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海明威

主要人物 桑提亚哥或圣地亚哥 ( Santiago ) 马洛林或马诺林 (Manolin)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 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 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 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 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 一条脊骨。
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自 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句号。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令人羡慕的作家竟在获奖六年之后, 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而其《老人与海》中的主 人公原型富恩斯特,一个清贫的渔民,却能享年104岁。为 什么一个拥有了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却选择了活着?
创作思想
之
硬汉形象指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 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 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桑提亚哥的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 所表现的 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这种独特的人物形象深刻体现在《印第安营地》、 《五百万》、《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 品中。
•《非洲的青山》Africa's castle peak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纵队· 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 Spain the earth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不固定的圣节》A Moveable Feast •《过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险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 •《死在午后》Die in the afternoon •《岛在湾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 in •《有钱人和没钱》A rich man and no money •《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海明威简介hemingway

汇报人:日期:•海明威生平•海明威作品•海明威的文学风格•海明威的影响与评价目•海明威的创作哲学•海明威与当代文学录海明威生平011899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的橡树园镇。
1917年,他从高中毕业,进入堪萨斯市的《星报》当一名见习记者。
1918年,他辞去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军,但因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
早年生活1921年,在《星报》发表了第一首短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
1923年,他离开《星报》,再到《明星报》,与朵金丝·帕瑟共事。
1925年,在《大西洋彼岸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在我们的时代里》大部分作品。
1926年,他离开《明星报》,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在《多伦多星报》任记者。
1927年,他与哈德莉·理察逊结婚,移居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1928年,他离开古巴去巴黎,与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相会。
1929年,发表了《永别了,武器》,这部长篇小说标志着他的思想和艺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010203041940年,他与费雯·丽结婚;同年,因其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战时写了许多有关第三世界的正义言论;此期间作品创记录的达到多部。
1950年,他到非洲狩猎,这时他患上了肝炎和糖尿病;这期间他曾以侨民身份辗转于摩洛哥、西班牙和瑞士之间。
1961年7月2日,他在爱达荷州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晚年生活海明威作品02《乞力马扎罗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世界之都》《春意》《雨里的猫》《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医生追求富有的女人》《检举》《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有钱人和没钱人》《过河入林》《伊甸园》02《曙光示真》03《午后之死》《海流中的岛屿》《非洲的狩猎》《危险的夏天》《海明威书信集》《海明威回忆录》《流动的圣节》散文及回忆录海明威的文学风格031 2 3避免使用冗余和修饰语直接、客观地描述现实强调简练、明了的表达方式简洁明快自然主义01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描绘02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和生活状态03揭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意识流通过描述人物意识流动的手法,展现人物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变化内心独白与意识流结合将两种手法相结合,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独白通过角色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内心独白与意识流海明威的影响与评价04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凭借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
海明威的介绍

1、寓言体小说
小说的寓意至少包含两层:一是人在同外界势力 的斗争中总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不管这种外界 势力是战争、自然灾害、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运动 场上的对手。在作品中,大海就是人生的角斗场, 马林鱼是强者,鲨鱼则是邪恶的力量,人生就是 一场拼杀,结果早已注定。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 总免不了面对失败,这部小说同样展示了命运悲 剧这一主题。二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在失败 面前能够坚持,要有勇气,保持尊严。老人想: “你是个打渔的”,打渔要有打渔的优胜风度, 不容侵犯。
3、海上“冰山”
如《老人与海》中的一段描写:
“陆地上面的云彩现在像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
上空去,海岸只剩下长长的一条绿色的线,背后 是一丛淡青色的小山。现在水是深蓝色的了,深 得几乎变成了紫色。他低下头朝水里望去,看见 深蓝色的水里纷纷筛出红色的游动的小生物,和
太阳幻成奇异的光辉。” 画面干净、简洁而鲜活。
2、“硬汉子”典型
桑地亚哥是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海 明威在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中描写一 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他在这些来自下层的 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 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 危难困苦的逆境中,他们都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 气。桑地亚哥就是这种“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 华。他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他孤傲离群, 崇拜强力 ,老人在与鲨鱼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搏斗 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完美地体现 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 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四)打不败的“硬汉子”
书名出处——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 恩的布道诗:
“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
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成整个陆地。/如 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掉,/欧洲就会缺其一 隅。/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 自己。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绝不要探问丧
欧内斯特·海明威 简介

