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喻美学功能
浅谈比喻创新与美感效应

/I语文教学与&'•上半月刊2020年04月155浅谈比喻创新与美感效应◎杜润章杜"章,%川'温江中学高中部教/。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传递思想、交流情感具有多功能高效应的美学价值。
要使比喻保持特有的语言功能与美感效应,就须实现比喻创新。
所以作家秦牧在《比喻之花》中说:“比喻和所有文艺创作一样,也贵在有创造性。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得更形象:“第一个用花比人的是,用花比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的是蠢才。
”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比喻,创造出比喻的美感效应。
一、变形喻体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的清香:““,清,仿的。
”作,清的想象5喻是形的“像”,在清,中的5作者的幽情中,形一情,以美5作家王在《》中“在,一5是朦样又象情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象微风拂过琴弦,象落花飘零在水5”无形水声音,变形种种验(有形物象):光、情语、琴弦、飘零水上的落花5用这些变了形的喻去描绘一、、低低、轻轻的大海形象,形成了一个奇丽境,既达出作热爱生优美情感,又给妙美感5可见些喻不直接来自事物本身,而是运用与物象神韵相通的“变了形”j形象”来作独特感受,情寄其中,形成优美意境,给以美感,实现了比喻创新5二、扩展喻体作家莫言新《欢乐》:“密集群庄稼,徒然唤起你失群孤雁一般凄凉。
你有气无力的飞行中发出绝望的瞭唳,你知道一切都完了、晚了,绿象扎根电焊火花刺激得你头脑灰白,口腔苦涩清冷的味道。
于是你,你象一样,用力咀嚼的牙齿,下巴骨罗嗦连抖,发出5”作用具象,形一完象,情感:欢乐,得是“完”“晚”苦苦,是5中物孤独感、失落感与苦感是通一喻达给,使得美感5生《》中有样i “,清水,中、中、,自而是清,,是水。
在水,包的是,黄草山,花灰5”一喻“水”喻体““花小灰”,巧156I撷"!妙勾勒出济南冬天的景色:天空晴朗,山水秀美,色调淡雅。
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描写把主观情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物象,物象中寄寓着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如何增添文章的审美效果

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如何增添文章的审美效果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其中,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在增添文章的审美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意象和比喻对于文章的审美效果的具体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意象的审美功能意象是指通过具象化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来呈现作品中的形象。
在古诗词中,意象通过丰富生动的描写,使作品更具传神和感染力,从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首先,意象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达。
古诗词中的意象常常通过独特的描述方式展示出丰富多样的形象,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的“红豆”,给人以鲜艳欣欣的感觉。
这些意象通过形象化的呈现,使诗词更具丰富性和张力,使读者陶醉其中。
其次,意象丰满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通过将意象融入作品中,古诗词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月亮和霜花的景象,将作者内心的寂寞与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以深情的共鸣。
最后,意象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描写。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经过有规律的安排和精心组织,使作品更具审美感受。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描绘寒冷的夜晚和孤寂的行军队伍,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瑰丽的画面。
二、比喻的审美功效比喻是一种以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来进行的修辞手法,用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古诗词中,比喻通过形象生动的比拟,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而增添了文章的审美效果。
首先,比喻丰富了作品的形象表达。
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拟,诗人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形象表达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旧时月色帐疏影,空阶满月寒如雪”,通过将月色与帐疏的关系进行比拟,使形象更加丰满而富有张力。
其次,比喻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效果。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可以将复杂而抽象的情感表达转化为形象化的表述,更易于给读者产生共鸣。
修辞手法解析比喻的艺术之美

