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合集下载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水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由德国哲学家柯尔伯格(W.D. Ross)提出的一种道德困境。

该故事描述了一个人面临在两个道德选择之间做出决定,无论选择哪个都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境。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常常涉及到道德的冲突,让人在选择中陷入困境,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

以下是一个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例子:
故事:一个人正在逃离一座燃烧的大楼,可是他发现他的朋友还被困在了楼内。

如果他决定救出朋友,那么他有可能导致自己也被困在火中;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会感到内疚。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这个人怎么选择,他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如果他选择救出朋友,他会冒着生命危险,但他的行为可以看作是道德高尚的;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可以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他可能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权利冲突、义务和责任等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些故事对于个人道德决策的探讨和道德哲学的讨论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态度与品德的发展阶段是之一,其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是难点之一,今天,就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做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的掌握此部分的知识。

科尔伯格是美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继承并且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根据“汉斯偷药”的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旨在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判断力问题。

汉斯偷药的故事如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到处借钱,客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不仅没有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别无他法,利用晚上撬开了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基于这个问题,不同道德水平阶段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在此,整理各个阶段对应的看法帮助大家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

在考试过程中,主要的考试形式有三种,第一是基本概念,例如根据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理论的人物、三水平六阶段分别是什么等,第二是各阶段的特点,会根据具体的特点让考生反推那个阶段那个水平,因此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点掌握每个阶段特的的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第三是给出具体判断的解释,让考生反推阶
第 1 页共2 页
段和水平,这种题目一般比较难,考生还是要借助特点进行推断,假如儿童认为汉斯偷药情有可原,可以适当减刑,那说明他认为法律是可以改变的,处于后习俗水平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阶段是基本发展顺序,每个儿童的道德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差异性。

第 2 页共2 页。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是一位信奉道德伦理学的高级顾问,他的工作是解决世界上最复杂的道德难题。

有一天,科尔伯格遇到了一个让他苦恼的困境,这就是著名的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位女士去医院接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术,这个手术很成功,但她需要服用一种非常罕见的药物来维持生命。

这种药物只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瓶。

就在这个女士需要使用这个药物的时候,另一位重要的病人也需要这个药物来保住生命。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药物必须分配给其中一位病人,因为只有一瓶。

两位病人的情况全都很糟糕,但是,他们的病情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先级。

如果这位女士得到这个药物,她有很高的几率复原,但如果这位重病患者得到药物,他可能会活下来,走出病痛。

科尔伯格在面对这个困境的时候,感到无法做出决定。

他知道他必须做出一个道德上正确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似乎没有正确答案。

他面对的问题是:应该把这瓶药水分配给那位病人?科尔伯格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首先回忆起伦理学的原则,包括人类关怀、正义、善良等等。

他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比如这两个人的年龄和家庭状况。

但是,他发现这些规则不能帮助他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没有一项原则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科尔伯格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不完美,但是是最好的选择:把药物分成两半,一半给那位女士,一半给那位男士。

这虽然似乎不太合理,但是它确实是一种平衡两者的方法。

科尔伯格的决策解决了这个道德两难的问题,他对人类道德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伦理学规则无法完全解决道德问题,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来解决困境。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教师招聘常考人物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

教师招聘常考人物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

教师招聘常考人物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比如:见到老人摔倒扶不扶?妻子与母亲同时掉河里先救谁?面对一心求死的疯子,作为医生是否要施救?尽忠还是尽孝?对于此类问题,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和理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采取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针对儿童的不同回答理由进行研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着由低到高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可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

这一知识点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观题为主,出题角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各水平阶段的识记,二是侧重各阶段的理解,尤其是儿童道德发展各阶段特点的理解。

因而,除了解各水平包括哪些阶段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阶段也需要我们明晰一下:1.对于前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儿童均未形成真正的道德,是否遵循规则主要看结果。

惩罚与服从阶段儿童遵循规则只是因为结果不会受到惩罚,如:“座位下有垃圾的宝宝会受到老师批评,所以我会捡起垃圾”;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遵循规则只是因为结果可以满足自身利益,如:“听话的宝宝会得到糖果,所以我会乖乖听话”。

