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合集下载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医内科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和您聊一聊,关于“上热下寒”的问题。

当下,“上热下寒”成了一个挺时髦的词儿。

有些人动不动就觉得,我是不是“上热下寒”了。

其实,你偶尔的上点火,脚底下偶尔有些凉,你不要风声鹤唳地认为,自己上热下寒了。

你想啊,上热下寒,这是人体阴阳严重失衡的表现。

这种严重的失衡,怎么就那么容易地,出现在你身上?现在,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我要让你看看,真正的“上热下寒”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中医是怎么应对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患者,年43岁,是一个农民。

最初的毛病,就是头面部烘热,同时下肢发凉。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每天上午的时候,该患者头面部烘热,脸色仿佛化了妆一样地红,头疼额痛,心烦不已。

有的时候,甚至感觉腹部有一股气往上窜,周身的肌肉颤动。

手脚心也发热。

这个现象,在午后会稍好一些。

你别看上面发热,但是她双下肢发凉。

即便是夏天的时候,也得用热水袋捂着。

这到底是什么病啊?走了好多地方,看了好多医生,但是效果都一般。

最后,他找到一位中医临床家。

医师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仔细体会脉象,发现寸部浮细,关部和尺部都特别细弱,甚至难以应指。

于是乎,写了一个张配伍。

方见——熟地12克,丹皮9克,茯苓15克,怀牛膝12克,白芍9克,肉桂3克(冲服),制附片6克(先煎),龙骨牡蛎各15克,杜仲12克,炙甘草5克。

开水煎服。

药用三剂以后,诸证都有明显改善。

最后,医师守原方,做了个别加减,再用7剂,症状基本完全消失。

这里头是什么道理啊?现在,我给你仔细地从头说起。

你跟住我的文字,认真体会,一定会看懂的。

你看,患者的脉象很有代表性:寸部细浮,关部和尺部都不应指。

寸部,主的是心肺。

关部和尺部,主脾胃肝胆和肾。

从这个脉象来看,很明显,是上焦有热,而下焦虚弱啊。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汤上热下寒体质,⽤这个泡脚⽅⼦可以改善!上热下寒的⼈,⾝体特别⽭盾,上半⾝就跟有⼀团⽕⼀样,下半⾝就跟冰窟窿⼀样。

上⾯⽼是冒⽕,⼝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烦得很,这⼀派热像都集中在上⾯;但是再⼀看下半⾝,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宫寒痛经,这⼀派寒像⼜集中在⾝体的下肢。

上热下寒的⼈是这样的,⼤家⾃⼰去对照⼀下:上热:⼝腔溃疡反复发作⽛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反复长难⼊眠,容易醒虚不受补,⼀吃热的补的就上⽕下寒:双脚常年冰凉肚脐以下凉⼥性会痛经,经量少⼼⾥想吃偏凉的⾷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像最好判别⾆头尖是红的,⾆头中下部是⽩⾊,上热下寒体质的⼈,我推荐⼤家⽤这款泡脚⽅:上热下寒泡脚⽅。

黄连5g,黄芩8g,⼲姜10g,法半夏10,⾁桂5g,艾叶8,炙⽢草5g。

这个泡脚⽅⼦,⾚脚借⽤了张仲景先⽣的经⽅智慧,我来把⽅⼦思路跟⼤家拆解⼀下。

第⼀梯队,⽤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

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体⾥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实际上,因为⾝体⾥的⽓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

⽽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且半夏本⾝是降的,可以把⼼⽕往下降。

第⼆梯队,⽤黄芩+黄连来清热。

⽤黄连来清⼼胃之⽕,并且苦味的黄连作⽤⼒也是降的,可以沿着⼼胃肾这⼀条路把⽕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降下来。

这样,将上⾯的⽕从两条通道⼀起往下降,最终⽬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去。

第三梯队,⽤⾁桂+⼲姜来温阳散寒。

⾁桂是温热的,能引⽕归元,作⽤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将引下来的⽕继续往下引,引到肾⽔中去。

⼲姜⼤⾟⼤热,⾟味宣散,从左路把⽓机宣发出去,形成⼀个圆。

同时⼲姜⼤热,⽤来驱除下⾯的寒⽓,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经的寒⽓,提升散寒的效果。

