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表达技巧类答题技巧
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方法

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方法小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文学作品,作为学习文学的一种必修课,小说的答题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巧。
下面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小说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一、仔细阅读认真阅读是我们回答小说问题的首要步骤。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细节,理解小说中的情感、主题和情节,了解文学背景和时代背景等。
同时,也要注意小说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特点,这样才能在答题时给出更加合理的答案。
二、熟悉文学常识了解文学常识是我们答题的基础。
要想回答小说相关的问题,必须对文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有所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
比如,我们需要掌握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三、掌握文学解读方法在阅读小说时,我们要掌握一些文学解读方法,如主题分析、情感分析、人物分析、结构分析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并能灵活运用于答题中。
四、创造良好的作答环境做好一场考试,除了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作答环境。
在答题前,要选择一个安静、舒适、光线良好的环境,避免被干扰和打扰。
同时,还要配备好所需的文具和参考资料。
五、注意小说题型小说题型主要包括四种,即阅读题、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在答题前,要仔细审题,理解题意,辨别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方式。
六、注意答题细节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一是要观察选项顺序,确定正确答案;二是要注意语法、用词是否规范,不要因涂改造成误解;三是要注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否填写完整,以免因为漏填或误填的小数点,导致答案完全不同。
在文学课学习小说时,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只有认真阅读、熟悉文学常识、掌握文学解读方法、创建良好作答环境、注意小说题型和答题细节等方面,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现代文(小说、散文)部分技巧类题目答题角度和答题方式

现代文(小说、散文)部分技巧类题目答题角度和答题方式一看二思三答题主旨看清管全局格式牢记分步来稳打稳扎得高分语文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所以不要把语文等同于这些题目,语文是生活!而这是为了你们考试!一、此段、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作用)答题方式:修辞表现;景物特点;环境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心情;中心情感;推动铺垫;还要联系上下文,如前后对比,首尾照应,象征比喻精神等。
二、段落、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段落、句子作用)答题角度:细读文段,看看作者写了什么;与上下文的关系;与中心或人物形象的关系。
答题方式:内容上: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如果是写景句,分析景物作用;写人,分析人物描写;联系上下文,阐释文段具体内容及与上下文的关系,与中心主旨的关系)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为下文铺垫;升华主旨等等。
三、文章多次写到某个事物,作用是什么?答题角度:先分别找出相关地方,然后结合内容和结构思路作答。
答题方式:这个事物在文中结构有什么作用,如: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
在内容上:事物在文中的作用,即表层含义;事物所寄托的精神、品质,即深层含义。
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角度:通过故事情节或者是动、神、心、肖等正面描写答题方式:通过(具体描写手法或事件),形象生动表现出(形容词性概括词语)五、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角度:从句子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对偶、对比等)、表现手法(象征、虚实、动静、感官、对比、烘托、正侧等);用词特点;【一定要看:此句对于表现的内容、中心作用】等方面思考答题方式:如果有修辞、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写出了(文字表现对象)··,表达了(情感中心形象)··【比喻,以喻体特点来看本体特点】运用拟人,把··赋予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写出了··,表达了··运用排比,增强语势,突出情感;运用夸张,强调··突出··运用对比,突出了··运用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象征/颜色等感官角度···六、题目的作用:【标题的好处包括作用和含义】1、点明了主要人物、事件等2、点明了······主题;3、全文线索4、一语双关(表面的含义、隐含的含义)5、引起读者兴趣七、题目的含义:1、表层含义(文中的表层义)2、深层含义(一语双关;题目关键词的比喻象征含义;题目展现的主题、人物形象;)如:思路举例——《补丁也开花》:表层含义(文中义):裙子上的补丁处绣的牡丹花深层含义(一语双关等象征比喻义):补丁对于女孩来说比喻这什么?——女孩残疾;开花——精神;补丁对于全家来说——艰难的生活;开花——相互关爱。
小说叙事技巧带答案

