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电影中的_暴力_美学与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在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中西方的暴力美学电影,在其表现方式和叙事结构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在表现暴力的方式上存在着异态。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以暴力为创作的主题之一,但其表现形式和手法却有所不同。

在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常常采用露骨、直接的方式来展示暴力的力量。

美国导演昆汀·塔伦提诺的作品《低俗小说》中,色彩鲜艳的暴力场面和血腥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而在中国暴力美学电影中,暴力更多地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进行表达。

导演刁亦男的电影《白日焰火》中,通过暴力场景的设定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了暴力行为的丑陋和荒诞。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同源。

无论是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善于通过暴力场景和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既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又能够通过暴力的张力和冲突来突出主题和人物的特点。

在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经典的黑帮电影《教父》通过暴力场景和悬疑的叙事结构,展现了黑帮家族的残酷和冷酷。

而在中国暴力美学电影中,电影《刺杀》通过暴力场面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刺杀行动的严酷和残忍。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在主题上存在着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无论是从社会现象还是人性深层次来分析,都能够揭示出一些共通的主题。

无论是西方的暴力美学电影还是中国的暴力美学电影,都能够探讨人性的黑暗和良知的冲突。

在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中,导演乔治·米勒通过暴力的表现和人物的内心矛盾,最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而在中国电影《无人区》中,导演黄建新通过暴力的呈现和人物的心理冲突,揭示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

物哀与暴力:北野武电影的美学风格

物哀与暴力:北野武电影的美学风格

物哀与暴力:北野武电影的美学风格北野武是日本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风格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和物哀情感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暴力与悲情经常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本文将探讨北野武电影中的物哀与暴力美学,并分析其在影片中的表现和意义。

1. 物哀与暴力的交织北野武的电影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他经常以暴力的方式展现出人类内在的悲情和绝望。

在他的作品中,暴力并不仅仅是为了煽情或刺激观众,而是一种表达对人类情感和生存状态的观察和呈现。

暴力和物哀常常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在人物的表现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中,都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电影《疤面煞星》中,北野武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将暴力和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主角小林和太一是两个有着血海深仇的黑帮成员,他们之间的对抗令人触目惊心。

在观众看来,小林和太一并不只是冷酷无情的杀手,他们背后的悲情和绝望也通过暴力的方式得到了表现。

北野武在电影中通过角色的对话和行为,深刻地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种悲情与暴力的交织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2. 暴力美学的表现北野武的电影中,暴力并不是简单的血腥和杀戮,而是一种审美的表达和创作方式。

他善于运用摄影、音乐和剪辑等技术手段,将暴力呈现得鲜活而有力,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在他的电影中,暴力被赋予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让观众在恐惧和震撼的同时也产生了审美的享受和思考。

在电影《无间道》中,北野武通过快速剪辑和动感的镜头语言,将暴力场面表现得生动而震撼。

在激烈的枪战和格斗场面中,他善于运用镜头的运动和切换,将暴力的力量呈现得极具张力和美感。

他还善于运用光影和色彩等视觉元素,营造出一种悬疑和紧张的氛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暴力的残酷,也产生了一种审美的享受和思考。

3. 暴力与悲情的共鸣在电影《杀人回忆》中,北野武通过对暴力的呈现和悲情的深度挖掘,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金基德电影中的女性主义:从《圣殇》谈起

金基德电影中的女性主义:从《圣殇》谈起

摘要金基德是当代亚洲影坛颇具争议性的韩国电影导演之一,风格鲜明的影像语言常常饱受两极化的口碑争议:在题材上的大胆尝试使其经常遭遇韩国本土媒体和民众的排斥,与各大电影节评委对金基德作品的认可形成很大落差。

其执导的众多影片大多涉及社会边缘的女性题材,通过角色的失语性表演展示极端的性和暴力、死亡与宗教隐喻,在救赎与关怀的主题下提供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视角的电影文本。

本文从《圣殇》切入分析金基德的代表性影片,阐述其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美学。

关键词:金基德;女性主义;《圣殇》;电影美学金基德电影中的女性主义:从《圣殇》谈起Feminist in Kim Ki-Duk's Film—Based on theControversial Film Pieta作为当代亚洲影坛颇具争议性的韩国电影导演之一,暴力和压抑充斥着金基德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从其执导的多部作品中发现这些影子:影片冰冷的灰色调性正如他工厂生涯接触的冰冷机器,从小父亲的暴力和母亲的忍受带给他执拗的性别书写,其抑郁的性格使得影片中的角色常常“失语”,参军和绘画经历让其偏爱性与暴力的极端展示,从而制造出“视觉快感”。

