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线路防雷系统的保护研究 陈掌
配电线路防雷整治措施探讨

低碳技术LOW CARBON WORLD 2017/11配电线路防雷整治措施採讨陈铮(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邵阳供电分公司,湖南省邵阳市422000)【摘要】配电线路作为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处户外,遇雷雨天气,绝缘水平低,易发生线路故障,影响供电安全,甚至导致大面 积的停电。
本文分析了雷电的起因及危害,讨论了配电线路和设备的防雷措施及安全预防,以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线路;防雷;整治【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7)33-0170-021引言雷电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而雷击所导致的配电线路跳闸等故障,将会严重影响到配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对此,配电 线路必须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防雷保护措施,以减少雷击事件的发生,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2雷电对配电线路的影响及危害2.1感应雷过电压感应雷指的是雷云形成时,雷云、大地之间感应电场、雷 云对地放电以及雷云和雷云之间放电时,雷闪电流所致的强大的电磁场作用在各种线路上感应出过电压、过电流,经由线路进入设备而形成的雷击就是感应雷过电压(见图1)。
感应 雷过电压是配电线路故障重要因素,如果配电网中的绝缘水平太低或瞬时电压太高,很容易闪络,甚至绝缘击穿。
2.2直击雷过电压直击雷过电压,指的是在雷电直接击中线路时,导线中大量雷电通过阻抗接地,于此同时阻抗上产生电压降,雷电直击处电位上升。
因为直击雷过电压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效应,如 电/热效应等,以致于配电线路出现严重损坏,严重的话甚至是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基于此在实际工作时,需做好避雷针的布设工作,通过对雷电的引导,防止直击情况的出现。
装隔热棉(阻燃),避免湿热空气直接接触冷金属形成水滴,造 成元件故障或回路短路。
对运行环境比较潮湿的变电站,如果上述措施仍出现凝露,则要求对凝露箱体改用抽湿装置代替传统加热除潮,对于空间比较狭小,不具备安装抽湿装置条件的箱体,可以通过安装抽湿片的方式改善箱体环境。
配电线路防雷保护策略探讨

配电线路防雷保护策略探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系统在遭受雷击等自然灾害时往往容易受到影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雷击对电力系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配电线路的直接冲击,二是对配电设备的间接影响。
对于配电线路的防雷保护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配电线路防雷保护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配电线路的防雷保护措施1.接地保护配电线路的接地保护是最基本的防雷保护措施之一。
在电气系统中,地线是将系统与地面接通的一种导体,可以有效地将雷击过电流引至地面,起到保护系统的作用。
在配电线路设计中,要合理设置接地线路,确保接地系统的有效性,提高系统的防雷性能。
2.避雷针保护在一些高耸建筑物或者高压输电线路附近,为了减少雷击对系统的影响,可以设置避雷针进行保护。
避雷针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通过将雷电击打在避雷针上,将雷电引至地面,减少对建筑物或者输电线路的影响。
3.绝缘保护在配电线路中,绝缘保护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防雷措施。
通过合理选择绝缘材料和绝缘结构,可以有效防止雷电对配电线路的影响。
在设计中要合理设置绝缘距离,增加系统的防雷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提高配电线路的防雷性能,通常会采取多重保护措施,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
在设置接地保护的同时采取避雷针保护和绝缘保护,形成多层次的防雷保护体系,提高系统的防雷性能。
2.合理布局配电线路的布局也是影响防雷保护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接地装置、避雷针和绝缘设施,以提高系统的防雷性能。
3.定期检测配电线路的防雷保护设施也需要定期检测和维护,以确保其有效性。
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科学选材在配电线路的防雷保护中,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选择导电性好、防腐蚀性强的材料,以确保系统的防雷性能。
探讨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

探讨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10kV配网线路在城市和乡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雷电等自然灾害给配网线路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保护10kV配网线路,防止雷击对其造成损害,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一、配网线路雷电防护的重要性10kV配网线路作为城市和乡村供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运行关系着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
而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充满威胁的自然灾害,雷击对配网线路造成的损害会导致供电中断,设备损坏甚至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
