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全册备课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感知环境1.动物的眼睛教学目标1.了解马、羊、牛等动物眼睛所长位置的特点,能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眼睛感知环境的。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眼睛的特点。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多种动物的眼睛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4.懂得要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
一.导人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展示多种动物的眼睛,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马、羊、牛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这种特点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一)教师出示马、羊、牛的图片,引导学学生观察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并总结出:这些动物的眼睛都长在头部的两侧。
2.教师继续提问:"还有哪些动物的眼睛具有这样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总结出食草动物眼睛的共同特点。
(二)教师继续提问:“这些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1.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导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进行模拟活动,并将活动观察到的视线范围按要求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3.待学生汇报、展示活动记录后,教师小结:动物的眼晴长在头部的两侧比长在头部正前方能看到的视线范围要大。
●其他动物是怎样用眼睛感知环境的?1.教师出示猫眼的瞳孔组图.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猫眼的瞳孔。
2.教师出示不同时刻时猫眼的瞳孔图片,启发学生思考:猫眼的瞳孔在不同时刻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中。
3.待学生展示记录后,教师小结:“猫眼的瞳孔能够随着光线的强弱不断变化。
光线强时,猫眼的瞳孔收缩成一条缝;光线弱时,猫眼的瞳孔会放大、变圆。
”4.教师继续提问:“其他动物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具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或视频,指导学生观察比目鱼、青蛙、猫头鹰等动物。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许多动物能够通过视觉器官感知环境。
”三、拓展活动了解蝙蝠是怎样确定物体位置的?1.教师出示蝙蝠夜间捕食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蝙蝠在黑夜里靠什么确定物体的位置?2.教师指导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打印版)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打印版)第一课:动物的眼睛本课旨在让幼儿了解动物眼睛的特点和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
教学重点是了解各种动物的眼睛特征,感知眼睛的特点和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利用动物眼睛特点发明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老师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引导幼儿猜测是什么,最后揭晓答案为“眼睛”。
二、猜猜这是谁的眼睛?老师展示动物眼睛的图片,让幼儿猜测是哪些动物的眼睛,并让幼儿用好听的话描述这些眼睛的样子。
最后揭晓答案。
三、你知道动物眼睛的本领吗?1、看视频,了解越黑越灵敏的眼睛观看猫头鹰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猫头鹰的眼睛特点。
提问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猫头鹰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得很清楚,以及像猫头鹰这样的动物还有哪些。
2、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复眼观看蜻蜓的视频,让幼儿了解蜻蜓有多少双眼睛以及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眼睛。
3、看视频,了解能变方向的眼睛观看蜥蜴的视频,让幼儿了解蜥蜴的眼睛特点,以及为什么蜥蜴要有这样的眼睛。
提问还有哪些动物的眼睛也会变方向。
4、看视频,了解其他动物的眼睛观看其他动物的视频,让幼儿了解更多动物眼睛的特点。
小结:大自然真是奇妙,动物们的眼睛不仅形态各异,为了生存,他们的眼睛都有了不同的本领。
四、小小发明家老师介绍科学家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让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科学家,会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什么样的工具。
课堂小结:希望幼儿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本领,长大后发明出许许多多有趣有用的工具。
案例反思:文章已经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改写了每段话,使文章更加流畅易懂。
第二课:动物的耳朵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
2.初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动物的耳朵,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小动物的耳朵特点。
教学难点:制作动物的耳朵,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打印版)

第一课动物的眼睛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眼睛的有趣和奇特。
2、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萌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动物的眼睛特征,感知眼睛的特点和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利用动物眼睛特点发明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眼睛)二、猜猜这是谁的眼睛?提问: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这些眼睛的样子?谁能猜到这些眼睛分别属于哪些动物?揭晓答案,“你们猜对了吗?”三、你知道动物眼睛的本领吗?师:动物们都来介绍自己眼睛的本领,谁先来介绍了自己呢?1、看视频,了解越黑越灵敏的眼睛提问: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猫头鹰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的很清楚呢?——像猫头鹰这样的动物还有谁?(猫、老鼠等)2、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复眼提问:我们人只有一双眼睛,可有的动物不止一双。
你们知道是哪些动物吗?蜻蜓有多少双眼睛?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眼睛?3、看视频,了解能变方向的眼睛提问:如果我们头不动,能看到后面的东西吗?要想看到后面的东西,有什么办法吗?有种动物不用转头,照样能看清前、后、左、右的东西。
你们知道它是谁吗?看视频,引导幼儿观察蜥蜴的眼睛。
蜥蜴的眼睛是鼓出来的,可以自由地转来转去。
提问:为什么蜥蜴要有这样的眼睛呢?(躲避敌人,捕捉食物)除了蜥蜴,还有谁的眼睛也会变方向呢?(变色龙、螃蟹等)4、看视频,了解其他动物的眼睛提问:从视频中,你还了解了哪些动物的知识?小结:大自然真是奇妙,动物们的眼睛不仅形态各异,为了生存,他们的眼睛都有了不同的本领。
四、小小发明家师:我们科学家很聪明,利用动物们眼睛的特点发明了很多工具,来帮助我们生活和工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1.如果请你当科学家,你会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什么样的工具呢?课堂小结:希望你们长大后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发明出许许多多有趣有用的工具。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打印版)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打印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课动物的眼睛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眼睛的有趣和奇特。