金基德的影片中还遍布着死亡与宗教的隐喻,呈现着对生活的审视和对人类本性的反思。

女性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

她们被符号化,成为一种欲望,或充满情欲,或向往爱情,或企图报复。

她们是剧情的关键,也是矛盾的核心。

影片中也不乏男性对女性的侮辱、女性的地位低下、女性变成男性所操控的工具等情节。

金基德作为男性导演,又处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对影片中女性形象的设定,到底是一种关怀还是一种反女性主义?金基德自编自导的影片《圣殇》,在2012年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算是其创作生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通过这部鲜明的金氏风格影片来切入,我们有了打开金基德电影女性主义美学的钥匙。

一、金基德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利用女性进行主体叙事以及实现影片的意义超越,是金基德电影的一个显著特征。

影视作品鉴赏笔记摘抄(3篇)

影视作品鉴赏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1. 影片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说的电影,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冤枉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杜弗雷恩,在监狱中凭借智慧和勇气,最终逃脱困境的故事。

2. 鉴赏要点(1)主题思想:影片通过安迪的经历,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倡导了自由、正义、友爱的价值观。

(2)人物塑造:安迪和瑞德是影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安迪智慧、勇敢、善良,瑞德则是个狡猾、机智、重情重义的人。

两人之间的友谊,为影片增色不少。

(3)导演手法: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对比等手法,使影片更具艺术感染力。

(4)音乐运用:影片中的音乐以古典音乐为主,旋律优美、动听,为影片增色不少。

3. 鉴赏心得《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影片,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困境中,人们依然能够坚守信念、勇敢面对生活。

安迪和瑞德的友谊,让人感动,也让我们明白了友谊的可贵。

二、电视剧《琅琊榜》1. 影片简介《琅琊榜》是一部改编自海宴同名小说的古装剧,由孔笙、李雪执导,胡歌、王凯、刘涛、黄维德主演。

该剧讲述了琅琊阁公子梅长苏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谋略,助昭陵帝重登皇位,揭露了宫廷斗争的黑暗面。

2. 鉴赏要点(1)主题思想:影片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传递了正义必胜的信念。

(2)人物塑造:梅长苏、蔺晨、林殊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为影片增色不少。

(3)导演手法:导演孔笙、李雪在场景布置、服装道具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使影片更具历史感。

(4)剧情结构:剧情跌宕起伏,悬念迭起,让观众始终保持对剧情的关注。

3. 鉴赏心得《琅琊榜》是一部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古装剧,它让我们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让我们明白了友情、爱情、亲情的重要性。

剧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人深感敬佩。

三、电影《我不是药神》1. 影片简介《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由文牧野执导,徐峥、王传君、周一围主演。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

暴力在电影中的四种表达:客观纪实、唯美写意(浪漫化、舞蹈化、写意化)、游戏娱乐(娱乐化、喜剧化)、变态恶心暴力电影发展史一、1930-1966 文雅而间接的暴力海斯法典二、1967-1979 直接而尖锐的暴力新好莱坞、香港新武侠电影、日本武士动作片三、1980-1990 复杂而多元的暴力徐克、吴宇森、林岭东、成龙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四、90年代至今昆汀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杀人”系列杜琪峰刘伟强北野武三池崇史冢本晋也吴宇森、北野武、昆汀同:1,内容上,偏爱犯罪题材,集中讲述黑帮、犯罪及警察的故事。

2,时间上,都成名于20世纪80/90年代,吴宇森1986《英雄本色》、北野武1989《一个极其凶暴的男人》、昆汀1992《水库狗》3,影响上,都引领着新一代的暴力美学潮流。

4,性质上,都属于商业片,但自主性较强,有自身艺术特性。

5,背景上,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对视听语言掌握或自学或底层实践开始,异于电影学院学生。

异:一、民族或时代的文化积淀:吴宇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侠义精神焦点始终是男性间肝胆想照的友谊伦理美学北野武:日本崇尚自然的唯美主义和血腥暴力菊与刀交织的悲哀的美快狠的暴力方式昆汀:消费、通俗文化时代解构权威娱乐化游戏精神感官刺激与形式愉悦北野武受本国导演(黑泽明、深作欣二、大岛渚)影响更多,有鲜明日本特色、吴宇森和昆汀更多杂糅中西方经典,吴宇森更多继承中发扬,昆汀却是在拼贴中解构。

