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教授简历
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名录

教授名录(钢铁冶金研究所)杜钢男,1954年生人,教授,钢铁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高炉炼铁、冶金过程控制。
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高炉炉缸炉底侵蚀及数学模型”的研究工作,完成或正在进行多项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
辽宁省金属学会炼铁分会秘书;全国炼铁情报网东北分网网长。
教授课程《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冶金过程自动控制》、《CAD 基础》。
姜茂发男,195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钢铁冶金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洁净钢生产工艺及理论、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稀土功能材料等。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教学奖科技奖7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4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电热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稀土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Journal of Ecotechnology Research 杂志编委。
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沈阳市优秀专家。
获得辽宁省五四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授课程《钢铁冶金特论》、《钢铁冶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洁净钢生产工艺及理论》、《冶金工程概论》等。
姜周华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钢铁冶金研究所副所长,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特殊钢冶金与材料学。
共主持完成70多项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26篇,出版教材1部,学术著作2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是中国首位获“IEC1906”国际大奖的专家。
民国政治家吴铁城简介

民国政治家吴铁城简介吴铁城是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二次革命、北伐、护国运动、反袁斗争、平定陈炯明叛乱等,但他的反共右倾态度遭到孙中山批评,却深受蒋介石欣赏。
吴铁城历任警察总监、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职务,曾经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说张学良东北易帜。
1953年,蒋介石与吴铁城大吵了一架,吴铁城睡前服了三粒安眠药后长眠不起,享年65岁。
追随国父吴铁城,原祖籍广东,与孙中山同乡。
吴铁城父亲在光绪初年到江西九江,初任商店司帐,后自营洋货店,曾为九江商会协理,在当地颇有影响。
吴铁城就出生在这里。
年少时,吴铁城由其父延师教授,学习经史、外文,17岁入九江同文书院。
1909年与林森相识,同年经林森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吴铁城策动江西新军标统马毓宝在九江独立,为光复江西立下功勋。
任九江军政府总参议官兼交涉使,负责办理与军事有关的民政外交事务。
11月被推举为江西省代表出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组织临时政府,制定宪法。
二次革命期间,吴铁城奉孙中山之命,与居正一起赴江西,敦促江西都督李烈钧讨袁。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悬赏2万大洋缉拿吴铁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并进入明治大学专习法律。
1914年,首批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5年8月5日奉孙中山之命前往檀香山主持党务,并任华侨《自由新报》主笔,以笔名“吴舟”撰写大量社论,挞伐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对吴铁城恨之入骨,通过外交途径在美国起诉吴铁城“无政府”。
吴铁城以英语答辩,最终胜诉。
这是美国因为起诉无政府而公开审理的第三案。
1917年7月,在孙中山南下护法时,他应孙中山电召,9月来到广州,任大元帅府参军。
孙中山因西南军阀专权,愤而去职,吴铁城也随孙中山返沪。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组军政府时,他再任参军。
1921年5月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吴改任总统府参军。
1921年,吴铁城回故乡香山县参加竞选,当选为县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民选县长。
32位温籍院士全介绍

32位温籍院士全介绍姜立夫(1890一1978)温州平阳人,我国数学界几何学方面的权威,温州最早的洋博士。
他是现代数学在中国最早和最富有成效的播种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祖师,培养出一批闻名中外的数学家。
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郑振铎(1898-1958)出生在市区乘凉桥,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伍献文(1900—1985)温州瑞安市屿头村人,1918年毕业于瑞安中学。
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中国研究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肇骞(1900-1972)温州市区人。
植物学家,主要从事亚热带植物分类及生态研究。
1920年,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他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先后发现植物新种75个、新变种7个及新改名的植物13个。
苏步青(1902—2003)温州平阳县人。
1919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从温州中学毕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鼐(1910-1985)温州市区仓桥街人,曾就读于温州中学,考古学家。
先后被中国、英国、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等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及中国科学院的多部学部委员。
徐贤修(1912-2002)温州永嘉县人。
1929年,徐贤修考入温州中学高中部。
1979-1989年任台湾“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建议设立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台湾科技和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曾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项黼宸(1916-1990)温州瑞安市人。
专长分析数学,在富里埃级数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97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被誉为温州十大数学家院士之一。
2.5D CC编织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试验研究

