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碧畲族乡情况简介.doc
畲族简介特色

畲族简介特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
畲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与周边的汉族、侗族等民族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差异。
畲族人口相对较少,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擅长耕作种田,并有一套独特的农耕技术和传统知识。
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畲族的服饰、建筑和音乐舞蹈。
畲族男子通常穿着白色长衫、蓝色裤子和圆帽,女子则穿着彩色的长裙和一条特殊的腰带。
他们的服饰鲜艳多彩,体现了畲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畲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斗拱和挑梁结构,建筑物大多呈独特的飞檐翘角的风格。
畲族人民喜欢在房屋的外墙上绘制各种图案和花纹,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畲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欢乐而有活力。
畲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灵活,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景物和生活的描绘。
畲族的音乐和舞蹈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他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畲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朝山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畲族人民会前往当地的山脉,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文艺表演。
朝山节是畲族人民表达对山神和土地神的敬意,也是他们祈求丰收和幸福的重要方式。
畲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以米饭、玉米、蔬菜和野味为主食。
畲族人民喜欢吃辣味的食物,他们常常使用辣椒、蒜、姜等调味料,使得菜肴更加美味。
总体来说,畲族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民族。
他们的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都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生活,他们对自然界的景物和生活的热爱,使得畲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畲族村调研报告

畲族村调研报告畲族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如浙江、福建等省份。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畲族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我对某个畲族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畲族村的情况和问题,我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
首先,我对村庄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了村庄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状况等方面。
其次,我采访了村里的居民和村委会的负责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教育、医疗和就业等问题。
最后,我还查阅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畲族村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了解。
三、畲族村的经济状况经过调研发现,目前畲族村的经济状况较为落后。
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造成了村庄的经济发展滞后。
村民主要以种植业为生,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等。
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农民的收入比较低。
此外,村里的非农业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一部分年轻人从事外出务工,对村庄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畲族村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畲族村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包括畲族民歌、舞蹈、织锦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注度不高,导致畲族村的文化传统濒临失传。
此外,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也存在不足。
学校和医院离村庄较远,交通不便,给村民的学习和就医带来了不便。
五、对畲族村的建议为了改善畲族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的种植经验和收入水平。
二是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三是加强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展畲族舞蹈、音乐等传统文化的培训和表演活动。
四是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村民的学习和就医条件。
五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畲族村,推动村庄的经济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畲族村的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畲族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
虽然畲族村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保护传统文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促进畲族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畲 族

畲族she zu/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
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
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
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篁碧畲族乡学校关于集中整治环境卫生的教育活动

篁碧畲族乡学校关于集中整治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活动篁碧畲族乡生态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深厚。
近年来在篁碧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雷兵乡长在篁碧畲族乡第十七届人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力促进旅游发展,力争乡村旅游实现新突破”未来五年,全乡上下将立足“打造赣闽醉美山水之乡,扮靓畲汉醉美风情小镇”的乡村旅游品牌,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交通,篁碧畲族乡的旅游发展指日可待,一旦旅游得到发展,篁碧就是一座金山银山了,篁碧人可以扬眉吐气了!但是,现在的篁碧街上,垃圾成堆,乱扔的垃圾随处可见;小溪里小鱼难觅,满是白色、红色塑料袋,作为县城自来水的源头,这种污染,叫人何以放心饮用?这种旅游环境,怎能不叫游客失望?因此作为篁碧畲族乡的师生,我们应该觉悟到:保护环境,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刻不容缓。
作为学校,对全体学生的卫生养成教育责无旁贷,通过此次教育活动,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我们生长在篁碧,就要保护好篁碧的生态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对我们的明天负责。
所以篁碧畲族乡学校决定在13周集中开展集中整治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活动,并形成常态化。
以此带动影响全乡百姓,使我们篁碧的每条街道干净,每条小溪清澈。
一、活动时间:第13周(11月21日-11月26日)二、活动方法(一)加大宣传1、周一由学校学生会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倡议,并在校园内外张贴公布。
要求全体师生在横幅签字,。
2、开展少先队活动“红领巾志愿者”,先由学生会成员到畲族村内调查,然后分工到四至八年级,辅导员制定活动方案,带领少先队员外出打扫,将打扫前照片,打扫过程照片,打扫结束照片,在微信公众号里编辑发布,以形成鲜明对比,教育师生及百姓,不能随手扔垃圾。
3、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家校联系群,篁碧粉丝群等宣传,做到家家知晓,人人参与,利用学校宣传栏进行图文宣传。
4、周四、五各班班主任邀请少先队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召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一次。
畲族 5

——畲族
民族简介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
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 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90%以上 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 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饮食习惯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 简朴。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 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 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 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饮食禁忌: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鳝、 鳗;忌用筷子打猫,忌吃猫肉;忌用单只手捧茶 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别人家做客,吃 点心时忌吃光,应有所剩余;年初一忌喝菜汤 ,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门要打伞;忌用脚踩地上饭粒,否则会被雷击死等等。
典型食品: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 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 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 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服饰特点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 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 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 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统节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不论过什么节日 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 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 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 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 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 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 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畲族

(三)“越人”后裔说。认为畲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说根据史籍中关于古越人和现畲族在分布地域上的 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族称义、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瓠传说,共同的生产方 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说法, 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认为畲族是中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还有认为畲族是源于 汉晋讨伐的’‘山越”,特别是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封地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南海 王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等等。
“南蛮”说
“越人”后裔说
“闽”族后裔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 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 “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 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畲 族自治县,畲族人口占比约11.5%。据史料记载,畲民迁入景宁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名称由来
中国邮政-畲族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 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现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 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畲乡景宁简介