修辞手法解析比喻的艺术之美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最重要、最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
它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某个观点、情感或者意义。
比喻的艺术之美在于它能够为读者带来视觉、感官和情感上的丰富体验,使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析比喻的艺术之美。
一、比喻的定义和作用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之处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喻通过将陌生、抽象或者复杂的事物与读者熟悉或者具体的事物进行联系,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喻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直观、立体的感觉。
二、比喻的种类和例子比喻可以分为拟人比喻、象征比喻和类比比喻三种形式。
1. 拟人比喻:通过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月儿弯弯如彩弦,挂在天空如一弯新月。
”这里通过将月亮比喻为一条弯曲的彩弦和一弯新月,使得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月亮的柔美和动人之处。
2. 象征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具有共同或相关含义的符号进行比较,以达到象征代替的目的。
例如:“他是一只孤独的狼。
”这里通过将一个人比喻为孤独的狼,传达了他独立、坚强、孤傲的性格特点。
3. 类比比喻:通过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进行详细的比较和类比,以便更好地说明和阐释。
例如:“你的眼睛明亮如星,笑容如烈日照耀。
”这里将眼睛的明亮和笑容的灿烂进行了类比,使得读者对于这种明亮的感觉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三、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戏剧,比喻都是作家们构建形象、描绘场景、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
1. 在诗歌中,比喻常常被用来营造美丽的意境和情感的共鸣。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将秋水比喻为与天空一样的颜色,以表达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敬仰和赞美。
2. 在小说中,比喻可以通过对事物进行详细的描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节和人物的特点。
修辞手法的美学效果

修辞手法的美学效果修辞手法是一种在文学创作和修辞表达中常用的艺术手段,它通过借助于表达技巧和语言的韵律美,来丰富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它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针对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探讨其在美学上所产生的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明确的对比使读者加深对事物本质理解的修辞手法。
它常用于创造形象,增加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张力。
比如,“她的眼睛如同明亮的星光,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句比喻使人联想到明亮而温暖的感觉,增添了文字的色彩和生动感。
二、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虚构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强调其特点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放大形象的特征,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他的笑声响彻整个大街”,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组织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结构和内容,来强调其中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有效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比如,“他的话,永远如同泉水般清澈、如同春风般温暖、如同夏日里的雨水般清凉”,通过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整个描述更加生动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反向论证来增强修辞效果的手法。
它能够适时地制造悬念,增强作品内涵的深度和逻辑性。
比如,“你觉得生活容易吗?难道人人都能轻松面对各种挑战吗?”这种反问的修辞手法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能够更好地赋予作品以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如,“树叶们伸展开来,迎着微风轻轻摇曳”,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产生了对树叶们的亲近和熟悉感。
综上所述,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和修辞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和拟人等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获得更加丰富的美学体验。
比喻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效果

比喻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效果
引言: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运用类比来表达某种概念或观点。
除了在日常语言中广泛应用外,比喻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扮演着
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比喻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效果。
主体:
比喻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可以通过隐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赋
予文字以丰富的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
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或感觉
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
比喻的美学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更具生动性、感
染力和艺术性,从而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比喻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
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深度。
当读者通过比喻所表达的形象和情感来
体验作品时,他们会与作品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比喻能够打破语
言的限制,超越直观的感知,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从
而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此外,比喻还能够扩展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将物理现象、
自然景象或人类行为等与作品中所表达的概念相比较,比喻能够启
示读者对于作品主题的更深层次理解。
比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
语言的局限性,使作品更具广义,充满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阐释。
结论: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它不仅赋予文字以丰富的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提升作品
的审美价值,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比喻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效果使得它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作品带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论比喻的美学指向

