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随着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能效,采用节能技术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优化设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新能源汽车及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指利用非传统能源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
随着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被视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
1、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指利用电力驱动电机转动车轮的汽车,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完全消除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电动汽车的电能可以通过电池储存,也可通过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来获得。
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能效更高,性能更稳定,维护成本更低。
目前,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市场上有多款成熟的电动汽车品牌,如特斯拉、比亚迪等。
2、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将传统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相结合的汽车,其主要优点是既可以使用传统燃油发动机提供动力,也可以使用电动机进行驱动,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效率比传统汽车高,减少了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目前,丰田、本田等大型汽车公司已经推出了多款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
3、氢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指利用氢气和氧气在氢燃料电池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从而驱动车辆的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减少了传统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噪声,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汽车。
目前,丰田、本田等大型汽车公司已经推出了多款氢燃料电池汽车。
目前,汽车能源消耗量占全球总能耗量的20%左右,汽车的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汽车节能技术研发的目标是提高汽车的能效,减少车辆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降低汽车的运营成本。
1、轻量化技术轻量化技术是指在保证汽车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轻汽车重量的技术。
轻量化技术可以通过材料选择、结构优化和工艺改进等手段来实现。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应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应用场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新能源汽车,这与环保节能理念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原理、电池组组成及应用场景都有很大的区别。
今天,我们将一一探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实现原理和应用场景。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原理1.氢动力发动机氢动力发动机实质上是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它的原理是通过将氢气与氧气反应,释放出化学能直接驱动发动机。
这个过程不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更为环保。
主要应用于公交车、出租车等商业领域。
2.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发动机是专门为电动汽车设计的电机,通常它们基于交流电或直流电发电机发电。
电动汽车使用太阳能、风力等非化石燃料来充电,这一点非常环保,而且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发出有害的尾气。
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组成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池由若干组电池单体串联而成,每个电池单体的电压可以在2V-4V之间。
电池组单元数量的不同会影响汽车行驶的续航距离。
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的电池类型如下:1.锂离子电池目前最为流行的电池类型之一,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特点被广泛使用。
锂离子电池的质量和稳定性已经得到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也在采用这种电池。
2.铅酸电池铅酸电池很容易获取,并且价格比较便宜,可长时间工作且不会发生自放电,不过电池容量相对较小,这使得续航距离被较大限制。
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1.城市交通在城市短距离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它们不但能够在城市中快速穿行,而且使用成本比传统汽车更加低廉。
不少大城市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充电桩,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逐渐扩大。
2.特殊领域氢燃料燃料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更适合用于一些特殊领域的车辆,例如警车、消防车、航空器、航海器等。
这些车的运行时间和稳定性需求较高,使用传统的燃油汽车难以满足需求,而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需求。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逐渐扩大,也因此推进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
新能源汽车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新能源汽车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全球汽车行业的一股强劲势头。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1. 新材料
(1)高强度钢材:新能源汽车需要在车体结构上使用较高强
度钢材,以提高安全性能,同时在减轻车重、降低能耗方面也具有优势。
(2)轻质材料:包括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等材料,这些
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身重量,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能效水平。
(3)新型电池材料: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
电池等,这些新型电池材料在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新技术
(1)电机技术: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机是核心部件之一,包括
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电机效率、降低电机重量及成本,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
(2)充电技术:包括插座式充电、无线充电等技术,这些新
技术可以提高充电速度,提高充电效率,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方便,使其更加实用。
(3)智能化技术:包括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行驶安全性、舒适度及用户体验。