第50卷第4期2020年7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50No.4July2020DOI:10.3969/j.issn.1001-0505.2020.04.0072.5DC/C编织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试验研究何顶顶 吴邵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1189)(东南大学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南京211189)摘要:为研究2.5DC/C(碳/碳)编织复合材料的失效机理,对矩形截面试样开展损伤演化模拟试验.针对轴向加卸载过程中的应变响应,使用弹性模量法逐级计算试样损伤值,研究其损伤演化过程和规律;结合试样断口分析,总结不同失效模式对应的损伤效应.试验结果表明:2.5DC/C编织复合材料的失效位置具有分散性,失效模式具有多样性特征;分层破坏时损伤累积较小,损伤值达到10%~13%时试样即发生破坏,且裂纹只在层间扩展;纤维拔出和断裂时损伤累积效应较明显,在试样断口附近正反两面损伤演化过程均较显著,损伤值达到20%~25%时试样破坏.关键词:2.5DC/C编织复合材料;加卸载试验;损伤演化;失效模式中图分类号:TB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505(2020)04 0645 06Experimentalstudyondamageevolutionof2.5DC/CbraidedcompositesHeDingding WuShaoqing(SchoolofCivilEngineering,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1189,China)(JiangsuKeyLaboratoryofEngineeringMechanics,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1189,China)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failuremechanismof2.5DC/C(carbon/carbon)braidedcomposites,thedamageevolutionexperimentwascarriedoutonrectangularcross sectionalspecimens.Bymonitoringthestrainresponseduringtheloadingandunloadingcycleprocess,theprogressivedam agevaluewascalculatedbasedontheelasticmodulusmethodandthedamageevolutionprocesswasstudied.Combinedwiththefractureanalysisofthepost breaksample,thedamageeffectsindiffer entfailuremodesweresummarized.Theexperimentalresultsshowthatthedamageinitiationof2.5DC/Cbraidedcompositeisrandomwhilethefailuremodeisdifferent.Delaminationfailureap pearswithalow leveldamageaccumulation(about10%to13%)andthecrackonlyextendsbe tweenlayers.Accordingtofiberpull outandfracturemode,thedamageaccumulationissignificantnearthefractureonbothfrontandbacksidesofthespecimen.Thespecimenisdestroyedwhenthedamagevaluereachesupto20%to25%.Keywords:2.5DC/C(carbon/carbon)braidedcomposites;loadingandunloadingtest;damageevolution;failuremode收稿日期:2019 12 25. 作者简介:何顶顶(1984—),男,博士,工程师;吴邵庆(联系人),男,博士,副教授,cesqwu@seu.edu.cn.基金项目: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BK20180062)、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KTHY 005).引用本文:何顶顶,吴邵庆.2.5DC/C编织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0(4):645650.DOI:10.3969/j.issn.1001-0505.2020.04.007. C/C编织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比模量高、比强度大、热膨胀系数低、耐高温、耐热冲击、耐腐蚀、吸振性好、摩擦性好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按照纤维预编方式可分为2D、3D以及最新发展的2.5D编织复合材料[13].相比2D编织复合材料,2.5DC/C编织复合材料在厚度方向上采用机织或编织的方式将纤维束按一定的角度交织成型,获得了更好的层间性能;同时相较于3D编织复合材料工艺http://journal.seu.edu.cn简单,制造成本更低,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4].虽然编织复合材料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因为其自身细观结构的不均匀性、复杂性和初始缺陷的大量存在,在外载荷作用下的损伤演化和失效机理近年来被研究者们重点关注,成为复合材料结构安全评估的核心问题.对C/C编织复合材料的损伤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2个方面.在数值分析方面,梁军等[5]通过细观力学方法得到脆性编织复合材料损伤过程中细观本构方程;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周期性单胞[67]和灵敏度[8]来获得复合材料的常/高温下宏观结构的力学性能;Aubard等[9]以三维四向C/C编织复合材料为对象建立数值模型,假设脱黏现象只发生在纤维束/基体界面上,给出当试样尺寸小于20mm时,材料的纤维束/基体界面会出现损伤断裂现象.在试验研究方面,Boitier等[10]针对2.5DC/SiC编织复合材料进行了拉伸蠕变试验,通过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观察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并分析了损伤演化过程;韩红梅等[11]研究了三维C/C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及损伤扩展过程,认为C/C编织复合材料拉伸破坏属于典型的脆性断裂,并给出了几种典型的破坏模式.现有的研究成果均没有对损伤演化过程进行监测和量化分析,同时缺乏依据试验数据开展的不同失效模式下的损伤效应的定量分析.本文针对2.5DC/C编织复合材料开展了准静态拉伸加卸载试验,通过电阻应变片监测了试样在加卸载过程中应变响应,基于弹性模量法逐级计算损伤值,从宏观尺度研究标准复合材料试验件的损伤演化过程,并对试样破坏断口开展分析,判断其失效模式,分析失效机理,总结了不同失效模式下的损伤效应,为该类复合材料结构的安全评估方法提供依据.1 试验方案试验中使用Instron3367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加载,用DH3816N静态应力应变测试分析系统记录应变响应数据.试验对象为2.5DC/C编织复合材料,依据ASTMC1275标准试验方法,选择矩形截面试样;依据弹性模量法设计循环加卸载试验方案,以较低应力水平下第一次加卸载时的卸载弹性模量作为参考,后续每一级加卸载依次作为损伤加载过程,得到对应的损伤弹性模量,再依次计算试样的每一级损伤值,以此来分析加载过程中试样的损伤演化过程.1.1 基于应变等效性假设的弹性模量法Lemaitre[12]提出的应变等效性假设认为,应力作用于受损材料所引起的变形等效于作用在一个虚拟的无损材料上的变形.在一维问题中,该原理可表示为X=珓e珘E=eE(1)式中,X为变形量(应变);珓e=F/珘A为力F作用在有效横截面积珘A上的有效应力[13];e=F/A为横截面积A上的名义应力;珘E为受损材料的弹性模量;E为无损伤材料的弹性模量.根据Rabotnov损伤值D的定义[14],有效应力珓e和名义应力e满足关系:e=珓e1-D(2)由式(1)、(2)得D=1-珘EE(3)将计算得到的各级加卸载过程中的卸载弹性模量作为试样损伤弹性模量,然后计算得到对应Rabotnov损伤值D,用以量化试样的损伤程度.