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慢性肾衰50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观察体会

慢性肾衰50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观察体会

中医属 于“ 关格 ” 癃 闭” 范畴 。 目前 , 院 肾 内科 首 “ 等 我
选 中西 医结合疗 法并加 以护 理 , 无效 时配合 透析疗 法 ,
进 行护 理与 观察 , 部 病例 均 符合 全 国高等 医学 院校 全 规划教 材 《 内科 学 》 中慢 性 肾 功能 衰 竭 诊 断标 准 。其
W e t r e i i e i h e t e to 0 Ca e t r n c Re a i r se n M d c n n t e Tr a m n f5 s s wih Ch o i n lFa l e u
W ANG i g,W ANG — i g,ZHU n,F Ln Yip n Mi ANG u p n Xi — i g,MAO n p n Ya — i g
性 肾衰疗效确切 。
【 关键词 】 慢性 肾衰 ; 中西 医 ; 治护 ; 观察
中图分类号 : 5 . R4 9 5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号 :05 00 (0 8 0 .0 80 10 .8 9 2 0 )3 0 3 .4
The Nu sn n s r a i n o n e r t d Tr d to a i e e a d r i g a d Ob e v to fI t g a e a ii n lCh n s n
C tNE E J D AL & AR I . tl S . I . T F ORG ANS V 11 o 3 S P 2 08 o. 9 N . E 0

慢 性 肾衰 5 0例 的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与护理 观 察体 会
王玲 , 王亿平 , 朱敏 , 秀萍 , 方 毛燕萍
中男性 3 0例 , 性 2 女 0例 , 龄 2 7 年 1~ 0岁 , 均 5 . 平 57

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s y mp t o ma t i c t r e a t me n t .T h e c o n ro t l g r o u p wa s t r e a t e d wi t h u r e mi c c l e a r nc a e g ra n u l e s ,t h e t re a t me n t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h e r b a l o r a l
宁攸 萱 ( 桐 柏 县 人 民 医 院 ,河 南 桐 柏 ,4 7 4 7 0 0)
中图分类号 :R6 9 2 . 5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5 )1 1 . 0 0 9 3 . 0 2
证型 :DG A
要】 目的:探究 中医综合治疗慢性 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8 0例在 本院住院治疗的慢 性 ’ 肾衰竭患者 ,根
性 肾功 能 衰 竭 ( C R F ) ,疗 效较 为满 意 ,具 体 如 下 。
甘草 、 白豆蔻 、生 白术 等 。阴阳两虚者 附加 肾衰汤加减 ,药 方:制 附片 、黄 芪 、茯 苓、枳 实、泽泻 、益母 草、丹参 、半 边莲 、熟大黄 、甘草等 ,外感 风寒者 ,附加 荆芥、紫 苏叶 、 葛根等 ;外感风 热者 ,加浮萍 、牛蒡 子、蝉蜕 、紫花地 丁等。 1剂/ d , 水 煎取汁 2 0 0 mL , 早 晚分 服 。 ②静 滴中药制剂 : 2 5 0 mL 的5 %葡 萄糖注射液注入 3 0 mL灯 盏细辛注射 液 ,静脉 点滴 , 1次/ d ;2 5 0 mL的 5 %葡 萄糖注射液 注入 6 0 m L黄芪注射 液 , 静脉静点 ,1次/ d 。③ 中药 灌肠 :丹参 、苦参 、牡 蛎各 3 0 g , 大黄 5 0 g ,红花 1 0 g 。浓煎到 2 0 0 mL,睡前 1 次 ,保 留灌肠 。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体会

【关键词】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发生于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晚期,属于进行性不可逆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肾功能严重受损,导致体内氮质及代谢产物的水钠潴留,酸碱平衡紊乱及内分泌代谢失调而致胃肠、神经、循环血液等系统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1]。

近年来,国内外运用透析疗法,肾移植手术等方面治疗肾功能衰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这些治疗费用昂贵,许多患者无法承受而难以推广,且适用于终末期肾衰竭的患者,而治疗慢性肾衰的关键是早期治疗,减缓和停止肾功能的进行性减退,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和治疗概况简述如下。