配网线路的雷电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完善的防雷地线系统在配网线路的防雷技术中,建立完善的防雷地线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地网,将雷电引入地下,有效分散并降低雷电对设备的危害。
在建立防雷地线系统时,要考虑地质条件、土壤电阻率以及雷电密集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布置方式,确保地线系统的稳定和可靠。
2.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线避雷针是一种能够吸引雷电并将其有效释放到大气中的设备,可以有效地保护10kV配网线路。
在配网线路防雷技术中,安装避雷针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它可以在雷电到来时引导雷电电流,并将其迅速释放,减少对设备的损害。
避雷线的安装也可以帮助将雷电分散,减少其对线路的影响。
3.使用避雷器和避雷栅4.定期维护和检测除了上述的防雷设备和技术外,定期的维护和检测也是配网线路防雷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定期检查和维护防雷设备的状态和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可以保证防雷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配网线路的防雷工作还需要配合定期的雷电情况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和优化防雷方案,提高防雷效果。
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包括建立完善的防雷地线系统、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线、使用避雷器和避雷栅,以及定期维护和检测。
通过采取这些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10kV配网线路,减少雷电对线路的损害,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探讨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

探讨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主要针对天气雷电活动对电力配网线路的损坏和影响进行预防和保护。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
1. 使用耐雷能力好的材料:在线路建设中,选用高耐雷的材料,如耐雷瓷绝缘子、耐雷电的导线、耐腐蚀的金属杆等。
这样可以减少雷电对线路的冲击,降低线路损坏的风险。
2. 雷电接地系统:建立完善的雷电接地系统是防雷的重要措施之一。
包括系统接地和设备接地两个方面。
系统接地通过合理设置接地装置,将雷击电流导入地下,保护设备和线路不受损坏。
设备接地主要是将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接地线连接,以便将雷电引入地下。
3. 避雷器的应用:在10kV配网线路上设置避雷器,可有效抵抗雷电冲击。
避雷器能够通过快速引爆减少雷电冲击产生的过电压,并将其导入到接地系统中。
在避免雷电冲击过高的情况下,保护线路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4. 防雷装置的设置:在线路上设置防雷装置,如避雷网、避雷线等。
通过这些装置,可以将雷击电流引导到地下,减少对线路的伤害。
5. 定期维护检查:定期对10kV配网线路进行维护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雷电损坏风险。
这包括检查接地装置是否正常,避雷器是否损坏等。
6. 提高线路的耐雷能力:线路的材料和结构设计要满足防雷的要求,提高线路的耐雷能力。
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号、加大绝缘子串的间隔和侧线的弧垂等措施,有效提高线路的耐雷性能。
7. 配电变压器的保护:对10kV配网线路的配电变压器进行保护。
可以安装避雷器、防雷措施等,减少雷电冲击对变压器的损害。
10kV配网线路的防雷技术保护方案包括使用耐雷材料、建立雷电接地系统、设置避雷器和防雷装置、定期维护检查、提高线路耐雷能力以及保护配电变压器等措施。
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雷电对配电线路的损坏和影响,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探讨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

探讨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保护方案10kV配网线路的防雷保护是电力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在遭受雷击的情况下,不仅会危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同时也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对10kV配网线路的防雷保护方案的研究和实践非常关键。
一、传统配电线路防雷方案在传统的配电线路防雷方案中,常用的解决方案为:接地防雷和避雷针防雷。
接地防雷,措施是在靠近地面的线路杆塔和设备上设置大面积的接地装置,将附近的雷击电势接到地面上,从而减小了雷击带来的影响。
避雷针防雷,是通过在线路杆塔的顶端设置针状导体,使其成为雷电的导体,从而引导雷击采取最短路径跃过杆塔周围的空气,达到减轻雷击能量的效果。
这些传统的防雷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线路遭受雷击的情况,但是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方面,这些方案不能对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进行有效的衰减,从而无法避免雷击造成的损坏。
另一方面,这些方案中的防护装置往往难以和线路设备紧密结合,从而不能满足高品质的供电要求。
二、新型防雷保护方案为了弥补传统防雷方案的不足,目前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防雷保护方案。
1、防雷地绝缘子防雷地绝缘子是一种新型的防雷保护设备,既能起到传统防雷装置的导电作用,又能有效地避免雷击产生的电磁脉冲进入线路设备中。