二、大相径庭的叙事特征1,叙事视角均以全知视角,擅长以纵横捭阖的概括能力,灵活多变的讲述手段,丰富多彩的叙事层次,灵活自由的焦点转换,避免了作者的主观强加的可能。

①主人公确立●∙吴宇森主人公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孪生英雄为友情拼杀,为职责、尊严、荣誉而战极少涉及男女爱情与社会形势半神形象善恶有报结局平行交错的叙事风格。

●∙北野武永远只关注一个人的世界,围绕一个硬汉固定形象而存在。

绝无英雄化的造型和美丽,缺乏对胜利与男子汉气加以确认的表象。

从《七宗罪》解读大卫·芬奇的黑色暴力美学

从《七宗罪》解读大卫·芬奇的黑色暴力美学

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大卫·芬奇的电影,是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相互结合的最佳产物。

大卫芬奇的每部影片,在充满着浓郁的风格的同时,也创造着令人惊叹的商业票房。

无论是《返老还童》《社交网络》,还是《七宗罪》《搏击俱乐部》,这些影片都成为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作品。

一、《七宗罪》概述七宗罪源自于天主教义,东西方文化中的“七”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东方文化的中7有着光明和吉祥的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七”却充满着神秘甚至是诡异的色彩。

《圣经》中,上帝七天造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被上帝取出变成了夏娃,而亚当和夏娃产生了原罪。

甚至在早期的基督教义中,出自第七根肋骨的女性则代表着罪恶。

而暴食、贪婪、懒惰、纵欲、嫉妒和愤怒,则是七种原罪。

电影《七宗罪》则是利用人类的七种罪恶来阐释的一部商业电影。

影片并没有非常宗教的阐释七种原罪观,而是采用两位具有争议性的警探的视角进行的,原罪的丑恶,以及这个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尽收眼底。

商业广告片出身的导演大卫·芬奇在蛰伏了3年之后,以在影片中充分的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拍出了这部载入世界电影史的经典之作。

源自七种原罪的线索推进带领着观众走进一个扣人心弦的世界里。

大卫·芬奇将黑暗美学风格尽情的展示了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了对电影的理解。

二、《七宗罪》黑色暴力美学黑色电影充满了人性的残酷和暴力,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并没有直接的暴力场景,而是将暴力画面采用一种隐晦却又含蓄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们体会到那种暴力,甚至对这种暴力有种不寒而栗的惊悚感。

相对那种纯粹以暴力为卖点的电影,大卫·芬奇展示给观众的,并不是暴力爆发的那一刹那所带来从《七宗罪》解读大卫·芬奇的黑色暴力美学郭 斐【作者简介】郭 斐,女,山东邹平人,大连艺术学院服装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服装美学研究。

电影《七宗罪》剧照5455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1期的害怕与不安,而是利用血腥的方式来展现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富有哲学意味的犯罪动机思考。

《2024年衣着·肉身·姿态_电影《阿凡达》的身体美学》范文

《2024年衣着·肉身·姿态_电影《阿凡达》的身体美学》范文

《衣着·肉身·姿态_电影《阿凡达》的身体美学》篇一衣着·肉身·姿态_电影《阿凡达》的身体美学一、引言电影《阿凡达》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电影中,身体美学不仅是角色形象塑造的要素,更是影片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衣着、肉身、姿态三个方面,对电影《阿凡达》中的身体美学进行探讨。

二、衣着:跨文化的服饰语言电影《阿凡达》中,各个族群的衣着打扮均富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人类的衣着时尚且现代,而纳美人的服装则以其夸张的剪裁、色彩的鲜艳以及纹样的寓意而成为观众眼中的焦点。

首先,纳美人的衣着材料来自大自然,这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

服装的设计在遵循部落传统的同时,又以动物的纹样作为图腾和标识,呈现出多元且复杂的美学特质。

同时,通过这种服装设计,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纳美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三、肉身: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在《阿凡达》中,肉身不仅是角色的生理结构,更是科技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象征。

阿凡达作为一种人类和纳美人基因的融合体,其肉身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代表了跨种族的共融与互补。