1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祖国医学中无“慢性肾功能衰竭”之名,但根据其症状和描述,可归属中医的“关格”、“虚劳”、“水肿”、“癃闭”等范畴。

其病机为正虚邪实,其正虚为脾肾两虚,邪实如湿浊,瘀血内阻,从而导致津液不得上承,混浊不能下泄,清浊相混,升降失常,其病程演变过程往往是因虚致实,实更伤正,实邪中的浊毒、瘀血既是慢性肾衰的病理产物,又是阻滞气机,导致病情恶化,脏腑衰败的病理因素。

正虚邪实贯穿慢性肾衰的始终,湿热、瘀血、痰浊相互夹杂,弥漫三焦,从而形成慢性肾衰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绵绵难愈之痼疾[2,3]。

2 慢性肾衰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4,5]2.1 脾肾阳虚证见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夜尿清长,腰酸腿软,口淡不渴,甚至腰部发冷,畏寒肢冷,舌淡脉弱。

治当温补脾肾。

药用:炮附子6g,熟地20g,肉桂10g,山茱萸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白芍20g,白术15g,甘草5g,水煎服。

一切胶类血肉有情之品均应禁忌,以免助长氮质血症的发展。

2.2 湿浊中阻证见纳少腹胀,恶心呕吐,口中有尿气,身重困倦,浮肿尿少,舌苔白腻或腐,脉濡。

治当化湿利浊,药用:法夏10g,竹茹10g,大黄10g,枳实10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30g,白术20g,生姜10g,藿香10g,甘草10g,水煎服。

中医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体会

中医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体会

中医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体会中医在防治慢性肾衰竭方面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慢性肾衰竭代偿期、尿毒症前期这一阶段,能够明显地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程发展。

在临床辨证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情、不同的症状、不同时期,选择针对性治疗是决定肾病预后的重要关键。

在临床对慢性肾衰竭的诊治过程中,应用整体辩证、综合思维、运用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辨病与辨证治疗方法,对肾病进行综合全面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原因引发的,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患所致肾功能损害,使肾脏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形成慢性肾衰竭。

因此,慢性肾衰竭的诊治必须从整体出发,重视整体与局部关系、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病因,即病人本来是健康的,只是遭受某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发生疾病。

这类病因包括外感邪气和内伤病因。

外感邪气包括异常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如《灵柩•百病始生篇》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还包括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疫疠之气等。

内伤病因为喜、怒、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太过而致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或因饮食不节或异常而起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或劳逸失度等,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其他如外伤、交通事故、虫兽叮咬、用药不当等皆可致病,而成为致病因素。

二是继发性病因。

即病人已患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病理产物,如瘀血、痰饮等,这些病理产物可以进一步作用于人体,形成痰浊中阻或瘀血阻络等而引起新的疾病。

这种由原发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称为继发性病因。

因此,原发性病因包括外感邪气(如六淫和疫气)和内伤性病因(如七情异常,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外伤、其他。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体会标签: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疗法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呈现全身多系统症状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是肾脏及与肾脏有关疾病的最终归宿,预后严重,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

据美国卫生经费管理署资料显示,20世纪末美国已有近30万例慢性肾衰患者,我国每年约有13万人发生慢性肾衰。

虽然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术的开展为慢性肾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由于存在费用高、肾源不足及各种并发症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尚无法普及。

因此,积极寻找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非透析疗法(包括中医药)仍然是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的“关格”、“肾劳”、“溺毒”等病证的范畴,其病位在肾,由于慢性肾衰时肾之升降开阖失常,精微不摄而漏出,水浊不泄而潴留,浊阴郁滞,病理产物遂成致病因素,脏腑受害与浊阴弥漫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祛湿化痰以清泄浊邪饮食入胃,如脾胃运化失健,肾司开阖无能,升降出入失常,则饮食不化精微,转为水湿,凝聚成痰,郁滞成浊,故治疗应祛湿化痰泄浊,常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等。

其中,半夏燥湿化痰和中,配合陈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化;茯苓化湿健脾,湿去则痰消;竹茹清热化痰和胃。

