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学

地质灾害学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1、灾害的定义与类型一次在实践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按成灾潜势把自然灾害划分为三种:高潜势灾害、中潜势灾害、低潜势灾害。

3、人为灾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由于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

4、灾害效应分为原生效应、次生效应和后续效应。

5、地质灾害及其内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地、人为地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和事件。

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6、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7、地质灾害的类型按空间分布状况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两个系统。

陆地地质灾害又分为地面地质灾害和地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又分为海底地质灾害和水体地质灾害。

按灾害的成因分: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分: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8、地质灾害分级方案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风险分级。

9、根据一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额,地质灾害的灾度等级可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风险等级有高度风险、中度风险、轻度风险和微度风险。

10、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常见的地质灾害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什么是滑坡?指在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

近年来,由于斜坡前缘切坡、后缘弃土加载、庄稼灌溉等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比例明显增加。

在农村,滑坡也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滑坡的科学分类非常复杂,国际上将它作为斜坡运动的统称,包括了5大类13种类型。

滑坡的规模小到数立方米,大到10多亿立方米,滑动距离可达数千米。

3、如何判定滑坡危险性?滑坡临滑前具有许多前兆,通常表现为:(1)滑坡山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不断加长、加宽、增多现象,特别是滑坡后缘出现贯通性弧性张裂缝,并且明显下座时,说明即将发生整体滑坡。

(2)滑坡体上出现有不均匀沉陷,局部台阶下座,参差不齐。

(3)滑坡体上多处房屋、道路、田坝、水渠出现变形拉裂现象。

(4)滑坡体上电杆、烟囱、树木、高塔出现歪斜,说明滑坡正在蠕滑。

(5)滑坡前缘出现鼓胀变形或挤压脊背,说明滑坡变形加剧。

通常可以从下表初步判定滑坡的危险性。

滑坡危险性野外判别依据4、什么是崩塌?指陡倾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根据运动型式,崩塌包括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

根据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崩塌的规范大到数亿立方米(山崩),小到数十立方厘米(落石),崩落距离可达数千米。

5、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坡度大于45 º,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北川县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研究

