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和历史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和历史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和历史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和历史!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

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继续阅读全文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

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知识讲解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 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历史年代表

历史年代表 说明:1.中国历史均用加粗标出 2.重要事件用底部横线强调 公元前5000 多年前象形文字出现 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几十个最初的小国 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 公元前3100年前后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公元前25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来,来自中亚的雅利 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印度形成种姓制度 公元前2070年前后禹建立夏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 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汤灭夏,都城三变亳(bó)—盘庚—殷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灭商,定都镐 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城邦 公元前8世纪起以色列被外族所灭 公元前8世纪中期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 公元前790年前后犹太王国灭亡,此后,希伯来人流散至世界各地,被称 为犹太人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波斯灭亡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产生(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执政(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执政 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顶峰(黄金时代) 公元前4世纪斯巴达征服希腊,希腊终结城邦时代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 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亚历山大帝 国,定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 公元前475年中国战国时期 中国百家争鸣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展开变法 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十次战争,最终成为 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公元前221年东周灭亡,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中国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实 行的军事独裁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始 公元前73年罗马共和国: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44年屋大维被凯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成为罗马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 罗马帝国取代 公元前1世纪《史记》编订完毕 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早期国家 1世纪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

中国省会和简称汇总

记忆各省简称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鲁晋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记忆我国的行政区域省份名称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海内台北上重天 香港澳门和台湾爱我祖国好河山 第1句: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第2句:新疆,黑龙江,江西,浙江,江苏,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第3句: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 第4句:海南,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23个省份

中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约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文字与文书出现,山东邹平丁公村古成筑成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和历史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和历史!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

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继续阅读全文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

说明文《中国结》阅读答案

说明文《中国结》阅读答案 说明文《中国结》阅读答案 中国结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②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据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可见,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③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靠一双巧手,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而来。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美造型。同时,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④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则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究竟采用哪一种线绳,要根据所编织的结的用途而定,用来编结的线绳的纹路愈简单愈好,纹路复杂的,虽然单看绳线很美观,用来编结却不合适,不但纹式失色,绳线本身的美感也会被淹没。线的粗细,要视饰物的大小和质感而定,开大质粗的首选粗线,形小质细的宜选细线。线的硬度也要适中,若线太硬,会给编结者增加难度,结形也较生硬;若线太软,编出的结形不输廓清晰,结形不挺拔,不能体现线条的韵律美。 ⑤一件结饰要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协调。选线要注意色彩,若与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

我国各个城市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历史年代表、事件表(word表格打印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7000~5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5000~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年~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关于中国结的介绍

中国结 中国结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才是中国结真正流传于民间艺术的时候,当时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1980,由台湾一群热爱结绳艺术的朋友广为收集整理与研究,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它是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 它是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

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 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出自于太初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 结绳记事 人们常常讨论的结绳记事,实际上是“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另一重要作用。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 中有千千结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服饰之结 让人们再纵观中华服饰五千年的历史。从先民用绳结盘曲成“S”形饰于腰间始,历经了周的“绶带”,南北朝的“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到盛唐的“披帛结绶”、宋的“玉环绶”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盘扣”及传世的荷包、香囊、玉佩、扇坠、发簪等显示了“结”在中国传统服饰中被应用的历时之久、包罗之广。 吉祥的“音结” 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自然形态、谐音而取其意,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全国各地地级市市名的由来

