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 造像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兰亭序碑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兰亭序碑介绍1. 兰亭序碑的背景说到兰亭序,大家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王羲之那潇洒的身影。
没错,这位书法大家在东晋时期可是个风流人物!他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绝美的文章,更是一幅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
话说这篇文章是王羲之在一次雅集上写的,那时春天的天气正好,桃花盛开,大家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心情特别好。
于是,王羲之灵感大发,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后来,这块石碑被刻上兰亭序的文字,至今仍然让人心生向往。
1.1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可是个宝藏地方,里面收藏着许多古代的碑刻和书法作品,绝对是书法爱好者的天堂。
这个博物馆坐落在古城西安,走进去就像穿越时空,一下子回到古代。
馆里的碑刻琳琅满目,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朝。
每块碑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仿佛那些古人都在和你低声细语。
1.2 兰亭序碑的独特之处而兰亭序碑则是其中的明星,简直是博物馆里的“顶流”。
这块碑不仅记录了王羲之的千古名作,还展示了他的书法风采。
它的碑文不仅内容优美,字迹更是行云流水,给人一种“笔走龙蛇”的感觉。
每当我站在这块碑前,真有种想要伸手去抚摸的冲动,仿佛可以通过这块碑感受到王羲之当年的风采。
2. 兰亭序的内容分析接下来,咱们聊聊兰亭序的内容。
虽然它的字数不多,却深刻得让人咋舌。
文章的开头,王羲之提到了一群朋友聚会,心情愉悦,写得真是情真意切。
谁能想到,几百年后,人们读到这篇文章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欢乐的氛围。
然后,王羲之顺势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提到“人生如梦”,这句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啊!让人感慨万千,仿佛人生不过是场梦幻的旅行,值得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
2.1 诗词中的哲理更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在描写友谊和人生哲理时,文字之间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真让人动容。
王羲之在这篇作品中,既有欢乐的酒宴,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思,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一丝丝惆怅。
就像喝酒时的快乐,总是伴随着些许酒后失落,人生就是这样复杂而又美好。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汉字艺术博物馆之一。
它位于中国古都西安市市区,毗邻著名的大雁塔,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艺术收藏而闻名于世。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保存和展示古代碑刻艺术为主的博物馆。
它的展品包括各种碑刻和书法作品,涉及广泛的时期和艺术风格。
这些碑刻和书法作品有的是历史名人的手迹,有的是古代经典的摹本,还有的是民间艺术家的作品。
它们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是中国书法和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博物馆的建筑也是一道风景。
它由明代的碑廊和清代的大殿组成,整体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碑廊中的每个展览厅都有不同的主题,如汉代碑刻、魏晋南北朝碑刻、唐代碑刻等等。
而大殿则是博物馆最为庄重和悠久的地方,存放着一些历史上重要的碑刻和书法作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著名的书法圣殿,它的收藏和展览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
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研究中心,为学者们提供研究碑刻和书法的条件和资源。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书法展览和学术讲座,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机会。
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保存和展示古代碑刻艺术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宝库。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博物馆也承载着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和学习的资源。
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书法圣殿和文化宝库,不仅是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使者。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它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友谊和交流。
西安碑林博物馆在文化艺术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外友人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
陕西碑林博物馆简介

陕西碑林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最早的专门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古代碑刻艺术馆。
以下是对陕西碑林博物馆的简要介绍:
1. 历史背景:陕西碑林博物馆创建于1933年,最初是为了保护和展示明代著名学者杨士奇私人收藏的文物而建立。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得到了扩建和发展,现在收藏了大量的古代碑刻和石刻艺术品。
2. 藏品特点:陕西碑林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来自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的碑刻和石刻作品。
这些碑刻涵盖了文学、历史、艺术和宗教等领域的内容,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3. 名胜建筑:博物馆内的建筑和陈列设计充满了古典艺术氛围,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展示手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被誉为"中华碑廊第一宫"的石陈宫和"中华碑廊第一阁"的东阁,它们以雄伟壮观的规模和精美细致的装饰而闻名。
4. 文化价值:陕西碑林博物馆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成就的窗口,展示了碑刻艺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5. 学术研究和教育:除了展示和保护碑刻艺术品,陕西碑林博物馆还致力于研究、教育和学术交流。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展览,为研究者、学生和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碑
刻文化的机会。
陕西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一个值得参观和探索的地方。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碑刻文化的精华,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碑刻为主要业务的综合性博物馆,被誉为全国最大的碑刻陈列博物馆,其收藏的碑刻文物占全国重要碑刻的三分之一。
这座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来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辉煌,如「伊尹铜鼎」「太乙神数碑」「蜀汉书法碑帖」「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像」等等,是中国重要文物中的精品。
伊尹铜鼎是西周时期的铸造品,重约876公斤。
铜鼎的四周共有375个小字刻齿,采用扶摇直上之势,刻齿飘逸生动,在青铜器造型上具有极高价值和地位。
太乙神数碑为唐太宗时期的书法之作,作者是当时的名士李淳风。
碑文由
2080字开头,描述了高精度算术「太乙数」的六大法门,是古代算学非常重要的
文献。
蜀汉书法碑帖是汉代蜀国文化的珍品之一,共收录文房四宝中的墨、笔、纸、勾玉等碑刻和碑林中的古代学宫、庙宇的牌匾等,内容丰富、字体华丽,极具书法价值。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像是唐代著名佛教大师玄奘的真实肖像,高为1.8米,较为
朴实、形态简洁,凸显出唐代艺术的风范和玄奘师保卫佛教、弘法利生的精神气概。
这些重要文物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风格,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价值意义。
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珍爱、保护、研究文物,努力为人们呈现出更多的历史魅力。
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讲解

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讲解碑林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集陕西碑刻艺术品于一体的博物馆。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就是大夏石马。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碑林博物馆中的大夏石马。
大夏石马是唐代时期的作品,是一座以马为主题的石雕艺术品。
它高2.77米,长3.77米,宽0.87米,整体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马的形态。
大夏石马是用一块整体的石头雕刻而成,技艺非常精湛。
大夏石马的造型非常逼真,马的身姿非常自然,肌肉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的力量和美感。
它的头部略微抬起,双耳向前,目光灵动。
马的脖颈修长,胸部饱满,肩部宽阔,腹部收紧,四肢精细有力,尾巴飘逸。
整个造型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的感觉。
大夏石马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细,每个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
马的毛发栩栩如生,雕刻出了每一根细毛,给人一种触感。
眼睛、鼻孔、嘴巴等面部特征都被雕刻得非常细致,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的灵动和生动。
马的四肢肌肉线条流畅,蹄子也被雕刻得非常细致。
整个作品的细节处理让人叹为观止,体现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大夏石马的背部还有一些刻有文字的碑刻。
这些碑刻详细记录了大夏石马的制作过程、作者以及相关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碑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夏石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夏石马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珍贵文物。
它展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马的崇拜。
作为碑林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大夏石马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成为了西安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夏石马虽然在碑林博物馆中展出,但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希望大家在欣赏大夏石马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对碑林博物馆中的大夏石马进行的详细讲解。