本文据此设计试验方案,开展2.5DC/C编织复合材料的损伤演化过程研究.1.2 试验方案设计为有效监测试样的损伤演化效应,设计试样为为长条状,其截面为矩形,通过在测试区域内沿轴向均匀布置应变测点,测试轴向循环加卸载试验过程中的应变响应;以卸载弹性模量计算得到试样损伤值,揭示其损伤演化过程.1.2.1 试样几何尺寸及应变测点试样轴向沿编织复合材料经向纤维方向加工制作,总长328mm;矩形截面宽15.80mm,厚3.12mm.因无法准确预估试样损伤萌生位置,故在试样208mm长测试段内等间距沿轴向粘贴应变片,依次编号1#~4#和6#~8#,在编号5#处沿横向粘贴应变片,如图1所示.利用在试样表面均匀涂抹环氧胶的方式保证表面平整度,以方便粘贴应变片.为保证夹持部分受力均匀,避免加载过程中试样在夹持段发生破坏,使用2mm厚铝合金片加强夹持段,试样实物如图2所示.图1 试样几何尺寸(单位:mm)64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0卷http://journal.seu.edu.cn图2 试样实物1.2.2 加卸载方案试验试样数为10个(S 1~S 10),其中对S 1、S 2试样进行轴向拉伸强度试验,获得该批次试样的最大破坏载荷和变形量,用于设计加卸载过程.图3(a)中给出了S 1试样轴向拉伸载荷位移曲线;对S 3~S 8试样开展加卸载试验,获得整体载荷位移曲线和各测点应力应变曲线.对于试验加载速率,ASTMC1275 18标准中建议应变控制加载速率 ε为5×10-5~5×10-4s-1之间,在线弹性阶段可用下式近似换算为位移加载速率 δ:δ=dδdt≈1km+1k()sεEA(4)式中,t为时间;km和ks分别为加载试验机和试样(a)S 1试样轴向拉伸载荷位移曲线(b)S 4试样加卸载载荷位移曲线(c)S 4试样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图3 2.5DC/C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损伤表征试验结果的刚度;ks=AE/L,L为测试段长度.对于本试验 δ约为0.6~6mm/min,综合考虑非线性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取推荐加载速度的下限并减半,即位移加卸载速率为0.3mm/min.试件轴向拉伸试验结果显示,S 1和S 2试样破坏时最大载荷分别为2.26和2.17kN,对应变形量分别为0.42和0.35mm.参照该试验结果,采用位移控制的方式实现加卸载试验过程,即在位移加载量分别达到0.10、0.15、0.20、0.25、0.30mm时,控制试验机卸载,位移卸载量均为0.05mm;每次位移卸载结束后,重新进入加载过程,直至下一个位移卸载点;重复上述加卸载过程,直至试样破坏结束试验.图3(b)中给出了S 4试样的加卸载载荷位移曲线,由图可见,每次卸载、加载曲线基本重合,且呈线性变化趋势;而不同加卸载曲线之间斜率不一致,反映了累积损伤效应.此外,如不考虑重复加卸载过程,S 4与S 1试样载荷位移曲线均是一条大曲率半径的曲线,在载荷较小的情况下也不存在线弹性阶段,表现了编织复合材料的脆性特性.2 试验结果分析根据试验测得的各个试样不同测点的应力应变曲线(见图3(c))计算卸载弹性模量,进而得到各试样既定位置处的损伤值.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S 3、S 4和S 8试样,分析其损伤演化规律,再结合试样宏观断口分析判断其失效模式,得到不同失效模式下的损伤效应.2.1 损伤演化过程根据弹性模量法,得到S 3、S 4和S 8试样正反面各测点在每个卸载点的损伤值,损伤值D相对于卸载次数的演变规律如图4~图6所示.由图可知,相较于1#~6#测点,S 3试样正反两面7#、8#测点损伤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试样破坏时,反面2个测点损伤值达到20%左右,略大于正面的损伤值;其余测点损伤值未见明显增长.相较于1#~3#测点,S 4试样正面4#、6#、7#和#8测点损伤值增长较快,至试样破坏时达到峰值,损伤值约10%~13%,而其余测点以及背面各测点损伤均无较明显演化过程;该试样最终在6#测点位置处发生破坏.相较于1#~5#测点,S 8试样正反两面6#、7#和8#测点损伤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且损伤值较为一致,至试样破坏时损伤值均达到20%~25%;试样最终破坏发生于7#应变片位置处.通过比较可知,S 3试样正反两面损伤均有较746第4期何顶顶,等:2.5DC/C编织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试验研究http://journal.seu.edu.cn(a)试样正面(b)试样反面图4 S 3试样损伤演化过程(a)试样正面(b)试样反面图5 S 4试样损伤演化过程(a)试样正面(b)试样反面图6 S 8试样损伤演化过程大幅度增长,但损伤演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S 4试样仅正面监测到损伤演化;S 8试样正反两面损伤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并且损伤演化程度较为一致.所有3个试样失效破坏均位于损伤演化程度较为剧烈的局部区域,并且在远离破坏位置处,损伤未见明显演化过程.2.2 失效模式分析纤维编织复合材料中存在4种典型的失效模式:基体开裂、分层、纤维拔出及纤维断裂[15].对于2.5DC/C编织复合材料,基体成分只填充在编织纤维的空隙中,占整体体积较少,因此在宏观拉伸条件下一般不考虑基体开裂的失效模式.在实际试验测试中,纤维拔出与纤维断裂破坏形式常常伴随发生,无法准确评估,故将此种混合破坏作为一种失效模式.S 3、S 4和S 8试样的破坏断口如图7所示.其中,S 3试样断口一侧出现肉眼可见的编织铺(a)S 3试样(b)S 4试样(c)S 8试样图7 试样宏观断口实物图84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0卷层,同时破坏截面较为平整,边缘存在部分纤维丝拔出;S 4试样在破坏区域沿厚度方向分成若干层,手动掰开后断口可见明显的编织铺层;S 8试样断口较为齐整,能够观察到纤维丝的断裂面,同时断口有纤维束拔出,拔出长度不一.依据试样破坏的宏观断口分析,可将此3组试样发生的失效模式归结为3类,即分层破坏、纤维拔出与断裂破坏以及混合破坏,如表1所示.结合3个试样损伤及其演化过程,可以发现:S 3试样为分层和纤维拔出与断裂混合失效模式,损伤首先发生在试样一侧,然后逐渐扩展至另一侧,因此其正反两面损伤均有较大程度演化,但不均匀;S 4试样为分层失效模式,损伤发生在试样一侧,并且损伤只在编织层间扩展,因此其损伤仅在正面一侧演化;S 8试样为纤维拔出与断裂失效模式,损伤在试样两侧同步、均匀演化.表1 试样失效模式以及损伤效应试样失效模式损伤演化过程损伤最大值/%正面反面S 3分层和纤维拔出与断裂同时发生(混合破坏)正反面持续增长、但不同步10.9725.21S 4分层破坏正面持续增长、反面无明显变化12.32±4波动S 8纤维拔出与断裂破坏正反面同步、持续增长24.2524.72 2.5DC/C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取决于碳纤维的强度和含量、基体性能以及界面黏接强度等因素.纤维强度较大的离散性以及尺寸效应的存在,材料成型过程广泛存在于基体中的微细孔洞、裂纹,以及界面空隙、脱黏和分层等缺陷从根本上决定了损伤萌生、演化过程以及最终失效模式.因此,针对本文的3个试样而言,即使是相同的加载条件,最终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破坏形式.宏细观结合的失效分析方法,即同步监测初始微细缺陷以及宏观力学性能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揭示此类材料的失效机理,将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研究.3 结论1)损伤是一种局部现象,只有破坏位置附近的响应测点数据才能有效反映该试样的损伤演化过程.2)2.5DC/C编织复合材料属脆性材料,损伤演化程度较低时即发生断裂破坏.3)试样分层破坏时损伤累积程度较小,在损伤值达到10%~13%时发生破坏.分层破坏断口面积较大,只能在靠近分层一侧处监测到损伤演化过程,且破坏裂纹只在编织层间扩展.4)试样纤维拔出和断裂破坏的断口面积较小,损伤累积现象明显,能在断口附近正反面均监测到损伤演化过程,损伤值达到20%~25%时发生破坏.参考文献(References)[1]BrandtJ,DrechslerK,ArendtsFJ.Mechanicalper formanceofcompositesbasedonvariousthree dimen sionalwoven fibrepreforms[J].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1996,56(3):381386.DOI:10.1016/0266 3538(95)00135 2.[2]梁军,陈晓峰.多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力学进展,1999,29(2):197210.LiangJ,ChenXF.Studyofmechanicalpropertiesofmultidirectionalbraidedcomposites[J].AdvancesinMechanics,1999,29(2):197210.