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基础知识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一般概念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自然灾害:以自然变异为主引发的灾害人为灾害:以人为影响为主引发的灾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等,计12类48种。
缓变地质灾害:渐进地、缓慢地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
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海平面升降等。
突发性地质灾害:成灾突然,短时间内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山地地质灾害:受山地环境制约,主要是受地形坡度和海拔制约的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滑坡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滑坡事件。
泥石流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泥石流事件。
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害的大小与泥石流规模、活动特征,滑坡区人口、财产密度及社会防灾抗灾能力有关。
发生在人口和财产稠密区的滑坡,滑坡的规模越大造成的损失越重。
滑坡滑动速度较慢时,人们能及时察觉滑坡前兆,有时间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滑坡滑动速度较快时,人们往往来不及反应,就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
对于同样的滑坡事件,如果人们灾害意识较强对灾害的发生有所准备、预先制定并落实了防灾计划或应急预案、建筑物有一定的抗破坏强度,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滑坡损失。
泥石流主要有冲刷和淤埋两种危害方式。
稀性泥石流以冲刷为主,粘性泥石流以冲埋为主;形成、流通区以冲刷为主,堆积区以淤埋为主。
坡面型泥石流危害范围一般较小,沟谷型泥石流危害面积一般较大,有时后者可以形成流域性灾害;沟谷型泥石流常由多条坡面型泥石流汇入主沟道而形成。
云南省已发生的泥石流绝大多数属于暴雨型泥石流,融雪和溃坝型泥石流少见。
低频泥石流与高频泥石流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泥石流不仅对城镇、村落、农田、水利、交通等都可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灾种。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三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地质灾害无法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下面是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以提醒大家对地质灾害保持警惕。
一、地震1. 建筑物选址应避免在断裂带、活动断层和地震烈度高的地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 在建筑物内部设置强固的结构和地震防护设施,如地震支撑结构、隔震装置等。
3. 在地震发生时,迅速采取逃生措施,尽量避开玻璃等易破碎的物品,保护头部和颈部。
4. 在地震发生后,尽快离开危险区域,避免留在倒塌的建筑物、山体滑坡等危险地带。
二、滑坡1. 居住在滑坡易发地区的人员应定期接受滑坡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了解滑坡的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2. 在选择住房或建筑物时,要避开陡坡地带和土质松弛的地区,选择稳定的地质条件。
3. 如果发现土地开始下滑或出现明显的裂缝,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滑坡的发生。
三、泥石流1.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的居民,应了解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和预警信号,确保自身安全。
2. 减少土地开发,尽量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减少泥石流的可能性。
3. 如果发现泥石流正在接近,应立即向上游方向撤离,避免留在危险区域。
4. 对于泥石流暴发后的灾害区,要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崩塌1. 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应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通过加固措施确保其稳定性。
2. 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防止因松动和老化等原因导致崩塌的发生。
3. 在崩塌易发地区,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4. 对于崩塌迹地,要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加强防治意识,避免再次发生崩塌灾害。
五、洪灾1. 在洪水易发地区,居民应了解洪水的特点和预警信号,及时采取避险措施。
2. 在水库、河道、堤岸等地进行必要的维护和加固工作,确保其功能正常。
地质灾害宣传知识

地质灾害宣传知识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根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后者如地面沉降等。
二、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地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小型坍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面也声响。
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泉水复活现象。
5、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变态,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6、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1、崩塌的前线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崩塌的胸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1、山地沟谷地形陡,岩体裂隙密集发育,岩体破碎。
2、地层风化,土层松散、且分布广;厚度大。
3、沟谷两岸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坡面侵蚀强烈。
4、沟谷上游为漏斗形、勺状、树叶状,中游深而窄,下游比较开阔,上、下游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
5、连续降大雨,或沟内地下水源丰富,或上游存在稳定性差的各种坝体。
6、泥石流暴发突然,流动速度快,一般一次泥石流只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沿陡峻的山沟奔腾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有如雷鸣。
三、发生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地灾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躲避、撤离、治理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发出警报:因地制宜,用敲锣、吹号或广播等,告知人们出现险情。
2、报警:迅速向当地乡镇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报告险情,以备抢险。
3、迅速撤离:当地政府应在发生地灾前,制定好灾点(险区)人员疏散、撤离计划,以防造成混乱、意外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地灾时,迅速组织灾区人员有序撤离危险区。
地质灾害安全知识宣传

地质灾害安全知识宣传根据权威专家的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过程、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地表、地下突发且具有破坏性的灾害。
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安全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和应对措施,请大家务必加以学习和宣传:1. 地震:地震是地壳板块活动引起的一种地表运动,其对人类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不可忽视。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尽量远离建筑物、树木、电线杆和其他可能倒塌的物体;- 尽量躲避悬挂物品,如吊灯和风琴门等;- 在室内时,选择坚固的家具或桌子下躲避,并保护头部和脖子;- 做好家庭应急预案,定期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等。
2. 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由于山脉中的土壤和岩石向下滑动而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山体滑坡预警和防范的方法:- 注意观察附近地势是否有明显下滑迹象,如土地龟裂、裂缝出现等;- 不要在易发滑坡的区域修筑房屋或开展其他建设活动;- 当出现山体滑坡威胁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疏散。