时代文学2008年第7期时代文学hidaiwenxue论比喻的美学指向□段振良魏启君比喻,在梵文中称为“阿波陀那”,即以已知发显未知之意。
比喻是所有辞格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口语交际中随处可见,书面语也使用频繁,甚至连相对枯燥的佛经中也大量运用比喻。
审视人类青睐比喻的原因,至少应肯定比喻的美学指向是原动力之一。
“指向”的“指”在本处为指称、表示之意,“指向”在本文中的意思就是旨趣、趋向,是一种发展态势。
符号美学家卡西尔曾在《语言与神话》中论述道:“……还有这样一个心智的国度:其中语词不仅保存下了它的原初创造力,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这一能力;在这一国度中,语词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经历着既是感觉的又是精神的再生……”正是比喻的内在美质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契合人们的审美旨趣,才使比喻在修辞的大观园中风华尽显。
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
”其美学指向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神蕴美比喻是人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事物之所以能互相凸现,缘于事物相似点的存在,才会实现异质间的审美认同,进而实现神蕴美。
神蕴美的作用原理,可以有以下三种实现途径。
1.1面与面的相似。
异质间的不同事物在总体感觉上(面上)存在相似性,引发人们的审美追求。
如:(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文王上》)例(1)以千万树怒放的洁白梨花喻大雪飘飞时枯枝上挂满雪花的景象,例(2)以缘木求鱼必无所获喻齐宣王奉行武力必然实现不了王道或仁政,在整体感觉上存在相似。
从而较自然地借助比喻的桥梁达到由此及彼的审美境界。
1.2点与点的相似。
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其非本质属性是有可能存在相似之处的。
修辞手法的美学效果

修辞手法的美学效果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段,通过巧妙的运用,可以达到多种美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美学效果的介绍:
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揭示事物本质和丰富表达的效果。
比喻可以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动性,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
拟人
拟人是将非人物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使其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化。
拟人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共鸣。
排比
排比是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语法结构,使作品的表达更加有力和有魅力。
排比可以增加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对仗
对仗是将句子、段落或诗歌的内容进行呼应和平衡,使作品更具对称美和和谐感。
对仗可以使作品更有层次和节奏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比较
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或对立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和差异。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事物,并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体验。
夸张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过分放大或缩小的形式,以强调事物的特点和效果。
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具戏剧性和幽默感,激发读者情感的共鸣和欢笑。
反讽
反讽是通过使用与事物相反的语言表达来达到讽刺和批评的效果。
反讽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思考性和批评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以上所述的修辞手法只是冰山一角,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美学效果,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
在写作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以达到想要表达的美学效果。
比喻修辞的审美性