(inChinese)[3]郭飞,费庆国,李彦斌,等.基于Weibull模型的C/C复合材料销钉剪切强度分布及本构关系[J].复合材料学报,2019,36(2):461468.DOI:10.13801/j.cnki.fhclxb.20180412.001.GuoF,FeiQG,LiYB,etal.Shearstrengthdistribu tionandconstitutivemodelofC/CcompositepinsbasedonWeibullmodel[J].ActaMateriaeCompositaeSini ca,2019,36(2):461468.DOI:10.13801/j.cnki.fhclxb.20180412.001.(inChinese)[4]汤素芳,周星明,邓景屹,等.CVI法制备2DC/C复合材料[J].新型炭材料,2005,20(2):139143.DOI:10.3321/j.issn:1007 8827.2005.02.008.TangSF,ZhouXM,DengJY,etal.Thepreparationof2DC/Ccompositesbychemicalvaporinfiltration[J].NewCarbonMaterials,2005,20(2):139143.DOI:10.3321/j.issn:1007 8827.2005.02.008.(inChinese)[5]梁军,杜善义,韩杰才.一种含特定微裂纹缺陷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弹性常数预报方法[J].复合材料学报,1997,14(1):101107.LiangJ,DuSY,HanJC.Effectiveelasticpropertiesofthree dimensionalbraidedcompositeswithmatrixmi crocracks[J].ActaMateriaeCompositaeSinica,1997,14(1):101107.(inChinese)[6]陈素芳,谭志勇,姜东,等.高温环境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效参数预测[J].振动与冲击,2018,37(11):216224,258.DOI:10.13465/j.cnki.jvs.2018.11.031.ChenSF,TanZY,JiangD,etal.Equivalentpara metricpredictionforfiberreinforcedcompositesunder946第4期何顶顶,等:2.5DC/C编织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试验研究http://journal.seu.edu.cnhightemperaturecondition[J].JournalofVibrationandShock,2018,37(11):216224,258.DOI:10.13465/j.cnki.jvs.2018.11.031.(inChinese)[7]费庆国,姜东,陈素芳,等.高温下编织复合材料热相关参数识别方法研究[J].力学学报,2018,50(3):497507.DOI:10.6052/0459 1879 18 078.FeiQG,JiangD,ChenSF,etal.Thermal relatedpa rameteridentificationofbraidedcompositesathightem perature[J].ChineseJournalofTheoreticalandAp pliedMechanics,2018,50(3):497507.DOI:10.6052/0459 1879 18 078.(inChinese)[8]秦福溶,姜东,曹芝腑,等.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复合材料组分参数识别方法[J].复合材料学报,2018,35(12):33503359.DOI:10.13801/j.cnki.fhclxb.20180211.003.QinFR,JiangD,CaoZF,etal.Parameteridentifica tionforcomponentsofcompositesbasedonsensitivityanalysis[J].ActaMateriaeCompositaeSinica,2018,35(12):33503359.DOI:10.13801/j.cnki.fhclxb.20180211.003.(inChinese)[9]AubardX,CluzelC,GuitardL,etal.Modellingofthemechanicalbehaviourof4Dcarbon/carboncompositematerials[J].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1998,58(5):701708.DOI:10.1016/s0266 3538(97)00181 4.[10]BoitierG,VicensJ,ChermantJL.Understandingthecreepbehaviorofa2.5DCf SiCcomposite Ⅰ.Morphologyandmicrostructureoftheas receivedmaterial[J].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2000,279(1/2):7380.DOI:10.1016/s0921 5093(99)00626 7.[11]韩红梅,李贺军,张守阳,等.三维编织碳/碳复合材料(C/C)的拉伸性能及损伤[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21(3):451453.DOI:10.3321/j.issn:1003 8728.2002.03.039.HanHM,LiHJ,ZhangSY,etal.Tensilepropertiesanddamageevolutionof3 dimensionalbraidedcarbon/carboncomposites[J].MechanicalScienceandTechnology,2002,21(3):451453.DOI:10.3321/j.issn:1003 8728.2002.03.039.(inChinese)[12]LemaitreJ.Evaluationofdissipationanddamageinmetalssubmittedtodynamicloading[J].MechanicalBehaviorofMaterials,1972,76(6):540549.[13]KachanovLM.Rupturetimeundercreepcondi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Fracture,1999,97(1/2/3/4):1118.DOI:10.1023/A:1018671022008.[14]RabotnovYN.Creeprupture[C]//AppliedMechan ics,ProceedingsofICAM 12.Stanford,CA,USA,1968:342349.[15]唐国翌,闫允杰,陈锡花,等.多向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断裂及微观形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9(10):47.DOI:10.3321/j.issn:1000 0054.1999.10.002.TangGY,YanYJ,ChenXH,etal.Fracturemechanismandfracturemorphologyofmulti dimensionalbraidedcarbonfiber/epoxyresincomposites[J].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ScienceandTechnology),1999,39(10):47.DOI:10.3321/j.issn:10000054.1999.10.002.(inChinese)05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0卷http://journal.seu.edu.cn。
25919841_江南造山带万古金矿床含金硫化物组构与金沉淀机制