第四梯队就是这个⽢草,⽤来调和寒热,让⽅⼦⾥这些药物的⽓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摘要:
1.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病因
2.二仙汤的组成和功效
3.病例分析:患者症状和治疗过程
4.二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和结论
正文:
一、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病因
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上部身体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下部身体则出现寒凉、肢冷、腹痛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寒邪侵袭、阳气不足、气血不足等。

二、二仙汤的组成和功效
二仙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由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甘草等药材组成。

这种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散寒、补气益阳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三、病例分析:患者症状和治疗过程
在此病例中,患者为一名40 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上部身体发热、口渴、心烦,下部身体寒凉、肢冷、腹痛。

经过中医诊断,确定为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医生采用二仙汤加减治疗,具体方剂为:黄芩15 克,黄连10 克,干姜10 克,半夏15 克,人参10 克,甘草6 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四、二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和结论
患者在服用二仙汤加减方剂后,症状逐渐好转。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上部身体的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消失,下部身体的寒凉、肢冷、腹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表明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上热下寒治验中书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风,至元戊申末因酒病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后肿尤甚,胸中烦闷,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卧于床,饮食减少,精神困倦而体痛。

命予治之。

诊得脉浮数,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

《内经》云∶热胜则肿。

又曰∶春气者,病在头。

《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盖取其易散,故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约一杯数,顷时疼痛消散。

又于气海中大艾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

次于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壮,治足下寒,引导阳气下行故也。

遂制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

然病有高下,治有远近,无越于此。

以黄芩、黄连苦寒,酒制为引,用泻其上热。

桔梗、甘草辛甘温,升佐诸苦药,治其热。

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阳中之阳,散发上热。

连翘苦辛平,散结消肿。

当归辛温,和血止痛。

酒煨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烦热。

投剂之后,肿散痛减,大便利。

再服,减大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既济解毒汤治上焦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卧,身半以下皆寒,足尤甚,大便赤秘。

大黄(酒煨,大便利不用)连翘(酒制,炒)黄芩(酒炒)甘草(炙)黄连(酒炒)桔梗(各二钱)柴胡归身升麻(各一钱)□〔《脉》〕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

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阴气上争,还得汗者生。

□〔《灵》〕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

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刺节真邪论下同)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垣〕另有上热下寒。

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由络脉经隧之血。

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

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圣人以上热下寒,是有春夏无秋冬也,当从天外引阳下降入地中。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阳,他呀,身体可奇怪了。

他老是嘴巴长溃疡,喉咙也痛,就像有火在烧一样。

可是呢,他的脚却总是冰冰凉凉的,特别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脚半天都暖不起来。

这可把他和他的爸爸妈妈急坏了。

小阳的爸爸妈妈带他去看了西医,做了好多检查,什么血常规啦,微量元素啦,检查结果出来呢,又说没什么大问题。

医生就开了些消炎止痛的药,让小阳吃。

小阳吃了药之后呀,嘴巴和喉咙的症状好像是好了一点,可脚凉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且那些药吃多了,小阳的胃口也变得不好了,吃啥都没滋味。

这时候,小阳的奶奶就说话了。

奶奶说:“咱们呀,去找中医看看吧。

中医可神奇了呢,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把小阳这怪毛病治好。

”小阳的爸爸妈妈想了想,觉得也对,就带着小阳去看了一个很有名的中医爷爷。

中医爷爷可和蔼了,他看着小阳,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孙子一样。

他先问小阳平常都吃些啥呀,爱不爱喝水呀,晚上睡觉出汗不呀之类的好多问题。

小阳就一五一十地回答,他说他特别爱吃那些油炸的东西,像炸鸡呀,薯条呀,还爱喝甜甜的饮料。

中医爷爷听了就笑着说:“哎呀,小阳啊,你这嘴巴里长溃疡喉咙痛,就像是有个小火炉在上面烧呢,这就是你吃太多这些热性的东西闹的。

”小阳就好奇地问:“爷爷,那我脚凉又是为啥呀?”中医爷爷摸了摸小阳的头说:“你看啊,你上面吃了太多热的东西,身体里的火气都往上跑了,下面就没多少热气啦,就像一个房子里,上面的暖气开得太大了,下面就变得冷冷的了。

