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美学

美学原理部分考点一、美学研究的对象:在西方美学史和中国美学史上上,美学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艺术;(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6)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其实,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学科性质可以归纳为四点:(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的学科发展是不利的;(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提出得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能离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
对于柳宗元的命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
同意外物在不同的人面前显示为不同得气象,生成不同得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马祖道一提出得命题: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张璪提出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愿。
“心”是照亮美的光源。
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
所以,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又说:中国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摘要】美学是一个涉及哲学、艺术和审美教育的领域,探讨着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在哲学美学中,美学被视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解释,探讨着美的本质和价值。
艺术美学则着重于艺术作品与美的关系,研究着美的表达和呈现方式。
审美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美学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反映出美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美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展现着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美学的思考与学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美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美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美学是一个广阔而深刻的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美学、起源、研究对象、哲学美学、艺术美学、审美教育、社会文化、当代发展、人类意义、地位、思考、学习。
1. 引言1.1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及美的规律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条件、美的表现形式等问题。
美学贯穿于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艺术、文学、建筑、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形式息息相关。
美学不仅涉及对美的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的研究。
美学通过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认知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美学的研究和探讨,也为人类提供了更深刻的对美的理解和欣赏的途径。
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美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意义,提升个体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
1.2 美学的起源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探讨开始,美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对于美的本质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念,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具体存在的物质形式。
随着古希腊文化的传播和演变,美学的研究逐渐传入罗马和其他欧洲国家,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学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美学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围绕着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与追求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
那么,美学究竟是什么?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一一介绍。
一、美学是什么?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通过对于美的本质、属性、规律以及其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影响等进行系统化、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美学既包括了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也包括了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
美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美学哲学、审美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二、美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1. 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内涵美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美的存在,也能够增强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洞察。
通过美学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深层次内涵。
2. 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美学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它也能够让我们更容易感知和领悟美的存在,提升我们对于美的敏感度和感知力。
3. 促进了我们的心灵升华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了对于人的心灵状态的探讨,如通过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意境等来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美学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和发现内在的美,从而促进我们的心智升华。
4. 推动了我们的文化进步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文化或社会的发展水平,它与文化、艺术深度相关,所以美学能够推动我们的文化进步,并有利于我们塑造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传统。
综上所述,美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人类文化、艺术、心灵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对于自我的发现和升华。
同时,美学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世界上的美,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
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一、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这门学科的名称是Astetik,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6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说在鲍姆嘉通之前没有美学,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嘉通开始的,事实上,无论是西方美学还是中国美学思想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学科的名称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应该加以区分。
很多学者都认为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这些人就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是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而中国美学思想也要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孔子美学。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研究对象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美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就是“美”的规律,“美”的本质;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艺术;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6,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在以上六种看法中,前面五种看法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把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美,它的前提是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看法,并不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美用王国维的讲法,是“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的审美意象”,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所以把美的研究对象设定为美,在理论上并不妥当。
把美学研究对象设定为艺术,我这里说的艺术是宽泛的艺术,包括文学也在里头,一方面太窄,一方面又太宽,这个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是审美活动,但是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审美活动领域除了艺术美,还有自然美,社会美,现在很多科学家认为还有科学美和技术美等等,过去一般认为艺术美的领域最大,现在看起来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领域也很大。
如果说艺术美无所不在,那么自然美和社会美也是无所不在,所以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艺术太窄了,另一方面艺术包含着许多层面,除了审美的层面,审美的层面我们认为是艺术的本体的层面,还有知识的层面,物质载体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技术的层面等等,而美学只限于研究它的审美的层面,所以如果把美学对象设定为艺术又太宽,又失之过宽。
美学

一.解释美学: 1.研究对象:(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认识感性认识的完善。
(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学的艺术,她强调艺术美。
(3)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显示的美学关系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
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丑的如此精美’的原因。
(丑的美学意义或审美价值)“丑得如此精美”是法国著名雕像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尔说得,他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欧米哀尔)后发出了如此的赞叹。
欧米哀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妓女,以至于诗人维龙歌颂她,称之为‘美丽的欧米哀尔’,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
生活中的美,在罗丹的手中却又“丑的如此精美”,变成了艺术中的美,几个转折,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曲折的关系。
1)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是艺术美的对应面,其外在组织形式零乱,违背自身发展规律,使人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
美学