北川县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研究

北川县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研究李春霞;董廷旭【摘要】北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门山构造带内,境内松散地层均有出露,地层岩性较为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县内有24万余人.本文以北川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北川县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成因,并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11【总页数】5页(P93-97)【关键词】北川县;地质灾害;“5·12”地震【作者】李春霞;董廷旭【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6;北川中学,四川绵阳622750;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北川县地处绵阳市,是四川盆地西北部向川西高原过渡的山区县,界于东经103°20′~104°40′,北纬31°40′~32°12′之间,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幅员面积2 869.18 km2,距绵阳市城区42 km,距省会成都160 km[1-2].2.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5·12”地震后,北川县地质灾害类型多样[3-4],灾害规模的等级指标按分级标准(104 m3),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为主(见表1).北川县所有的地质灾害类型各自所占的比重明显不同,且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灾种比重也不同,其中北川县所有类型的地质灾害类型均以小型为主.2.2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2.2.1 滑坡滑坡占北川县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比重为59.83%.其中按滑坡物质成分划分,土质滑坡占到滑坡总数的99.07%,基岩滑坡仅占0.93%;按滑坡体体积划分,大型滑坡(100~1 000万m3)占滑坡总数的0.46%,中型滑坡(10~100万m3)占6.48%,小型滑坡(<10万m3)占93.06%;按运动形式划分,牵引式滑坡占滑坡总数的89.35%,推移式滑坡占10.65%;按滑坡体厚度划分,浅层滑坡(<10m)占总数的67.59%,中层滑坡(10~25 m)占31.94%,深层滑坡(>25 m)0.46%.县内滑坡主要为土质滑坡,一般厚度在3~6 m,上薄下厚,多为浅层滑坡.滑坡结构面较为单一,在松散覆盖层与下伏基岩接触带,滑动面普遍与坡面一致,以牵引式滑坡为主.区内滑坡成灾规模以小型为主,分散性较强,以威胁分散农户为主.例如,煤甘窝滑坡,位于坝底乡坝底村5组,斜坡体坡度30°~40°,坡顶高程1 004 m,坡脚940 m,滑坡体长40 m,宽15 m,滑体厚度约2~3 m,滑体体积约1 200 m3.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形,剖面形态呈凸形.滑体组成物质主要为碎石土,碎石含量20%,滑带土主要为软塑状粘土,滑床为志留系茂县群千枚岩.滑坡后缘可见拉张裂缝,深0.5 m,长15 m.目前威胁滑体上方2户8人.2.2.2 泥石流泥石流占北川县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比重为22.16%.其中按泥石流规模划分,巨型泥石流占总数的5%,中型占23.75%,小型占71.25%;按发展阶段划分,县内泥石流沟所处时期分为形成期、发展期、衰退.区内泥石流沟以发展期泥石流沟为主,占到泥石流总量的67.5%,形成期泥石流占20%,衰退期泥石流12.5%;按流体性质划分,全部为泥石型泥石流.震后北川县泥石流冲沟普遍发育,物质来源丰富多样,崩滑物源、侵蚀物源众多.县内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岸坡侵蚀与沟道堆积,泥石流物质进入主河道内抬高河床,而北川县大量人口居住于大沟、大河两侧,主河床抬高又危及这些人口集中分布区,地质灾害因为沟道、河道的物质搬运作用形成循环危害,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是北川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北川县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擂鼓-曲山-陈家坝-桂溪一线,巨型泥石流沟均有“5·12”地震断层通过,如擂鼓镇苏宝河泥石流、曲山魏家沟泥石流、青地沟泥石流、陈家坝乡樱桃沟泥石流、青林沟泥石流及杨家沟泥石流.2.2.3 崩塌崩塌(危石)占县内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比重为12.47%.其中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划分,土质崩塌占崩塌总数的28.26%,岩质崩塌占崩塌总数的71.74%;按崩塌堆积体和危岩体规模大小划分,区内大型崩塌占崩塌总数的2.17%,中型崩塌占崩塌总数的30.43%,小型崩塌占崩塌总数的67.39%;按崩塌的形成机理划分,滑移式崩塌占崩塌总数的37.78%,拉裂式崩塌占崩塌总数的22.22%,倾斜式崩塌占崩塌总数的28.89%,错断式崩塌占崩塌总数的11.11%.例如,景家山崩塌,位于老县城遗址东部,为高位顺层崩滑,在地震期间一次性崩塌掩埋包括曲山镇小学、中学(初中部)在内的大量建筑,造成800余人死亡、200余人失踪.目前崩塌威胁对象为县城遗址、游客,堆积物质主要为大型块石、滚石.震后对该崩塌仅采取了一些简易的支挡措施,针对个别大型块石、滚石进行支挡、支撑,稳定性一般,仍存在个别块体有松动迹象,但对其进行综合整治难度较大.区内土质崩塌均为斜坡表层的大型块石形成危石,斜坡坡度一般大于45°,大部分为地震期间上部岩体产生崩落堆积于斜坡之上,或在地震期间斜坡上的块石产生松动形成危石,在外力作用下,如地震、降水导致块石可能再次崩落,这些块石一股裸露于斜坡之上或部分嵌入土层之中,产生崩塌一般不会解体,滚动距离大、冲击力强、危害大、因呈单体、易于清除,一般采取人工切割与爆破.震后岩质崩塌不具规律性,在各种岩层中均有发育,但块体粒径有一的规律性,在灰岩、白云岩岩层中发育的崩塌危岩体一般粒径较大,地形陡峭,以垂直的陡坎、崖壁为主,如老县城的景家山乱石窖崩塌,香泉李家坪崩塌等;在千枚岩地层中发育的崩塌危岩块径较小,多以片石、碎石为主,在落地后易解体.2.2.4 不稳定斜坡及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占县内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比重为4.99%,多分布于原唐家山堰塞湖周边,堰塞湖水位下降后,引发原坡体局部失稳而致.地面塌陷占县内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比重为0.28%,主要分布在漩坪乡杨柳村茅斯坪集中安置点,表现为民房开裂,地表大面积破裂,但没明显下挫,裂缝走向无规则,局部范围不均匀沉降.县内不稳定斜坡及地面塌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加之人类活动,例如房屋的修建及交通线路的修建,路基加固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诱发不稳定斜坡产生的重要因素.2.3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地质灾害在县域内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分布最多的是禹里镇,最少的是通口镇、桃龙乡.分布多集中于小坝乡、片口乡、漩坪乡、陈家坝乡、开坪乡、坝底乡、曲山镇等乡镇(图1).位于地震断层附近的擂鼓镇、曲山镇、陈家坝乡和桂溪镇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余乡镇多以滑坡为主.因此,北川县内的地质灾害分布具有地域上的分散性和地段上的相对集中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中于某一河段的分布规律,主要分布于以下区域:(坝底—墩上)青片河中段、(片口—小坝)白草河上游段、(开坪—禹里—漩坪—白坭)白草河—玉溪河段、(擂鼓镇—曲山—陈家坝—桂溪)苏宝河—都坝河—湔江河段.北川地质灾害呈条带状沿河谷集中分布,且与构造带、地震活动带分布明显一致. 在时间分布上,滑坡地质灾害呈增加态势,尤其是“9·24”和“7·9”洪灾后,增长速度加快.9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集中于5—10月份,尤其是7—9月,并且与大雨、暴雨同期戓略为滞后的特点.3.1 地形与气候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插旗山,其海拔4 769 m,最低点香泉清溪河口,其海拔540 m;相对高差4 229 m.