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岁晏村居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1南乡子·秋暮村居清代:纳兰性德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译文: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寂静无人,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

一片烟雾笼罩着数十里湖泊。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狗吠声中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

沿着横亘之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

家掩映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注释: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bēi)。

寒溪:寒冷的溪流。

齐:一致。

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陂:池塘、湖泊。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yíng)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fēi)。

荧荧:灯光闪烁的样子。

寒林:秋冬的林木。

扉:门。

赏析: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秋日山村之暮景,处处洋溢着词人那跃动的欣喜和向往。

全词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

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

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双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

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这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

接下来是《秋暮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一片烟笼十里陂。

”这里“陂”是一个关键词。

对这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指池塘湖泊”。

其实,这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

【最新文档】岁晏村居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27页)

【最新文档】岁晏村居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2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岁晏村居阅读答案篇一: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X-201X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许昌市六校201X-201X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

翻检相关经学文献,?和而不同?的?和?也与周代基于礼原则的?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相近,没有多少异议。

朱熹《论语集注》谓?和者,无乖戾之心?,把?和?与?乖戾?对举,也能说明这一点。

至于《国语〃郑话》中史伯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则是指自然事物诸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和?不是一回事儿。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史伯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的领域也不一样。

前者适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讲人际关系的;后者适用于自然领域,主要是讲不同物质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为概念而不是语词,这两个?和?是不能等同的,也是不能互换的、另外一中庸里有?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然而子思之学已开始向心性之学转化,因此对?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

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或?相同的目标?。

就人际关系而言,?同?与?和?不是对立关系.并且常常是有着正向联系的,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

他所反对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2篇)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2篇)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2篇)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1南乡子·秋暮村居纳兰性德〔清代〕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译文及注释:译文: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试静无人,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

一片烟雾笼罩着数十里湖泊。

狗吠声中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

沿着横亘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

家掩映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注释:南乡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

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两平韵、两仄韵;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五十八字或五十四字。

寒溪:寒冷的溪流。

齐:一致。

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陂(bēi):池塘、湖泊。

荧(yíng)荧:灯光闪烁的样子。

唐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寒林:秋冬的林木。

扉(fēi):门。

赏析: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秋日山村之全景,处处洋溢着词人那跃动的欣喜和向往。

全词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

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

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叶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

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也是《秋全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

接下来是《秋全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一片烟笼十里陂。

”“里“陂”是一个关键词。

对“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的池塘湖泊”。

其实,“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

“画面虽然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同时也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村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村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村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村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村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合集3篇村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村居宋代: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清平乐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古诗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弃疾的作品,展现了美好的乡野风光,下⾯⼩编为⼤家总结整理⼀下《清平乐·村居》的译⽂和赏析,希望⼤家喜欢。

《清平乐·村居》译⽂清平乐·村居朝代:宋代作者:⾟弃疾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锄⾖溪东,中⼉正织鸡笼。

最喜⼩⼉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历⼆⽉,村⼦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泽和草⽊间蒸发的⽔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中。

村⾥的孩⼦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清平乐·村居》赏析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之家,有⼀所矮⼩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条流⽔潺潺、清澈透亮的⼩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坐着只⽤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词中,有着点明地点和环境的作⽤,三四两句,描写了⼀对满头⽩发的翁媪,亲密地坐在⼀起,⼀边喝酒⼀边聊天的悠然⾃得的画⾯,这两句虽然写的平淡,但它却写出⽩发翁媪此间媚好、和谐温暖的⽼年⽣活,这就是⽆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这对⽼年夫妻的⽣活,⽽是农村普遍⽼年⽣活的真实写照,具有⼀直书其意定的典型性。

下阙四句,采⽤⽩描⼿法,直书其事,⼀次描写了三个⼉⼦的不同情态,⼤⼉⼦是家中的主要劳⼒,担负着溪东除草的重担,⼆⼉⼦年纪尚⼩,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中编织鸡笼。

⼩⼉⼦不懂世事,只知任意的调⽪玩耍,看他在溪边躺着剥莲蓬吃的情态即可知晓。

这⼏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物形象,描绘出耐⼈寻味的意境,尤其是⼩⼉⼦⽆拘⽆束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可谓神来之笔,古今⼀绝!“卧”字巧妙的将⼩⼉天真活泼、⾃由烂漫的形像描写出来,使⼩⼉的形象跃然纸上。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15篇)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15篇)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15篇)《村居》原文、翻译、赏析1南乡子·秋暮村居纳兰性德〔清代〕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译文及注释:译文: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试静无人,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

一片烟雾笼罩着数十里湖泊。

狗吠声中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

沿着横亘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

家掩映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注释:南乡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

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两平韵、两仄韵;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五十八字或五十四字。

寒溪:寒冷的溪流。

齐:一致。

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陂(bēi):池塘、湖泊。

荧(yíng)荧:灯光闪烁的样子。

唐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寒林:秋冬的林木。

扉(fēi):门。

赏析: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秋日山村之全景,处处洋溢着词人那跃动的欣喜和向往。

全词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

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

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叶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

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也是《秋全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

接下来是《秋全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一片烟笼十里陂。

”“里“陂”是一个关键词。

对“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的池塘湖泊”。

其实,“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

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

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

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村居》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原文】《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陂田:山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两两:成双成对。