1000 0569/2022/038(01) 0091 0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2 01 07江南造山带万古金矿床含金硫化物组构与金沉淀机制沈关文1 张良1 孙思辰1,2 宇天伟1 李增胜3 吴圣刚4 陈俊辉4 申颖3SHENGuanWen1,ZHANGLiang1 ,SUNSiChen1,2,YUTianWei1,LIZengSheng3,WUShengGang4,CHENJunHui4andSHENYing3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2 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福州 3500033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34 湖南黄金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岳阳 4145071 StateKeyLaboratoryofGeologicalProcessesandMineral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2 Fujian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Fuzhou350003,China3 MNRKeyLaboratoryofGoldMineralizationandResourceUtilization,Shandong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Jinan250013,China4 HunanHuangjindongMingCoLtd,Yueyang414507,China2021 08 01收稿,2021 11 24改回ShenGW,ZhangL,SunSC,YuTW,LiZS,WuSG,ChenJHandShenY 2022 Texturesofgold bearingsulfidesandgoldprecipitationmechanism,Wangugolddeposit,JiangnanOrogen ActaPetrologicaSinica,38(1):91-108,doi:10 18654/1000 0569/2022 01 07Abstract TheWangugolddeposit,withaprovengoldresourceof~85t,islocatedinthemiddlesectionoftheJiangnanOrogenandoccursinmetamorphicrockseriesoftheNeoproterozoicLengjiaxiGroup ItformedunderthecontroloftheNNE NE trendingChangsha PingjiangfaultzoneandtheEW trendingJiuling Qingshuiductileshearzone Themainoretypesofthedepositincludearsenopyrite ,pyrite ,sericite ,andquartz alteredslateandquartz sulfideveins,followedbyslatebrecciawithinhydrothermalquartz Arsenopyriteandpyritearethemaingoldbearingmineralsinthedeposit,whicharewidelydistributedinthedeposit Goldmineralizationcanbedividedintofourstages:I,themilkyquartz muscovite scheelite;II,thesmokygrayquartz muscovite arsenopyrite pyrite gold;III,thesmokygrayquartz muscovite pyrite arsenopyrite polymetallicsulfide gold;andIV,themilkyquartz calcite Amongthem,theIIandIIIarethemainmineralizationstages BasedontheresultsofElectronProbeMicroAnalysis(EPMA)ofarsenopyritefromthemainmineralizationstages,thecontentsofAsinarsenopyriteatstageIIrangefrom42 19%to44 84%,withanaverageof43 42%(n=56).ThecontentsofAsinarsenopyriteatstageIIIrangefrom40 08%to43 36%,withanaverageof42 08%(n=19).Accordingtothephasediagramofarsenopyritethermometer,theformationtemperatureofApy 1inthestageIIisestimatedtobe364±21℃withasulfurfugacityvaryingwithin10-9 7~10-7 TheformationtemperatureofApy 2inthestageIIIis319±22℃,anditssulfurfugacityis10-11 5~10-8 6 Thecontentsofinvisiblegoldingold bearingarsenopyriteandpyritewere0 01%~0 66%and0 01%~0 11%,respectively,revealedbyEPMAdata TheAu Asdataofpyriteareplottedonbothsidesofthegoldsolubilitycurve,indicatingthatgoldinpyritemainlyexistsintheformofnano scaleparticlesandsolidsolutionorlatticegold TheproportionofnanometergoldparticlesinPy 1pyriteis73 33%,morethanthatinPy 2(67 80%).Theabovedataindicatethatintheprocessofwater rockreaction,theiron bearingmineralsinsurroundingrocksreactwithH2Sinore formingfluidtoformarsenopyriteandpyrite Accompaniedbyastrongwater rockreaction,themaingold bearingsulfideschangedfromarsenopyritetopyriteduringmineralizationfromstageIItoIIIwiththedecreaseofmineralizationtemperatureandsulfurfugacity,i e ,strongsulfurizationresultsininstabilityofthegold sulfurcomplexandthereleaseofgold Asaresult,goldisdepositedintothesulfidelattice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A0708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2070)、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P07190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 9 2020 044)和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MSFGPMR201804)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沈关文,男,1998年生,硕士生,资源与环境专业,E mail:sgwxue24@163.com通讯作者:张良,男,1988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物学与矿床学教学和科研工作,E mail:zhangliangcugb@126.combysubstitutionorintheformofmicroscopic ultramicroscopicgoldparticlestoformgold bearingsulfide Therefore,sulfidationisthemainmechanismoftheprecipitationofinvisiblegoldinsulfidesattheWangugolddepositKeywords Occurrencestateofgold;Mineralthermometer;Goldprecipitationmechanism;Wangugolddeposit;JiangnanOrogen摘 要 万古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中,受NNE NE向长沙 平江断裂带和近EW向九岭 清水韧性剪切带联合控制,金资源量约85t。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生导师

赵建涛-------------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电子商务技术。
简介:1986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曾在企业工作多年。目前,除了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活动外,重点侧重于科研活动。