若痰浊上扰心神,蒙蔽清窍,患者出现嗜睡、朦胧等症时,则配合菖蒲、远志、郁金之类化痰浊而宣清窍。

在实践体会,祛湿化痰泄浊方药,配理气之品每有相得益彰之妙,因理气之品能使气机宣畅,三焦通调,从而协同他药起泄浊之功。

惟本病患者正气已亏,理气药不宜过于香燥猛烈,除陈皮外,可酌情选用枳壳、佛手、香橼皮之类。

2 清热解毒以专治标实湿浊不得正常排泄,郁滞体内,久则易从热化,酿成邪毒,湿热与邪毒胶着,迁延难解,且久病体虚,常易重感外邪,邪气入里化热,也急当清解,故清热解毒也是泄浊之常法。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调养分析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调养分析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学 术 探 讨
L d mi t d 衄 e c S u y
53 ・
C i e e J u n l o h o d cn n h o h r c h n s o r a f Et n me ii e a d Et n p a ma y
病 位 在 脾 肾 ,常 可 累 及 肺 、 肝 、 心 诸 脏 , 严 重 者甚 至 五 脏 俱 损 ,其 中脾 肾衰 败 、 湿 浊 水 毒 潴 留 是 病机 的 关键 。 “ 之 所 邪 凑 ,其 气 必 虚 ” 、 “ 气 存 内 ,邪 不 可 干 ” 都 阐 明慢 性 。 正 肾衰
性 肾衰竭 的病机 变化复杂多样 。正虚
病相愈。 2 4 临床辨证论 治 .
西医学认识到慢性 肾衰多 由慢性肾炎、糖尿病 肾病 、高
血 压 肾病 、慢 性 肾盂 肾炎 等 疾 病 病 情 加 重 发展 而来 。 中医 学 认 识 其 病 机 多 为 本 虚 标 实 ,本 虚 为 气 、 血 、 阴 、 阳虚 损 ,主
要为脾 肾亏虚 ,标实为湿浊、水毒、瘀血。慢性 肾衰竭主要
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虚和邪实的转化是其辨证要点。临床 多数 医家认为 :辨证 分型本证 分为脾 肾气 ( 阳)虚 、肝 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 两 虚 ,标 证 分 为 水 湿 、 浊 毒 和瘀 血 。 在 正确 的辩证 的基 础上 ,正确 处理好扶 正与祛 邪的关 系 , 掌握 好扶 正与 祛 邪 运 用 的时 机 ,是 治 疗 本 病 的 关键 。郑 杨 等指出该病的治疗应 补益脾肾为本,浊清热 为标 ,血化
情志调养,同时注 重病人 的平素生活 的节奏和饮食的调节 , 从整体出发,治病 求本 ,对提 高慢性 肾衰 的临床效果有很大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一点心得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一点心得