此外,在视觉特效的帮助下,影片通过精湛的肢体动作捕捉技术,使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丛林探险、搏斗等场景中,角色的肉身展现出力量与灵动,体现了身体美学在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性。

四、姿态:文化与情感的传递姿态作为非语言性沟通手段,在电影《阿凡达》中具有深刻的意义。

不同角色之间的姿势变化,传达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文化背景。

同时,姿态也是角色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

例如,纳美人之间的友好姿势体现了他们对彼此的尊重与关爱;而人类与阿凡达之间的互动姿势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疏离与冲突。

此外,电影中的场景和情节也通过角色的姿态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战斗场景中,角色的紧张与决绝的姿态表达了他们对挑战的决心与勇气;而在爱与和平的场景中,柔和的姿态则传递了角色间的爱意与希望。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前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

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

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学会看:1、父\男权叙事话语。

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

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文化批评)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

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

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一、“女性主义”概念:Feminism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女研究论丛CollectionofWomen’sStudies

在众多针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分析模式中,“暴力”被认为是与“情色”相并列的两种基本叙事母题,它们为男性观众们提供了窥视的载体,也充当了渲泄人类情感欲求的工具。电影塑造的男性英雄们高举正义、高尚和惩恶扬善的旗号对世界肆意破坏,并因此得到无上的荣誉和尊严。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昆廷・塔兰蒂诺的“血腥杀戮”,以及阿诺・施瓦辛格与汤姆・克鲁斯的强健肌肉和矫健身手,都由于他们在为世界打造充满阳刚气质的男性神话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而得到主流价值观念的推崇。如果说,暴力是社会强权的极端表现方式,那么,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则是性别强权最残酷的

呈现手段。在由朱迪・福斯特主演的影片《被告》片尾时曾出现这样一行字幕:“美国每六分钟发生一宗强暴案件,其中四分之一受害者遭受轮暴。”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机制以及特定的性别差异,使得女性容易在不同的处境下沦为各种男性暴力的牺牲品,充斥银幕各式各样的性暴力与语言暴力也成为彰显两性不平等关系的负面催化剂。悉尼一位女心理治疗师纳迪亚・赞科曾经分析说,有些男人会受到银幕上宣扬的性别暴力的影响,“而这取决于受害者在银幕上如何表演,如果她看上去是完全顺从的,并且不打算进行任何形式的报复或寻求法律救助,这就使一些男人觉得性别暴力的

作者简介:毛琦(1977-)女,复旦大学中文系影视文学博士后。

论女性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与文化意义毛琦(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关键词:暴力模式;性别;女性叙事;反英雄特征摘要:作为一种影响深远而广泛的传播媒介和艺术门类,电影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与粗暴对待。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女性题材电影的综合分析,试图解析在与“男性“电影文本相对立的女性叙事中,曾被主流电影模式普遍“英雄化”、“神圣化”的动作设计与暴力场面是如何完成性别与内涵上的深刻转换的,并探讨此种叙事方式的文化意义与负面效果。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08)02-0054-05

"Violence"inFemaleMoviesandMeaningofCultureMAOQi(DepartmentofChineseStudiesatth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Keywords:violencemodel,gender,women'snarratives,anti-herocharacteristicsAbstract:Movie,asacommunicationmediumandatypeofartthathasprofoundinfluence,canexposeviolentanddiscriminativetreatmentwomenhavereceivedinsocialreality.Thispaperdiscussesaseriesofmoviesonwomen'sissuesandattemptstoexplainhowthemainstreamuseof"heroic"and"sacred"actionstylestodesignviolencecanbegenderedandtransformedforfemalestory-tellingasopposedto"male"moviescripts.Italsoexplorestheculturalsignificanceofthesestylesofnarrationaswellastheirsideeffects.