总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们的发展将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减少碳排放的关注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技术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新能源汽车指的是使用非传统燃料或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汽车,在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分析其对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1. 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作为最早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其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池、电动机和电子控制系统组成。
20世纪90年代,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成熟,电动汽车开始在市场上逐渐受到认可。
近年来,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2.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是指利用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驱动汽车运行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技术。
燃料电池汽车不仅驱动系统简单可靠,还具备零排放和高效能的特点。
近年来,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由于氢气生产、储存和配送等问题仍存在一定挑战。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领域1. 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公交车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已经在不少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传统的柴油公交车相比,新能源公交车在减少尾气排放、降低噪音污染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大规模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问题。
2. 出租车和特种车辆除了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技术还在出租车和特种车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许多城市的出租车服务已经逐步由传统燃油车转向电动汽车,对于减少城市的尾气排放和提高服务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同时,新能源技术在物流运输中的应用也不断拓展,为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新途径。
3. 私人家用车尽管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相对较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作为私人用车。
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驾驶环境下的低噪音和零尾气排放等优势,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关注。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环保意识的普及,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重头戏。
从补贴政策的推出到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正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包括两类: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这两种车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燃油汽车的污染问题,也引领了车辆制造业的技术变革。
然而,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能源储存和成本问题。
从能源储存的角度来看,目前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存在局限性,电池技术还需进一步发展。
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虽然在续航问题上相对优秀,但其成本较高,导致其市场占有率较低。
同时,充电设施的缺乏也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推广。
因此,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成本控制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
从政策层面来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例如补贴政策、免费摇号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从单纯满足市场需求到技术创新、服务升级的发展转型。
从技术层面来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电池技术、发动机技术、充电设施和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动力电池技术、轻量化、智能驾驶等新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
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会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成为能源存储设备和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前景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前景显著。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从能源消耗上看,可替代传统燃油车,降低碳排放,对城市环境产生的雾霾污染有明显降低作用。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可被应用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搭配运用中。
此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运用还能推动整个车联网、智能交通系统等科技领域的发展,形成一个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
总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正在经历着快速变革,未来几年里将会迎来更加深刻的转变和发展。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汽车行业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其中新能源汽车技术正是受到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关于新能源汽车本身的技术和市场,还涉及到它对于整个环保事业等方面的影响。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指的是以电能、氢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为驱动力的汽车。
其中,电能汽车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其通过充电获得能量并将电能转换成为动力。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中,电池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其影响着电动汽车的性能、续航能力、成本等方面。
同时,还有电机技术、电控技术、充电技术等都是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
在利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过程中,还涉及到财政补贴、充电设施等的建设和配套。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市场前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为整个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了投资热点之一。