欧内斯特·海明威简介欧内斯特·姓名: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性别:男出生年月:1899-1961国籍:美国所获奖项: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作家。
生于芝加哥郊区的奥克帕克村。
受家庭影响,酷爱打猎、钓鱼和拳击运动,对音乐、绘画也颇感兴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当他见习记者,受到严格的语言训练。
其后参加战后救护队,在意大利前线身负重伤,经过13次手术,从身上取出200多块弹片。
战后以驻欧记者身份长驻巴黎,结识了美国作家斯坦因和宠德等,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小说《在我们的时代里》(1924)是成名作,重要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和《永远了,武器》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30年代,与“迷惘的一代”分道扬镳,海明威参交了左翼文艺运动。
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参加过马德里保卫战。
这期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有的》(1937)、剧本《第五纵队》(1950)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等,后者标志着他创作上的一个新的至高点。
二次大战时,海明威曾用再见的游艇协助正规军作战,在海上搜寻纳粹潜艇,收到当局嘉奖。
其后又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
50年代,海明威又回到捕鱼、打猎等冒险生涯中去,应乘坐的汽车、飞机连连失事,在医院竟读到了关于她遇难身亡的讣告。
这期间主要创作了《过何如林》(1950)和振撼欧美文坛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等。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由于多种疾病缠身,身心备受折磨,1961年7月2日,他用猎枪为自己戏剧性的一生画了句号。
海明威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
在创作上,他最钟爱的主题是、死亡、男子汉气概和。
这也是他一生的主旋律。
文学巨匠海明威的生平

文学巨匠海明威的生平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他的早年生活、文学成就和个人经历等方面介绍文学巨匠海明威的生平。
一、早年生活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奥克帕克小镇。
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位音乐教师,他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充满了冒险和探索的乐趣,他喜欢在田野和森林中探险,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
二、文学成就海明威以精简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欧洲现代主义风格。
他的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于1926年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
海明威的作品主题广泛而且复杂,涉及战争、爱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以及人们应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海明威的笔触简练而富有力量,他善于用短句和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情感和意象。
三、个人经历海明威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和题材选择。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志愿军,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阴影。
这段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荒谬和人类的脆弱,成为他作品中无法回避的主题之一。
此外,海明威还喜欢冒险和旅行,他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到西班牙的斗牛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些旅途成为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他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观察和体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和创作内涵。
海明威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真理的作家,他对人类命运和存在的思考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的文学巨匠地位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
总结海明威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丰富多样的生平和深刻的思想。
无论是他的童年冒险经历、战争阴影还是广泛的旅行经历,都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明威简介.ppt

海明威深刻地影响美 国文学,他的写作风格 影响大多数的现代小 说,许多作者想模仿海 明威式的写作风格,这 些作家都受到了海明 威的现代主义文学的 影响。詹姆斯· 乔伊斯 说,海明威是一个短的 工作”一个干净、光 线充足的地方”,就是 “最好的故事。
美国在1941年12月8 日加入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海明威交战的 第一要求。战争结束 后,海明威开始写他 的“伊甸园”,而他 一直没有完成工作, 并且在他死于1986年 之后,它的删节这才 出版
海明威于奥克帕克的出生地
丁香园’海明威在此地完成《太阳照样升起》
海明威-费孚之家,建于1927年
.
1931年搬到基 地西方,1932年, 下午的关于死亡 的斗牛正式出版 的书籍
1937年,海明威 1, 受命去西班牙,为 北方联盟”(美国 报纸报道联盟)和 在西班牙内战的 信息。
在此期间,小有名气的 散文海明威写道:“反对 头发”(谴责),并于 1969年能附上第5栏和 西班牙内战四个故事出 版
老年
自杀
1952年,《老人与 海》中,海明威对 这份出版物的中 篇小说的成功极 为满意,他赢得了 在利兹1953年在 年度诺贝尔文学 奖1954年奖”和 “两个奖项。.
在他62岁的生日 三个星期,1961年 7月2日在爱达荷 州克的四川城市 (7.19)海明威的家, 他发现集装箱从 地下室的双筒猎 枪自杀了。海明 威葬爱达荷州克 的四川城市的北 到墓地。
A
海明威早期
D
西班牙内战时期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E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时期
C
首次亮相及他的早期作品
F
老年和自杀
海明威于奥克帕克的出生地
1899年7月21日, 海明威出生在美 国伊利诺斯州芝 加 哥 的 g ·帕 克 。 从高中毕业后,抵 达美国有可观的 地位的堪萨斯城 明星(其城市的星) 当记者、正式开 儿时的照片,摄于 始 他 的 写 作 生 涯 。 1900年
海明威的墓志铭原文