之党 参 、 白术 、 苓 ; 湿 之 藿 香 、 兰 、 茯 祛 佩 白扁 豆 ; 热 之 黄芩 、 清 栀 子、 连 ; 黄 化瘀 之 五 灵脂 、 蒲黄 、 参 ; 气 之佛 手 、 丹 行 枳实 、 附等 , 香 随症 治之 。
22 .促腺体再生 :促进 胃黏膜和腺体的生长和再生更是慢性萎缩
21 年 1 01 0月
浅 谈 辨证Biblioteka 论治治 疗 慢性 萎缩 性 胃炎
李睿 智 王秋 7 ’赵 玉 民 ‘ 1
关键 词 : 辨证 论 治 ; 慢性 萎 缩性 胃炎 中 图分类 号 : 5 332 R 7 .+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6 0 7 ( 0 )0 0 1 — 1 10 — 9 9 2 1 2 — 0 9 0 1
性 胃炎的治 本之 法 。 者 以为 , 笔 腺体 萎缩 是正气 虚 弱的表现 , 故在 胃动力 以及 止痛等对 症 治疗 , 乏有 效治 疗本 病 的手 段 。笔者 多 临证 中应选 用扶 正之 法 , 缺 如参 苓 、 白术益 胃 , 黄芪 建 中等方剂 。临 年来采 用健 脾理气 化瘀 方 , 证施 治 , 辨 治疗 本病 取 得 了明 显疗 效 , 床 观 察到 , 用黄芪 、 参 、 党 白术 等组 成 的方剂具 有 非特 异性 的促组 现就有关 本 病的治 疗体 会浅 谈如 下 。 织 再 生作 用 , 亦正 是 “ 正气 存 内 , 不可 干 ” 邪 的经 旨所 见 。 1 慢 性萎缩性 胃炎的 基本病 变 23 -常见 症状 的对症 治 疗 : 如 《 治 汇补 》 :大 抵心 下痞 闷 , 正 证 云 “ 必 笔者 认 为 , 慢性 萎缩 性 胃炎 的病 变 以正虚 为本 , 括气 虚 、 包 阳 是 脾 胃受 亏 , 气 挟痰 , 能 运 化为 患 ” 浊 不 。初 宜舒 郁化 痰 降火 。 二 虚、 阴虚 三种 基本病 变 ; 以湿 浊 、 热 、 火 气滞 、 瘀 等邪 气为 标 。正 陈 、 血 越鞠 、 连之 类 ; 之 固 中气 , 、 、 、 芩 久 参 术 苓 草之类 佐 以他药 。有 如《 兰室 秘藏 ・ 腹胀 》 :脾 胃久虚 之 人 , 中满 云 “ 胃中寒则 胀 满 , 脏 痰 治痰 , 治火 , 可兼 化 。若妄 用克 伐 , 不旋 踵 。又痞 同湿 或 有火 郁 祸

王亿平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荟萃

王亿平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荟萃

王亿平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荟萃
章雪莲;王亿平;朋红霞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年(卷),期】2013(014)012
【摘要】王亿平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思维,擅长各种慢性肾脏病的诊疗,学验俱富.笔者有幸拜师门下,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对导师组方用药特点略有所悟,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1092-1093)
【作者】章雪莲;王亿平;朋红霞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合肥,23002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阮诗玮教授应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 [J], 张荣东
2.王亿平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总结 [J], 陈成;王亿平;
3.王亿平教授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 [J], 章雪莲;王亿平
4.李平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思路与方法 [J], 杨鑫;李平
5.王耀光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经验总结 [J], 许丽娜;王耀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认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以“正虚、水湿(湿热)、瘀血”立论,提出“扶正祛瘀化湿”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根本大法。

临证处方屡获奇效,深受患者喜爱和同道的尊敬。

笔者拜师门下,甚觉荣欣,聆师教诲,获益良多,现将恩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求古训,探寻病机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

其肾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直至终末期肾病。

古代中医虽没有慢性肾衰病名的记载,但查阅中医古医籍“水肿”、“血尿”、“虚劳”、“癃闭”“关格”等病证中关于慢性肾衰的记载较为丰富,为探寻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提供宝贵资料。

1.正虚—脾肾亏虚为本虚
慢性肾衰患者临床常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水肿、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证。

吾师认为本病中医病机根本责之于脾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先天之精气以助机体之生长化收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以培育和充养先天之肾精,脾肾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

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

若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见受纳不能、运化失健、水湿停留、精微不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诸病源候论》有云“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小便而精微出也”;《灵枢·口问》亦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2.水湿—湿热浊毒为邪实
《医方考》云“下焦之病,责于湿热”。

水湿(湿热)之邪在慢性肾衰病程中广泛存在,临床见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濡等。

肾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可发生水肿,内至脏腑,则致胸腹腔积液。

如《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湿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

水湿之邪不去,蕴郁积聚,即可化热,而为湿热。

正所谓“积湿成热”。

吾师强调,慢性肾衰常以浊毒内蕴之标证较为突出,是导致慢性肾脏病不断进展的根本原因,湿热的病理过程反映了慢性肾脏病的迁延波动特点[1]。

3. 瘀血—正虚邪实久为瘀
现代研究发现瘀血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和临床表现之一,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2]。

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中提到:“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