2008年3月第2期总第85期March.2008No.2Ser.No.85

54行为是可以尝试的。”[1](P56)也就是说,当女性在银幕

上以各种理由被侵害时,如何在接下来的叙事中表现她们的反应和动作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女性主义电影创作者们必定要在自己所主导的作品里将妇女的反抗行为抬升到一个重要位置的原因。男性观众从中可以看到,如果男人们的暴力会导致如此可怕的后果,那么他们在实施暴力之前一定会再多考虑几分钟;女性观众从中则可以看到,如果面对强权时不是以懦弱、求饶和哭泣来缓解痛苦的话,那么她有可能减少相当数量的损害,或者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自己的尊严。一、以暴易暴的女性反抗根据女编剧凯莉・库里拍摄的美国影片《末路狂花》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一桩轰动世界的电影事件,这一事件的缘由与女性主义有关。塞尔玛是家庭主妇,没什么主见,在性格乖张的丈夫面前常常无所适从;露易丝是餐厅侍应,性格刚强,但厌倦平凡的生活,于是她们决定周末结伴出去旅行散心。两人在一家酒吧消遣时,塞尔玛险些遭到邂逅男子的强暴,露易丝及时赶到并将其击毙。两人惊惶失措地逃离现场,并与步步紧逼的警方展开周旋。影片借用了一种类似于公路片的叙事模式,两人的休闲之旅却在一系列“意外”事件中逐渐演变成女性主义的英雄之路。她们先后遭遇过酒吧的共舞者、搭车的英俊小生、卡车司机、粗暴的丈夫、追捕犯人的警察,其中一部分男性是女主角过往生活里的悲剧元素制造者,还有一部分则是导致她们性格和行为变化的催动者,他们与看似公正的权力机制共同组成了对女性施加暴力的社会机器。凯莉・库里曾经说:“一路上,女主人公们遇到各种各样的男人———丈夫、情人、警察、暴徒、骗子、卡车司机。起初他们看上去都非常友好,但只要进一步接触之后,他们对妇女们的友善态度便无影无踪。”①的确如此,在酒吧里,看似行为很绅士的男人与塞尔玛共舞并对之大献殷勤,在她微有醉意时将她带进寂静无人的酒吧停车场企图实施侵犯。即便在露易丝用枪指着他命令马上停手的时候,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女性的辱骂与贬损(需要指出的是,促使露易丝开枪的根本动因并不是男性的施暴行为,而是在他被迫停止暴力行为之后所表露出的对女性人格和尊严的语言贬损);路上碰见的卡车司机,则无端冲着塞尔玛和露易丝说出侮辱和挑逗性语言,甚至做出各种极其下流的举动;露易丝从男友那里搞来一笔钱充当逃亡路上的费用,意外邂逅一位英俊的年轻人,为偷窃钱财假装与塞尔玛一见钟情,两人共度良宵之后,路费不翼而飞,年轻人也无影无踪;露易丝发现从前粗鲁的丈夫在这次通话时突然变得异常温柔,立刻意识到他身边必有警察在窃听,所以立刻警觉地挂上电话……可以说,影片中出现的几乎所有男性或者怀有不良动机,或者怀有不端行为,暂时表现出来的温柔、体贴与关怀都是飘浮在种种男性欲望表面的假象。一家很喜欢这部影片的妇女书店女老板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女顾客告诉我,她们都认识这些男人,每个女人都认识塞尔玛的丈夫,其中有些人还嫁给了他们那种类型的男人。”[2](P46)塞尔玛与露易丝从身穿制服、循规蹈矩的传统女性变成胆敢用手枪对男性进行还击的女性主义者,不是她们自主选择的,而是男性暴力逼迫的后果,在任何退让与妥协都无法保全自己的状况下选择武力对抗,这与同一时期许多主流电影依靠制造“女性暴力”形象来适应受众口味的“女英雄”影片(如《特工狂花》、《猫女》、《艾莉卡》)有着本质区别。同时我们也在影片中见证了两位女性的成长过程,塞尔玛渐渐由胆怯服从的妻子变成勇敢坚强的女性,露易丝则以比男人还更强的意志与判断力解决了所有棘手问题。两人最后逃往已有荷枪实弹的警察严阵以待的大峡谷,影片在飞出悬崖的汽车上定格、淡出,正如编剧所期望的那样:“我不想让她俩的车子往下落。”①“在告别生命之前,塞尔玛和露易丝握着手,高高举过头顶。这个手势不仅是她们经受住严峻考验的友谊的象征,也是战胜不断侵犯她们人性尊严的丑恶社会的象征。只有对自己主人公坚定不移的导演才能够完成这样的结尾。”[3](P187)事实也