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而得名 温州:以温峤岭为名,以其地自温峤以南恒温少寒,故名 舟山:因舟山群岛的主岛舟山得名,舟山本岛其“形如舟揖”,故名舟山 湖州:因地滨太湖得名 嘉兴:三国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以为祥兆,改名禾兴县。赤乌五年(公元242年)避太子和讳,更名嘉兴县,嘉兴之名由此始。据《水经·沔水注》:“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此即嘉兴之名的由来。 绍兴: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以年号绍祚中兴之意得名。绍兴一名自此始 衢州:《元和郡县志》卷26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 丽水:丽水本名恶溪(今名好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 台州:唐武德五年置海州,次年改称台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盖因天台山为名”)为台州一名之始。 金华:〈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另一说境内有金华山(今长山)得名 福建省 福州:因州西北福山(今董峰山)为名 厦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岛上建筑城堡,号厦门城,寓意大厦之门 泉州:“命名取州北主山清源山有孔泉,一名泉山也。”以山命名 漳州:处漳江之畔,因漳水得名 龙岩:以境内有龙岩山而得名 莆田:统名胜志·福建兴化府志胜》卷4:“旧说邑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以邑时有水患,因去水从莆。” 三明:1956年由三元、明溪二县合并设三明县,取二县首字为名,今市命从县名 南平:民国《福建通志》卷2《沿革中》载:“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 宁德: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城为县,从宁川、感德各取一字定名为宁德 江西省 南昌:《郡县释名》江西卷上:南昌府“府有南昌山。寓“昌大南疆”之意 九江:九江之名始见于《禹贡》:荆州,“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 景德镇:以年号命名 萍乡:《元和郡县志》记载:以地多生萍草,因而得名 新余:《元和郡县志》卷28袁州新喻县;因渝水为名。1957年改为新余,取“余”与“喻”同音。 鹰潭:市内龙头山下有潭,潭深水急,相传常有老鹰在盘旋,故名鹰潭。镇因鹰潭而得名。市因镇为名。赣州:一因州治赣县而得名;另一说章、贡2江在州治合流之故。 吉安:吉安之名,源自元置吉安路,寓祥瑞之意,取吉州、安福首字得名 宜春: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县,以“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 抚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原辖区并为临川、南城、崇仁、邵武4县。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 上饶:《郡县释名》江西卷上:“孙吴置上饶县,以其在饶州之上也,上饶之名得于“山郁珍奇”,素称富饶之地 广东省 广州:清同治《广东通志·舆地略》云:“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

中国结的介绍(英文)

中国结的介绍(英文) Chinese Knot or Chinese traditional decorating Knot is a kind of characteristic folk decorations of handicraft art. Appeared in ancient time, developed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960-1229A.D.)and populariz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1368-1911A.D.) Chinese Knot has now become a kind of elegant and colorful arts and crafts from its original practical us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Knot is that every knot is made of a single rope and named by its specific form and meaning. By combining different knots or other auspicious adornments(吉祥的装饰品) skillfully, an unique auspicious ornament which represents beauty, idea and wishes is formed. For example, "Full of joy". "Happiness & Longevity", "Double Happiness". "Luck and Auspiciousness as one wishes" and "Wish you a fair wind"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pleasant phrases expressing warmest regards, best wishes and finest ideal. To fit in with the needs of modern life, Chinese Knot has

中国省份名称、简称、省会及其简称的由来

中国省份名称、简称、省会及其简称的由来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北京 北京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天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

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或蒙)——呼和浩特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

中国历史年代表完整版

西邦晨代次序表 西邦晨代历史次序表: 华冬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冬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始-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年龄,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输政)同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国为争取帝位,退止了四年的楚汉战斗。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国)->汉文帝->汉景帝(刘封)->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取天停 晋朝--婆元265-420年总为东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私元581-婆元618年隋武帝(杨脆) 唐朝--私元618-909年李渊->唐太宗(李世官)->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非败凶念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浊晨--私元1644-1911年逆乱->康熙->雍邪->坤隆->嘉庆->叙光->咸歉->异治->光绪->宣统 快忘心诀: 冬商战东周,东周总二段, 年龄跟和国,一统秦二汉, 三总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北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亮浊前,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次序 高祖李渊(566-635)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争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东我,世袭为唐公。617年ef27f5886e6c933f112009229e7435d4免太本留攻。隋终工官讫义时,他伺机伏卒守进消安,树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有雌才小详。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多无的能击天停又能治天上的有途名臣。在唐朝同一齐国的一解列战斗中,他是讫决议间息用的部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功一解列的改造办法,真隐了历史下著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碌碌无为,前期被武则天操纵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河南省各地市名称的由来

