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特色浅析

2020/5下电影《芳华》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于2017年12月15日上映。
该部文艺片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以1970-1980年代作为叙事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文工团青年的故事。
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阶段,对于爱情、梦想有着自己的渴望,也在经历着充满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冯小刚导演在该影片拍摄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技巧,构架出了崭新的故事情节,从而赋予了电影不同以往的叙事艺术特色。
《芳华》将叙事的复杂性与现代语言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能够带给观众立体而丰富的观影体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芳华》与电影《芳华》小说《芳华》是当代著名女性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从大江南北招募而来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所经历的残酷的青春、隐忍的爱情和坎坷的人生。
小说《芳华》用四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展开描绘了那个时期众人命运的流转变迁,充分表现了文工团男兵刘峰的谦卑、平凡及背后值得探究的意义。
《芳华》小说的创作源于2013年导演冯小刚与作家严歌苓之间的约定,他们曾经都在文工团服役过,并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各种社会事件,因此二人约好了要围绕那个时期的文工团生活展开文学故事的创作。
最后严歌苓创作出了《芳华》这部小说,起初书名叫做《你触摸了我》,冯小刚认为这个名字不够妥当,严歌苓又想好了几个名字,如《青春作伴》《好儿好女》以及《芳华》等。
冯小刚认为《芳华》是一个极有诗意的名字,“芳”代表着芬芳气味,“华”则象征着青春年少的缤纷色彩,能够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
《芳华》描绘了一群正值芳华之年的部队文工团男女兵之间的青春轶事,该小说向人们展示了特定年代下社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对异性之间交往的严格规约,而这也与所处芳华年龄阶段的男女特有的荷尔蒙冲动与性成熟构成激烈冲突。
小说《芳华》核心情节当属“触摸事件”,这也是引发当事双方及一众旁观者心理剧烈震荡的极端事件。
该事件带来的身心伤痛改写了男主人公刘峰的人生走向,而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需要用人生漫长时间去消化与认知。
冯小刚中国电影的代表导演

冯小刚中国电影的代表导演冯小刚,中国电影界的代表导演之一,以其独特的拍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触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作品以真实、幽默和讽刺为特点,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冯小刚的电影魅力。
一、真实情感的刻画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以真实情感的刻画而闻名。
他善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刻画人物的细节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非诚勿扰》中,他通过对非典型男女的真实描绘,展现了社会中对婚姻和爱情的种种观念,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冯小刚通过真实的情感描写,使电影更加贴近观众,引起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二、幽默讽刺的叙事风格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常常以幽默讽刺的叙事方式来呈现。
他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和场景描写,调动观众的笑点,使观众在欢笑之余思考社会现象。
例如在《手机》中,冯小刚以一种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权力的渴望和虚荣心的荒谬,通过优秀的剧本和出色的演员表演,使电影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
三、社会现象展示的角度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常常以一种深入社会的视角来展示各种社会现象。
他通过对社会议题的敏锐触觉和独特解读,呈现了社会中许多不公和矛盾,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在《一九四二》中,冯小刚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示了日本侵华期间的残酷现实,使观众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冯小刚通过电影向观众传递思想和信息,引导观众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导演,通过其独特的拍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触觉,成功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和好评。
他所创作的电影以真实情感的刻画、幽默讽刺的叙事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展示角度,使其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屡获殊荣,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冯小刚将会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继续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力量。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摘要】冯小刚作为国内知名导演,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用色与画面风格、对话和语言表达、音乐与配乐、商业元素的应用等方面分析冯小刚作品在国产商业电影中的美学特征。
冯小刚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多以中国社会现实题材为主,塑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在用色与画面风格方面,他重视视觉效果的表现,常运用鲜明对比的色彩和独特的镜头语言。