【译文】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赏析】此诗描写农村秋日黄昏之景。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两句,是对村庄的具体描写:农绿水环绕着田,绿竹绕篱笆而植,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了。

通过对这些典型而又独特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农村和平静谧的气氛。

后两句“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则是从村外来描写村居。

这两句诗将薄暮笼罩下的农村景色作了高度的浓缩:夕阳西下,原野上呈现一片金黄色,村子也沐浴在夕照中,显得极其温馨美好。

这时一头牛慢悠悠地沿着小路回村,而牛背上并没有牧童,有的却是一双乌鸦,仿佛是老牛正把他们带回村庄。

“夕阳”二字包含了整个村子以及原野在暮色中呈现出的景色,属于全景镜头。

而老牛回村这一情景则属于一个特写镜头,作者通过对缓缓而归的老牛的刻画,表现出夕阳中的农村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

在写作手法上,这两句写景,动中显静,和谐自然。

【拓展】张舜民的简介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

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

邠州(今陕西彬县)人。

诗人陈师道之姊夫。

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

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

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

为人刚直敢言。

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

后又改知同州。

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

张舜民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张舜民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张舜民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译文一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

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村居》译文二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村居》注释陂田:山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两两:成双成对。

《村居》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

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

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

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

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

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

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

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

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村居》鉴赏《村居》是张舜民代表作之一“水绕陂远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岁晏村居翻译赏析
《岁晏村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石介。

其古诗全文如下:岁晏有馀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梁。

【前言】《岁晏村居》是宋代诗人石介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石介的这一首诗,写来豪不费力,即景生情,触处生春,近景远景,浮于纸上。

有色有香,生机弥漫,于平淡中寓真精神。

可以看出,诗人是受了陶渊明、韦应物诗的影响。

【注释】①岁晏:年终。

娶,晚。

②杯盘:酒杯菜盘。

这里指酒菜。

长:美好。

③洒脚落:指酒喝得多,壶快尽了。

(宋)陆游“秋夜歌》:“架上敝嶷破见时,床头残酒倾到脚。

”④臛:肉莛。

膳.疑为“藿”之误。

藿头,指菜头。

⑤膏粱:精美的食物。

“国语·晋语*:“失膏粱之性难正也。

”注:“膏,肉之肥者;梁,食之精旨。

”这里指富贵人家的生活。

【鉴赏】石介是以反对“西昆体”而著名的。

他以儒家道统自居,作《怪说》上、中、下三篇,反复申明自己的为文主张。

他反对杨亿等为文的“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怪说》中篇);他痛心“今天下有杨亿之道四十年矣。

今人欲反盲天下人目,聋天下人耳,使天下人盲,不见有杨亿之道,使天下人耳聋,不闻有杨亿之道”(《怪说》中篇)。

实际上,《西昆酬唱集》的结集行世,石介尚在孩提之时。

他在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二十六岁时登进士第,与欧阳修为同
榜,共有改革当时文风的志向。

不过石介更为偏激,更喜以维护儒家道统而标傍。

在作诗方面则认为:“歌颂吾职,其可已乎?”(见《宋史》卷四三二本传)他的五、七言诗,如《汴渠》、《麦熟有感》、《读诏书》、《西北》、《蜀道自勉》、《闻子规》等,均能写当时重大事件,以抒发一己的忧国之感。

而其《岁晏村居》、《访田公不遇》等,写农村幽居生活,颇为清新,富有韵味。

此诗一起即点题,“岁晏有余粮”,年终了,家有余粮,这是农村中丰收后的乐事。

由于家有余粮,引起下句,“杯盘气味长”,其含意是杯中有酒,盘中有肴,气香味美,耐人品嚼。

颔联又是从首联申展开来,两句首两字皆点节令,“天寒”自“岁晏”出来,冬天是冷,而冬关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颔联下句又以“春近”开头,则道出真情,而又崛强见意。

时令变化如此,而人的生活,则是“天寒酒脚落”,天虽冷而酒可御寒,寒则不足畏。

“春近臛头香”,是想象,也是感觉。

臛指肉羹,“酒脚”对“臛头”,精妙而又自然。

“酒脚落”看起来十分可爱,一“落”字,显出杯中已满。

“臛头香”则是从嗅觉而又感到味美可口。

这一联,是对首联第二句的具体铺写。

颈联“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是“春近”的大地生机,又是从室内写到室外,大自然中的“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而来迎接春天,然而菜色则青而仍短,茶芽则嫩里带黄。

这是幼嫩的,却是充满活力、前途无限的。

诗句也含有无穷的生机,寄有无穷的希望,并寓有深邃的哲理。

如此时节,如此环境,如此生活,如此情景,作者处此境界,尾联如同脱口而出,顺理成章,“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这里的“深趣”二
字,耐人寻味,包括了上面六句所有的情、景、事等,而一“得”字,体会极深。

本来儒者所谓的“君子固穷”、“箪食瓢饮”等等,家境寒微的石介是安之若素的。

而他岁晏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

他自己能这样,村中的人也不会很穷。

诗人推己及人,所谓“深趣”,即寓含在这里。

诗人认为,“膏粱”不足羡慕,对贪图不义的富贵的人,贬意已在不言中,而诗的余韵不绝。

石介的这一首诗,写来豪不费力,即景生情,触处生春,近景远景,浮于纸上。

有色有香,生机弥漫,于平淡中寓真精神。

可以看出,诗人是受了陶渊明、韦应物诗的影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