河南各市县名称的由来 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带,是华夏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河南现有127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可以看出,河南省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秦汉,二是隋唐,三是近现代。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命名的规律如下: 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宜阳,在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阳,在北汝河之北。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为阴”,故名。汝南县,得名于县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还有内黄县,汉高帝九年(前198年)置县时,因当时习惯上以黄河以南为外,以北为内,黄河以南有外黄县,此地遂取名内黄县。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伊川县,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洛宁县,隋称永宁县,1914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临颍县,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淮滨县,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 3.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如: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范县境内古有范水,睢县境内有睢水,漯河市境内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汇流形成河湾,内多螺坑,清代称漯河),淅川境内有淅水,唐河县境内唐河纵贯,扶沟县境内有洧水沟,潢川县境内有小潢河。 二、与山有关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县市有11个。其命名: 1.名称直接使用辖区内的山名。如:平顶山市内有平顶山,鲁山县内有鲁山,确山县内有确山,桐柏县内有桐柏山,方城县内有方城山。 2.取境内山名的一部分。罗山县名出自境内的小罗山,光山县名出自境内的浮光山,中牟县名来自境内的牟山(今已无存)。新密市,西汉置密县,因县境西南有密岵山,县名源此。1995年县改市时,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县市的相对位置。南阳,因在“南山之南”得名。嵩县因地处嵩山之西,境内外方山传为嵩山起点,故名。 三、与地形、位置、交通有关的命名 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多样,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这种地理形势在一些县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中也有所反映。因地形、位置得名的有:巩义市,原秦置巩县,因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山河四塞,巩固不拔,故以巩名县,1991年改市。陕县,

中国结小知识

中国结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当代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起源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知识;是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也是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中国结始于先民的结绳记事。 一、结绳记事 1、结绳记事人们常常讨论的结绳记事,实际上是“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另一重要作用。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

“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结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如今,在笔记本电脑的方寸之间,轻触键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可以尽在眼前。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2、中有千千结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社、结拜、结盟、团结等等。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写。 二、服饰之结

重庆各地区名字由来

重庆绝对是个好名字! 从意思来看:双重喜庆! 从结构来看: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千里广大,是为重庆! 单从地名来讲,重庆主城及各区县的名字也都是各有特色的,每一个区县都有着非常 隽永的名字,词旨优美、意味深长。 重庆: 三千多年前,巴人都江州(重庆),即江中之岛。以后又称巴郡,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 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渝北: 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江北: 以位于长江、嘉陵江之北得名。 渝中: 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中部得名。 南岸: 以其位于重庆市区长江南岸得名。 巴南: 巴南区的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国建都。秦代置巴郡,南朝齐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改称巴县并沿袭至1995年。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成立巴南区。“巴”由来,据《巴县志》:“巴之得名,以阆白二水曲 折如巴字。”最初巴既是地名,又是族名。另一说,古代巴人崇拜蛇,巴字宛如蛇形,以此造字。 沙坪坝: 1939年建置重庆市沙磁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九龙坡: 据说南宋光宗在重庆即位当皇帝时,天上飞来九条龙,盘踞在一高坡上,后来这高坡就被人们称为“九龙坡”

大渡口: 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璧山: “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璧山,至德二年置县,因山为名”。还有一说:因境内有山形似玉璧,故名。 北碚: 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 南川: 南川之名始于元世祖时期。南川者南江之别名也。南江在綦,而其一源出自南川,遂以南川之名名其发源县。 万州: 长江在蜀中的各支流汇集于此,东出夔门。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得名。杜甫有 诗云“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奉节: 唐贞观23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 ,改名奉节县(奉公守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城夔州,不用 多说,“长江三峡的起点”就够有意境~) 云阳: 北周更县名为云安。宋开宝六年(973年)升县为军。宋熙宁四年(1041年)升云安监为安义县。八年(1075年)撤安义县,户口归属云安县。宋末,云安军废。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复立云安军,属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军为州,名云阳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州为县,名云阳县至今。因位于长江之北,古有“北阴南阳”、“水北为阳”之说,故名。 巫溪: 远在唐虞,即以"巫"称。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药";巫咸民赖盐业而兴,"百谷所聚"。春秋时,巴联秦楚灭庸,得巫盐;战国时,楚取巴巫盐立巫郡,后秦取楚巫郡立巫县。史载万顷池(今巫溪红池坝)即为春申君故居。 巫山:

中国各省省会名称由来

北京 春秋战国时为燕国首都,称为蓟。金朝时称中都,元朝时改名为大都。明朝建立后改为北平,取北方平安之义。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迁都北平,因作为国家首都,改为北京。民国时期一度又改为北平,新中国建立之后正式定名为北京。 天津 元朝时建城,称为直沽。相传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曾在这里渡河南下作战,改名为天津,取天子渡口之义。后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后人又称天津为天津卫。 上海 得名于松江(今苏州河)一条支流上海浦。原由华亭县管辖,后在南宋时在上海浦西岸设立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朝时将上海镇由华亭县析出,设立上海县。1930年,设立上海市。 重庆 古代为巴国故地,后成为江洲、楚州、渝恭州。南宋时宋光宗先在重庆受封为恭王,后在恭王位上继承皇帝位。为了纪念自己的传奇经历,将恭州改名为重庆,取寓意为双重喜庆。1929年,设立重庆市。 哈尔滨 名称来源说法很多。一说为满语打鱼泡之意,一说为蒙语平地之意,一说为女真语名誉、声誉之意。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是女真语天鹅的意思,目前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长春 名称来源说法很多。一说来源于辽金在这里设立的长春州,一说得名于植物长春花,一说来源于乾隆皇帝的御制诗“长白千载古锡州,春光无限在宽城。” 沈阳 元朝时建城,取名沈州。后因位于沈水(今浑河)北岸,改名为沈阳。清朝时更名为盛京,民国时改名为奉天,新中国建立后恢复沈阳名称。 石家庄 原为一个普通村庄,后因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在此交汇,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市镇。北洋政府时期以石家庄为中心设立石门市,随后津浦铁路贯通使石门市规模进一步扩大。1947年石门市解放,同年正式更名为石家庄。 太原

古称晋阳,原为晋国始祖叔虞的封地,战国时为赵国首都。秦庄襄王时,在晋阳设立太原郡,取原之大者之义。从此以后晋阳又被称为太原,并且在随后的时间里沿用至今。 呼和浩特 明朝时俺答汗和三娘子建城,取名为呼和浩特。在蒙语中呼和是青色的意思,浩特是城市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青色的城市。后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改名为归绥,作为绥远省的省会。1954年绥远省撤销,划归内蒙古管辖,恢复呼和浩特的名称。 济南 秦代设立历下邑,汉朝时因位于济水(今黄河下游河道)南岸,设立济南郡并更名历下邑为济南。 郑州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等诸侯国先后建都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市。秦汉以后先后在这里设置了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城市。隋朝时,该荥州为郑州,这是郑州名称的由来。民国建立之后一度将郑州改为郑县。1948年,郑县解放后恢复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南京 战国时期,楚国设置金陵邑。随后的时间里,以金陵邑为基础发展为东南部重要城市,先后有建康、白下、应天等名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都应天,将应天改为南京。清朝之后名称虽几经变化,但是在习惯上仍称为南京并沿用至今。 杭州 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渡钱塘江的渡口,取名余杭。余是指大禹,杭指当时渡河的工具。因位于钱塘江边,故又名钱塘。隋朝时废钱塘名称,从余杭中取“杭”字为名设立杭州。后来又经过了临安、杭县等名称的变化,民国时期正式建立杭州市。 合肥 因境内的东淝河与西淝河在此回合,所以取名合肥。秦汉时期设立合肥县,隋朝时设立庐州开始一直为庐州治所。1912年分为肥东县、肥西县,解放后重新设置合肥市。 南昌 汉朝时建城取名南昌,为昌大南疆的涵义,同时作为豫章郡的治所。随后的时间里名称几经改变,在元朝末年重新定名为南昌,民国时期建立南昌市。 福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