大夏石马作为一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的独特造型和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欣赏大夏石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和独特魅力。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他是一座专题性艺术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始建于1087年,馆内收藏了碑石3000多方,主要是历代碑石,墓志和石刻造像等,有国宝级文物19件(组)。
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的一座艺术宝库,被誉为“石质书库”和“书法的故乡”。
西安碑林博物馆主要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
走进博物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它叫太和元气坊,是明代万历年间皇族朱惟怮捐资四百两黄金修建的,原立于华山西岳庙,于1953年移入碑林。
牌坊上所绘的和玺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彩画,正中的图案为二龙戏珠。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照壁上题有“孔庙”二字,是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辉的墨迹。
孔庙东西开门,西为礼门,东为义路。
牌坊的北面有泮池,按照我国古代的礼制,“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曰泮宫”,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泮宫学习深造,叫做“入泮”。
我们面前的这座门叫棂星门,棂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士的神,棂星门东西两座门额上分别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中门门额上则刻有“文庙”二字,在古代,每到祭孔大典的时候,只有主祭人员和的地方最高官员才可以从中门进出。
进入棂星门,我们可以看到四棵八棱形的华表,华表起源于尧舜时期,最初称之为“诽谤木”,是立于路旁,供国人题写政见所用的。
这个门叫做戟门,是古代祭孔时陈列仪仗性兵器和供主祭官员休息、整理衣冠、熟悉仪规的地方。
下面我们去看两件国宝级的文物,景云钟与大夏石马。
景云钟置于㦸门内的东亭内,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原挂于唐代景龙观的钟楼内,1953年移入碑林,此钟重约六吨,钟上有铭文292字,是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内容是叙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钟声的赞誉。
景云钟于1964年被评为世界名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年除夕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西亭内的这匹大夏石马雄浑有力,形象生动,他是唯一一件有大夏国纪年的文物,大夏国是匈奴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属于东晋十六国之一,由于统治时间短,战争频繁,留下的文物极少,所以这匹石马就显得特别珍贵。
西安碑林博物馆总体介绍 中英双语

西安碑林博物馆总体介绍成员分工::碑刻艺术历史价值:基本介绍,整合资料:馆藏分布:发展历史1:发展历史2基本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定名于1992年,它是在原孔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博物馆分为孔庙旧址、碑石展示和石刻艺术室3个部分。
碑林始建于1087年,距今有900多年历史。
它是一座专题性的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历代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书法艺术宝库。
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 was officially named in 1992. It wa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Confucius Temple. The museum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ormer site of Confucius Temple, the exhibition of Steles and the art room of stone carving. Built in 1087, the forest of Steles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900 years. It is a special subject Museum, with the main collections of Steles, epitaphs and stone carvings of past dynasties. It is a calligraphy art treasure house with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the largest number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famous steles in ancient China.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资料1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了。
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
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
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
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
现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增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
