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跳伞表演 精品教案 (13)

合集下载

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主要适用于北京师范大学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与运算”中,第一节“数的认识”。

本节课旨在通过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基本的大小关系问题。

3.学生在跳伞表演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培养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数的大小关系。

2.比较大小的方法。

3.跳伞表演活动。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体验法:通过跳伞表演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和意义。

(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的大小关系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要求学生比较大小关系,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数的大小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字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比较大小的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数字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跳伞表演活动1.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跳伞的流程和常识。

2.学生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跳伞表演。

3.学生根据表演中的数字大小关系,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六、课堂练习1.学生口算两组数字的大小关系。

2.学生通过比较数字大小,解决简单的大小数学问题。

七、巩固练习1.随堂练习。

2.作业练习。

八、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比较大小的案例。

记录下来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本课通过跳伞表演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跳伞表演教案修订稿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跳伞表演教案修订稿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跳伞表演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跳伞表演》学习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10-11页《跳伞表演》。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学习难点: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和圆片。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

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二、探究解题策略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

(师板书:蜗牛的数目)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

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

(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

板书:14-6=8?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跳伞表演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跳伞表演

跳伞表演【教学目标】1.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的道理,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以及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根据所给情景,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师:(播放课件)星期天,这么多人跑到广场去看什么呢?快看丁丁、聪聪这些小朋友也来到了广场上,看呀,天空中飞来了这么多架飞机!快看呀,从飞机上跳下来的是什么?……丁丁和聪聪是爱思考问题的好孩子,他们在看到的这么热闹的场面里,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利用跳伞比赛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

生1:我发现了天空中有许多降落伞。

生2:我发现这些降落伞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蓝色的。

生3:我数了数,黄色的降落伞有6个。

生4:我发现蓝色的降落伞有7个。

生5:我发现红色的降落伞有14个。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竟然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黄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2.黄色降落伞和红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3.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多少个?4.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多少个?5.-共有多少个降落伞?设计意图:课一开始。

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是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

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问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转入新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1.探究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1)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多少个”“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多少个”这两个问题。

宝安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宝安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宝安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跳伞表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宝安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跳伞表演》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和排列,理解数的大小关系,以及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识数能力,对比较和排列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数的大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和排列,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大小关系,以及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部分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巩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卡片、小玩具等,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库:准备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跳伞表演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跳伞员手中的数字卡片。

提问:“跳伞员手中的数字卡片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和排列。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用“大于”、“小于”和“等于”来描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 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册,主要讲述了利用数轴和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轴表示物体的位置,并利用加减法计算跳伞员距离地面的高度。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识数、基本的加减法运算等数学知识,但对数轴的认识和利用数轴解决问题还较为陌生。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及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学会在数轴上表示物体位置,并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轴的概念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时,对跳伞员高度变化的判断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设置跳伞表演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发现数轴的规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数轴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数轴教具、跳伞员模型、课件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数轴纸,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跳伞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跳伞员的位置变化。

提问:“跳伞员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来表示他们的位置呢?”呈现(10分钟)1.教师介绍数轴的概念,讲解数轴的构成、表示方法等。

2.引导学生观察跳伞员的位置变化,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人准备一张数轴纸,用彩笔表示跳伞员的位置。

一年级数学《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跳伞表演》教案教学设计跳伞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具准备:铅笔、圆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了“谁比谁多几”的内容,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还记不记得是怎么解决的。

(教师演示:左手拿3枝铅笔,右手拿2枝铅笔,老师提出问题:说说哪只手拿得多?多多少枝铅笔?)(列式的方法:3-2=1)2、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今天,老师带大家观看美丽的大森林举行的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

3、投影出示10页的主题图,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1)我看到飞行员在表演跳伞,降落伞有红色的、蓝色的,还有黄色队。

(2)我想到了红伞比黄伞多多少个?蓝伞比黄伞多多少个?红伞比蓝伞多多少个?(3)黄伞比红伞少多少个?黄伞比蓝伞少多少个?蓝伞比红伞少多少个?(4)红伞和黄伞共有多少个?红伞和蓝伞共有多少个?黄伞和伞队共有多少个?二、探究新知。

三、1、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上。

(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3)用圆片或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红伞比黄伞多几个?14—6 =8 蓝伞比红伞少几个?14—7 =7 2、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2、小结: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三、比一比,算一算1、说一说片所表达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跳伞表演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跳伞表演

第一單元加與減(一)第5課時跳傘表演【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2頁內容。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用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簡單問題的過程。

2、掌握十幾減5,4,3,2的退位減法。

【教學重難點】用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問題導入1.師:用電腦出示課本第10頁全景圖,觀察圖,理解圖意,說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嗎?生:蝸牛在跳傘。