正如编导所愿,《末路狂花》成为上世纪90年代标志性的女性主义电影文本之一。

①出自影片《末路狂花》DVD中的“导演阐述”。552002年,轰动法国的影片《悲情城市》为导演维吉妮・德彭特招来无数立场迥异的评论。支持的一方认为,这是一部将男性彻底驱逐的女性主义杰作,指责的一方则认为,这是一部令人作呕的女性暴力文本,影片讲述两位先后遭到社会唾弃的女性逐渐以虐待杀人的方式报复男性的故事。而捷克著名导演薇拉・齐捷洛娃在1998年拍摄的对抗性影片《陷阱》则比她那部交织着先锋意象与实验色彩的《雏菊》走得更远、更极端。片中主人公是位兽医,因汽车抛锚搭乘两位陌生男人的车,谁知却被他们强暴,在身心遭受创痛之时,她将两人诱骗回家将其灌醉后加以伤害。影片从两个男人清醒后面对自身伤口的情节开始真正展开。女性“兽医”身份的象征涵义深刻,而男性的遭遇则让人们开始反思,与女性所受到的心灵创痛相比,他们的疼痛是否更加“罪有应得”。与上述表现男性对女性实施性侵害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1996年由美国导演玛莉・哈伦拍摄的影片《枪击安迪・华哥》则以偏向政治化的角度讲述了一位自发的激进女权主义运动者的精神历程。女主人公苏莲娜身上似乎综合了美国六七十年代青年所有的问题与特点:她童年不幸,过早开始性行为,进感化院时成为同性恋,接受大学教育之后公然在街头乞讨拉客,勤于思考且行为冲动。苏莲娜受当时先锋艺术家安迪・华哥的影响,撰写出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剧本并送给安迪审阅,安迪只对她敷衍似的夸奖了几句,把她看成是一个可以随意丢弃的小丑。被抛弃的苏莲娜开始自己在街头贩卖《泡沫声明》,之后随手拿走朋友的手枪,来到安迪办公室对着他和他的同事连开数枪。安迪遇刺后一直没有康复,苏莲娜则被判处三年徒刑。《泡沫声明》多次再版,成为女权主义经典,这一刺杀行为也成为美国通俗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影片从一开始就以纪实性的手法再现了美国特定时代的社会氛围,展现出在那样一个相对混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派、主义和社会运动的时代,女性在社会所处的真实地位。生活潦倒的苏莲娜受过正规教育、才华横溢,却无法找到任何得以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影片在常规的叙事流程中数次穿插苏莲娜面对镜头时长篇大论般的倾诉与演说,唯有在一

个假想的摄影机面前,她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立场,以及她对两性不平等关系的深刻剖析。在那些掌控了社会主流话语权的男性们眼里,苏莲娜或者是可以被轻轻抹去的蛛丝,或者是可以被随意践踏和侮辱的底层边缘人物,他们从不将其放在眼里。曾经被苏莲娜尊崇为艺术偶像的安迪,是一个善于利用艺术手段为自己牟取名利的社会投机分子,他烫着标新立异的灰白头发,是当时前卫艺术界的宠儿,但却有着极为保守的性别观念,女性如同在他工作室里悬挂的大幅玛丽莲・梦露的头像一样,只是一种被戏耍、用来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片中女友就曾经对他毫不尊重女性的艺术创作手段非常愤怒,甚至破口大骂;看似对苏莲娜颇感兴趣的出版商,信誓旦旦地说要帮她出版小说,但在自己遇上财务危机的时候,便用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将其轻松打发,在苏莲娜因枪击事件被媒体追踪时,他迅速出版小说借此发了一笔横财;而作为媒体象征的电视台男性主持人则代表了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苏莲娜的作品引起人们关注,电视台找她出镜座谈,但男性主持人常常以侮辱性的言辞打断苏莲娜的讲话,甚至直指苏莲娜向电视机前的观众狂笑着说:“你看过比她更堕落的女人么?”被惹恼的苏莲娜于是大闹演播室。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在苏莲娜举着枪直指安迪的那一刻,在场的男人们竟然还都没有谁注意到她,甚至抬头看他一眼,于是她终于向自己曾经的崇拜偶像,也向她所痛斥的男权社会射出了仇恨的子弹。导演并没有将叙事重心放在安迪・华哥这位在美国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曾经以商业绢印法打破了一般人对“画家亲笔绘制才算艺术”的传统观念,从而声名大噪)身上,而是通过各个方面揭示了苏莲娜实施刺杀的内在动机与社会根源。这部充满着反叛情绪和时代精神的影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对男权机制的深刻怀疑。女性主义运动曾经有这样一个口号:“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政治”作为描述女性现实处境的重要概念,被赋予深刻而复杂的象征意义,在女性主义者看来,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私人空间和家庭环境里,而且广泛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