“天子之学有辟雍,诸侯之学有泮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太和元气”颂扬的是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yin带绞丝旁)缊(yun)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
太,通“大”,至高至极。
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 元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
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
“天子之学有辟雍,诸候之学有泮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大成殿:祭祀孔子的主殿,1959年毁于雷火。
碑亭:这是一个清代建筑,里面的碑刻是清代平定西北战乱内容的记功碑。
大夏石马:大夏王朝唯一遗物和唐景云钟“对望”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是大夏石马,公元424年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碑林博物馆造像碑西魏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西魏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西魏(535-556)碑高144厘米,宽87厘米194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移交此造像碑竖方形三面刻,前方作阶式,很为少见。
阶上正面浅浮雕龛形释迦三尊像,右侧上部雕龛形弥勒三尊,左则正中部雕大龛,内浮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有宝珠背光,龛及背光均无雕饰。
阶下层左右两侧各刻坐佛龛左七右三。
三面龛周均雕千佛多列,数不计。
正面右侧均为方形,惟左侧为并列无间格,虽在一石上,雕法不同,甚为少见。
无文字题记,佛并坐,龛不加饰,背光作平板形,衣纹转化为波状线,已为北魏晚期及西魏艺术伤风。
造型已不如北魏中期,但雕刻重点却逐渐脱离平面转化为高浮雕。
所以隋、唐以后圆雕佛像较多起来,大概是由于雕刻倾向这样变迁之故。
所以西魏以后浮雕造像,不如北魏时期精美。
西魏高子路造像碑西魏高子路造像碑西魏高子路造像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隋(581-618)碑高125厘米,宽80厘米1953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造像碑为竖方形浮雕四面多龛千佛造像,正面上部为满饰璎珞束幔拱龛,雕造得精细繁丽而不显堆积紊乱,帷幔的挂钩束带理顺适的皱纹给人一种轻盈飘动的感觉。
龛内作六阶形大小不同的小龛,佛与供养菩萨都表现出一种调和的美。
背面和两侧雕数层佛龛,人物表情生动,神态安祥。
这是碑林博物馆馆藏千佛式造像中一件精美的作品。
景明四面造像景明四面造像景明二年四面石造像该造像高0.6米,宽0.56米,四面相等,基本为一个正方体(图27、28、29、29a),西安市郊区查家寨出土,1953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石像四面各开一龛,龛中主像均为一佛二菩萨,但佛的手印、造型和其它配置图像各不相同,以下分面述之。
以有发愿文字的面为第一面,颐时针旋转,依次为第二、三、四面。
北魏景明年号只有四年,其中景明二年为辛巳,当为此石像造作年代。
龛中主佛结跏跌坐,作禅定印,波形髻,著偏袒衣,内有僧只支,下有双狮和力士托座。
舟形背光从外到内层分别为火焰纹、化佛、联珠纹和莲办纹。
左右为二胁侍菩萨,双手托扶佛的背光,站立于莲花座上,座下亦有力士托座。
龛上及两边均开小龛,上面为4小龛,各有三尊坐佛,左右各5龛,各有二尊坐佛。
下二角为护法狮。
(第二面) 主龛佛像结跏跌坐,作说法印和与愿印,著通肩袈裟,发髻亦为波浪形。
佛座为腰略内收的方形。
背光纹饰有火焰纹、联珠纹、化佛和莲办纹。
二胁侍菩萨双手捧莲花,著宽袖对襟长裙,立于莲座上,座下有力士。
龛外上、左、右边沿均刻单尊小坐佛,龛下为力士和神王。
(第三面)龛中主像的手印为说法和与愿,发式为螺髻,著下垂交领衣,坐于束腰叠层的方座上,座下有二狮。
龛外左右下角各有一力士,右力士左手持金刚杵。
尖拱形龛楣上刻有15尊小佛,龛左右亦为单尊坐佛。
主龛之下为供养人形象。
龛外上二角为思惟菩萨像。
龛内背光之上有飞天二身。
(第四面)主龛的坐佛和菩萨与第二面相同,惟佛座下左右角各刻一位礼佛袈裟的信徒,作跪拜状。
龛下的托座力士旁各有一天神,右天神为雷公,裸,四周绕一圈小圆形鼓,雷公作击鼓状。
左天神亦裸,扛一风袋作吹气状,为风伯。
这是在汉代画像石上经常出现的形象,也被借用来表现佛的天国。
景明年间时逢北魏孝文帝建都洛阳之后不久,北魏的中心南移也给长安的佛教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时长安的佛教造像骤然增多,此件景明二年某清信士的四面造像为其中的佼佼者。
造像的技巧十分高超,刻造刀法简练明快而准确,将犍陀罗和中亚的艺术风格与当地的审美趣味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
四面造像题材相同而处理手法各异,尤其是将中国民间传统图像合理而自然地运用到佛教造像中,增强了佛教艺术的可接受性,也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内容。
尔后,这种本土化的图像向西影响到了敦煌一带,我们至今还可在莫高窟西魏第249窟中看到这种本土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景明造像法国研究东方文化的著名学者雷纳、格鲁塞在《从希腊到中国》一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佛教诞生在印度,而给佛造像的不是创立并信仰佛教的印度人,而是跑到印度居住的希腊人,以后佛教造像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反倒成了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的国家。
接着作者解释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根据古印度的传统思想,佛教徒不敢在今世用肉眼可见的雕像去直接表现他们所敬仰的佛的。
为使信仰有所寄托,而采取了借代的方式,这就是早期佛教中对佛的足印、佛塔、宝座等物的崇拜。