2、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萌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动物的眼睛特征,感知眼睛的特点和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利用动物眼睛特点发明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眼睛)二、猜猜这是谁的眼睛?提问: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这些眼睛的样子?谁能猜到这些眼睛分别属于哪些动物?揭晓答案,“你们猜对了吗?”三、你知道动物眼睛的本领吗?师:动物们都来介绍自己眼睛的本领,谁先来介绍了自己呢?1、看视频,了解越黑越灵敏的眼睛提问: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猫头鹰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的很清楚呢?——像猫头鹰这样的动物还有谁(猫、老鼠等)2、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复眼2提问:我们人只有一双眼睛,可有的动物不止一双。
你们知道是哪些动物吗?蜻蜓有多少双眼睛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眼睛3、看视频,了解能变方向的眼睛提问:如果我们头不动,能看到后面的东西吗要想看到后面的东西,有什么办法吗有种动物不用转头,照样能看清前、后、左、右的东西。
你们知道它是谁吗看视频,引导幼儿观察蜥蜴的眼睛。
蜥蜴的眼睛是鼓出来的,可以自由地转来转去。
提问:为什么蜥蜴要有这样的眼睛呢(躲避敌人,捕捉食物)除了蜥蜴,还有谁的眼睛也会变方向呢(变色龙、螃蟹等)4、看视频,了解其他动物的眼睛提问:从视频中,你还了解了哪些动物的知识?小结:大自然真是奇妙,动物们的眼睛不仅形态各异,为了生存,他们的眼睛都有了不同的本领。
四、小小发明家师:我们科学家很聪明,利用动物们眼睛的特点发明了很多工具,来帮助我们生活和工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1.如果请你当科学家,你会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什么样的工具呢?课堂小结:希望你们长大后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发明出许许多多有趣有用的工具。
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学小结 1. 看来小小的石头在我门的生活中用处还真不少,以后的科学课上,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和研究关于石头更多更好玩的秘密!板书设计 ①石头教学反思形状 斑纹表面大小 颜色^一、观察讨论看香大树.白天树叶看得很消楚.晚上为什么看不清楚了呢?看两组图片.观察白天和晚上有什么不同?观察结论:太阳能够发光.2、实验探究,晒金属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金属盆同时分别放到室内和室外放到室外的金属盆一定要放到能被太阳直接硒到的地方.而且要晒10-20分钟.然后拿到室内.与室内的金属盆放在一起。
用手摸一摸.在摸金属盆时.注意要把手轻轻放到金属盆上.小心烫手.实验结论:太阳能发热.三、应用与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下面的这些现象呀?作业布置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内容说说为什么要浇地?说说仙人掌为什么烂根?饭……(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师补充板书个别食物。
)2. 给食物分类(1)了解事物的来源a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像“馒头”、“面条”、“牛奶”、“烧鸡”、“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它们分别来自哪里?b小组讨论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c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饭桌上的食物一部分来自植物,一部分来自动物,一部分来自微生物,它们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自然界,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最后教师总结升华学生结论,板书:食物你知道这些食物怎样来的吗?(2)给食物分类a提出问题:下面请拿出你手中填好的一日三餐统计表和食物分类统计表,你们能试着把你们小组列举的食物,给它们分一下类吗?b小组合作完成食物分类统计表。
c展示分类结果师总结:我发现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通过刚才小组交流,同学们总结出了许多分类方法。
知道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按原料的来源分,可以按营养成分分,也可按食用方式或者产地等来分类。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争当美食小导游(1)提出话题:我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名吃,假如有客人自远方来,你最想让他品尝我们这个地方的什么特色美食呢?(2)学生自由列举具有家乡特色的美食。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二、教材分析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内容,包括《动物感知环境》《太阳和月亮》《植物的生活》《生活中的工具》四个单元。
教材注重通过观察、实验、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知道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对地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常见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寻找答案。
3. 科学态度对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培养合作意识,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初步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常见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和月亮的特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使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措施1.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2.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完整版)最新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石头一、教学目标:1.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官、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材料的实物照片。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展示:以石头作为材料的制成的物品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
教师引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有关石头的知识。
(二)活动过程。
观察石头,有什么发现?(一)认识石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物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塑料物品,如石头雕塑、石头台阶等。
3、师生归纳总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石头,认识石头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石头的坚硬程度、表面纹理、光滑程度、软硬程度等。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4、师生交流探究发现,得出结论:我们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石头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