在对话和语言表达上,冯小刚善于捕捉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对话幽默搞笑且具有时代感。
音乐与配乐方面,他注重音乐在电影中的氛围营造和情感表达。
商业元素的应用上,冯小刚擅长将商业元素和文艺元素相结合,打造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
通过对冯小刚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特点。
【关键词】关键词:冯小刚,国产商业电影,美学特征,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用色与画面风格,对话和语言表达,音乐与配乐,商业元素,影响,总结1. 引言1.1 冯小刚及其作品简介冯小刚,中国著名导演、编剧、演员,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曲周县。
他以其擅长刻画中国社会百态和生动塑造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商业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作品包括《甲方乙方》、《手机》、《让子弹飞》等,大多数作品皆取得了巨大的票房和口碑成功。
他常常在作品中揭示社会现实问题,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生活中的荒诞和矛盾。
他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把控也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冯小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在国内外电影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风向标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更在审美和艺术层面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对冯小刚及其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和发展轨迹。
1.2 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冯小刚电影作品艺术风格浅析

冯小刚电影作品艺术风格浅析作者:王晓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电影体制便得到了全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电影行业在注重影片品质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商业价值。
本文将对冯小刚电影作品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分别从:冯小刚与电影的渊源、冯小刚电影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化、冯小刚电影风格转变的可实施性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关键词:冯小刚;电影风格;研究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02-02冯小刚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导演,为我国电影史所做的贡献十分突出。
然而对于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的评价,还是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
实际上从电影技术方面来看,冯小刚导演的作品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冯氏幽默似乎也成为冯小刚导演作品的重要标签,因此在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能以偏概全。
一、冯小刚与电影的渊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在电影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在抓住大众娱乐心理的同时,还反映出了人性的特点,以此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实际上,冯小刚电影之所以会具有这些特点,与其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一)成长环境。
冯小刚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与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冯小刚年幼的时候,主要是依靠目前做零工来维持生计,就是在这种生长背景下,冯小刚对平民生活产生了深厚情感。
由于冯小刚出生在北京,在他出生的年代里有许多典型的建筑与文化都对他后期的电影作品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礼堂,冯小刚年幼时,家附近就有一个礼堂,每次放学回家吃完饭,他就匆忙跑到礼堂去看电影,在他印象中,这个礼堂放映了无数的电影,可以说,礼堂为冯小刚的电影梦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他回到老礼堂,拍摄了《情殇》、《一地鸡毛》两部电视剧。
冯小刚后来在他的自传中回忆起那个礼堂,在文革时期,他亲眼目睹有人从礼堂以北党校的五层纵身一跃,深深感受到文革时候人性的绝望。
这些生活经历,对冯小刚后期的电影风格产生了重要关联,也是不可小觑的重要因素。
冯小刚电影作品分析

冯小刚电影作品分析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把影象、灯光、音效等各种表现形式综合运用,能让看电影的人跨越各种障碍产生心灵共鸣的艺术。
在这其中,影象、灯光,音效其作用只在于将所要表现的内容表现出来,它们并不能使内容的思想内涵得到升华,真正能让一部电影丝毫不剩地表达出电影本身想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决定因素,数导演当之无愧。
冯小刚就承当了这个角色。
从《没完没了》到《大腕》,从《集结号》到《手机》,从《非诚勿扰》到《不见不散》,再到《天下无贼》。
冯小刚以幽默、诙谐、甚至调侃反讽的语言表现剧中人物生活、工作、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在中国电影事业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冯氏电影”风格。
冯氏电影中精彩的人物语言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也是其特色之一。
冯氏电影中的人物以及其幽默、诙谐甚至有点夸张,或婉约含蓄,新奇灵动的话语夺得好评。
如电影《甲方乙方》中“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打死我也不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没有房子的婚姻则更不幸福。