小说叙事(述)技巧2021.03.13一、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全聚焦模式、零聚焦叙事、无聚焦叙述、上帝视角)全知视角 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而且活动范围也异常之大,可以随意进入人物内心。
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犹如上帝。
叙述者 世界 文本 叙述接受者 备注 主观型(议论式、编者式) 叙述者常以第一人称凌驾于故事之上,常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过程,如菲尔丁的《汤姆.琼斯》。
全聚焦模式对于那些具有宏大布局、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故事线索的题材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虚幻性。
叙事的真实可行性一直遭到怀疑。
赋予作品以变化、多彩的特点。
封闭性。
小说的开头包含着结局,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导向这个最终归宿。
读者阅读起来轻松、明晰。
被动性。
读者处于被动位置,阅读缺乏创造的乐趣和神秘的魅力。
客观型 多采用第三人称,以一种教隐蔽的态度进行叙述,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混合型 上面两种类型的复合。
一方面全景描写,另一方面聚焦某一个人物时,全景透视会让位给人物自己的意识活动,形式上往往由第三人称转向第一人称,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限知视角(有限视角)内视角(内聚焦模式、人物视点式、同视界式)叙述者好像寄居于某个人物之中,借着他的意识与感官在视、听、感、想,叙述者所知道的和书中人物一样多。
1.主人公视点(主要人物内视点)2.见证人视点(次要人物内视点)3.不定内聚焦如《喧哗与骚动》担负视点的人物在书中很难被全方位表出来。
该视点人物受自身身份等限制,不能有越界行动。
作品的真实感大大加强。
内聚焦有助于强化生活体验,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把握世界。
内聚焦对生活的反映会留下许多空白,而且还存在许多盲区。
小说中空白点较多。
内心独白、意识流较明显。
形式上,消除了叙述者和读者的不平等关系,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余地。
盲区会削弱读者对生活的把握。
外视角(外聚焦模式)叙述者所了解的情况少于书中人物,如同局外人和旁观者,这位叙述者可以用第三人称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形式出现。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小说命题方面的重点内容。
【设问方式】1.第×段中对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作品运用了××手法,请谈谈其艺术效果。
3.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
就小说来讲,叙述与描写是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1.叙述(1)叙述人称(2)叙述视角(3)叙述顺序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使文章整体或部分给人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表:下面是对几种易混手法的辨别:1.烘托与衬托,衬托与对比烘托是一种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但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出场;而衬托则是两个对象都出场,其中一个做陪衬,用以突出另一个。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则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
2.象征和比喻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两者的表现手段不同。
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2)两者表现的对象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具体人。
(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至少是文章的一部分;比喻的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三、结构技巧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小说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一、叙述技巧叙述视角\叙述人称设问方式:小说以***视角\人称叙述故事的作用?思考角度:①判断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②结合叙述者的身份特征分析③结合主题内容表达、情节处理、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传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人称: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
常用于叙述讲故事者的亲历亲为,接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混合起来的叙述方法——平时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的时候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
术语:情节叙述更加自由灵活;内容显得更真实可信、感受真切;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便于抒情评论;超越时空限制。
高考小说表达技巧知识点