可见慢性肾衰病情迁延不愈,湿热积聚,蓄久成瘀;湿热是关键因素,瘀血是最终结果。

临床上患者常出现面色黧黑或晦黯,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等。

二、辨证论治经验
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虚,水湿(湿热)、瘀毒为标实,本虚与标实又相互影响,脾肾亏虚,湿浊内生,有湿就有血瘀,有湿就有湿热,血瘀与湿热证的长期顽固地存在,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耗损,使肾功能不断恶化。

吾师临证必详询病史,推究病机,根据病机特点,将“健脾益肾、化瘀泄浊”为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治则,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1. 健脾益肾固本虚
慢性肾衰病程漫长,脾肾亏虚为病之本,可见诸多虚损之候。

吾师在治疗上重视调补脾肾二脏。

选择健脾补肾药物时但求平和温润之品,补而不壅,温而不燥,正所谓“痼疾当缓不宜急”。

健脾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补肾常用杜仲、川断、怀牛膝、狗脊、桑寄生
等。

若脾肾气虚日久则导致阳虚,而见畏寒、四肢不温、大便溏泄,常选用高良姜、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等平和之药,一般不用附子、肉桂等温燥之品,以免损伤阴液;肾阴不足为主,症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多选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墨旱莲、何首乌等,以防矫枉过正,更伤阴阳。

2. 清热化湿祛邪实
慢性肾衰常以浊毒内蕴之标证较为突出,每因外邪侵袭诱发,从而使标证表现更加明显。

故治疗上吾师强调标本兼顾,而重在治标,提出了“清降法”治疗非透析期CRF湿热证患者。

其中代表性方剂为“清肾颗粒、清肾汤”,方中大黄为君,具有清热祛瘀,泄浊逐毒之功;白花蛇舌草、黄连、茵陈为臣,共有清热利湿之效;白术、茯苓、白豆蔻、猪苓、车前草、泽泻、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水利湿,共为佐药,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亦为佐药;现“清肾颗粒”已制成安徽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应用于临床10余年,疗效显著;吾师用现代科研方法,研究证实清肾颗粒(汤)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减轻 CRF 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肾功能减退的进展[3-6]。

3.活血化瘀通肾络
《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说:“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所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疏其血络则病气可尽也。

”故血瘀也可随湿热贯穿于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吾师临证拟方常加用丹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益母草、泽兰以活血祛瘀。

其中益母草、泽兰不仅有活血化瘀之效,尚兼利水消肿之功,有时加入地龙等虫类药物,加强祛瘀通络之力,体现“大凡络病,通补最宜”;络道失荣者,治以麦冬、沙参,滋阴生津;当归、阿胶养血活血,滋荣络脉,正所谓“以补药之体作通药之用”,往往临床效果显著。

三、跟师临证心得
1、病证结合,纲举目张
吾师临证以病为纲,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形成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

慢性肾衰中医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或脾肾亏虚,或夹湿热,或夹瘀毒,或湿重热轻,或热重湿轻,或正虚邪盛,谨守病机,遣方用药习于经方,却不拘古循常,但求“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非常值得我辈继承发扬。

2.衷中参西,相得益彰
吾师尊古而不泥古,善于借鉴科研,融会新知。

教导我们临床上从实际出发,衷中参西,扬长避短,重视现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技术,将中医对肾脏病的宏观临床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对肾脏病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更好的认识疾病本质,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亿平,戴昭秋,王东,等.中药清肾颗粒对肾纤维化大鼠黏着斑激酶-Ras-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 (1):31
[2] 林钐,邓跃毅,陈以平. 从瘀论治慢性肾脏病.医学信息,2011,24(12):734.
[3]王亿平,茅燕萍,曹恩泽,等.清肾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的干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3):135-138.
[4]王飞,王亿平,王东,等. 清肾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及白细胞介素-18的干预作用.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7):608-610.
[5]王天义,王亿平,王东,等 . 清肾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2):78-81.
[6]王亿平,魏玲,吕勇,等.清肾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及胶原蛋白Ⅳ的干预作用.辽宁中医杂志,2013,40(4):710-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