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区划8
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I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I1连续多年冻上区,I2 岛状多年冻土区。
II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II 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II 1a三江平原副区,但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II 2江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川东北西部润干冻区,叫海深中冻区, II4a冀北山地副区, II4b旅大丘陵副区,II 5鲁豫轻冻区,II 5a山东丘陵副区。
III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III 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III 1a雁北张宣副区, III 2陕北典型黄上高原中冻区,III 2a榆林副区, III 3甘东黄土山地区, III 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IV东南湿热区中有:IV 1凡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 IV 1a盐城副区,IV 2叭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IV 3叭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IV 4叭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IV 5勹江南丘陵过湿区,IV 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 IV 6a武夷副区,IV 7华南沿海台风区,IV 7a台湾山地副区,IV 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IV 7c 南海诸岛副区。
V西南潮暖区中有:V 1秦巴山地润湿区,V 2凡四川盆地中湿区,V 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V 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V 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V 4小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V 5滇西横断山地区,V 5a沁大理副区。
VI西北干旱区中有:VI 1内蒙古草原中于区,VI 1a河套副区,VI 2绿洲—荒漠区,VI 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VI 4天山--界山山地区,VI 4a塔城副区,VI 4b伊犁河谷副区。
VII青藏高寒区中有:VII 1祁连—昆仑山地区,VII 2柴达木荒漠区,VII 3河源山原草甸区,VII 4羌塘高原冻土区,VIl 5川藏高山峡谷区,VII 6藏南高山台地区,VII 6a拉萨副区。
中国自然分区

2009年9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
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也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教材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错误,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
嗣后,全国各大网站以“温家宝听课发现地理教材误将陕甘划入华北”为题,对此事作了报道。
从媒体的行文看,基本上认为把陕甘划入华北是一个地理知识的错误。
华北,对这个地理名称的由来暂不做更远的历史追溯。
就其所指称的地理区域说一般秦岭-淮河线以北中国的广大区域。
新中国成立以后,“华北”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曾设置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分别管辖若干省、市、区。
其中华北区辖京、津、冀、晋、内蒙古5省、市、区。
这是在行政区域范畴使用“华北”这个地理名词。
1950年~1952年,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是较所辖省、市、区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的代表机关。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从1952年起,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在各大行政区进行领导和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关。
1954年,为减少层次,加强中央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直接领导和提高工作效率,各大行政区均撤消。
作为行政区的华北区撤消后,1958年,国家计划部门将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协作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1961年调整为六大区,其中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
今天,很多人认为华北地区仅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两省两市一区基本上源于建国初期基于华北行政区和华北经济协作区的先后设立。
然而,地理学区划的研究不仅仅限于行政地理区划和经济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也是地理学区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中国地理课件8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3、华中地区 区域范围:北界,西峡-方城 -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均温0 oC等 值线,活动积温4500 oC等值线; 南界,忻城-梧州-怀集-河 源-永春-福清,1月均温10~12 oC,活动积温6500 oC等值线; 西界,武当山-巫山-武陵山 -雪峰山,海拔1000m等高线。 区域特征: 1)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的地貌结构; 2)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 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 配比较均匀; 3)丰富的陆地水,湖泊众多;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 景观。
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第二节 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三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高师教材方案)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五节 经济区划
第六节 综合景观区划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一、定义: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用 一定指标将研究地区分区划片。 可分为要素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属于综合自然景观区划。
二、意义:区划既是对区域进行分析、认识,深入研究的 一种方法,也是区域开发活动进行空间组织的一种途径。 具体来说,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反映中国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性与相似性,帮助认识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2)总结中国自然地理研究成果; 3)为生产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三、区划原则 1)发生学原则:景观形成、发育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2)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应全面考虑多要素对 区域特征形成的作用,同时,区分主导因素与非主导因素影响。 3)相对一致性原则:划分的区划单位内部具有相似性。 4)共轭性原则:区划单位空间上是连续的地域单位。 四、区划结果 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区划图。 五、区划的理论根据 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一、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华南丘陵地带、西南高原、青藏高原和新疆盆地等九个大区。
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食产区。
3.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产区。
4.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包括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
该区地势较高,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是中国的旱作农业区。
5.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6. 华南丘陵地带:华南丘陵地带位于中国南方,包括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起伏,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热带农业区和旅游胜地。
7. 西南高原:西南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等省份。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8.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包括青海、西藏等地。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和水源涵养区。
9. 新疆盆地:新疆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干旱,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田区。