海明威的墓志铭原文摘要:一、海明威简介二、海明威的墓志铭原文及解读三、墓志铭背后的思考正文:一、海明威简介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著名作家,20世纪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简洁、真实的文风著称,擅长捕捉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战争、冒险、自然等主题。
海明威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等。
二、海明威的墓志铭原文及解读海明威的墓志铭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座墓地,原文如下:Here lies Ernest Hemingway.He lived and died in a worldThat was often cruel and harsh.But he did not deny its beauty.He did not deny its meaning.He saw the world as it wasAnd he saw beyond it.He was a writer who wroteWith courage and truth.He was a man who livedWith passion and conviction.His life was his workAnd his work was his life.He died as he livedWith dignity and grace.这段墓志铭简要概括了海明威的一生。
它强调了海明威面对世界的残酷和美丽,不仅看到了现实,还看到了超越现实的意义。
他是一位勇敢、真诚的作家,用文字揭示生活的真相。
他充满激情和信念地生活,把生命和作品融为一体。
墓志铭还表达了对海明威尊严和优雅地离世的高度赞扬。
三、墓志铭背后的思考海明威的墓志铭不仅是对他人生和作品的肯定,还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美好,我们应勇敢地去感受、去体验,坚定信念,追求真实。
海明威

海明威:影响作家的作家一、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生平1、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1)快乐的童年、倔强、冒险的性格父亲是著名医生,喜欢狩猎、运动、钓鱼,一心培养海明威“男子汉”的兴趣和性格。
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特别喜爱音乐和绘画,要培养他成为循规蹈矩的上流社会的人物。
海明威的童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
快乐祥和的气氛使海明威养成了对文学、艺术和体育运动的热爱,同时安适的生活也使他性格倔强,喜欢冒险。
Ernest Hemingway Home, Key West, Florida (2)战争的洗礼死亡的恐惧1918年,海明威虚报年龄参加一战,任意大利前线救护队司机。
初次参战就体验到了出生入死的滋味。
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他以记者身份奔赴了前线,目睹了战争中的生生死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又以记者的身份奔赴于各个战场,在前线的一次汽车事故中,他的头部受重伤,伤口共缝了57针。
1949195319612、海明威被“死亡”缠绕的精神世界海明威一生与死亡有着不解之缘,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
作为生命个体,尤其是喜欢冒险并有着复杂经历的海明威,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受到死神的捉弄,他诚恐地感到死之凄凉、死之可怖、死之无常、死之不可捉摸。
作为文学家的海明威,他无法回避对人生进行细致揣摩、深刻领悟后而产生的苍凉虚无的悲哀,也无法回避由于衰老多病不能适应文学想象力而产生的无奈与窘迫,因此,“死亡情结”对于海明威来说,如同靡非斯特对于浮士德一样,形影不离、终生相伴,成了他精神世界的主宰。
“压力下的风度”——(《永别了,武器》)二、充满“死亡意识”的短篇小说创作5051925《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胜者无所得》(1933)、《第五纵队和四十九篇短篇小说集》(1938)。
这些作品充满了暴力、鲜血和死亡的意象,反映了海明威内心世界里死亡的阴影。
蔑视死亡的“硬汉子”精神:1.歌颂战胜“死亡”的英雄:《印第安营地》、《杀人者》、《打不败的人》、《五万元》2赞美迎接死亡的“强者”:《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乞力马扎罗的雪》总之,海明威的“死亡情结”,不仅包括对死亡做刻意、真实的描写,对死亡恐怖的大胆渲染,而且也包括对死亡的积极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mes
War killed human’s life, damaged spirits, destroyed love. Anti-war idea Feelings of loneliness, hopelessness State of being lost Irony of war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A Farewell to Arms
A Farewell to Arms
Protagonists: Frederic Henry & Catherine Barkley
A Farewell To Arms
Genre: anti-war novel, love story of the war Point of View: Henry narrates the story in the first person. Setting: during World War I Place: Italy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Generation What? ?
• Lost Generation (1920’s,between WWⅠ& WWⅡ) Ⅰ Ⅱ • Greatest Generation(Great Depression & World
War Ⅱ)
• the Silent Generation(Mc Carthy era) ) • the Beat Generation(cautious, unimaginative,
About the Title
No man is an island----John
No man is an island --John Donne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Plot Summary: Summary:
Frederic Henry: Frederic Henry, an American ambulance driver, then a lieutenant serving in the Italian army during World War I Catherine Barkley: an English nurse sent to a hospital in Milan. …… After Henry’ recovery, they fall in love witThe Sea
Plot Summary:
• Santiago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the sea for 84 days without taking a fish. In the first 40 years a boy named Manolin had been with him. But the boy’s parents told him to go into another boat which caught 3 good fish the first week. But the old man didn’t give up, and on the 85th day, he hooked a gigantic marlin(马林鱼 The marlin 马林鱼). 马林鱼 was so big that the old man struggled with it for 2 days and 2 nights. Finally Santiago straps the marlin to the side of his boat and heads hom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Characters: • Santiago: an old Cuban fisherman. He knows well the sea and its creatures. However, he refuses to yield to old age and bad luck and continues to go out in his skiff, if only to prove that he can still reel in a big one. • Manolin: a boy who loves the old man and never loses his faith in him.
indifferent, unadventurous and silent) )
• Baby Boom Generation(1946-1964) ) • Millennial Generation(come of age since2000) ) • Generation O (Obama )
Main Works
A man may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Ernest Hemingway
《老人与海》原型人物佛恩特斯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一 老人与海》 书中的主人翁 Santiago, Santiago,据说 灵感即是得自好 友佛恩特斯。 友佛恩特斯。佛 恩特斯被认为是 书中主角“ 书中主角“老 2002年以 人”,2002年以 104岁高龄辞世 岁高龄辞世。 104岁高龄辞世。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Type of Work: a short novel • Settings: in a small village of Cuba, at sea, Santiago, who is fishing for fish in the Gulf of Mexico. • Point of View: in 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
Works Published After Death
• • • • 1964 1970 1986 1999 A Moveable Feast 《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 Island in the Stream《海流中的岛屿》 《海流中的岛屿》 The Dangerous Summer《危险的夏天》 《危险的夏天》 True at First Light 《曙光示真 曙光示真》
• 1923 Three Stories and Ten Pomes《三个故事 《 和十首诗》 和十首诗》 • 1924 In Our Time 《在我们的时代里》 在我们的时代里》 • 1926 The Sun Also Rises 《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 • 1927 Men Without Women 《没有女人的男人》 没有女人的男人》 • 1929 A Farewell To Arms 《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 • 1932 Death in The Afternoon 《死在午后》 死在午后》 • 1933 Winner Take Nothing 《胜者无所获》 胜者无所获》
Themes
• Although the old man seemingly fails because sharks steal his fish, but he has actually triumphed in spite of his loss. Santiago fights with dignity -- first to land the marlin, then to protect his fish from the sharks -- successfully fighting the timeless battle of man vs. fate
sea Santiago Man boy marlin sharks Nature
Symbols
• Santiago: Human’ power • lions: Youth, courage, power, the promise of a better future. • Manolin: Faith, hope, love, loyalty. • marlin: Noble foe. • sea: Indifferent nature; complicated social life; the universe. • sharks: Cruel changes of life; evil • Santiago's struggle against the marlin and the sea: the struggle of every human being against nature
Manolin
sea
Santiago
marlin
sharks
Themes
• • • • • Courage, endurance, perseverance Suffering Strength and skill Friendship Pride as the source of greatness and determination • The honor in struggle, defeat, and death • Unseen Hero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