近年来,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中国大唐集团供应商审批系统》、《中国大唐集团供应商评价系统》、《中国大唐集团备品备件查询系统》、《临清供电公司业扩报装系统》、《临清供电公司绩效考核系统》、《智能变电设备巡检系统》、《智能输电线路巡检系统》、《发电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基于软交换的呼叫中心引擎的开发》、《呼叫中心座席系统的开发》、《基于SIP协议的软电话系统的开发》等。其它科研工作还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
简介: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评审专家。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纵向科研经费200多万元。近五年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3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2项。带领华北电力大学机器人足球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徐磊----------------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网络协议、网络信息安全、分布式计算)。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服务质量、网络视频传输与处理、网络安全、嵌入式网络平台)和分布式计算。
简介: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学院教授, 1988年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研究生毕业。IEEE 计算机学会会员。2000年国家公派赴美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作为主研人参加和主持过部委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学校教改项目,曾从事校园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曾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改项目奖1项,校优秀教师奖2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
吴铁主任医师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10期135投稿邮箱:sjzxyx88@吴铁主任医师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郭锋,闫宏胜(白城中医院,吉林 白城)摘要: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提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常见病。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围,疾病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脾瘅、消渴、消瘅,吴铁主任医师结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从治未病的角度预防和治疗,制定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应用于临床,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消渴;糖尿病;治未病;三级预防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0.093本文引用格式:郭锋,闫宏胜.吴铁主任医师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35-136.0 引言吴铁主任医师为吉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中医工作继承指导老师。
他在近三十年来潜心研究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诊疗方案。
尤其将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是他独创的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如《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6年颁布后,提出了糖尿病三级防治的治疗原则,这与近代国内中医界关于糖尿病分为三个阶段(脾瘅、消渴、消瘅)不谋而合。
将“三级预防”与“三个阶段”贯穿起来,对于指导临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脾瘅阶段(在糖尿病前期阶段)这个阶段为一级预防,主要工作是预防糖尿病发生,主要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1],在重点人群中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发现有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损害情况的人,要及时处理,以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治疗方法:没有生病的时候要先进行预防。
脾瘅的发生原因是数食甘美厚味,使人肥胖,即肥美之所发,《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
”这就证实了糖尿病前期和代谢综合征是基本吻合的。
解放军总医院三级以上教授(修订)

解放军总医院三级以上教授(114)姜泗长(1913-2001)天津市人,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耳鼻咽喉科一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文职特级牟善初(1917- )山东日照,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志强(1922-)广东新会,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文职特级卢世璧(1930-)湖北宜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原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王士雯(1933-2012)山东峄县,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女陈香美(1951-)????,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肾脏病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女吴在东(1905-1983)福建长汀,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洪民(1914-2004)浙江宁波,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第一任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赵东海(1916-2011)辽宁彰武,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周继林(1917-)湖南长沙,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黄宛(1918-2010)浙江嘉兴,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段国升(1919-)辽宁沈阳,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育璯(1919-2010)北京市人,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儒汉(1922-)河南孟津,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综合内科主任黄大显(1924-2001)江苏镇江,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游联璧(1926-2008)????,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教授,病理科创始人匡培根(1924