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分类解析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初中语文古诗七大表达技巧详细解析

初中语文古诗七大表达技巧详细解析
初中语文古诗七大表达技巧详细解析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3、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4、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
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表达技巧分类

表达技巧分类:1.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还没考过)②描写的技巧: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④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①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②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③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④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⑤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⑥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⑦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⑧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⑨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⑩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表达技巧及作用

表达技巧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对形象物象的分析:(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
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①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对人称表达的分析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3.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表达技巧讲解

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二).修辞手法1.比喻: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例句(1)明喻甲像乙标志词: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例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2)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3)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 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2.比拟(拟人、拟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伏笔、起承转合等。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方式⑴直接抒情(即景抒怀、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依靠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⑵间接抒情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物)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b.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物诗)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c.寓情于理(哲理诗)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或比喻,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例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例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例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借代、通感、反复、顶真、对比、对偶、双关、互文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纲解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力层级为E。
所谓“简明”,即语言要简要清楚,不要重复累赘,让人产生歧义。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体,恰如其分,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等。
所谓“准确”,要求用词能完全表达概念的内涵,切合语境与对象,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所谓“鲜明”,是指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它是就表达观点、态度而言的。
所谓“生动”,是就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意炼字炼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灵活的句式。
【“安徽考试说明”解读】(见“优化”P15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指能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连贯”,要求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准确”,要求用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鲜明”,要求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不同语气的句子表明观点和态度;语言表达“生动”,要求用传神、鲜活的词句表情达意。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力层次为E级,占3~6分。
“简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明确、清晰。
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词句;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关于表达技巧知识

关于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主要是为语言的表现服务,在表达叙述上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它包括——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一)叙述展开情节,叙述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
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过程"(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
叙述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分类1、从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2、按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表达技巧分类详析诗歌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主要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其详细分类如下表:诗歌表达技巧分类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双关、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互文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叙事抒情等)描写: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细节、白描、感官、观察角度等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象征、赋(铺陈)比兴、渲染、烘托、用典、抑扬、以小见大、重章叠句等篇章结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铺垫等构考点分解一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的“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5、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6、对比: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用设问句开篇,点明本诗追溯英雄伟业的题旨,领起下文三个典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9、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
10、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结构来讲,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从内容看,“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1、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考点分解二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①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安史之乱后,诗人只身站在宜阳城头,极目远眺,只见土地荒芜,野草满目,城外流水东流复向西,再也难见农民用流水灌溉万顷良田。
路转春山,人迹罕至,任春花吐芳、鸟啼婉转、送尽春光。
全诗说尽宜阳城外凋残荒凉,却不露乱离之事,于花落鸟啼之中,寄寓了多少兴亡之感!可谓“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②情景交融: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③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梅的高洁表现了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质。
④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⑤叙事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二)描写技巧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长诗《陌上桑》中,“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突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2、动静相衬: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使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鸟鸣山更幽”,通过这些动景,动中见静,愈见其静。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后两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现得更为深远。
4、细节描写:也称工笔,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5、白描: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6、感官:指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观察事物。
有时几种感觉器官的结合运用,往往会起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句视听结合,描写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7、观察角度: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视角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为下面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