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陡峭山坡上的雨水大量沿坡面流动,携带大量土壤和岩石形成的灾害。
以下是应对泥石流的方法:- 建筑物不要在容易受到泥石流侵袭的区域修建;- 在泥石流发生时,尽量远离泥石流路径,不要横穿泥石流;- 在泥石流预警下,尽可能地提前疏散到高处安全的地点。
4.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中的岩浆释放而引起的。
以下是对火山喷发的防范措施:- 不要在火山附近修筑建筑物,以减少火山喷发对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当火山喷发预警出现时,及时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注意关注当地政府和科学机构的相关预警信息。
以上是对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安全知识宣传。
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本(二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本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变动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质滑坡、地面下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份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震1. 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地点,如桌子下、墙角、门框等坚固的地方,远离易倒坠物品、玻璃等危险物品。
2. 出门时,要选择安全出口,避免使用电梯,以防止停电或火灾。
3. 避免在地震后返回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等待专业人员评估后再行进入。
4. 在地震时,应避免露天、山体等可能发生滑坡、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停留。
5. 定期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学习正确的应对方法和技巧。
二、地质滑坡1. 居住在地质滑坡附近的人们应时刻注意地质滑坡的预警信息和警告标志,一旦发现附近土地发生裂缝、松动现象,应及时向地方政府报警。
2. 山区和陡坡地区居民应远离陡坡、悬崖和可能发生滑坡的区域,尽量选择安全的居住地。
3. 在地质滑坡发生时,应尽量远离滑坡物,避免被压埋或掩埋。
4. 出现地质滑坡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救援和灾后处理工作。
5. 地质滑坡易发区的建筑物应进行地质勘测和加固工程,提高抗灾能力。
三、地面下陷1. 注意地质调查和监测结果,了解所在地是否属于地面下陷区。
2. 不在地面下陷区域盲目进行建设,避免损失。
3. 避免在已经存在地面下陷现象的区域进行长时间停留,以免发生危险。
4. 出现地面下陷迹象时,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避免人员伤亡。
5. 对于新建工程,应进行地质勘测和评估,确保施工安全。
四、地裂缝1. 如发现地裂缝,应迅速远离,并通知有关部门。
2. 避免接近地裂缝,以免被裂缝处物体伤害。
3. 避免在地裂缝附近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地方长时间停留。
4. 在地裂缝区域建造建筑物时,应进行相关地质勘测,确保安全。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公共设施和建筑物,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修复地裂缝。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第一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为了更广泛、深入地普及地质灾害的识别、观察以及临灾避让知识,开展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预防突发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汇编如下。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那些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多为突发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产生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自然地质灾害,人为活动引发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
二、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含义是什么?崩塌: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由于泥石流爆发突然,运动很快,能量巨大,来势凶猛,破坏性非常强,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裂缝: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崩塌:(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滑坡:(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小型坍滑现象;(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_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知识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云南小江流域近40 年来发生严重泥石流25 次,造成163人死亡,55 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 6906 万元。
1991 年 9 月 23 日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 1800 万 m 3 , 造成 216 人死亡。
1989 年四川华莹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221 人死亡。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此外,降雨、地震对滑坡的影响也很大。
1. 山体滑坡前的预兆有哪些?(1)在山坡中前部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
(2)在山坡坡脚处,土体突然上隆(凸起)。
(3)建在山坡上的房屋地板、墙壁出现裂缝。
(4)在山坡上,干涸泉水突然复活,或泉水突然干涸、浑浊。
(5)动物惊恐异常,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2. 如何预防山体滑坡?首先要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选择厂址和宅基地时,应重视斜坡的稳定性。
其次是做好加固山体的防范工程。
此外,还需定期检查房屋及山坡地表的变化。
包括检查房屋墙壁是否存有裂缝、裂纹,斜坡上的电线杆或树木是否向一方倾斜,以及房屋附近的路面是否已发生变形等。
(二)崩塌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江、河、湖、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
形成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融雪、降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1.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哪些?(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
(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
(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
2. 遇到崩塌怎么办?(1)当发现有崩塌的前兆时,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同时通知其他受威胁的人群。
要提高警惕,密切注意观察,做好撤离准备。
(2)当感到地面有变动时,要立即离开,用最快的速度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为了更广泛、深入地普及地质灾害的识别、观察以及临灾避让知识,开展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预防突发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汇编如下。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那些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多为突发地质灾害。
自然因素产生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自然地质灾害,人为活动引发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
二、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含义是什么?崩塌: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由于泥石流爆发突然,运动很快,能量巨大,来势凶猛,破坏性非常强,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裂缝: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崩塌:(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滑坡:(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小型坍滑现象;(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