師:你們能根據這幅圖提一個減法問題嗎?學生討論並回答:背紅色降落傘的蝸牛比背黃色的多幾個?怎麼列式?(14-6)師:14-6=?該怎麼算呢?下面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來,紙上計算。

生:14-6=8(個)2.師:還能夠提出不一樣的減法問題嗎?背藍色降落傘的蝸牛比背紅色的少幾個?怎麼列式?(14-7=)該怎麼算呢?下面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來。

3.出示11頁“試一試”。

提問: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幾個蛋怎麼列式?(11-5=)11-5=?如何計算用小棒演示擺小棒(1)先擺11根小棒,再從中一根一根地拿掉,拿走5根後,就知道還剩6根。

(2)先把擺好的11根小棒分成10根和1根,再從10根裡拿掉5根剩5根,把這5根加上1根,就得到還有6根了。

(3)把5根小棒分兩次拿。

先從11根裡拿走1根,再從10根裡拿走4根,最後只剩下6根了。

(4)想6+5=11,反過來11-5=6。

師:十幾減5會做了,那十幾減4,3,2呢?11-2= 12-3= 13-4=師:方法和十幾減5 是一樣的。

11-2=9 12-3=9 13-4=9【鞏固練習】1.課本第11頁“練一練”第1題。

要求學生觀察圖,想一想誰摘得多,多幾個?怎樣列式?學生列式,說說計算方法及各數表示的意義。

2.課本第11-12頁“練一練”第2、3題。

學生觀察圖,交流,列出算式,並比較兩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課本第12頁“練一練”第7題。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跳伞表演》一等奖创新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跳伞表演》一等奖创新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跳伞表演》一等奖创新教案跳伞表演(十几减5,4,3,2)【教学内容】教材P10例题、P11试一试、P12练一练【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5,4, 3, 2的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十几减5,4, 3, 2的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内容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时,本节课是退位减法的第五节课,教科书创设了“跳伞表演”的情境,情境中有丰富的可以比较的内容,同时呈现了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比较的教学。

1.红伞比黄伞多几个?这是解决红伞比黄伞多几个的问题,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理解红伞比黄伞多几个的意义,并学会列式计算。

2.蓝伞比红伞少几个?这是解决蓝伞比红伞少几个的问题,仍然是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蓝伞比红伞少几个的意义,并学会列式计算。

【教学策略】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数学问题(比多比少),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用加减法来解决,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此,教学时先呈现摆学具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并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PPT【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今天,蓝天白云,天朗气清,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同学们想看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师: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取数学信息,并汇报:森林里正在进行跳伞表演,天上的小蜗牛分别乘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伞表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乐于探究。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准备
彩笔、白纸、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激发学习热情
活动一: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请同学们欣赏空中特技表演。

1、出示图片:跳伞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飞行员在表演,有红色队和黄色队;我想到了红色队比黄色队多多少人?黄色队比红色队少多少人?红色队和黄色队共有多少人?
我还想到了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学习飞行表演。

……
二、探究解题策略。

(一)活动二:寻找生活中数学问题。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上。

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二)活动三:重点研究11减几的算式。

学生汇报,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方法1:出示图片:圆片
从11个当中去掉7个,从图中看出结果是4。

方法2:出示图片:小棒
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从11根当中减去7根,还剩4根。

方法3:把11拆成10和1 10一7=3 3+1=4
方法4:把7拆成1和6之后再连续减。

11-1-6=10-6=4
方法5:把减数7凑成10,多减后再加。

11-10+3=1+3=4
方法6: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果。

因为:4+7=11 所以:11-7=4
课间游戏:小朋友们,累了吧?咱们一起说个歌谣吧。

歌谣: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三)活动四:培养思维有序性
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1-2=9 11-9=2 11-3=8 11-8=3 11-4=7 11-7=4
11-5=6 11-6=5 11-6=5 11-5=6 11-7=4
11-4=7 11-8=3 11-3=8 11-9=2 11-2=9
三、培养数学技能。

(一)看图列式(出示图片:小鸟和小鸭子)
(二)看图列式(出示图片:松鼠和小兔子)
(三)出示图片:小猫钓鱼
教师谈话:周末了,小猫欢欢和笑笑到池塘去钓鱼,它们俩在为谁钓的鱼多,谁钓的鱼少争吵呢?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它们呀!
(四)出示图片:小熊射门
教师谈话:森林运动会上,其中一项比赛是足球射门。

看图回答问题,看谁填的数最多,时间3分钟。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

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

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

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