”《手机》中“做人要厚道”,“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
”《大腕》中“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在这一系列经典台词的炮轰下,观众想不笑都难。
但除了令人发笑之外,通过角色之口,用这些最生动、最自然的话语,调侃了现实社会的现象,反映出大多数人内心的真情流露。
是观众在笑着笑着就禁不住把电影里角色的喜怒哀乐安防在自己身上进行比较,思考。
成功的影视作品,起关键就在于导演能否很娴熟的利用“煽情”和“移情”手段让观众入戏,这也决定了一部作品未来的价值大小。
冯小刚恰恰就学会了这一点,他抓住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也就抓住了成功的关键。
冯氏电影中以刻画生活中的小人物,反映市井生活为主要题材。
由于受自身对生活经历的,冯小刚平民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
冯小刚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
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叙事特点_孙文博

导演评述总第638期2015年第17期冯小刚悲剧性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叙事特点孙文博(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冯小刚的早期影片大多是喜剧风格的,他逐渐对自己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尝试了悲剧性电影。
他的悲剧性电影在艺术风格和叙事方式上都有其显著特征,电影作品以喜衬悲,悲喜交融,聚焦人性的关怀与思考,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电影叙事中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伦理观为指导,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和刻画,选材平实,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普通百姓充满了人文关怀,使冯小刚在电影转型之后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冯小刚;悲剧性电影;人文关怀一、冯小刚悲剧性电影概述冯小刚,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多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个奖项。
他最初以拍摄贺岁片广受好评,并创立了中国特色的贺岁片模式。
冯小刚的影片取材基本都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且大多是喜剧风格的,但是这些喜剧电影又不仅仅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的纯喜剧,在幽默之中又暗含了对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嘲讽,表达出老百姓的心声,因此他的电影广受观众好评。
在他的贺岁片和喜剧片取得成功之后,冯小刚对自己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尝试了悲剧性电影,仍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无论是其早期的《一声叹息》还是之后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等多部电影,都反映出冯小刚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叙事特点。
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冯氏”悲喜剧,另一类是典型悲剧。
悲喜剧是指“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型严肃戏剧”,在冯小刚的电影中多次表现出悲喜剧的特征来。
冯小刚最初是以拍喜剧而被老百姓所喜爱,但是在这些喜剧作品中虽然多处细节都暗含着幽默,但是这种幽默却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种种无奈。
比如电影《手机》,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幽默元素,加上葛优等演员的出色演绎,使观众在欣赏整部电影过程中都笑声不断。
冯小刚电影分析

冯小刚电影分析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编剧。
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
获得过第十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2011年上海电影节年度杰出贡献奖、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
冯小刚的电影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富有讽刺意味。
影片《大腕》中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充分展示了当今商品经济畸形荒诞种种,历数虚假广告三教九流无奇不有。
讽刺了人们的虚荣的心理,揭示中国文化背景中衍生出泡沫经济的长久思考,由此引发商品经济中诸多社会文化余震,使人始料不及。
二,富有京味。
《非常勿扰2》中的台词“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苍孙”可解释为“苍髯老贼”,北京话,意思就是上了岁数的爷们儿。
京味十足。
三,商业气息重。
冯小刚拍的电影是成功的,因为赚钱,因为流行,因为有人看,因为好评。
冯导的电影赚钱,因为投入少,销售额高。
销售额高是因为内容有意思,人们爱看,宣传也到位。
冯小刚十分注重市场,注重注重商业电影的社会娱乐功能,这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四,非常幽默。
冯导电影中的语言幽默诙谐是语言的艺术品。
例如,《手机》中,“不让我接,原来是有人接,车不好,人好。
”,“房间我是开了的,但是,我没有上去,思前想后,还是怕麻烦”。
《天下无贼》中,“你们简直是有组织无纪律,。
,这年头队伍不好带呀,。
”,影片《没完没了》中小芸说:“有一公鸡下了个蛋,公鸡就追着母鸡咬,你说那是为什么?”阮大伟:“你说公鸡为什么追着母鸡咬呢?”韩冬回答:“因为它下了个鸭蛋”。
幽默的语言是电影与观众交流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所以冯小刚的电影很受欢迎。
五,重点突出,卖点十足。
冯小刚电影导演

冯小刚电影导演冯小刚,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出生于1958年,他的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真实的生活描绘而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本文将从冯小刚的电影风格、代表作品以及其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等方面来探讨冯小刚电影导演的艺术之道。