据统计,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20万辆,同比增长了10.9%。
而根据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200亿美元。
可见,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应对环保压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个带来商业机遇的行业。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不断提高动力电池技术动力电池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动力电池技术将会不断地向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的发展方向进化。
同时,还将会不断地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
目前,固态电池、自愈合电池、可溶解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技术也正在研究和开发中。
2. 电机和电控系统的进一步优化电机和电控系统是新能源汽车中运转的核心皆部分,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续航能力。
在未来,电机和电控系统的优化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优化电机结构和材料,加强电机控制技术,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能效和动力性。
另一方面,减少电机阻力、提高电机发电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持续增加。
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定义与分类新能源汽车技术是指利用非传统能源替代传统燃油动力,实现汽车动力来源多样化的技术体系。
根据动力来源和工作原理的不同,新能源汽车可以分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1. 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使用电池储存电能,并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辆运行。
电动汽车不产生尾气污染,具有零排放的特点。
目前,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充电技术等。
2. 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势,以提高燃油利用率和减少排放为目标。
混合动力汽车可以通过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辆,同时也可以利用电池驱动。
3. 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采用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行。
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能源高效利用的特点。
燃料电池技术、氢气储存和供应技术是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
以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1. 初期发展阶段(1990年代至2005年)1990年代至2005年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初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商业化应用。
虽然市场需求不高,但这一时期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迅猛发展阶段(2006年至2016年)2006年至2016年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迅猛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电动汽车销量不断增长,部分国家开始推广纯电动汽车,并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
3. 多元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2017年至今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多元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燃料电池汽车开始崭露头角,且陆续有新能源汽车技术涌现。
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

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随着环保意识和新能源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能源汽车如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辆对环境的污染,是人们在日常出行中越来越受欢迎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是其实现环保和节能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
一、动力系统节能技术1. 高能效电池技术:目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池主要是锂离子电池,其效率非常高。
通过不断优化电池的结构和材料,能够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电池使用效率,进一步节约能源。
2. 能量回收技术: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时会产生惊人的能量,能够被利用来增加电池充电,进一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并节能减排。
3. 电动引擎技术:电动引擎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用磁力转换机制,使转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1. 路线规划技术:新能源汽车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路况和电池容量等因素智能规划路线,使汽车的能效最大化,减少能源浪费。
2. 停车辅助技术:新能源汽车配备了停车辅助系统,能够准确判断车距和车速,以便于在停车时实现能量回收,进一步降低能耗。
三、车身结构设计节能技术1. 轻量化材料应用:新能源汽车采用轻质材料生产车身,可减少车辆总重量,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2. 空气动力学优化:新能源汽车采用领先的空气动力学技术,实现车身形态的最优化,减少汽车阻力,提高能效。
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应用涉及电动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身结构设计等方面。
这些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这些技术不断优化和发展,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学院:姓名:学号: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流程摘要: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电池组,因此整车性能依赖于锂动力电池组的性能。
而锂动力电池性能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锂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的目的是控制电池组的温度和实现电池组温度均匀分布,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温度对电池组性能和寿命的影响,概括了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功能,介绍了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和采用的方法。