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98.8%,并以海拔1 000~1 500m的低中山为主,占73.7%,陡坡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70.9%.气候属于亚热带滋润季风气候.低山河谷地带具有冬季长,夏季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垂直差异大的特点.全县平均气温15.7℃,境内降雨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夏季多,冬春季少,全年降雨86%均集中在5—9月.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等自然灾害近年来的强度不断增加,其中以洪涝灾害造成损失最大.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地区,降水集中程度与强度越大,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大.北川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很大,地势落差较大,且降水集中在夏秋季,滑坡及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也大多集中在这一时间段.3.2 地质构造北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门山构造带内,由一系列褶皱和数条断裂及次级断层系组成,区内构造复杂,已发生多次构造变动,加之不同时期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改造作用,形成了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景观相对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其表现为断层、褶皱构造,岩体破碎程度较高,残积物普遍发育;出露地层主要是变质岩和沉积岩,软、硬岩皆有;发育有构造侵蚀高山峡谷—构造侵蚀堆积河谷盆地地貌,且地势落差极大.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板块运动等内力作用,也有风化、流水侵蚀等不同的外力作用下共同形成的.北川县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地质作用,如明显的断层、褶皱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的作用,容易受到风吹雨打日晒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岩体较为破碎,加之地势坡度、降水强度等作用容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3.3 人类活动2015年末,全县居民总户数86 927户,总人口23.86万人.北川县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为23.9∶40.1∶3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 011元,较上年增长4.9%.北川县在“5·12”地震后,道路基本被全部摧毁,灾后恢复重建至2015年末,全县公路网总里程2 717.69 km,其中省道165.92 km,县道225.63 km,乡道639.8 km,村道为1 668 km,专用道18.34 km.县内矿产品种多,金属、非金属、燃料等矿产均有分布.目前已开发的矿产有石灰石、煤、硅石、板岩、重晶石等.全县水能资源蕴藏量49.04万kw,武安电站、羊圈坪电站已经竣工发电,小坝电站、干松电站、开坪电站陆续开工建设.旅游资源主要有猿王洞、甘溪溶洞群、药王谷、小寨子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传说大禹降生地之禹穴沟.4.1 防治原则根据北川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在防治的过程中应当将保护与防治协调发展,不能只看经济发展的数量与速度,不顾及环境问题,甚至出现破坏环境的现象,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护优先、防治结合,作好常规水土保持工作,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驾齐驱,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对生态环境进行防治[5].4.2 防治措施北川县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巨大,沟道纵坡一般较大,就近期而言,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降低或消除泥石流所带来的危害,采用拦挡与排导相结合的措施;就长远而言,防治中就采用生态固源.根据北川县崩塌的主要特点,其防治措施应采用绕避与排险清危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公路、民房等选线和选址的先期规划,继续加强对矿山开采的监管.对滑坡采用截排水沟、抗滑桩、挡土墙等工程措施,且要加强监测预警措施.对于不稳定斜坡应一般采用监测预警为主,治理工程为辅的措施.初步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运行体制;全面展开不同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健全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地质环境管理机构;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6-8].逐步形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治理威胁城镇、居民和重要交通、工程设施的重要地质灾害点;全面地监控和有效地治理县域内地质灾害体;不断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促使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得到协调发展.*通信作者简介:董廷旭(1965— ),男,四川苍溪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3S技术集成应用,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相关文献】[1] 黄辉军,张伟,殷鑫铭.汶川地震灾区苍溪县震前、震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C]//四川省地质学会.2010年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1—5.[2] 王根龙,张军慧,刘红帅.汶川地震北川县城地质灾害调查与初步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3):123—125.[3] 许强. 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68—71.[4] 蹇代君,何运,徐焱.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分析[J]. 资源环境与节能减灾,2013(6): 135—136.[5] 胡凯衡,游勇,庄建琦,等. 北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特征与减灾对策[J]. 地理科学,2010(4):135—137.[6] 余正芳,朱华藏. 遂昌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J]. 西部探矿工程, 2010(9): 149—150.[7] 尹念文,何明华.北道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效益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3(51):121—123.[8] 马超,戈天勇,张威,等.乐山市金口河区5.0级地震结构震害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2):79—86.。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和能量作用、地壳结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危害较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的岩土体发生松动、失稳导致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主要原因有地震、降雨、地质构造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