2.对于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儿童认识到了他律的道德,认为规则是用来维护秩序的,只能刻板的遵守而不敢改变。

寻求认可阶段儿童遵循规则时会考虑外在行为是否被大家喜欢,希望获得良好人际关系,如:“听话的孩子是好宝宝,我要做好宝宝,所以我会乖乖听话”;而维护权威阶段儿童遵循规则是因为内心认为规则可以维护秩序,如:“班规要求上课不能乱说话,如果不遵守班规课堂就乱了,所以我要举手发言”。

易混点: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服从维护权威,在惩罚与服从阶段,服从的主要是父母、老师的要求;而维护权威阶段,服从的主要为客观上的法律、规则要求。

3.对于后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儿童认识到了自律的道德,认为规则并非绝对的,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水平阶断道德推理的特点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9岁以前)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2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15岁)3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凡是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都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

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4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正确的行为就是进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后习俗水平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

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

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

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雷夫老师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即道德发展六段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以恐惧为基础,「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你不做好功课,老师就会罚你」一类的话,家长都曾说过吧!比如说,有的学生停下手中的作业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有的学生倒过头和后面的小朋友说话,还有的学生竟敢走出座位跑到其他同学那里。

每次开完会我快步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就会听见眼尖的学生大喊一声:“老师来了!”然后全班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副很规矩的样子。

这时候的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怎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以糖果、玩具、金钱等奖赏作为良好行为的诱因。

一年级的小学生纪律观念很差,只要老师不在教室,他就敢做一些违反课堂纪律学生做什么事都有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得到奖赏。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以取悦父母作为良好表现的动机,雷夫指出,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带来压力,亦容易令他们没有主见。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雷夫会提出质疑:「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雷夫的反问令Elsie忍不住发笑,各位家长不妨以此幽默方法助子女跨过第三阶段。

有的学生喜欢表现,喜欢突出,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

做事情有了更高一些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雷夫认为知道规则、接受规则,并愿意身体力行的孩子,已踏上了成功之路。

若家长能够解释规则背后的理由,甚至让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就更好了。

学生再大一点后,我们会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些班规,我们还会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这些规章制度,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让学生烂熟于心。

于是管理学生不再是老师一人统治,大家都来遵守班规。

谁违反了就按照班规受罚。

这是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学生再长大一点后,会变得更加懂事,会关心同学、主动帮助同学,变得善解人意起来,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雷夫认为不论对孩童或是成人而言,都很难达到,因人们必须富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人设想。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是最高阶段。

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

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

孩子们可以从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中找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达到第六阶段的人并不是很多。

挑战性就更高了,因为行为准则存于个人的灵魂中,孩子先要拥有健全的人格,行善后亦不会虽然要达到最后两个阶段确实很难,但是困难,不代表做不到。

雷夫的一名学生,为免骚扰到本班和隔壁班的同学,讨论时总轻声细语;有次见到一辆垃圾车翻车,他们立即帮忙捡拾垃圾,更合力把垃圾车恢复原状。

雷夫的另一名女学生,路上遇到遭人殴打的六岁小孩,不但带他到喷水池梳洗,还陪他走到家门外才离去,即使男孩母亲到校寻找儿子的「救命恩人」,小女生仍没有现身,多年来一直没有向人透露自己这次善行。

正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用“六阶段”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教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雷夫老师是有资格在孩子们面前讲做第六阶段思维者的要求的,因为他以自己25年的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个第六阶段思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

雷锋曾经提到过,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一般来说,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

所谓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关键是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需要如何写。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就我个人来说,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现在,解决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可是,即使是这样,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在面对这种问题时,这样看来,既然如此,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既然如此,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总结的来说,叔本华曾经提到过,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经过上述讨论,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一般来说,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在面对这种问题时,所谓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关键是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需要如何写。

经过上述讨论,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要想清楚,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经过上述讨论,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那么,塞内加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歌德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

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就我个人来说,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可是,即使是这样,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

生活中,若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人多玩游戏不好玩怎么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