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5)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
植物形态变化,出现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6)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泥石流: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山谷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长期降雨或突降暴雨要注意防范泥石流。
四、如何监测地质灾害?形变监测:采用经纬仪、红外线测距仪监测隐患点位移动态变化;在主要裂缝两侧布置监测点,或采用固定标尺,或在开裂的建筑物墙体上用水泥砂浆片采用钢卷尺监测动态变化。
采用常规人工巡查,监测其变化状况。
水源监测:对区内降雨及上游水位进行监测。
雨量监测:对本行政区域或乡镇区域或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自动雨量监测仪,进行定点监测。
监测工作要做好监测记录,定期整理资料,为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五、大雨过后会发生地质灾害吗?在大雨过后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是因为降雨的渗透水作用,是产生滑坡的主要外因。
其作用一是渗透水进入土体孔隙或石缝,使土石的抗剪强度低;二是渗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土体软化、饱和,结果也造成抗剪强度的降低。
所以,降雨一般对滑坡可起到诱发或促进作用。
六、什么样的雨量易引发地质灾害?日降雨量在50毫米~99.9毫米(即:暴雨) 易引发地质灾害;日降雨量在100毫米~250毫米及大于250毫米(即:大暴雨,特大暴雨)极易引发大范围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七、哪些人类活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崩塌:爆破震动、开挖坡角、弃土不当、排水进入岩土体裂隙等往往造成破裂的岩土体崩落。
滑坡:(1)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因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库的浸溢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排放,农业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量,诱发滑坡;水库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坡体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3)堆填加载,斜坡上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失去平衡而顺软弱面下滑;(4)乱砍滥伐,劈山采矿的爆破作用,使斜坡岩土体振动破碎,产生滑坡;(5)山坡上乱采滥伐,坡体失去保护,有利于雨水等流水渗入而诱发滑坡。
泥石流:(1)不合理的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3)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加重水土流失,使山坡稳定性破坏,很易产生泥石流。
八、丰台区极易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什么时间?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6~9月汛期,受降雨影响最为明显,其他时间亦会发生。
九、如何防止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强化植被覆盖率,严禁毁林开荒等,保护生态环境,能很好的防止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
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2003年11月24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了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管理、职责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三项原则、五项制度和五项措施,规范了政府、部门、单位和公民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权利和义务。
《条例》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十一、由谁来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十二、地质灾害预防监测网络有哪些?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预防监测网络有:县、乡镇、村、点四级联动监测防治网络,即:群测群防网络;群专结合防灾预警网络;气象预报预警网络等。
“群测群防”的基本含义是开展群众性的灾害预测和群众性的灾害防御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做到广为人知,在此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和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广泛的群众性防灾抗灾工作。
实践已证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十三、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的职责有哪些?监测人的职责:(1)熟悉、了解、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有关灾情情况和变化情况,并随时报告,协助乡镇政府、国土部门进行地灾调查及防治知识宣传;(2)汛期严格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全天侯监测;(3)发现临灾迹象,按照规定发警报并组织将人员迅速转移,并迅速上报灾情;(4)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治理工程设施管理保护。
十四、什么是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四应知”、“四应会”?“四应知”:应知辖区内灾害点数、具体地点、灾害规模、影响户数和人数;应知各灾点的转移路线和具体应急安置地点;应知灾害点发生变化时如何上报;应知各监测阶段的时间和次数。
“四应会”:应会在灾害点的主要位置设置监测标尺和标点,实施监测;应会3种简易监测法,利用简易监测工具进行测量;应会记录、分析监测数据,并作出初步判断;应会采取措施进行监灾时的应急处置。
十五、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怎么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
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十六、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该怎样处理?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十七、地质灾害临灾报警信号有哪些?根据预防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案,临灾报警信号有:手机(短信播报)、小区广播、对讲机(信息传递)、敲锣、敲铁盆、敲铁箱、吹哨子、放鞭炮、灯光报警(夜间)等等。
十八、发生地质灾害时,由谁组织抢险救灾?《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抢险救灾。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的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十九、地质灾害发生后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地质灾害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应急工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及时传递气象信息;通信、航空、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二十:什么是:三查、五到位、十有县?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十有县: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第二部分:部分知识重点解读一、地质灾害分级(一)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 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二)险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既受威胁人数或受威胁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1、特大级(特重):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受威胁财产1000万元以上的;2、重大级(重):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3、较大级(中):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4、一般级(轻):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1 00万元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