2.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采取加固措施,如搭建加固桩、设置挡土墙等。

3.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动态。

4.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建设。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产生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通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防治知识:1.教育公众学习地震逃生技能,如就近避险、保护头部等。

2.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使用抗震建材。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

4.建立灾后救援体系,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下软弱层失稳导致地面下陷、沉降的现象。

常见的地面塌陷包括煤矿塌陷、土地沉降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结构等信息。

2.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减少矿井塌陷的风险。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陷。

4.加强地面监测,早期发现地面塌陷迹象。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岩浆、热气、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引发火山灰、火山岩流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冲击和覆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火山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火山活动。

2.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做好撤离和救援工作。

3.加强火山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4.避免在火山附近建设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区。

以上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的简要介绍。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的事件。

其中,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灾害形式。

本文将介绍滑坡灾害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特征。

一、滑坡灾害的定义及分类滑坡是指地表或岩石体沿一定断层面或面状滑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

按照滑坡的性质和成因,滑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崩滑:主要由于地层的破碎破裂和饱和,引起一定厚度的土石体整体滑动,如山坡的整体崩塌。

2. 滑流:在含有大量水分的松散物质上,由于松散物质中的水分作润滑剂,导致松散物质形成流动状态,如泥石流。

3. 接触滑动:地层内部不同层位之间存在接触滑动面,导致岩体或土体的某一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滑动,如构造面的滑动。

4. 蠕滑:指地层中水分含量较高,通过孔隙中水的流动作润滑剂,导致岩层或土壤逐渐变形滑移,如蠕动滑坡。

5. 斜坡滑动:沿着一定的破裂断层面或大面积节理面形成的滑动,常伴随大规模地塌和山体崩塌,如深层次滑坡。

二、滑坡灾害的特征及破坏性滑坡灾害具有以下特征:1. 突发性:滑坡往往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没有过多的前兆预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 规模性:滑坡是以整个土石体或岩石体为单位的滑动,通常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3. 灾害性:滑坡灾害具有很高的破坏性,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严重后果。

4. 移动性:滑坡是一种主动的地质灾害,滑动体往往会不断发展和扩大,给恢复工作增加难度。

滑坡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

他们破坏了人们生活的房屋和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和资源损失。

此外,滑坡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并带来环境问题。

三、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滑坡灾害的特点和破坏性,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滑坡灾害防治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 加强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加强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避免在滑坡易发区建设重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避险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避险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避险基本知识一、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我们国家于2004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里就讲得很清楚:条例所称的地质灾害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在实际工作中,地质灾害往往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二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多。

1、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中,我们广西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对地质灾害的分类还有:危岩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裂缝、巷道冒顶、膨胀土地基胀缩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等。

我们西林县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危岩崩塌等5种。

(1)什么是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隙分(切)割的岩体、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简单地说,崩塌就是土体或岩体从陡坎上向下倾倒、翻滚、坍塌的全过程。

崩塌也分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塌方和危岩崩塌。

(2)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简单地概括来说,滑坡就是土体或岩体从斜坡上沿着一个界面(滑床)自上而下滑动的全过程。

滑坡可分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

滑坡的成因有自然引发的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两种。

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而引发的更多些。

顺层滑坡(3)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土、石及其它固体物质在水的参与下以顺沟或顺坡的突然暴发式特殊洪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泥石流可分为暴雨山洪式、融雪(冰)式和垮“坝”式(滑坡堰塞湖或土石坝溃决)等等。

•泥石流中土、砂、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超过15%,最高可达80%,它的重度一般大于等于1.3t/m3泥石流发生,往两侧山坡逃离。

地质专业面试基础知识

地质专业面试基础知识

地质专业面试基础知识1. 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主要由固体物质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构造、地震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壳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构造和地质构造。

地震构造是指地震震源、震源带和地震波传播的规律。

构造地貌是指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表地貌特征。

2. 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固体物质,由矿物颗粒和其他物质组成。

常见的岩石类型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岩石,如砂岩和页岩。

变质岩是由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片麻岩和云母片岩。

矿物是地球上的天然无机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硅灰石和方解石等。

矿物的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光泽和矿物断口等。

3. 岩石圈和板块构造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外壳层,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

岩石圈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些大块状的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岩石圈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现象。

板块边界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构造边界和转换边界。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山脉形成的重要理论。