一、冯小刚的电影风格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闻名于世。
他善于用幽默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通过内涵丰富的对白以及夸张生动的表演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小人物、小细节为切入点,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思考。
冯小刚的电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善于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
二、冯小刚的代表作品1.《非诚勿扰》《非诚勿扰》是冯小刚导演的一部爱情喜剧片,于2008年上映。
电影以相亲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一对并不相爱的男女最终走到了一起的故事,反映了婚恋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和人们追求真爱的渴望。
该片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2.《手机》《手机》是冯小刚执导于2003年的一部喜剧片,该片通过讲述一位成功商人因为手机中的短信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笑料和误会,揭示了人们对权力和虚荣的追逐,以及现代社会中信息交流的变革。
电影以幽默且嘲讽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引起了观众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思。
三、冯小刚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冯小刚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成功的作品,还在于他对电影市场的开拓和推动。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冯小刚的电影以中国人的生活为主题,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从而打破了国外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
此外,冯小刚还积极推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商业发展。
他努力拍摄有商业价值的电影作品,并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来吸引观众。
他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他导演树立了榜样。
总结: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通过其独特的电影风格、优秀的作品以及对电影市场的开拓和推动,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摘要: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
1997年他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
本文试图归纳出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Analy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 引言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但小刚导演作为一名非科班导演,1997年创作的《甲方乙方》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且多部作品都获得当年票房市场的冠军,也为奄奄一息的中国本土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论是他独特的“氏贺岁片”,还是艺术电影《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有不俗的表现。
他能在商业片和艺术片都获得票房市场的成功,这是能引人深思的。
他的电影艺术特色有哪些?在商业和艺术间的如鱼得水能够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小人物简单欲求的平民化表达从1997 年开始,氏贺岁片高扬“贺岁喜剧”的旗帜,针对最佳放映档期,演绎社会关注的情感问题,小刚开拓了本土娱乐电影的制作策略。
他连续拍摄了三部贺岁喜剧片,分别是《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这几部作品自始至终突显着颜色分明的艺术格调以及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贺岁喜剧片也就成为了他电影创作的最主要类型之一。
小刚导演的三部贺岁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大众文化思想。
他的贺岁片的活力来自一种与大众保持美妙的和谐一致的运作方式。
在主题选择上,选择以变化着的大众的观念和审美趣味为创作的轴心,在平民化、草根化中推动故事发展,拒绝表达人生哲理、拒绝涉及政治话题、拒绝宏大及富有深度的叙事,完全按照社会中下阶层市民的原则,即使会遭受专业影评家对于影片通俗、低俗、难登大雅之堂的批评和指责,仍然选择符合普通市民的平日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故事架构。
在总的倾向上,追求明白晓畅的电影风格以及透明的电影表达。
不像中国某些传统电影因为追求探索性、实验性和个人经验表达,往往追求运用晦涩的,甚至难以理解的电影语言,他在创作思想上绝对追求与大众的交流性。
在他的贺岁作品外在的体现上,既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吸引普通观众的叙事,还有根据草根喜剧的规律从悲欢离合的戏剧冲突律出发,更有在符合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下,体现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具有京味儿的一种特殊的地方幽默风格和娱乐态度。
在影片的涵上,充分体现了大众的“深层集体心理”和大众文化中的接受心理。
《甲方乙方》中,四个年轻人远(优饰),周北雁(蓓饰),钱康(小刚饰),梁子(何冰饰)是一群自由职业者,这四个人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小人物。
这四个人灵机一动,创办了一家有“好梦一日游”业务的小公司,业务主要是帮助普通人能过上梦想中的一天。
慢慢的各种人奇葩古怪的梦想纷纷而来,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的愿望。
所以,有钱人想要体验贫穷,名人想经历平凡的生活,小市民想当巴顿将军,胆小如鼠、口无遮拦的厨子想要变成宁死不屈的硬汉,在无厘头的搞笑中,四个普通人繁忙的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认真付出,在点滴中完成着事业,日子过得忙碌但欢乐。