防雷地绝缘子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金属部分和绝缘体进行隔离,从而在接近地面的区域形成了强电场区,从而达到了防雷的效果。
采用防雷地绝缘子可以避免使用接地体,从而减少了接地电阻的影响,同时也能有效保护线路设备,提升供电质量。
2、外置避雷器外置避雷器是在线路设备外壳上安装的一种避雷装置,主要用于防护高压设备,例如高压开关、变压器等设备。
外置避雷器通常由若干块金属氧化锌发生器组成,通过将发生器串联,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压下的金属氧化锌发生器组,从而达到有效防护的效果。
外置避雷器不仅能有效避免雷击产生的电磁脉冲进入线路设备中,同时也能够降低设备遭受雷击的概率,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研究与应用

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配电网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电力设备受雷击的风险也在增加,这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对配电网线路的防雷措施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的意义和必要性在现代城市中,配电网线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雷击是导致配电网设备损坏、线路中断和供电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配电网线路进行防雷措施的研究和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对配电网线路的防雷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配电设备被雷击的风险,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城市的正常用电需求。
1. 采用避雷针在配电网线路的建设中,设置避雷针是一种常见的防雷措施。
避雷针的原理是通过提高接地系统的电阻,将雷电引入地下深层,从而减少雷击对配电设备的损害。
避雷针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雷击对配电网线路的影响,提高供电的安全性。
3. 系统接地近年来,随着对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的提高,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加强。
国内外的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对配电网线路的防雷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配电网线路的抗雷能力,保障城市的供电安全。
在配电网线路防雷技术的研究中,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都致力于开发新型的避雷器和避雷针,提高配电设备的抗雷能力。
通过不断改进避雷器和避雷针的设计,可以提高线路的雷击防御能力,降低雷击对配电设备的影响。
未来的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还将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
通过引入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配电网线路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防雷的控制,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雷电引起的故障,并进行智能防雷控制,保障城市的供电安全。
输电线路主配网防雷措施调研报告

输电线路主配网防雷措施调研报告雷击是造成输电线路跳闸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电力运行部门统计,在110kV电压等级以上的主网中,雷击跳闸事故占所有跳闸事故70%。
而在配网中,雷击跳闸在所有跳闸事故所占比例高达80%。
因此,对主配网进行防雷措施研究以减少输电线路的雷击事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在主电网的雷电防护研究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运用于主网的防雷措施,主要有安装避雷线和耦合地线,提高线路绝缘水平,安装线路避雷器,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双回输电线路采用不平衡绝缘和采用并联间隙保护技术等。
而随着配电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如何提高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运用于配网的防雷措施,主要有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安装线路避雷器,降低杆塔接地电阻,采用并联间隙,有选择性地投运自动重合闸装置和改造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等。
这些配网防雷措施是建立在主网防雷经验基础上,沿用的是主网防雷思想,但据电力运行部门统计,配网的雷击跳闸事故率高居不下,因此,有必要对主配网防雷进行差异化对比。
1.1 主配网输电线路防雷概述架空输电线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经历这样四个阶段:输电线路受到雷电过电压(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两种)的作用;输电线路发生闪络;输电线路从冲击闪络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压;线路跳闸,供电中断。
针对雷害事故形成的四个阶段,现代输电线路在采取防雷保护措施时,要做到“四道防线”,即:一防直击,就是使输电线路不受直击雷。
二防闪络,就是使输电线路受雷后绝缘不发生闪络。
三防建弧,就是使输电线路发生闪络后不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四防停电,就是使输电线路建立工频电弧后不中断电力供应。