公元前326年希腊人来到这里,他们接受了佛教,又根据固有的希腊文化传统,并借鉴西亚、埃及文化,开始了为佛造像,这就是“犍陀罗”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本来具有很高雕塑造型艺术水平的工匠,对外来的佛教造像形式进行了保持固有文化传统基本要素的稳定选择,结果是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从目前保存的佛教造像情况来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这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朝代更换频繁,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们纷纷寻找精神寄托,于是佛教乘虚而入,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宗教迷狂的时代。
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为了乞求佛的庇佑和赐福,大造佛像,一时蔚然成风。
其次,创造出秦兵马俑等伟大艺术作品的高超的中国工匠,善于吸收外来艺术形式,创造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伟大作品来的。
尤其对佛教信仰虔诚的工匠,在雕造佛教造像时,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的。
所以敦煌、云冈、龙门等处的石雕造像数以万计,水平之高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南北朝时的长安是佛学中心,又毗邻佛教造像中心敦煌,当时长安也盛行造像,并有相当高的水平。
这件北魏景明二年(501)石雕造像就是一件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出土于西安市查家寨,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造像高58厘米,宽58厘米,厚50厘米。
这种造像碑属于一种小型纪念雕刻,可以竖在庙宇或公众场所对群众进行宣传并便于供养。
有千佛碑和佛龛造像两种。
它是我国自秦汉即已盛行的民族纪念碑形式的延续和发展。
这件景明造像系佛龛造像,为柱式四面雕,四面均刻一佛二菩萨。
龛楣与两侧刻以千佛,这种表现形式在当时比较盛行。
就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中也多见此形式,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表现也是当时石窟艺术的一种缩小,如同盆景一般,可以由小见大,从小中见其精美。
居于龛中主要位置的佛即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后被他的崇拜者称为佛陀,简称佛,意思是“觉者”或“智者”),身穿通肩大衣,端坐佛台之上,作说法相。
而侍立在两侧的菩萨,是佛弟子,他们站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莲台之上,下有力士承托。
正面龛下的供养人则是甘愿献出一切供养佛和菩萨的世俗的善男信女。
这件造像背面的题记,使这件艺术品有了确切的纪年,有助于研究时代风格,增加了这件石雕的价值。
题记旁的狮子形态朴拙,一般将这凶猛的兽中之王刻得很小,以衬托佛的伟大。
作为佛龛四面的主体一佛二菩萨,总体格局相似,但是在具体形象的刻画上又不尽相同,四面的佛像各具神采,佛像的脸型丰满,有的慈祥和蔼,有的镇定自若,刻画得非常细腻。
再看四尊佛像的衣纹处理也不尽相同,在相象中求变化。
造像的四壁雕刻千佛,排列有序,雕刻细致,从整体上看,与作为主体的佛、菩萨相结合,变成一种极富装饰趣味的图案,使得整个佛龛既统一又显得丰富有变化。
北周释迦弥勒四面造像碑北周四面造像碑北周四面造像碑北周天和(556-572)碑高140厘米,宽45厘米1952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入藏竖形四面浮雕造像,正面雕下下两龛,上龛楣阴刻“圣大觉如来”五字楷书,龛内刻三尊像,中尊戴宝冠交足坐形,衣襟并垂座前,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伸食中二指下垂,两胁侍为沙弥,胁侍上各刻交脚化佛。
下龛楣上阴刻“圣阿弥陀佛”五字楷书,内中尊左右两足仰掌作全跏吉祥座,衣垂座前,两手右置载上作定印,大耳额有珠光,项有三弧线。
胁侍左为观音、右为势至。
上刻思维化佛。
座下力士屈膝而坐手掌宝供,两旁府坐供沙弥,边刻双狮。
龛两旁各刻九层小坐佛龛。
背面上龛为释迦如来坐形,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执衣襟当腹,关跏吉祥座,衣襟垂于座前。
两胁侍翘足立形,交手胸前,头上雕两化佛。
下龛为无量寿佛坐形,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伸食中二指下垂,关跏吉祥座,衣襟垂座前,两胁侍为沙弥。
两龛旁各刻坐佛龛,形式大体与正面相同。
左右两侧亦各刻小坐龛佛。
左侧下阴刻题记数行,由于漫滤,仅可看出“周天和”、“无量”五字。
北周四面造像碑北周夏候纯陀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北周吕建崇造像碑碑高111厘米,宽50厘米1954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此造像碑两面浮雕佛龛,螭首圆顶两边二螭式,手法纤细已启唐碑螭首作风。
碑额正面为方形坐佛龛,背面刻建崇寺三字。
碑身正面作屋形楣拱,脊雕有鸱吻宝珠饰间以缘觉头四个。
脊下为莲瓣式瓦纹两列,拱两端仰首鸟衔三珠吊罄穗形式柱。
龛顶雕一列七佛小龛。
主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罗汉共计五尊像。
龛下题铭建德三年(574)记时。
背面龛为尖拱端式,两旁各有供养人、飞天、一缘觉头二作饰。
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罗汉、二比丘式七尊佛。
龛下为题名。
此造像的雕刻,在陕西省博物馆艺术藏石中为较好的一件作品。
但与北魏各浮雕艺术相比较,无论在形式上技巧上都只保存了些形骸。
帷螭首较前制作进步而且生动,似可认为属一件过渡时期的创造。
北魏朱辅伯造像碑普泰元年(531)所造的朱辅伯造像碑1959年出上于华县支家村,碑高150厘米,宽5l厘米,四面造像。
碑阳中部为上下两龛,上龛为倚坐佛像,作施无畏和与愿印,帔帛交叉于胸腹间,有项饰,应是表现成佛的弥勒。
左右为胁侍菩萨,分别持莲蕾和变形宝珠。
下龛的坐佛为释迦,半跏趺坐,作施无畏和与愿印,著双领下垂袈裟。
二胁侍菩萨与上龛相同。
这两龛左右分别又开有四小龛,其中最上端的左右小龛分别是帔帛交叉的弥勒像,下面三龛(左右共六龛)是释迦多宝佛双坐像。
下部是供养人像,中间是两位主要供养人,下排为骑马出行图。
榜题有“像主朱法睢供养”、“父朱英秩供养佛”、“母赵汉界供养佛”,另有息、妻多人。
下排骑马像为祖父、伯父等共十七人。
碑阳上端为千佛龛,共四排,各十像。
碑阴主要为千佛造像,共十七排,每排十像。
千佛之下有供养人题名及发愿文,计有沙弥、比丘等人。
发愿文为:“檀越主朱辅伯、息朱……大代普泰元年七月廿三日。
像主比丘僧愿为一切法界众生造二百一十五躯石像。
”碑之两侧均为千佛龛,分别为35龛和25龛。
北魏杨美问千佛造像碑北魏徐安洛四面造像碑北魏徐安洛四面造像碑北魏田僧敬四面造像碑北魏田僧敬四面造像碑北魏田僧敬四面造像碑北魏释迦弥勒造像北魏释迦弥勒造像北魏释迦弥勒造像您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