高考小说表达技巧知识点高考小说作文是考生们面对语文试卷中的一道必答题,也是考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手段。
在高考作文中,写小说是一种常见的题材和表达方式。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小说表达技巧的知识点,帮助考生们在考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人物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可以使故事更加具体、真实和生动。
在人物描写中,可以从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入手,以展现人物的形象。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动机进行描写,使人物更具有立体感和感情共鸣。
在描述人物时,应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独白的运用,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二、情节设置情节是小说中串联故事发展的重要环节。
创造出有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是成功的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情节设置方面,可以运用冲突与对抗的手法,在故事发展中添加适当的矛盾、问题和困惑,以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还可以运用悬念和疑问来吸引读者,让他们对故事的发展保持强烈的兴趣。
情节的安排需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故事跳跃和突兀,始终保持人物和故事的一致性。
三、语言表达语言是小说作品的基本载体,运用得当的语言可以提升作品的文学效果。
在语言表达方面,可以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的韵味和表达的深度。
同时,适当运用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用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绘故事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同体验。
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准确和富有节奏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可读性。
四、背景描写背景描写是展现故事场景和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背景的描写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在背景描写中,可以从时间、地点、氛围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展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运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细节来描绘背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故事发生的地方和时空感。
背景描写应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不要突兀和过度,而是自然融入到故事中去。
总结起来,高考小说作文是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提前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表达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小说类答题技巧解题技巧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技巧解题模式:(1)梳理文章结构。
(2)概括内容主旨。
(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二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三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四是前后照应;五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六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然后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的技巧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所以要选择三要素,是因为所有小说鉴赏的考查(一)直接考查这三个要素;(二)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手法5个方面组织答案。
我们将分五个专题,把这五个方面的主要概念和主要考查角度与形式都做一个总结。
情节(一)和情节有关的重要概念线索1、就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和事件,通过线索将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串连起来。
2、线索有单线、双线之分。
小说答题技巧大总结!

小说答题技巧大总结!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②描绘了……景色,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③衬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二、小说的情节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题型1:归纳情节——例如:小说主要记述了哪几件事?※题型2:分析情节的作用①人物: 刻画人物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表达技巧题型归纳:(1)表现手法类(2)表达方式类。
(3)语言特色类。
(4)结构技巧规律解析:(一)表现手法类1、出题方式: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方法思路(1)做到“两个结合”解答艺术技巧题时,一要做到和小说的主题、情节、形象、环境相结合;二要做到和语言相结合。
(2)按照“三个步骤”三个步骤是:确定技巧→具体阐释→简述好处。
即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作用)。
(3)从“四个角度”切入四个角度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
对于艺术技巧类题目,一般先从语言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切入,特别是题干这样提问时: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然后考虑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而“结构安排”和“语言技巧”一般会在题干要求中有所提示。
3答题范式:手法认定+具体内容+作用(刻画人物,表达感情,表现主旨等方面)4答案示例:没有名字的东西奈保尔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
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
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
我喜欢看他工作。
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
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
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
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
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
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
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
”他说到这儿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
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
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
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
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
他拼命干活。
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
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
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
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
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
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
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
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
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
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
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
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
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
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
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为什么?”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
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
但对我来说,他变了。
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瑞典文学院称赞奈保尔:“将具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所囿的详细考察融为一体,促使我们看清被遮蔽的历史真相。
”问: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写法。
请根据全文内容,指出题目“没有名字的东西”的象征意义。
答:“没有名字的东西”象征着诗意的生活,或追求精神的生活,或追求理想的生活。
5提醒补充:A常见的表现手法1.渲染(衬托)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2.对比对比手法,在小说中可以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3.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小人物来叙写,感人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
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5.抑扬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二)表达方式类1出题方式: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2方法思路:同上一类3答题范式::表达方式或其中包含的技巧手法认定+具体内容+作用(根据具体知识点而定)4答案示例:土地韩少功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
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
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
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
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口兹口兹口兹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
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
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
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
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
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
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
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
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
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
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m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问: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答:⑴第二人称。
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3分)③语言描写。
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及对语气生态的描写,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场合及所处的特定场合相吻合。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及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由作者直接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披露,有时可以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⑶正面及侧面描写①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描写。
②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溜索》就运用“牛”的表现来侧面衬托山势险峻以及领队汉子的勇敢无畏。
⑷细节描写“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枝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
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传神,可以使主题更加深刻。
如《溜索》“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就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领队那种熟练、干练、勇敢的特点刻画了出来。
⑸场面描写指在特定的时间及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特定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上环境及人物活动描写的,来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性格。
⑹白描及工笔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的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及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手法,往往借助于对比、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事物复杂斑斓的外貌,具体细致的形象刻画出来,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及展示人物心理。
(一)语言特色类1、出题方式:A分析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B分析语言特色并说明作用或效果。
2、方法思路:分析语言特色,可从几下几方面入手:(1).词语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