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动态的,板块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4. 地质历史和地质事件地质历史是指地球从形成到现在的漫长历史过程。

地球的地质历史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纪元和时代,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过程。

地质事件是指地球上发生的重大地质变化,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等。

地质事件对地球的发展和生物进化有重要影响。

5. 地质勘探和资源评价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地质方法和技术来寻找地下矿产资源和地质构造的过程。

常见的地质勘探方法包括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
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
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
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
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
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
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
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
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
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
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
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
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
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
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
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
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
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3)崩塌
查明与斜坡崩塌相关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行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等,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崩塌区发育位置、地形地貌、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崩塌体大小和崩落方向;
②崩塌区地质条件(岩性组合、构造部位、坡体结构、风化程度、节理裂隙、临空面发育状况);
③崩塌的类型、成因分析(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开挖、温差变化、降雨冲蚀浸润等)和运动机制及发展趋势;
④灾害史:危害范围、危害对象、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
⑤当地防治崩塌经验;
⑥附典型点剖面图、照片、附表(崩塌特征表)。

(4)地面塌陷
查明形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提出拟采取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分布特征、变形特征及规模(长、高或直径,单位:m),对附近建构筑物危害情况;
②形成塌陷的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采矿活动;
③成因类型:
自然成因:岩溶塌陷(土洞塌陷),阐述岩溶发育规律、规模、地下水动力条件;
人为成因:采空区塌陷,阐述采矿强度、采空区发育情况、采空区稳定性、地下水抽排开采等;
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活动(采矿、开采地下水)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对溶洞、土洞和采空区的发育位置、规模进行
阐述,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及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圈定塌陷区、影响区;一般认为,对于开采后地表形成的变形曲线,经常采用的有以下两种:
一种认为,根据大量实测,反映地表下沉分布规律的是负指数函数经验公式,其关系如下:
式中: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任意点的下沉值,mm;
地表最大下沉值,mm;
e自然对数的底;
Z=X/L
L移动盆地的半长,m
X地表任意点到最大下沉点的距离,m;
和b待定系数。

另一种认为,通过分析一系列实测资料后,水平煤层初次开采后,地表上某点A的下沉可用某一函数f(x)来描述,函数f(x)称为A点的影响曲线。

而且认为此影响曲线与概率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近似。

地表移动盆地的剖面线(即地表的最终下沉曲线)可以用这一正态分布曲线的积分曲线来表示。


距开采边界点为x的地表点的下沉值,mm;
地表最大下沉值,mm;
r主要影响半径,m.
以上公式参考《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煤炭工业出版社)。

④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
⑤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地面塌陷特征表)。

(5)地裂缝
查明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

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矿山矿山建设及矿山生产的危害及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它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特别是地裂缝展布与地下采空区变形的关系,地裂缝生成与采矿大面积疏排地下水的关系、与爆破振动的关系等。

①地裂缝分布、组合及变形特征,裂缝走向、平行或交叉组合、条数、长、宽及可见深度(单位:m、cm)等;
②阐述地裂缝发育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③地裂缝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
④控制和诱发因素;
⑤成因分析:地震、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采矿、不良土体的地表水入渗等;
⑥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损失及处置情况;附照片、附表;
⑦与崩塌、滑坡、塌陷配套之地裂缝不能作为单一灾种对待,归入相应灾种。

(6)地面沉降
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重点是地面沉降区与采矿大面积疏排地下水的关系、地面沉降区与采空区的关系,以及构造沉降等),评价地面沉降对矿山生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阐述其位置、沉降量、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动态变化及变形特征;
②描述沉降区地层岩性,第四系沉积类型、厚度、埋藏条件,软弱压缩层分布、埋
深及工程地质条件,地貌特征;
③沉降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开采情况(主要针对松散孔隙水含水层开采强度);
④根据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情况分析地面沉降形成原因(开采地下水、卤水,地下采矿,开采石油、天然气,构造沉降,不良土体不均匀沉降等)和发展趋势,评价其危害范围、对象、损失及处置情况,附表(地面沉降特征表)。

(6)地压灾害
根据评估区实际情况查明所处区域受地压灾害主要表现为采场顶板大范围跨落、陷落和冒落,采空区大范围跨落或陷落,巷道或采掘工作面的片帮、冒顶等的形式。

①阐述其发生的原因。

如引发冒顶、片帮的主要原因为采矿方法不合理和顶板管理不善,缺乏有效支护,检查不周和疏突大意,浮石处理操作不当,地质矿床等自然条件不好,地压活动等;
②描述影响的地质因素。

如岩性、风化作用、地下水、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等主要地质因素;
③以上可列表说明。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
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