-)江苏无锡,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女田牛(1925-)????,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微循环研究中心原主任,一级研究员罗毅(1925-)????,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赵冠英(1926-)河北安国,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川(1927-)????,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员朱中林(1927-)????,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李维华(1927-)甘肃临洮,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教授、78年首批硕士生导师曹起龙(1928-)江苏苏州,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汤洪川(1930-)????,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汪月增(1931-)上海市人,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祝庆孚(1931-)湖北武汉,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方耀云(1931-)????,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吕善根(1932-)浙江宁波,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汪鸿志(1932-)安徽黟县,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纪(1932-)????,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炎唐(1932-)上海市人,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王思让(1932-)????,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张国华(1932-)河南开封,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顾倬云(1932-)浙江镇海,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女傅才英(1932-)????,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女张素珍(1932-)????,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女王孟薇(1932-)浙江杭州,解放军总医院原南楼临床部老年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余霞君(1933-)????,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女姚善谦(1933-)湖南安化,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女潘长玉(1933-)????,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高元桂(1933-)河南西平,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承宣(1933-)黑龙江人,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施桂英(1934-)????,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宋运琴(1935-)四川温江,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女陈振玉(1935-)????,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教授杨伟炎(1936-)广东广州,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乐真(1936-)江西峡江,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女张伯勋(1937-)湖北汉川,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继芳(1937-)河北肃宁,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雄(1937-)????,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贵麟(1938-)陕西西安,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进川(1938-)江苏海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呼吸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发启(1938-)山东单县,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孙玉鹗(1938-)山东济宁,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郎标(1938-)????,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程东源(1938-)浙江松阳,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秋甫(1939-)浙江浦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天德(1939-)福建永定,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源(1939-)????,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少柏(1939-)????,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楼方定(1940-)????,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留芳(1940-)浙江永康,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郑秋甫之妻冯玉泉(1940-)????,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祖龙(1940-)浙江平湖,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全军医学影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宝玮(1941-)????,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刘景汉(1942-)辽宁辽阳,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福根(1942-)上海市人,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定标(1944-)江苏江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英(1944-)????,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肾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女李亚里(1944-)陕西延安,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刘又宁(1945-)????,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守志(1945-)辽宁沈阳,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全军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子其(1945-)湖南津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内镜中心主任达万明(1946-)????,