一、名词解释。
1.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
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4.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这种观点认识,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5.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7.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资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主要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8.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
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美学,即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学科六大核心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美、审美、美育)之一,但是美学的定义,却并不象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新闻学等那么明确,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同学们可以在下面所提供的概念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a、美学即是在审美关系中,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等的学科。
b、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简洁的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c、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
(杨辛《美学原理新编》)d、美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面的积极的有助于人性的提升。
即通过审美活动,研究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获得更多的有助于人性提升的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
他在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首次使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认为美学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鲍姆加通也通常被尊为美学之父。
“美是生活”是俄国19世纪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什么是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年就是美的”。
“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或者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
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人化自然即人类劳动实践的文明成果。
美学

美学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的概念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因为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
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
在此条件下,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
美学(感性)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
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
即使尖锐的逻辑学也能同时成为很高的审美价值。
词语来源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或者“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的美学意义:①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美是以人间丑为反衬的。
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
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一方面,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有另一事的亵渎,另一方面,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③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④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a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物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40、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①感性直观性②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③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④自由无限性⑤非理性的显性表征1)直观性。
在汉语中通常被看做感性认识的同义词,《辞海》的注释是:“即感性认识,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
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必须由生动的直观进行到抽象的思维。
”在西方思想中,直观还有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含义,指的是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2)非功利性。
a、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b、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c、审美经验虽然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
d、超越性。
在日常用语中,“超越”一词指的是“自我提高”、“自我进步”的意思,也即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思想境界。
在哲学研究中,该词最初起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提出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划分,前者是纸世俗的人生和现实世界,后者是纸神的世界或者天国。
在经院哲学家看来,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超越,因为彼岸世界是超验的。
“超验的”一词源自拉丁文trans(超越)和scandere(攀登、上升)字面意思是胜过、超越,或者说是与某种界限分离,在哲学上指的是超越了某种决定性界限而存在的东西。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既包含了该词的日常用语,又涵盖了哲学用法。
这是应为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实践活动,其作用在于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在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方面超越自己14.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答: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他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向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
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其次,意境是意向的升华,他是主题心灵突破了意象的遇险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是至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
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等。
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
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的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2、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宗白华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它最早由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2)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18、审美想象与情感的关系: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美育的功能。
怡情养性,(美育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里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
)化性起伪。
(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审美感化的追求,从上古的巫术礼仪时代就开始了。
起初,人们将诗,歌,舞一体的乐观视为一种巫术,认为它可以和天地,成万物,输河道)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辩证的哲理智慧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 我 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鲍姆加登通过为美学命名和定义,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取得与逻辑学相互区别和并列的地位,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
他克服理性主义局限,肯定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科学的价值,认为美的认识是“类似理性的思维”,能够达到“审美的真”,表现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调和的倾向;同时又突破新古典主义束缚,强调诗的感性化和个性化特征,充分肯定想象、情感对于诗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新变。
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意义鲍姆加登(在美学史上的最主要贡献,就是通过为美学命名和定义,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使其在哲学中获得了和逻辑学相互分立和并列的地位。
1735年,年仅21岁的鲍姆加登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第一次提出用“Aesthetica”(意为“感性学”)这个名称来区分一种特殊的科学。
他写道:“希腊的哲学家和教会的神学者曾经慎重地区别感性事物(aiбθηrá)与理性事物(voηrá)。
显而易见,他们并不把理性事物同感性事物等量齐观,因为他们以这名称尊重远离感觉(从而,远离形象)的事物。
所以,理性事物应该凭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认识,而感性事物[应该凭低级认识能力去认识]则属于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Aesthetica)。
”鲍姆加登认为认识理性事物的高级认识能力和认识感性事物的低级认识能力应分别由两门科学来研究,前者属于逻辑学,后者属于感性学———美学。
对于年轻时这一发现,鲍姆加登显然非常重视,并坚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1750年,他的一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出版,书名就是“美学”。
这也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的正式诞生。
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鲍姆加登第一次为美学下了一个定义,并明确提出美学应是一门独立科学审美过程的理解A 情融于礼 b 呈现出仍是单纯的形象思维c 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9.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
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以具体作品为例)。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