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精华版解说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精选12篇)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精选12篇)西安碑林博物馆篇1各位游客、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就在西安市的三学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
它利用西安文庙扩建而成,苍松翠柏掩映着它,巍巍城墙护卫着它。
千百年来,它经历了重重的硝烟战火,跨越了慢慢的岁月长河,3万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万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国家级文物134件,它以萃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东方石刻艺术,成为我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西安文庙来到碑林博物馆,你会被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所感染,更会被一座座精美绝伦的书法名碑所吸引,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丰富的碑石和动人的雕刻,是怎样穿过历史的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那就让我们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吧。
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
战火的硝烟,国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战争的灾难也殃及到文化。
矗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
公元920xx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就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
在许多文人学士、政府官员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20xx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广场一带。
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经常受到雨水侵蚀,碑石容易陷落倾倒。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的精心组织下,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当然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
所以,当我们说到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这些曲折而艰辛的迁移过程后,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孔庙旧址。
西安碑林博物馆兰亭序碑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兰亭序碑介绍1. 兰亭序碑的背景说到兰亭序,大家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王羲之那潇洒的身影。
没错,这位书法大家在东晋时期可是个风流人物!他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绝美的文章,更是一幅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
话说这篇文章是王羲之在一次雅集上写的,那时春天的天气正好,桃花盛开,大家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心情特别好。
于是,王羲之灵感大发,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后来,这块石碑被刻上兰亭序的文字,至今仍然让人心生向往。
1.1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可是个宝藏地方,里面收藏着许多古代的碑刻和书法作品,绝对是书法爱好者的天堂。
这个博物馆坐落在古城西安,走进去就像穿越时空,一下子回到古代。
馆里的碑刻琳琅满目,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朝。
每块碑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仿佛那些古人都在和你低声细语。
1.2 兰亭序碑的独特之处而兰亭序碑则是其中的明星,简直是博物馆里的“顶流”。
这块碑不仅记录了王羲之的千古名作,还展示了他的书法风采。
它的碑文不仅内容优美,字迹更是行云流水,给人一种“笔走龙蛇”的感觉。
每当我站在这块碑前,真有种想要伸手去抚摸的冲动,仿佛可以通过这块碑感受到王羲之当年的风采。
2. 兰亭序的内容分析接下来,咱们聊聊兰亭序的内容。
虽然它的字数不多,却深刻得让人咋舌。
文章的开头,王羲之提到了一群朋友聚会,心情愉悦,写得真是情真意切。
谁能想到,几百年后,人们读到这篇文章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欢乐的氛围。
然后,王羲之顺势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提到“人生如梦”,这句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啊!让人感慨万千,仿佛人生不过是场梦幻的旅行,值得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
2.1 诗词中的哲理更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在描写友谊和人生哲理时,文字之间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真让人动容。
王羲之在这篇作品中,既有欢乐的酒宴,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思,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一丝丝惆怅。
就像喝酒时的快乐,总是伴随着些许酒后失落,人生就是这样复杂而又美好。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碑刻为主要业务的综合性博物馆,被誉为全国最大的碑刻陈列博物馆,其收藏的碑刻文物占全国重要碑刻的三分之一。
这座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来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辉煌,如「伊尹铜鼎」「太乙神数碑」「蜀汉书法碑帖」「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像」等等,是中国重要文物中的精品。
伊尹铜鼎是西周时期的铸造品,重约876公斤。
铜鼎的四周共有375个小字刻齿,采用扶摇直上之势,刻齿飘逸生动,在青铜器造型上具有极高价值和地位。
太乙神数碑为唐太宗时期的书法之作,作者是当时的名士李淳风。
碑文由
2080字开头,描述了高精度算术「太乙数」的六大法门,是古代算学非常重要的
文献。
蜀汉书法碑帖是汉代蜀国文化的珍品之一,共收录文房四宝中的墨、笔、纸、勾玉等碑刻和碑林中的古代学宫、庙宇的牌匾等,内容丰富、字体华丽,极具书法价值。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像是唐代著名佛教大师玄奘的真实肖像,高为1.8米,较为
朴实、形态简洁,凸显出唐代艺术的风范和玄奘师保卫佛教、弘法利生的精神气概。
这些重要文物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风格,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价值意义。
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珍爱、保护、研究文物,努力为人们呈现出更多的历史魅力。
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讲解