畲乡景宁简介
景宁畲族自治县,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地处浙西南山区,
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首批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畲乡之乡。
总面积2546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民族乡,总人口20.6万人。
景宁素有“中国
畲族之乡”的美誉,是畲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景宁畲族自治县
地处浙西南山区,位于浙西南山区中心地带。
县域面积最大的乡
镇为大均乡,辖6个行政村、9个社区。
全县以山地为主,占总
面积的86%,平均海拔650米。
境内山川秀丽、森林茂密、水系
发达、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
景宁素有“浙西小漓江”之称。
景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先民在此
居住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东汉末年设永宁县;宋代为
寿宁县;元代为凤庆州;明代设县。
景宁的畲族文化历史悠久。
畲族先民自宋朝末年由福建龙岩地区迁居于此,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
畲族自治县和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 1 —1 —。
畲族实地调查报告范文

畲族实地调查报告范文畲族实地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畲族是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湖南等地。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畲族的文化特点、社会与经济状况以及民族团结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访谈和观察的方法。
我们分成小组,深入畲族聚居地,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观察其日常活动和习俗。
三、调查结果1. 文化特点: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传承了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等,保留了相对纯粹的语言和文字。
他们以务农为生,精通水稻种植和养殖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高。
2. 社会与经济状况:畲族的社区很团结,有着自己的自治机构和乡土文化传承中心。
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渔业,近年来也发展了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业和旅游业。
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民族团结: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家族和社区的团结。
他们通常居住在一起,共同劳作和共享资源。
同时,畲族人民也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和宗教信仰活动,加强了族群间的民族凝聚力。
4. 传统习俗:畲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节日。
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畲族三月街”活动,人们身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展示着畲族的文化特色。
此外,畲族还有着丰富的婚嫁礼仪和宗教仪式等。
四、问题与建议1. 经济发展问题:由于畲族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建议加强交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部投资,促进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 文化传承问题:虽然畲族的文化传承中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较低。
建议加大对畲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教育问题:由于畲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很多畲族孩子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建议加强对畲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提升畲族人民的整体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篁碧畲族乡情况简介
篁碧畲族乡地处赣闽边界,武夷山脉北麓,是铅山县的
南大门,距离县城87 公里、国防公路上分线40 公里,年均温度 14.5 ℃,全乡总面积81 平方公里,辖 4 个行政村, 28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96 人,其中畲族人口1400 人,山林面积 10 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 4 万亩,耕地面积179 公顷。
围绕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畲乡这个目标,全乡干
群精诚团结、努力奋斗,畲乡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
步。
2011 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40 万元,同比增长 16%;实现财政收入360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750 元。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篁碧畲族乡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全乡山林面积10 万亩,其中毛竹林 4 万亩,立竹量在300 万支以上,享有“篁天赐
柱五千丈,碧海竹涛浪万重”之美誉。
全乡至今仍保存有不
少的原始森林,山上可见成片的红豆衫、铁衫、古银杏等珍
贵树种和猪熊、狐狸、卷尾猴、娃娃鱼等珍稀动物,2002 年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在篁碧设立了保护站。
此外,篁碧境内还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铅、锌、萤石等矿产资源。
风俗民情别具韵味
畲族人在篁碧定居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畲汉通婚,两族
人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良好的民
族团结氛围。
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
如婚嫁用花轿迎娶、嫁女刁难新郎习俗,大年初一的“出行”,
八月二十四的“庙会” ,美丽动听的畲族歌舞等,华家祠堂、词臣牌坊、王宫庙以及雷家大院等则是一派鲜明特色的畲族古
建筑。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篁碧还盛产倍受人们喜欢的豆
腐、小港鱼、野蜂糖以及苦甘茶等高山绿色食品。
自然景观神奇秀美
走进篁碧,映入眼帘的是连绵几十里的竹海,青翠、碧
绿足以让你心旷神怡,稀稀落落的瀑布群形态各异:有的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有的是顺势而奔的小溪流,有的是神
话中的“水濂洞” ,漫步在竹海里、瀑布边,古老而又神奇
的三姑石的传说、老虎寨的来源、仙人桥的故事在这里
还有华东第二高峰“独竖尖”,海拔 2157 米,建议你登上它,感受一下他的雄伟、俊秀来到篁碧,神奇秀美的自然环境会让你留恋往返。
产业经济突飞猛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畲乡广大群众发挥“团结一
心、打破常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铅山人精神,用足
用活民族政策,对外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外商投资建成大
郎坑、小郎坑和新大岩三座水电站,新达矿业、开元矿业和
竹制品加工企业对内立足畲乡实际,注重科技投入,大力
发展种养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目前全乡已建成毛竹
丰产林基地 10000 亩,板栗 1000 亩,黄栀子 500 亩,特色蔬菜300 亩和形成了肉猪、肉兔、土鸡、蜜蜂、苗木等为主的多种特色规模种养殖业,乡域经济发展活力四射。
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作为发展山区乡经济的首要举措,近几年来篁碧畲族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筹资 1000 多万修建“篁(碧)—司(福建司前乡)” 、“樟—太—篁” 、“篁(碧)—黄(岗山)”等出省、跨区、入乡的三条公路,
投资100 多万元修建了畲族防洪堤,投入100 多万元开展包括中村、毛坪、梁家、岭脚以及联合等 5 个试点村的新农村
建设,相继建成了畲乡自来水厂、篁碧中学、沿河新街、中
心卫生院、客运站以及文化中心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正蓬
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