”然后中医爷爷就给小阳把了脉,看了看舌头。

中医爷爷说小阳的舌头红红的,就像一个小火球,但是舌苔呢,又有点白厚,这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小阳听了似懂非懂的,他就问爷爷:“爷爷,那能治好吗?”爷爷笑着说:“当然能啦,爷爷给你开点中药,就像给你身体里的小火炉重新调整一下,让热气均匀分布。

”中医爷爷开的药可有意思了,有一些是凉凉的草药,就像小冰棒一样,可以把小阳嘴巴和喉咙里的火给降下去。

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

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

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仲景有一方,专治现代人的“上热下寒”,拯救你的虚火!情感哇2020-01-20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做甘草泻心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配方组成: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伤寒论》上记载,此方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的功效,主要治疗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等病症。

这个方子对我们现代人大有裨益,因为现代人多有一症,叫做“上热下寒”,而这个方子,就是调理该病症的最佳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什么是上热下寒?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上热下寒”的病症,“上热”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上火,比如口腔溃疡,嗓子干痛、牙痛、皮肤干燥,流鼻血等。

而“下寒”指的就是大便粘腻、手脚冰凉,关节异常寒冷,女性常见的有痛经、血块等。

正常情况下,人是一个血液流通的整体,应该是上边热,下边也热,上边凉,下边也凉。

如果出现“上热下寒”,很明显就是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呢?经络不通。

把人体的经络比喻成运行全身的管道,如果经络通畅,气血到达人的四肢关节,人就会自我调控,保持一定的温度;但是如果经络不通,气血无法输送全身,寒热不均的现象就出现了。

那么为什么经络不通呢?这就要归结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了,一天中有70%的时间都在坐着。

结果就是,手在动,大脑在活动,嘴巴在不停的说话吃东西,上边动的多,气有余,就成了火。

但是我们的下半身却一直坐着,经络不通,脾胃也难以运化,火无法引领到下身,就导致“上热下寒”了。

2甘草泻心汤的妙处怎么解决上热下寒呢?中医都知道,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上热的发作,怎么办呢?甘草泻心汤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炙甘草。

上热下寒,假热真寒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二仙汤

上热下寒,假热真寒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二仙汤

上热下寒,假热真寒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二仙汤某君女,二十八岁,幼儿园教师,高挑的个子,白净的脸庞,说话轻声细气的。

然而,俊美的外表下,却是一付羸弱的身子。

据某君自述,二十三岁那年因故出血较多,此后身体出现不适,但西医检查正常,属无病之人,有患之身。

开始是胸闷气短,上班时间对小朋友说话稍多立马感觉心跳加快,全身疲软,伴小腹疼痛。

脾胃功能也不好,经常胃痛,大便稀薄,手脚掌心出汗严重,天天要换袜子,早上醒来臀部处手一摸都是湿漉漉的。

全身关节酸痛,膝关节尤甚。

背部上半截发凉发酸,夏天则汗出如注。

因体弱多病,不能胜任幼教工作,去年国庆后已辞职专心养病。

来善持堂求治前,某君服过三年多中药,公立医院,私人医生,阅医颇多,局部症状如胃痛等有所缓解,但整体并无改善。

某君初次来诊是去年的十二月初,当时自诉胸闷心慌头晕手臂麻木多年,患慢性盆腔炎,白带量多味重有霉菌样变,经血量少色暗行经期都在十天以上。

神疲乏力,晨起即无精打采。

口干,口唇似裂,口腔溃疡不断。

舌淡红,脉沉细,纳便尚调,不能食凉,水果都需煮着吃。

眠梦多,睡在被窝里,自觉上身火热,下身冰冷。

平时下身私处和臀部特别冷。

那天来诊,某君手里拿了一张棉垫,见其坐下前将棉垫垫在凳上,知其畏寒甚重。

平时感冒多,一感冒就直接发烧。

经方六经辨证,表里分阴阳,半表半里亦分阴阳,阳证是少阳病,阴证即厥阴病。

厥阴病最明显的特点是虚寒证。

但与少阴病相比,同样是虚寒,由于阴盛格阳,厥阴病的虚寒往往又有上热下寒的特点。

某君自诉症状虽杂,但经仔细梳理,本质上还是厥阴病。

于是,先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七剂。

方为:柴胡24 桂枝9 干姜6 花粉18 牡蛎9 黄芩9 黄连6 炙甘草6 当归9 芍药9 川芎9 泽泻12 茯苓9 白术9 红藤12 败酱草12 马鞭草24 车前草12 。

