细胞凋亡[3~5]。

1.5 通过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诱导凋亡caspase是一类天冬氨酸依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通常以酶原形式存在,在凋亡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激活后裂解,发生级联反应,能特异性地水解细胞中一系列底物导致细胞凋亡。

凋亡信号首先活化凋亡上游的caspase启动分子,如caspase-2、caspase-6、caspase-7,发生级联反应,最终引起核酸断裂导致细胞凋亡。

目前发现通过caspase诱导细胞凋亡的病毒主要是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鼠肝炎病毒、猫腹膜炎病毒等[5~7]。

1.6 通过Fas/FasL诱导凋亡Fas介导的凋亡在特异性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Fas是一旦和配体FasL结合,可通过Fas分子启动致死性信号转导,最终引起细胞一系列特征性变化,使细胞凋亡。

Fas是Ⅰ型跨膜蛋白,属于TNF超家族,其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0q23上,出现在多种细胞的表面,包括淋巴细胞。

Fas L蛋白是Ⅱ型跨膜蛋白,属TNF家族成员,人FasL基因位于染色体1q23上,但FasL的表达只出现在活化的T细胞(特别是活化的CTL)和NK细胞。

病毒感染后,活化免疫细胞(CTL、NK细胞),被活化的杀伤性免疫细胞能够有效地使靶细胞凋亡。

如HBV、HCV感染肝细胞后,受损的肝细胞表面表达Fas抗原,并与CTL细胞表达的FasL相结合,从而引起肝细胞凋亡[5,7]。

2 病毒感染抑制细胞凋亡
宿主的防御机制可以限制病毒的复制,尽早使感染细胞凋亡,从而将无抵抗力的未成熟病毒粒子释放,在宿主的溶酶体及蛋白酶作用下将其排除。

而病毒为
了能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机体介导感染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有利于病毒在宿主体内长期潜伏。

不同的病毒抑制细胞凋亡的方式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 病毒编码形成caspase的抑制物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形成caspas e抑制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抑制caspase的活性来阻止感染的细胞凋亡。

这些抑制物主要包括:(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最典型的是牛痘病毒的Cma蛋白,它抑制caspase-8的活性,同时还抑制FasL和TNF引起的细胞凋亡。

(2)p53:p53是天然的caspase抑制物,是一种胞质早期蛋白,在感染过程中蓄积,能阻断由FasL和TNF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也能抑制caspase的活性。

(3)细胞内抑制凋亡蛋白(clAP):痘类病毒和核型多角病毒的某些病毒能编码clAP的同型异构体,通过抑制效应caspase前体和caspase-9来抑制细胞凋亡[2,7]。

2.2 病毒编码的蛋白增强Bcl-2的表达或编码Bcl-2同型异构体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2,Bcl-2)是原癌基因,不论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对细胞凋亡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抑制许多因子激发的凋亡。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编码LMP-1蛋白,能诱导Bcl-2高度表达,而发挥其抑制细胞凋亡作用。

EB病毒编码的BHRF-1蛋白、腺病毒编码的EIB-19k、人疱疹病毒8型编码的KsBcl-2蛋白等是Bcl-2的同型异构体,具有Bcl-2的功能[7]。

2.3 病毒编码的蛋白抑制FasL和TNF的活性病毒可产生多种蛋白来抑制F asL和TNF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

这些蛋白主要通过阻断各种信号因子的传递来
抑制细胞凋亡。

如牛痘病毒的Cma蛋白,抑制FasL和TNF引起的细胞凋亡[5,7]。

病毒与其感染的宿主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

从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来看,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是机体对病毒的一种抗病毒防御机制,而病毒产物抑制被感染细胞发生凋亡,则是病毒的一种生存机制。

因此,了解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阐明某些病毒的致病机制,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和开发新的抗病毒制剂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慰峰.医学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7-185.
2 右裕明,何南祥,刘克.肿瘤坏死因子介导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6):266-270.
3 陈军,郑宣鹤,唐晓鹏.肝细胞凋亡与病毒感染.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6):263-266.
4 向红.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4):
5 7-59.
5 李静,白玉梅.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7(1):82-
85.
6 李淑彬,钟英长.细胞凋亡与人类疾病.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7,20(6):293-297.
7 张春斌,宋汉君,刘东璞.细胞凋亡与病毒感染.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6):63-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