二、中国的流域划分中国的流域划分主要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西江流域等八大流域。
1.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域,涵盖上游的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和下游的湖北、上海、江苏等省份。
长江流域地势起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航运区。
中国地理第八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
蒙古东部盟市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
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
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
南、江西、安徽
5、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两省
二、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一)地理相关法 (二)主导标志法 (三)聚类分析法 (四)遥感分析法 (五)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
三、自然区划的历史演进
《禹贡》——划分全国为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
四、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一)罗开富方案 (二)黄秉维方案
政区划
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一)1982年行政区划 (二)2005年行政区划
四、行政区划的问题与改革
(一)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区划改革趋势
第四节 中国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二)生态原则 (三)社会原则
二、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
(一)“三分法”综合经济 区
(二)“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三))“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四))“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五))“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六)“七分法”综合经济区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 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 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 任-包方案于1988年发表,仅两级,包括8 个区、30个亚区。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一级区为三大区,之下又分 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
(五)席承藩方案
自然地理区划

Ⅳ.华南地区 Ⅳ1台湾 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 Ⅳ3南海诸岛 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 Ⅳ5滇南间山宽谷
2、西北干旱区 Ⅴ.内蒙古地区 Ⅴ1内蒙古高原 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 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 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
Ⅵ.西北地区 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 Ⅵ2准葛尔盆地 Ⅵ3天山山地 Ⅵ4塔里木盆地 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我国现采用三级区划: 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 区,青藏高原区。 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 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 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 副区。
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温带冷湿性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 耕作制为一年一熟。克服低温、冷害,保护森林 是开发利用自然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2、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夏绿林、森 林草原景观。土地利用以二年三熟为主。春旱、 水土流失及土壤次生盐渍化是自然环境中的主要 问题。
3、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是湿热的亚热带常绿林景观,北部 混有落叶阔叶林。提高复种指数、改良土壤、发 展林业等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华中地区的西 部地形复杂。自然界的垂直分带显著,不少地区 或由于旱季明显,或由于日照时间偏短,或由于 气温略低,使在水热状况组合的特征上同本区东 部有不少差异。
3、青藏高原区 Ⅶ.青藏地区 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 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 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 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 Ⅶ5藏北高原 Ⅶ6昆仑山地 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 Ⅶ8柴达木盆地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一、自然区的划分 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 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 内蒙古、西北、青藏 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 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 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同一自 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摘要: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我国首次发布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至今已有50年历史。
在这期间,产生了7个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主要方案,建立了经典的区划方法论。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将由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综合考虑.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特别是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数据资源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对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时代特点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的产生和体系的建立起到划时代意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对地观测系统1. 引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本文采用“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这一术语原由赵松乔1983年提出[1]。
该术语的采用与林超于1954年提出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2]、黄秉维于1958年提出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3]两个术语相关。
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诞生于1954年,该方案当时命名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草案)”[2]。
从发表至今已经有50年历史。
在回顾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发展史。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经典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经典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954年两个区划方案建立了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的基本框架,林超、冯绳武等为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需要,提出了一个以干、湿、温度、地貌等指标划分的东西2部分、4地方、10地区、31区、105亚区的五级区划方案[2]。
1957年,教育部在此分区方案基础上,修订为8区、36副区的综合区划方案。
1954年,罗开富发表了为编撰中华地理志分区自然地理方案,提出了2部分、7个基本区、23个副区的三级区划方案[4]。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平