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幼铨(1946-)上海市人,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丛玉隆(1947-)北京市人,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鹰(1947-)山东荣成,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老年心血管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张金山(1947-)????,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鲁宁(1947-)山东淄博,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俞森洋(1947-)浙江永康,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楼临床部保健专家组组长郝爱真(1950-)????,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田嘉禾(1951-)????,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卯年(1951-)????,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玉杰(1952-)山东滨州,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副院长、关节镜运动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德亮(1952-)????,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韩东一(1953-)吉林吉林,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后)导师许百男(1954-)????,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宏(1954-)????,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刘长庭(1954-)安徽六安,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07.12汪建新(1956-)????,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洪臣(1957- )????,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全军口腔医学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高长青(1960-)????,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全军心脏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副院长,少将)董家鸿(1960-)????,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岩(1961-)????,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全军骨科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明会(1962-)????,解放军总医院全军中医研究所所长兼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烽(1964-)????,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全军风湿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明亮(19×-)????,解放军总医院心脑血管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贺柏林(19×-)????,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疼痛门诊主任医师、教授陶国枢(19×-)????,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顾问、主任医师鲍启坤(19×-)????,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第一任主任,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叶惠方,1917年生于广东,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我军妇产科事业的奠基人,1987年退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吴铁教授简历
吴铁,男,1955年生,药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
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高等院校扶持学科药理学学科
带头人;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副院长,广东医学院药学院筹备领
导小组组长,广东医学院医药科技开发中心总经理。
吴铁1982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并留药理教研室任教,1987
年晋升药理学讲师,1993年1月晋升为药理学副教授, 1996年任
药理学硕士导师,1996年任药理学教研室主任,2002年晋升为药
理学教授。
在此期间,1989年被定为广东省高等院校重点培养教师,于1992年创建广东医学院医药科技开发中心,并任总经理,1994年定为正处级;1996任骨生物学研究室代主任,负责申报“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获批后任该重点实验室负责人,1997.7兼任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重建实验动物中心,至2000.4;1998负责筹建及申报“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获批后任该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至1999.10;2002年负责药理学科申报广东省高等院重点学科,获批为省扶持学科后任药理学学科带头人。
2003年任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副院长,2004年兼任广东医学院药学院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筹建药学院,2005年兼任广东医学院药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
吴铁1996年起任广东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8年以来, 任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 湛江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教育评估专家。
国际华人骨研学会会员。
吴铁任职以来,已发表教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共220多篇。
有12项科研成果获湛江市政府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申报了41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有12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授权,2003年获广东省优秀专利发明者称号。
近5年内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省科教兴医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卫生厅和湛江市级课题5项。
获得科研经费100多万,已培养了17位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现指导的在读的研究生11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抗骨质疏松药理学,皮肤药理学,抗炎免疫和抗癌药理学,临床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