比喻修辞的审美性比喻修辞格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
构成比喻修辞格的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美学》),以喻体的形象特征来加强本体形象的“可感性”;在喻体激发情感活跃、愉悦的过程中,体现比喻修辞的审美性。
比喻修辞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着极大的“随意性”。
在描述的对象——本体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不同属性的、单一的或群体的喻体。
本、喻体之间本质不同,但只要有某点相似之处就可以了。
这为人们使用比喻修辞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根据不同表达需要,从不同审美角度和审美趣味出发,选择喻体,构建既表达明确又具有审美性的比喻句。
1.感官调动,突出情感美审美的首先是动情的,审美感受首先是一种情感体验。
跨感官的比喻句,容易激发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主体思想活跃,情感亢奋,在特定的语言信号刺激下,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和审美满足。
如《听潮》里写大海的声音。
首先把大海比作诗人这一浪漫形象,然后很自然地把海浪的摇荡比作吟诗。
在这一形象的基础上,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写出海浪的“沉吟”。
这声音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从视觉上给人以温柔亲切感。
这声音像“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分别从听觉和味觉上感知潮声的细微和甜美。
这声音又像“微风拂过琴弦”,则从听觉上感触潮声的美妙。
这声音还像“落花飘零在水上”,又从视觉上写海潮的轻微。
作者抓住大海静夜下落潮的情态特点,给大海的宁静美增添了神秘和欢愉的色彩,将属于不同感官范围的事物大胆比附,让人充分体验此时此刻大海的无限温柔、亲切和优美,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满足。
类似的例子再如:①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比喻的美学功能
比喻是今天最常用的修辞方式,而且在原始语言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说话技巧,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喻的运用要求讲究一定的心境和语境。
它在口头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和其他运用语体中都占一席之地,具有适应性和表现力,充分显示了比喻词格运用的美学效果。
什么叫比喻呢?《说文解宇》说“比、密也”,密为对客观世界的深入,凡是能新发现一个比喻,认识必然就深入一层,所以比喻贵在创新。
然而当代语言学家骆小所先生也给比喻下了宽泛的界定: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同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比喻也叫譬喻。
但是,比喻的运用简便灵活,容易掌握,以联想为基础。
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式,它本身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与比喻密切相关的是类似联想。
联想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能力。
很多文学家看到自然界中的梅花不畏严寒,在冬天里绽放,从而想到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进一步想到在残酷环境中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的人,表现了梅花与人的相似之处,不屈不挠。
比喻是用具体而又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性的事物,用简单易懂的道理去阐明复杂而难解的问题,使说明的事物更具美的内涵。
现就比喻运用的广泛性谈谈比喻的美学功能。
一、比喻的新颖性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用花比美的人是天才,第二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
”我们理解这话,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从内容上来理解,王尔德告诉人们,不要重复用一个对象来作比喻;另一层是从形式上来理解,王尔德告诉人们,不要重复使用一种类型的比喻。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发展,人们对使用比喻有更高的要求,说明在运用比喻的过程中要有独创性和多样性。
如果借用别人创造的比喻,就好像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一样是一点味道都没有的,并且不能给自己增加营养。
例(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朱自清)
例(2)最妙的是下着小雪呀。
看罢,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
(《济南的冬天》老舍)例(3)她(虎妞)脸红起来,黑红,加上半残的粉与青亮的灯光,好像一块煮老的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
(《骆驼样子》老舍)
例(1)、(2)、(3)表现了作家创作的个人风格,这三个比喻具有新颖性。
例(1)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
一个“裙”字写出了叶子的柔美和和谐。
因而美学家莱布尼茨说“美是预定和谐”,这样的比喻非常巧妙,有独创性;例(2)用矮松顶白花和日本的看护妇顶白帽有相似之处,从而形成恰当的比喻,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象丰富、仔细的洞察能力;例(3)用猪肝比喻脸,黑红黑红同样体现作者妙笔生花,恰到好处。
二、比喻具有情感性
任何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运用的比喻,含有浓厚的情感。
其深刻的思想含义不言而喻,跃然纸上。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中包含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景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说的是松柏,抒发的是自己情感,赞美松柏的耐寒,就是歌颂具有坚忍不拔性格的人。
例(4)她往旁边闪了一下——我害怕的正是这个动作,屁股一扭好像一条鬣狗——然后转过身来。
《陌生人肖像》
“鬣狗”是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狗,头比狗的头短而圆,额部宽,尾巴短,前腿长后腿短,十分贪婪。
这个比喻写出了老女人的吝啬和贪婪让人感到害怕,让人厌恶。
例(5)好笑多,好笑多,好笑老牛滚下坡,好笑老牛淹死掉拿把钢刀慢慢剥。
(民歌《刘三姐》)
这句比喻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
老牛本来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而在这儿却用成了贬义,用老牛宋比喻莫老爷,表现了人民对莫老爷的深恶痛绝,带有强烈的情感性。
三、比喻的愉悦性
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认为:“美的因素是适宜。
”因适宜而感到快乐,从而得到满足,因此美的事物能引起人的快感,在人们的心境中产生审美愉悦。
文学作品通过比喻刻画人物,描绘形象,展示人物的性格,使读者在欣赏中得到愉悦。
作者秦牧曾深有体会地说:“大概一个作家,如果连几个精彩的譬喻都写不出来的话,要
有好作品就很困难了。
因为他既无法运用语言艺术来状物传说,又哪有能耐去描绘什么细致生动的生活长卷呢?”这说明了比喻修辞格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喻用得适当,读者在欣赏中会情不自禁产生愉悦,令欣赏者回味无穷。
例(6)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朱自清)
“花”像明珠、星星、美人。
这三个喻体都是很美丽的,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明珠让人想起珍贵,星星让人想到深邃的夜空,美人让人想起浪漫和温馨。
这一切美好的比喻,适合人们的心境,能让人向往和崇敬,产生愉悦。
例(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把春天比喻成娃娃,使人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