三、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1、提出活动指向: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总结:石头更多的特点和用途。
板书设计:1、石头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石头的特点: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
课后反思:第二课布料一、教学目标: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册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石头教学目标1、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官、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1、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
教学准备:材料的实物照片教学过程:它们用什么材料制成的?1、教师课件展示:以石头作为材料的制成的物品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教师引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有关石头的知识二、观察石头,有什么发现?(-)认识石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物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望料物品,如石头雕塑、石头台阶等。
3、师生归纳总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石头,认识石头的特点。
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石头的坚硬程度、表面纹理、光滑程度、软硬程度等。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1、师生交流探究发现,得出结论:我们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石头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三、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1、提出活动指向: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1、总结:石头更多的特点和用途。
板书设计1、石头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
石头的特点: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
2、布料教学目标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2、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石头一、教学目标:1.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官、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材料的实物照片。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展示:以石头作为材料的制成的物品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
教师引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有关石头的知识。
(二)活动过程。
观察石头,有什么发现?(一)认识石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物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塑料物品,如石头雕塑、石头台阶等。
3、师生归纳总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石头,认识石头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石头的坚硬程度、表面纹理、光滑程度、软硬程度等。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4、师生交流探究发现,得出结论:我们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石头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
三、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1、提出活动指向: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总结:石头更多的特点和用途。
板书设计:1、石头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石头的特点: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
课后反思:第二课布料一、教学目标: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丝绸、棉布、化纤布三、教学重难点: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
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课件展示布料制品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布料制成的。
(二)活动过程。
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布料制品。
3.教师出示典型的布料制品:布娃娃、布包、棉手套等。
4.师生归纳总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较多的物品使用布料制成的。
(三)观察布料,认识布料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布料的软硬程度、透水性、弹性等特点。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4.师生交流探究的发现,得出结论: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特点。
(四)拓展活动。
1.活动指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师生总结:布料的用途非常广泛。
板书设计:《布料》布料是一种常见材料。
布料的特点: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
课后反思:第三课塑料教学目标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特点。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的小标兵。
教学准备:塑料杯、玻璃杯、布袋、塑料袋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1.出示塑料杯、塑料袋,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用塑料做成的?(二)动手探究1.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优缺点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缺点。
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分组总结塑料的优点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拓展延伸1.塑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塑料的缺点。
塑料袋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这一时的方便却带来长久的危害。
塑料袋回收价值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造成“视觉污染”外,它还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
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其一,影响农业发展。
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其二,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
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
去年青海湖畔有20户牧民共有近千只羊因此致死,经济损失约30多万元。
羊喜欢吃塑料袋中夹裹着的油性残留物,却常常连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由于吃下的塑料长时间滞留胃中难以消化,这些羊的胃被挤满了,再也不能吃东西,最后只能被活活饿死。
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
其三,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