目前国内对于主电网的雷电防护研究的已经很透彻,所提出的防雷措施都是在原有主电网的防雷经验和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常见的线路防雷措施有:安装避雷线和耦合地线,提高线路绝缘水平,双回输电线路采用不平衡绝缘,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安装线路避雷器等。
配电线路防雷保护策略探讨

配电线路防雷保护策略探讨配电线路是供电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雷电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之一,一旦雷电引发线路故障,将会对供电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配电线路防雷保护策略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防雷保护的基本原理、防雷保护措施的选择和优化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防雷保护的基本原理要想有效地进行配电线路防雷保护,首先需要了解防雷保护的基本原理。
雷电是一种高能量的自然现象,当雷电发生时,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和电压,如果这些电压通过配电线路传导下来,将对线路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防雷保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分散雷电的能量,使其不对线路系统造成损害。
常用的防雷保护原理包括雷电的导向、避免雷电的持续传导以及减小雷电对线路的影响等。
二、防雷保护措施的选择了解了防雷保护的基本原理之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防雷保护措施来保护配电线路系统。
目前常用的防雷保护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防雷接地、避雷装置等。
在选择防雷保护措施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线路的周围环境,比如线路周围是否有高建筑物、树木等物体,这些物体可能会成为雷电的击中点,需要合理安排避雷设备的位置;其次是考虑线路系统的电气特性,比如线路的电压等级、负荷情况等,这些都会影响防雷设备的选择和布置;还需要考虑预防措施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选择合适的防雷保护设备,既要能够有效地抵御雷电的袭击,又不应过度投入成本。
三、防雷保护策略的优化在进行配电线路防雷保护时,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防雷保护措施,还需要对防雷保护策略进行优化。
优化防雷保护策略可以更好地提高线路系统的抗雷能力,降低因雷电造成的损失。
在进行防雷保护策略优化时,需要充分考虑线路系统的特点,比如线路的电气特性、接地条件、负荷情况等,根据线路的具体情况,优化选择合适的防雷保护措施;在布置防雷设备时,需要合理安排避雷设备的位置,避免因布置不当导致防雷效果不佳;需要对防雷保护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防雷设备的工作状态良好,提高防雷保护的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电网线路防雷系统的保护研究陈掌
发表时间:2018-05-10T15:54:06.19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5期作者:陈掌[导读] 摘要:雷害事故是电力系统中最常见的事故,而配电网中的雷害事故所占比例最大。
(国网福建罗源县供电有限公司福建罗源 350600) 摘要:雷害事故是电力系统中最常见的事故,而配电网中的雷害事故所占比例最大。
因此,防雷是配电网工作的关键内容,加强配电网的防雷保护工作,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主要探讨了配电网防雷的难点,并分析了主要的配电网防雷技术。
关键词:配电网;防雷;难点分析;防雷技术引言:
电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在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和社会对电力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运行的安全对整个电力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1配电网线路防雷的重要性分析配电网线路受到管理模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配电网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其中,雷害事故是造成配电网工作事故的主要原因。
雷击给配电网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会威胁到配电网的安全,也会造成整个电力系统的故障。
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配电网设备多,分布广,且与用户密切相关。
但是,这些配电网中的线路绝缘水平不高,且没有避雷线的保护,因而很容易受到雷击的破
坏,影响到了用户的正常用电和人身安全。
所以,配电网防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有着关键作用,是电力系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2配电网线路防雷的难点分析 2.1配电网受雷击率高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电网受雷击的概率最大。
根据统计,配电网发生的雷害事故占整个电力系统雷害事故的比例达到了七成到八成。
在实际情况中,多数6-35kV的配电网绝缘水平很低,并且没有避雷线的保护。
我国南方地区在夏季经常出现雷暴天气,而南方电网的配电网事故中,有80%的事故是因为雷击跳闸造成的。
由于防雷工作不到位,受到雷害的影响,配电网中的变压器、套管、避雷器、柱上断路器等都很容易被破坏。
严重的情况下,配电网线路还会出现全部跳闸,进而严重影响到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配电网受雷击的概率很高,这也增加了配电网防雷工作的难度。
2.2故障定位困难
当雷害事故发生后,就需要及时对故障部位进行检修,而检修工作之前就是确定故障位置。