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讲解碑林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集陕西碑刻艺术品于一体的博物馆。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就是大夏石马。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碑林博物馆中的大夏石马。
大夏石马是唐代时期的作品,是一座以马为主题的石雕艺术品。
它高2.77米,长3.77米,宽0.87米,整体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马的形态。
大夏石马是用一块整体的石头雕刻而成,技艺非常精湛。
大夏石马的造型非常逼真,马的身姿非常自然,肌肉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的力量和美感。
它的头部略微抬起,双耳向前,目光灵动。
马的脖颈修长,胸部饱满,肩部宽阔,腹部收紧,四肢精细有力,尾巴飘逸。
整个造型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的感觉。
大夏石马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细,每个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
马的毛发栩栩如生,雕刻出了每一根细毛,给人一种触感。
眼睛、鼻孔、嘴巴等面部特征都被雕刻得非常细致,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的灵动和生动。
马的四肢肌肉线条流畅,蹄子也被雕刻得非常细致。
整个作品的细节处理让人叹为观止,体现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大夏石马的背部还有一些刻有文字的碑刻。
这些碑刻详细记录了大夏石马的制作过程、作者以及相关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碑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夏石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夏石马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珍贵文物。
它展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马的崇拜。
作为碑林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大夏石马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成为了西安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夏石马虽然在碑林博物馆中展出,但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希望大家在欣赏大夏石马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对碑林博物馆中的大夏石马进行的详细讲解。
大夏石马作为一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的独特造型和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欣赏大夏石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和独特魅力。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他是一座专题性艺术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始建于1087年,馆内收藏了碑石3000多方,主要是历代碑石,墓志和石刻造像等,有国宝级文物19件(组)。
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的一座艺术宝库,被誉为“石质书库”和“书法的故乡”。
西安碑林博物馆主要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
走进博物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它叫太和元气坊,是明代万历年间皇族朱惟怮捐资四百两黄金修建的,原立于华山西岳庙,于1953年移入碑林。
牌坊上所绘的和玺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彩画,正中的图案为二龙戏珠。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照壁上题有“孔庙”二字,是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辉的墨迹。
孔庙东西开门,西为礼门,东为义路。
牌坊的北面有泮池,按照我国古代的礼制,“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曰泮宫”,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泮宫学习深造,叫做“入泮”。
我们面前的这座门叫棂星门,棂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士的神,棂星门东西两座门额上分别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中门门额上则刻有“文庙”二字,在古代,每到祭孔大典的时候,只有主祭人员和的地方最高官员才可以从中门进出。
进入棂星门,我们可以看到四棵八棱形的华表,华表起源于尧舜时期,最初称之为“诽谤木”,是立于路旁,供国人题写政见所用的。
这个门叫做戟门,是古代祭孔时陈列仪仗性兵器和供主祭官员休息、整理衣冠、熟悉仪规的地方。
下面我们去看两件国宝级的文物,景云钟与大夏石马。
景云钟置于㦸门内的东亭内,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原挂于唐代景龙观的钟楼内,1953年移入碑林,此钟重约六吨,钟上有铭文292字,是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内容是叙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钟声的赞誉。
景云钟于1964年被评为世界名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年除夕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西亭内的这匹大夏石马雄浑有力,形象生动,他是唯一一件有大夏国纪年的文物,大夏国是匈奴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属于东晋十六国之一,由于统治时间短,战争频繁,留下的文物极少,所以这匹石马就显得特别珍贵。
关于碑林导游词介绍5篇

关于碑林导游词介绍5篇关于碑林导游词介绍(1)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西安碑林区景点

西安碑林区景点西安碑林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的一个行政区域,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之一。
这里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景观名胜,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区之一。
以下是西安碑林区的一些著名景点。
1.碑林博物馆碑林博物馆是西安碑林区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内展示了大量的石刻碑文和石刻艺术品,其中大部分都是唐代的作品,包括唐代的碑刻、石雕、石像等。
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2.大雁塔大雁塔是西安市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座塔建于唐代,高64.5米,是一座八角形的砖塔。
大雁塔内保存有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佛经《大唐西域记》。
这本佛经是介绍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交往的重要史料,对于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3.小雁塔小雁塔是大雁塔的姊妹塔,建于唐代,高45米,是一座八角形的砖塔。
小雁塔内保存有大量的佛教文物和佛经,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佛经《法华经》。
这本佛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对于了解中国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4.曲江池曲江池是西安市最著名的园林景观之一,建于唐代,是一座大型园林,占地面积达133公顷。
曲江池内有众多的建筑和景观,包括唐代的大明宫遗址、唐代的石雕群、唐代的九龙池、唐代的鹿苑、唐代的芙蓉池等。
这些建筑和景观都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和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5.华清池华清池是西安市最著名的温泉景观之一,建于唐代,占地面积达42公顷。
华清池内有众多的建筑和景观,包括唐代的华清宫、唐代的玉泉池、唐代的鹿苑、唐代的草堂等。
这些建筑和景观都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宫殿文化和园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6.兴庆宫兴庆宫是西安市最著名的宫殿建筑之一,建于唐代,是唐代的皇宫。
碑林区简介

碑林区简介
碑林区位于西安市最北端,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北临渭水,南依秦岭。
面积70.3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9个镇、5个乡,人口35万人。
区内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拥有历史悠久的千年帝都、文化厚重的碑林博物馆和享誉世界的“西安碑林”。
碑林历史上曾是古都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碑林区,因境内有碑林寺而得名。
碑林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
这里曾是古代帝王封禅祭天之地;这里曾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商贾名流吟诗作赋之地;这里曾是秦始皇巡游天下必经之路;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始皇帝的“朝阳门”。
从唐到明清,这里出了25位状元、39位进士、24位高官显贵;“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原书院就坐落在此。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涌现出了一大批如张治中、沈从文等历史名人。
如今的碑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世界文明的窗口。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
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
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
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
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
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
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
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
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
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
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
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
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