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精巢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三 减数分裂观察

3、后期Ⅱ:每个二分体的着丝粒纵裂,形成两个 单分体(染色单体),并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Ⅱ:各单分体(染色单体)移到两极后,解 旋、伸展,核膜重新出现。
第二次减数分裂前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末期
思考题: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
(二)第二次减数分裂 (间期Ⅱ、)前期Ⅱ、中期Ⅱ、后 期Ⅱ、末期Ⅱ
(一)第一次减数分裂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1、前期Ⅰ:又可细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细线期:细胞核较大而染色较浅,染色质 凝集成细丝状,可见念珠状染 色粒,核仁明显。
2)偶线期:核更大,染色体形态仍细而长, 但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联
2、中期Ⅰ:各二价体(四分体)排列形 成赤道板,同源染色体的着 丝粒各连于一条纺锤丝。
3、后期Ⅰ:每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 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Ⅰ:各条染色体(各二分体) 到达两极后,解旋、伸 展,核膜重新出现。
(二)第二次减数分裂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1、前期Ⅱ:每个二分体凝缩,核膜消失。 2、中期Ⅱ:各二分体排列于细胞中央成赤道板。
会),不易找到。
3)粗线期:染色体变粗变短而始核内稀疏,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交叉。
4)双线期:染色体表面不光滑,同源染色体 开始分离,交叉逐渐端化,呈 “X”或“O”形。 5)终变期:染色体极短极粗,表面光滑,多 位于核的四周。交叉进一步端 化,呈“X”、“O”、“Y”、 “V”等图像,核膜核仁消失。
实验三
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巢切片
一、减数分裂特点
1、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时
2、细胞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3、形成的子细胞遗传物质减半
4 、遗传物质发生重组
蝗虫减裂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者:_______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一、实验目的1. 了解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
2. 观察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分裂,其目的是将染色体数目减半,以保持生物体遗传的稳定性。
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研究减数分裂的经典材料。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精巢、生理盐水、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酒精灯、镊子、解剖针、解剖盘等。
2. 仪器:显微镜、解剖镜、酒精灯、镊子、解剖针、解剖盘等。
四、实验步骤1. 获取蝗虫精巢:将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取出精巢。
2. 制片:将精巢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解剖针轻轻挑起一部分精巢组织,涂抹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3. 观察染色:将制片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使精巢组织略微膨胀,便于观察。
待制片冷却后,滴加碱性品红染液,染色约2-3分钟。
4. 观察显微镜: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依次观察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
5. 记录观察结果:观察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包括减数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记录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开始凝缩,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联会。
2. 减数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3. 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4. 减数分裂末期: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通过观察,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与理论相符,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符合减数分裂的规律。
六、实验结论1. 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与理论相符,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符合减数分裂的规律。
2.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蝗虫精巢的减数分裂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加深了我对减数分裂理论的理解。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薛敏)10级生科3班学号:201000220069时间:2012/9/15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2.2.1取材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
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
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掌握压片法制作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它与有丝分裂具有根本的差异,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生物体通过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分裂后的子细胞得到遗传组分相同的染色体。
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使得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乘坐单倍体细胞。
这样再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又可以在后代细胞中回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且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为后代表现得多样性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动物的精巢和卵巢组织中有些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成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它们经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4个精细胞和1个卵细胞。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其染色体的变化也比较复杂,要经过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的过程。
特别是在偶线期内,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进而在粗线期发生非姐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因此我们可以在双线期观察到许多交叉图像。
我们可以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观察加深对这一分裂过程的认识,并且为杂种细胞学分析、物种间情缘关系的鉴定等提供可靠地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雄性蝗虫;2.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Carnoy固定液(乙醇:冰乙酸,体积比为3:1)、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四、实验步骤1.蝗虫的捕捉和固定捕捉雄性蝗虫,直接投入到Carnoy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然后转到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保存。
若在4℃冰箱中保存,可以长期使用。
蝗虫的性别区分非常容易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较大。
同时由于雌性蝗虫的尾部有产卵瓣,所以从外观上易于区别。
2.蝗虫精巢的剖取解剖蝗虫时,先将翅膀减去,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的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即可看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边是蝗虫的精巢。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姓名摘要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蝗虫精巢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具有易采集、操作简单的优点。
实验中选取蝗虫精巢小管,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特征。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同时我们掌握了制片和染色技术。
1.引言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
雌、雄配子的结合可在后代细胞中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亲代与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是生物体性状变异的重要来源。
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则可能导致遗传畸变。
蝗虫在生活中常见,容易采集,而且取蝗虫精巢操作简单。
蝗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此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来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3)材料:雄蝗虫的精巢2.2实验过程2.2.1取材夏末秋初在野外田间捕捉的雄性蝗虫,,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
取出蝗虫,剪去翅膀和后肢,用手术刀沿腹部中线轻轻挑开腹部,取出腹腔中的两个精巢——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黄色组织块或将捉到的雄性蝗虫用剪刀剪去头胸部,然后在腹腔两侧各剪一刀,掀开背板,取出消化道背面的两个精巢。