而且,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
另外,塑料袋本身会释放有害气体。
特别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后,常常会变质。
变质的食品对儿童健康发育的影响尤为突出。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说感受。
怎样减少白色污染?交流、讨论教师总结:用布袋购物,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四课金属一、教学目标知道金属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具有金属光泽、可延展等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金属的特点。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金属材料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初步了解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铜条、铁条、铝条等金属材料和打磨金属材料用到的砂纸2.教师准备探究金属延展性用到的小铁锤和铁砧子,课件三、教学重难点知道金属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具有金属光泽、可延展等特点。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金属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出示铜、铁、铝等金属制品(钥匙、勺子、钉子、锅、易拉罐等)。
2.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物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3.学生观察并回答,学生能说出这些物品是用铁、铜、铝等材料制成。
4.教师指导像铜、铁、铝这样的材料都是金属。
5.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金属制品76.学生举例,学生能回答出很多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门把手、暖气片、锅、勺子……7.导人新课:金属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金属。
(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1、观察金属的金属光泽。
(1)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铜丝、铁丝、铝丝,但是它们在空气中放久了容易生锈,我们看不到它们原来的面貌。
我们要观察它们原来的样子,应该怎么办呢?(2)学生讨论、交流观察金属表面的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汇报观察方法:用砂纸打磨金属可以帮我们看清金属的真面目。
可以用砂纸打磨铜丝、铁丝、铝丝,然后观察它们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4)学生分组活动。
(5)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6)教师总结: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2、观察金属的延展性。
(1)教师提出问题:用小锤敲一敲铜丝、铁丝、铝丝,会有什么发现呢?(2)教师活动:在铁砧子上用小锤敲一敲铜丝、铁丝,铝丝。
(3)学生观察高敲击后的现象:敲击后,铜丝,铁丝、铝丝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被碾成薄片而不破裂。
(4)学生讨论交流发现(5)小组展示探究结果(6)教师总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展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
金属具有延展性。
三、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从观察金属材料的方法、发现等方而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课下用学到的方法观察、辨别家中的金属制品,继续探究生活中多种金属材料的特点。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五课太阳的光和热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太阳能够发光,太阳能够发热, 初步感知太阳的光和热。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探究过程,能与同学讨论交流。
二、教学准备:石块、玻璃杯、铁片和太阳伞。
三、教学重难点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由太阳的光和热引发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究。
四、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太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们热爱太阳,崇拜太阳,赞美太阳,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起来认识太阳,同学们你们对太阳了解多少呢?(二)动手探究1.找证据证明太阳发光和发热的特点。
(1)发光的特点,学生们很快从直观体验中找出证据(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实验发现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的球体。
特别强调学生在感受太阳的光时,要注意“安全提示,保护眼睛”。
正确地进行观察,不要直视太阳,以免伤害眼睛。
)(2)课前让同学们分别摸一摸背阴处的墙和阳光下的墙,谁来说一说感觉如何?(引导学生说出背阴处的墙凉阳光下的墙热)2.摸教室内石块、玻璃杯、铁片,再把它们放到阳光下晒一会再摸。
(三)合作交流1.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汇报:用手摸教室内和阳光下物体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用手摸教室内的石块、玻璃杯、铁片的感觉,用手摸阳光下的石块、玻璃杯、铁片又有什么感觉?)3.师生总结: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
(四)拓展延伸1.在阳光强烈的日子里,和家人进行户外活动时,应注意什么?(事先准备防晒品,引导学生把准备的防晒品写一写或画一画。
)2.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可以回家分享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其他的家人。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六课太阳和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和有重要影响。
2.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探究太阳对动植物影响的兴趣。
4.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收获资源。
二、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
2.难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那么太阳对人们的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太阳与生活》这一课。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同学们看书P14的图中,比较一下白天与晚上的区别有哪些?(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在劳动,小鸟和小狗在活动。
夜晚月亮出来了,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小鸟和小狗在休息。
)活动二:探究与发现结合周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一说太阳的光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预设:晒干粮食、晒被子(杀菌)、让水变热、发电……)活动三: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衣、食、住离不开太阳;1.大家在一起找找看,太阳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有那些影响?2.说一说太阳对人们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鸽子在飞;鸡妈妈领着小鸡在寻找食物;小鸟在树上活动;治疗在树上唱歌;太阳花、芍药花开放晚香玉、昙花闭合等……)3.夜晚,月亮出来了,猫头鹰出来活动了;太阳花、芍药花闭合,晚香玉、昙花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