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一、四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记叙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

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

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

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

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

只可惜项羽自杀了。

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

“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

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

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秋功过。

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的术语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赋比兴、象征)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

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抑扬:突出于强调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8)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方法详解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方法详解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方法详解诗歌是一种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文学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结构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象。

在创作诗歌时,掌握一些表达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与方法。

一、形象化的语言形象是诗歌的灵魂,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而具体。

诗人可以通过选择具有强烈视觉感的词语和比喻,来创造出丰富的形象。

例如,用“燃烧的太阳”来形容炽热的爱情,用“迷雾弥漫的森林”来描绘神秘的氛围。

形象化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二、节奏和韵律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感。

通过合理的句子长度、音节的安排和重音的运用,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例如,使用押韵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律美,而使用重复和变奏可以增加节奏的变化和层次感。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择不同的节奏和韵律形式,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三、隐喻和象征隐喻和象征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使诗歌更富有深度和多义性。

隐喻通过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来传达特定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用“飞翔的鸟”来比喻自由和追求梦想,用“枯叶飘落”来象征岁月的流逝。

象征则是通过某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或概念,以表达某种含义。

例如,用“玫瑰花”来象征爱情,用“黑夜”来象征孤独。

隐喻和象征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意味深长。

四、对比和矛盾对比和矛盾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通过对比和矛盾可以产生冲突和张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对比可以通过对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通过对比“白雪皑皑的山巅”和“黑暗的深渊”,可以产生鲜明的视觉对比和情感冲击。

矛盾则是通过将矛盾的事物或情感放在一起,来表达复杂的思考和情感。

例如,将“欢乐”和“忧伤”放在一起,可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对比和矛盾可以使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刻。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方式目录:1. 诗歌创作的技巧2. 诗歌创作的表达方式1. 诗歌创作的技巧诗歌创作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诗歌创作技巧:首先,押韵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之一。

通过把诗句中的词语按照音韵进行组合,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押韵还可以起到加强语言节奏的作用,让诗歌更具韵律感。

其次,比喻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也是常常运用的技巧。

通过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让诗歌更富有意象感和形象感。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另外,运用对偶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创作技巧。

对偶是指将相对的两个词、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形成明显的对比,以增加表达的效果。

通过对偶的手法,可以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此外,排比也是一种常用的诗歌创作技巧。

通过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可以增加诗歌的冲击力和节奏感。

排比可以使诗歌的表达更加有力度,让读者更好地体验到情感的张力。

2. 诗歌创作的表达方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供创作者选择。

首先,景物描写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物体等的描写,诗人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更具形象感和视觉冲击力。

其次,抒情表达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运用个人情感和体验,将内心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情感状态融入诗歌创作中,可以使诗歌更具个人色彩和感染力。

另外,寓意表达也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创作方式。

通过使用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意象,以达到一种隐含的含义或意义。

此外,叙事表达也是一种常用的诗歌创作方式。

通过讲述或描绘故事情节,通过事件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诗人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方式是多样的,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技巧和方式,可以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诗歌可以通过押韵、比喻、对偶和排比等技巧,以及景物描写、抒情表达、寓意表达和叙事表达等方式,使作品更具个性和魅力。

诗歌表现手法课件(共47张PPT)

诗歌表现手法课件(共47张PPT)
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1、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北陂杏花 王安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 (3)设想的未来之境。
续延伸,动中取静,以动 衬静。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故乡明月”——“乡思情”;
用“长于亭艺折术柳创”—作—,例“惜就别是:情从”正;姜面着夔意描写《。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
江上看山 (苏辙 )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分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 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
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 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 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修辞方法: 设问、反问
表达技巧(Ⅰ)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结构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初中常考的诗歌表现方法15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解释下列诗句的大意,体会其结构特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 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5、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 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 主人下马客在船 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 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
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 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 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 时不有。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 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 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 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用事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3、 陶者 对比
[中吕]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 一声长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作者:————————————————————————————————日期:ﻩ诗歌的表达技巧例析之表达方式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种。

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因为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仅仅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浣溪沙》)【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

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

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自体验与亲自感受。

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实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⑤景略情在: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

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但能够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⑥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②以哀景写哀情:例1:“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陈亮《小重山》)【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③以乐景衬哀情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④以哀景写乐情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能够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定义及举例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1: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例2: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的关系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有密切联系。

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

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很多诗,既是托物,又兼比兴,又是象征。

例1:“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瘦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但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来抒情。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代张籍《秋思》)【析】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理解。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析】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一)基本概念:1、对描写对象实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析】此诗第一、二句使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2、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析】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二)考试重心高考主要在正面描写的几个角度上命题。

(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换言之,就方法来说,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来说,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