蝗虫解剖实验报告合集(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发育过程,进一步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棉蝗(成虫)2. 实验工具:解剖剪、解剖针、镊子、解剖盘、解剖镜、剪刀、滴管、生理盐水、70%酒精、10%福尔马林、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10%盐酸溶液、蒸馏水等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外部形态(1)观察蝗虫的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的外部形态,记录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2)观察蝗虫的触角、复眼、口器、足、翅等器官,记录其形态和功能。
2. 解剖蝗虫头部(1)沿蝗虫头部背中线剪开,暴露头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结构。
3. 解剖蝗虫胸部(1)沿蝗虫胸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胸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结构。
4. 解剖蝗虫腹部(1)沿蝗虫腹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腹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呼吸器官等结构。
5. 观察生殖器官(1)观察雌蝗虫的卵巢、输卵管、受精囊、产卵器等结构。
(2)观察雄蝗虫的精巢、输精管、储精囊、生殖突等结构。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蝗虫的气管分支情况。
(2)观察气管末端的气门,了解气门的数量和分布。
7. 观察排泄器官(1)观察蝗虫的排泄器官,如马氏管等。
(2)观察排泄器官的排泄过程。
8. 观察消化系统(1)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如口腔、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等。
(2)观察消化过程中的消化酶分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蝗虫头部主要由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组成。
其中,脑是蝗虫神经系统的中枢,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生殖器官负责蝗虫的繁殖。
2. 蝗虫胸部蝗虫胸部主要由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组成。
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蝗虫体内;肌肉负责蝗虫的运动;神经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翅是蝗虫的飞行器官。
解剖蝗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昆虫的内部结构及其生物学特征。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3. 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蝗虫(雌性或雄性均可)。
2. 实验仪器: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75%酒精、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新鲜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取出内部器官。
2. 观察外部形态:(1)观察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2)观察胸部:包括足、翅、气门等。
(3)观察腹部:包括生殖器官、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等。
3. 解剖头部:(1)剪开头部,取出脑和神经。
(2)观察脑的结构,包括前脑、中脑、后脑。
(3)观察神经的分布和走向。
4. 解剖胸部:(1)剪开胸部,取出心脏、气管等。
(2)观察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3)观察气管的分布和走向。
5. 解剖腹部:(1)剪开腹部,取出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2)观察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
(3)观察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精巢等。
(4)观察排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气门的分布和走向。
(2)观察气管的结构和分布。
7. 观察其他器官:(1)观察神经节的结构和分布。
(2)观察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解剖结果:蝗虫头部包括触角、复眼、单眼、口器等。
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复眼具有视觉功能,单眼具有感光功能,口器用于取食。
2. 胸部解剖结果:蝗虫胸部包括足、翅、气门等。
足用于行走和跳跃,翅用于飞行,气门用于气体交换。
3. 腹部解剖结果:蝗虫腹部包括消化器官、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等。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用于消化食物。
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精巢等,用于繁殖。
排泄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用于排泄代谢废物。
4. 呼吸器官解剖结果:蝗虫呼吸器官包括气管和气门。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本实验以蝗虫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比较动物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精子等。
在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视野中可见,在各个时期的细胞状态中,前期Ⅰ细胞状态大量出现,说明其历时特别长;减数分裂Ⅱ细胞状态较难找到,表明其历时很短。
1.引言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细胞在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分裂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联会现象,经历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最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近,将姊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使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目,从而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合子包含了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形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此外,减数分裂还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蝗虫属于昆虫冈,直翅目,蝗科,其雌雄容易鉴别、生殖能力强、精巢减数分裂活跃、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良好材料。
不同蝗虫染色体的数目与形态不同,但其性别决定均为XX-XO型,本实验所用的蝗虫为2n=23,XO♂。
本实验将蝗虫的精巢保存在carnoyⅠ的固定液中,用改良苯酚品红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1)仪器和材料: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滤纸、雄蝗虫的精巢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8615140001 高熹2016年9月13日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蝗虫精子形成中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2.学习并掌握制备蝗虫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及材料
1.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针
2.实验材料: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预先取好的蝗虫精巢
四、实验步骤
1.取2-3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
2.以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20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
3.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包三层,后用拇指使劲按压,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五、实验结果
1.细线期,染色体呈很细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 形似念珠,染色粒排列比较紧密,使得视野中呈现出颜色较深的一片。
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发生联会。
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
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
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
3.粗线期,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形成二价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超螺旋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一个颜色较深的小点。
此时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相对前面的两个时期要远一点;
4.双线期,理论上,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
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但是实际上很难看清,此时的染色体彼此靠的很近,只能看到很个别的染色体有相互交叉;
5.终变期,染色体缩得更粗更短,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
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
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开口”达到最大,有时候两条染色体呈现出一个圆圈。
6.后期,纺锤丝附着在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上,被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六、思考题
1.敲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不仅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还要防止细胞破裂,压好片后不要移动盖玻片。
2.可观察到到细线期的分裂相最多,因为大量的细胞在做分裂准备,故细线期的最多。
七、反思
有一片子压片力度不够,造成了在观察的时候部分区域的细胞重叠现象严重。
还有一片子颜色较浅,分析应该为染色不充分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