地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综合分析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 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 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 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 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 且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 划分。 2.发生学原则:自然综合体的特性和自然区域的分 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 划,必须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 为区划的依据之一。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 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
3.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地理综合体时必须 注意其内部的一致性,并且对不同区划单位来说, 各有其一致性标准的理解。 4.区域共轭性原则 (地域完整性原则):每个具体 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 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 五、自然区划的方法 主要有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 图法、定量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和遥感分析方法 等。
4.川西高山峡谷地区 5.滇西高山峡谷地区 6.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 7.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区 8.浙闽山地地区 9.台湾中央山脉地区 10.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区 11.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12.桂西南石灰岩地区 13.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 14.青海可可西里地区
高度
垂向为主 高原牧业
第九章 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 (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 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二)灾情严重 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 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二、自然区划的目的 1.根据人类利用的要求,对各个不同区域的自然条 件进行综合评价。 2.指出该区域有利和不利方面。 3.提出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科学依据及方向。 三、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分异规律,造成地表区域分异最 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四、区划的原则 通常采用的原则是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原则,发生 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地域 完整性原则)。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
中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 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有森林生态系统16大类、 185类;还有4大类草原生态系统、7大类荒漠生 态系统和各种高山植被生态系统等约460多类生 态系统。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1.吉林长白山地区 2.冀北山地地区 3.陕西秦岭太白山地区
第八章 中国自然区划
第一节
区划的内容、目的、理论基 础及原则
一、内容: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综合体。 1.自然综合体: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 体。 2.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将地域加以划分,分出若干个区域(单位),并 探讨所分出各自然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发生、 发展和分布规律。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 人类管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甚至整个 生物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所提供的各种用途, 建立良好意识和行为规则,停止一切破坏活动, 减缓物种灭绝的速度,并维持物种的生产潜力, 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 2.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3.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和能源 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育良 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季风显著,雨热 夏季风难以到 高寒,太阳辐射 强,风力强 同季,但有旱 达,干旱和 涝现象 半干旱 外流河为主,水 内流河为主, 西部为内流河, 系发育,径流 融雪水、雨 咸水湖区;东 丰富,雨水补 水补给,径 部为外流河源 给,但南北有 流贫乏,咸 地,淡水湖区; 水湖区 差异,淡水湖 有较多的冰川、 区 湖泊
五、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 六、《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1985年,中科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第三节 三大自然区
区域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貌
大部分在500m 高大山系分割 海拔4000m以上 以下,是我国 的盆地、高 的高原及高大 平原集中分布 原,升降交 山系,大幅度 替区 隆升区 区,新构造运 动以沉降为主
气候
水文
土壤
有林溶、粘化现 机械组成较粗, 土壤剖面发育 象,北方偏碱, 有机质含量 很差,粗 南方偏酸 骨土 有限,有明 显钙化现象, 可溶盐分较 高 森林为主,部分 草原、荒漠植 为草原 被为主 高山草甸、草 原及寒漠
植被
决定地域分 温度,在秦-淮 水分 异的主 以北水分也是 导因素 相当重要的因 素 地域分异规 纬向为主 经向或作同心 律 圆状 利用 主要农业区,以 以牧为主,绿 耕作业为主 洲农业
(一)“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 (二)“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 (三)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 加快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提高测报 水平,兴建减灾工程,将减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 合,提高整体防灾能力;灾害发生后,动员一切 力量,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灾民生活,减轻 灾害影响;进一步完善减灾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减灾意识;重视增强科学技术在减灾中 的作用。
1.东部自然灾害区 2.中部自然灾害区 3.西部自然灾害区
二、中国减灾建设
(一)减灾工程 1.防洪(潮)抗旱工程 2.防震抗震工程 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二)减灾非工程建设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三)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标准 (四)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五)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六)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为核心的环境 保护战略 (七)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 策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 忧。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 固体废弃物 4.汽车噪声 (二)农村生态破坏 1.森林破坏
2.草原退化 3.土地沙化 4.水土流失
二、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一)城市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农业生态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5.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水 土,调节气候,促进重要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等 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
(一)就地保护 (二)迁地保护 (三)离体保存
发生学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古地理法
类型制图法
区域共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因素原则
主导标志法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历史
九州 一、 《中国自然区划草案》 1954年,中华地理志编辑部 二、《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1959年,中科院 三、《中国自然区划》 1961年,南京大学任美锷、杨纫章拟定 四、《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 然区划》 1963年,侯学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