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小柴胡汤同属治半表半里证的主方。

小柴胡汤治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干姜不用生姜,去半夏而用瓜蒌根、牡蛎,意在清上而温下,是治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的主方。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关于《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医学行业,人的身体素质分很多种多样,有肾阴虚质、阳虚质这些,也有很多人的身体素质是归属于上热下寒的那样的身体素质。

上热下寒身体素质最典型性的主要表现便是感觉上边十分的热,而下肢会十分的严寒。

上热下寒身体素质应当如何调养呢?一: 中医治疗1: 上火下寒型,是最难得一见也最不易治的一种人,用山参、黄芩一起治,山参治寒,黄芩治火。

一定忌嘴,尽可能不吃海产品,海货称为“阴中之阳”,这类上火下寒的身体素质最忌。

2: 中医药方:上火下寒,治宜容易上火,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黄连6 黄芩9 黄苓6用沸水冲,禄特科技10水500ML开后煎三十分钟,搅拌后分二次服食。

但最好是别瞎吃一切药或是食材。

3: 一般热症还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热、肠燥、肾热一般寒症还要分有肺寒、胃寒、肾寒不一样的药品或食材功效不一样,例如:红糖姜水治疗胃寒,医治寒性造成的经痛,但治不上肾寒造成的四肢冰凉,海菜能医治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

琵笆止咳露只有之风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但是说回家還是内分泌失衡造成来的,因此,你需要先寻找症结再去医治。

4: 中草药材:散寒气,疏肝理气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补血,随后引血气下滑,并相互配合十指梳头发法和温水洗脚,让血气产生大循环系统。

临床医学上对这类身体素质的病人应依据病况的详细情况,调病的另外会兼具把身体素质也调回来,先把虚热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气血,也就是一般的上焦虚热。

而不能用单纯性的严寒药品祛火,不然会损害人体的元阳。

二: 日常饮食1: 应以平性食品主导,如面点类:米饭、馍馍;小米粥、南瓜小米粥、银耳粥、八宝粥。

蔬菜:大白菜、四季豆、长豆角、番茄等,少吃羊肉、朝天椒、苋菜,以防容易上火。

确保一日三餐吃热、吃饱了、吃好,勿太饱而损害肠胃之气。

少食油炸、烧烤食物,可改成水焯、清蒸的等烹饪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西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

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胸中烦热,胃中有寒,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

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

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

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l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

(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

(5)苡米粥: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上焦有热,胃肠有寒,“腹中痛,欲呕吐”是其辨证要点。

治疗常规,自宜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补泄兼施,以调理阴阳,黄连汤是代表方剂。

结合临床体会,本证虽寒邪在腹,脾气受损,方中用有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但此非专为补虚而设,其旨是在建立中土,恢复中州升降之机,促使运化正常,而清上温下却是其治疗关键,故黄连、干姜、桂枝等在所必用。

如果中焦寒甚,或影响及肾者,附子之类亦可酌情加入,以温里散寒。

(二)本证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若腹痛、呕吐甚者,则应配合针刺、艾灸、按摩,并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中药
针灸1.针刺: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
日1~2次。

2.艾灸: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
2次。

推拿按摩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

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1.本证多为慢性疾病,所主汤药只煎一次,取其各自立功。

服时不定数量,日三夜二,宜空腹温服。

2.本证急性发作期间,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应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
间;病人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数量、气味和颜色等,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如果病情缠绵难愈,可配合做气功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康复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tcm/2009/20090113023235_77435.shtml
交泰丸
交泰丸现在估计没有厂家愿意生产了,干脆自己配了服用吧。

黄连15克肉桂1.5克
【用法】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

每服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下。

【功用】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