但是,当前的配电网由于主网还不完善,其故障定位系统还不能有效对事故发生位置进行定位。
故障定位困难,只能由人工完成故障的查找和维修工作,而这就增加了人工成本和维护成本,降低了检修效率,不利于配电网的防雷工作。
2.3维修难度大
对于配电网线路而言,在雷暴天气下,那些空旷地区和山区的线路发生雷击事故的概率更高。
而这些地方由于地方偏远,地理位置条件不好,无疑增加了维修的难度。
此外,从技术层面看,配电网与用户线路直接相连,同时,多数用户并没有安装备用电源。
这种情况下,用户很少会主动对线路和设备进行维修。
而这些线路和设备在长时间未检查和维修的情况下,其中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发现,绝缘点被破坏就不能及时排除,这也增加了线路受雷击而出现跳闸的概率。
3配电网线路防雷技术分析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在配电网防雷工作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防雷技术的应用对提高配电网防雷工作效率很有帮助。
其中,线路防雷技术和设备防雷技术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3.1线路防雷技术在配电网中,其线路主要有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两种。
电缆线路往往埋在地下,这种线路受雷击的影响小。
而架空线路多在空中,其受雷击影响大。
因此,线路防雷主要指的是架空线路的防雷。
架空线路防雷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安装避雷器、架设避雷线和防弧金具等。
安装避雷器是配电网防雷的重要方法。
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线路型避雷器的研究工作。
从实际应用情况看,安装线路避雷器,可以大幅提高配电网线路的耐雷击水平,并能有效降低雷击跳闸的概率。
在地势复杂和雷电活动多的地区,通过安装线路避雷器可以取得很好的防雷效果。
而对于10kV的配电网,通过安装氧化锌或者带间隙的避雷器,同样效果很好。
但是,对于氧化锌避雷器而言,尽管具有良好的抑制过电压的能力和良好的通流容量。
但是,其保护范围较小,且由于需要长期受到工频过电压的影响,避雷器的损害率也很高。
并且,避雷器的成本大,维护成本高。
对于中压架空线路,架设避雷线是防雷工作的基本方法。
从我国电力行业看,对于一些重要的线路,或者是在雷暴天气多发的地区,可以通过全线架设避雷线来减少雷击事故。
而对于35kV的线路,可以将避雷线架设在变电站和发电站的进出线段。
而对于10kV的线路,一般无需避雷线,但是对于重要的10kV线路或者是多雷地区,也可以通过架设单根避雷线来减小雷害事故。
架设避雷线这种防雷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有效降低雷电感应电压对配电网线路的影响,并对直击雷有着很好的防雷效果。
但是,这种防雷技术的缺点是很容易对线路形成反击,并且其投资成本很大,对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防护效果不是很好。
安装防弧金具同样是配电网防雷的重要措施。
在防弧金具的作用下,配电网的线路就能承受一定的雷击,并能将电弧疏导到金具上。
这样,配电网的线路就可以避免被烧损。
当前,在江浙地区,防弧金具也有着很好的应用,并且对绝缘导线断线的防护工作有着很好的效果。
防弧金具具有结构接单、成本低的优点,但是这种技术对安装工艺要求很高,并且容易出现线芯进水和腐蚀断线的情况,且对10kV线路受雷击后的跳闸事故不能有效阻止。
3.2设备防雷技术
除了线路之外,设备也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雷电天气下,除了线路可能受到雷击之外,其中的设备同样会发生雷害事故。
因此,对设备的防雷工作也同样重要。
而根据设备的不同,在配电网中,设备防雷技术可以分为开关设备防雷、开闭所防雷和配电变压器防雷三种。
开关设备防雷主要是在联络开关或者分支开关等配电网线路的开关设备上安装避雷器。
通过对这些开关设备的防护,可以有效防止雷击电波对配电网设备的损害。
开闭所防雷方法主要是将避雷器安装在开闭所的进线、出线和母线上。
并且,避雷器还可以与开闭所中的保护设备并联。
这样,当出现雷击时,避雷器就会起到作用,将危险电压引入到大地,从而保护开闭所中的设备。
配电变压器的防雷主要在其高压一侧安装避雷器。
同时,避雷器的接地线与变压器的金属外壳、变压器低压侧的中性点相连接,并一起接入大地。
此外,“正、反变换过电压”也可能会对变压器造成损害。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变压器的低压侧安装避雷器,来减少这种损害。
4配电网线路防雷对策
通过对当前配电网防雷的难点和防雷技术分析,配电网的防雷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加强线路防雷工作。
由于架空线路受雷击影响大,发生雷害事故的概率很大,因此,就需要加强这部分线路的防雷工作。
防雷工作可以从安装避雷器,架设避雷线等方法,对相应的线路进行防雷保护。
二是加强设备防雷工作。
配电网中的设备对电路运行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受到雷电感应电流和电压的影响,这些设备也容易发生雷害事故。
因此,可以通过安装避雷器等方式,将雷击电流引入大地,从而避免设备受到损害。
三是提高线路绝缘水平。
从配电网线路雷害事故发生率高的原因看,线路绝缘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
因此,为了提高配电网防雷工作效率,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至关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部门应该加大对关键线路的检查力度,及时更新线路,提高其绝缘水平。
此外,配电网的防雷工作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对于不同情况要不同对待。
只有综合考虑,对症下药,才能以更少的成本,实现最好的防雷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志生. 浅议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及其初步应用[J]. 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11):9-11.
[2]丁元杰. 基于配电网防雷技术管理的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