《没完没了》中,冬(优饰)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天生憨厚朴实,把出租车经常承包给旅行社老板阮大伟(傅彪饰)做生意。
然而阮大伟却是个喜欢长期拖欠冬出租费的黑心奸商。
冬的姐姐遇到了意外,突然变成了植物人躺在医院,需要一大笔费用去治疗。
穷途末路的冬最终决定绑架阮大伟的女友小芸(吴倩莲饰),胁迫他归还拖欠的出租费。
小芸十分讨厌这儿原本看起来恶俗的绑架者,但是当她听阮大伟说,就算冬撕票也不会给钱的时候,她的心情瞬间跌至谷底。
冬为了要回欠款,小芸为了报复阮大伟,两个人决定一起扮演一部大戏来调戏和捉弄阮大伟。
阮大伟得知真相后怒火中烧,发誓绝对不会放过冬。
朴实憨厚的冬被吓着了。
然而当小芸知道了冬只为救姐姐时,慢慢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外表其貌不扬的普通人。
该片在欠债和催债中描述了一系列极具戏剧化的故事,从影片的深层次涵分析,这明显是一个接地气的大众化故事。
《不见不散》中,完全印证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元(优饰)和清(徐帆饰)他们在美国第一次相遇,那个时候,清刚刚来到美国,替一个朋友看守屋子,然后就遇上了负责接待中国剧组的元。
几次来往后,二个人对彼此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元送给了清一回国的机票,想劝她回国,说在国的前途会比在美国好。
清却还是留在了美国工作,大概一年之后清恰巧和元的汽车撞上了。
后来由于巧合,元让清到他的旅行社工作,怎想到旅行社办理的是非法偷渡移民的不法行为,清也因此惹了一身麻烦,在怒火中烧的情况下要元以后再也不要联系自己。
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他们又一次的偶遇,在一起开办了一个中文辅导班。
这两个人就这样神奇的一次次反反复复的分分合合。
这部电影包含了方方面面的诙谐、各种幽默、各种荒诞及各种插科打诨,将真实、正义都融入进了一部影片中。
无论是影片智慧含量还是题材的新颖性、台词的机智性,还是声画的质量等各方面,在当时的中国均属上乘。
他用一种插科打诨的方式并解构了富有涵的美学深度,坚持了简单化叙事。
在描绘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时,小刚的贺岁电影和其他通俗电影相比并包含过多的哲学话题或直接批判社会的某个阴暗面,而是强调在简单故事中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
小刚的贺岁电影实际上是商业原则和美学原则相结合的产物。
他的电影不再注重宏大的人文理想,也避开了主旋律电影的政治说教,自始至终为观众创造快乐。
在这三部贺岁片电影中,他一直坚持用简单的故事去体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并给观众带去了许多欢乐。
二、理性的回归: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社会反思1997年起,氏贺岁片就已经引领了地贺岁片的风潮。
然而,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主流电影市场上销声匿迹,逐渐处在了被孤立的地位。
有些人竟然悲观的预测,现实主义电影已经逐渐退出主流历史舞台,不断地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且不论现代性的标识究竟为何,但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全体“沉默”也成为了不可争辩的现实。
影片《震》、《温顾一九四二》的成功上映,也为这场激烈的争论投下了重要的筹码,这两部作品充分证明了现实主义电影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拥有顽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也改变着现实主义电影的传统保守理念,将中国之前的现实主义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层面上进行着提升和转变。
可以说,这两部影片的出现,是小刚对电影艺术性的回归,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一)叙事特色:深度与温度相得益彰真实、合理原本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特色,丧失了真实、合理也就完全违背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规律。
然而在影片制作时,许多现实主义类型的电影,使用的讲述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各种手法,但是往往会受到观赏者的怀疑与不解。
这种质疑与不解就牵扯到了电影的合理性架构上了。
电影的合理性首先应该以现实的逼真和心的逼真为基础,这些特点才是电影的根本出发点。
尊重观众,是电影的真正本源,也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根本特性之一。
《温故一九四二》的故事处于我国的饥荒背景下,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明显可以看到,影片的故事主要集中到了一个具体的家庭,主要讲述这个家庭的点点滴滴。
选择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影片的描述角度就显得异常考究,是选择集体式的全面概述还是个人式的小角度描述,这是有天壤之别的。
《温故一九四二》采用的是小角度的刻画,这也使得这部作品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核异常闪光,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也就深深打动了观众。
(二)叙事语言:细节与冲突相辅相成细节是能够捕捉到角色人物最为细腻的一方面,使电影中的角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叙述者,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
而冲突是最具影视力的,无论是人物的自身冲突还是人物之间的冲突,都是影片的语言此起彼伏。
不同于宏大主题描述的《震》,在立足于个人化的描述上,使得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得到了某种拓宽。
个性化体验的细节描写,表达着个人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市场会超出常人的一般理解程度,与常识往往是不同的。
注重个性化的表现,在这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每个人体验的不同性,也就构成了现实生活的冲突。
理解不同性质的个人体验能够无限的贴近尊重差异性的个人经验,在差异性的个人体验中逐渐选择,才能真正区分出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概念。
《震》的最后一幕:伴随着心经的声音中,的地震纪念碑在白云的映衬下,一位在过去全家丧生的人十分平静的看了看石碑上的字,说出了以后还来看你们,之后就骑车远去了。
这所有的一切天崩地裂、夷为平地的悲剧,最终得到了一种温暖的方式缅怀——他终于能够活在正常的生活中,平静地生活,伤痕有了慰藉,这才是普通人的人性光辉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