主要包括电池的选型、最优工作温度范围的确定、电池组的确定、电池生热机理研究、热物性参数的获取、电池组热场计算、传热介质的选择、散热结构的设计、保温加热结构的设计、温度控制策略的设计、软硬件的设计等。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流程Abstract: The power of pure electric vehicle is from the battery pack,so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depen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ion power battery,the lithium power battery performance is much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temperature.The purpose of lithium powe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is to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of the battery and battery temperature uniform distribution.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electric vehicles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battery performance and life,summarizes the function of the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introduces the general process and methods of the design of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Mainly includes the selection of the battery,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al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battery heating mechanism research, thermal 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s,battery thermal field calculation, the select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medium,heat insulation structure design, structure design of heating,the design of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trategy,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 etc.Keywords: EV;battery pack;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design flow0 引言随着全球的能源日益枯竭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各国政府、各大汽车企业、各种科研机构也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研究内燃机的替代能源和动力,这大大促进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电池组,因此整车性能依赖于锂动力电池组能否发挥其最大的性能。
锂动力电池性能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温度对锂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温度高低和温度分布均匀性。
当锂动力电池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电池内部产生不可逆反应物,加快电池循环使用寿命衰减,当温度达到电池材料燃点时,导致电池组起火;当锂动力电池在低温下工作时,电池的内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可用容量下降。
因此,对锂动力电池组进行有效地热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还能防止整车行驶过程中因锂动力电池组故障引发的安全问题。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有如下5项主要功能:(1)电池温度的准确测量和监控;(2)电池组温度过高时的有效散热和通风;(3)低温条件下的快速加热,使电池组能够正常工作;(4)有害气体产生时的有效通风;(5)保证电池组温度场的均匀分布。
1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流程1.1 热管理系统的目标和要求的确定1)电池类型的确定。
考虑整车的动力性能要求以及整车的运行气候环境(比如在温度较高的南方或者是在温度较低的北方),从现有的电动汽车用电池(铅酸电池、氢镍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中选出一种电池来作为动力电池。
2)电池数目和串并方式的确定。
根据不同类型的车辆(如EV、并联HEV、串联HEV)的电机及发动机的功率分配,利用软件来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出所需要的总数。
然后根据电压和电流需求进行分析,得出几串几并的排列方式,同时考虑是否采用模块化进行管理。
3)电池摆放位置和形状的确定。
结合车上可装载电池的有效空间,基于有利于散热的原则初步进行电池的摆放和电池总体形状的设计。
由于空间有限,一般选择底板放置,而此处受环境影响较大,需要有效的电池热管理。
4)电池最优工作温度范围的确定。
最优的工作温度范围可以由电池制造者提供,也可以由电池使用者通过实验来确定。
一般来说,铅酸电池效率和最大运行功率在-26℃~65℃范围内增加;氢镍电池电池的工作运行范围应该在0℃~40℃之间;锂动力电池工作运行范围应该在20℃~30℃。
1.2 电池的结构原理及生热机理的研究对电池的内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研究。
然后确定电池的生热机理,比如锂离子电池,它的生热量来源于下面四部分:化学反应热、极化产热、副反应热和焦耳热,锂动力电池副反应几乎没有,所以,锂动力电池主要是化学反应热、极化热和焦耳热。
当锂动力电池温度达到70~80℃时,锂动力电池总生热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反应热;在70~80℃下放电时,锂动力电池总的生热量大部分来源于焦耳热。
1.3 电池热物性参数的获取1)电池的生热速率的计算。
车辆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下,电池工作状态不同,生热速率也不同。
电池产生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电池的类型、电池的工作状态(充电/放电)、电池的荷电状态(SOC)以及环境温度条件等。
工程应用中准确获取电池单位体积生热速率q表达式比较困难,这是求解电池温度场的难点所在。
目前主要有理论计算和实验两种方法得到q。
Bernadi假设电池生热在电池体内均匀分布,建立了一种典型的电池生热模型。
是电池单体体积;I 是充放电电流(A),充电为正,放电为负;E 式中,Vb为电池开路电压;T 是温度;dE0 / dT 是温度系数(V/ K);是电池单体电压;E/ dT 分别表示焦耳热部分和可逆反应热部分。
( E-E0),TdE2)电池的热容量的计算电池模块的热容量可以按照物理学定义用量热计直接测量得到,也可以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得到。
根据电池单体中每一种材料的比热,通过质量加权平均的办法可以计算出电池单体的热容量,电池模块的热容量等于单体热容量乘以单体个数。
为电池单体每种材料式中,Cp为电池单体的比热;m为电池单体的质量;mi的质量;C为电池单体每种材料的比热。
i3)电池的导热率的计算电池是各向异性的,各个方向上平均热传导率一般都不相等。
电池由很多部件和电解液组成,采用实验方法直接测量热导率有较大难度。
所以一般用简单的理论估算方法,或者用有限元(FEA)方法来计算电池的热导率。
1.4 传热介质选择传热介质的选择对热管理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传热介质要在设计热管理系统前确定。
按照传热介质分类,热管理系统可分为空冷、液冷及相变材料冷却3 种方式。
空气冷却是最简单方式,只需让空气流过电池表面。
液体冷却分为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两种方式。
对于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的电池组作为辅助的功率部件,运行条件不是十分恶劣,采用空冷方式就可能达到使用要求;对于纯电动汽车和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组作为主要的功率部件,生热量很大,要想获得比较好的热管理效果,可以考虑采用液冷的方式。
1.5 电池单体或动力电池组仿真模型的建立1)换热系数的获得电池模块壁面和传热介质之间的换热系数可以通过CFD 方法或者实验得到。
2)运用FLUENT等热分析软件分析车辆在各种运行工况下,整个电池组采取不同的通风散热结构、不同的加热/冷却流体(空气和流体)、不同的流动路径(液体直接或间接接触、气体并行或串行通风)及不同流速及流量时的温度场分布。
由于电池的实际产热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减少电池温度场相关数值计算的复杂性,在仿真计算时常进行相应的简化,即对电池做如下的假设:◆组成电池的各种材料介质均匀,密度一致,同一材料的热容为同一数值,同一材料在同一方向各处的导热率相等;组成电池材料的比热容和导热率不受温度和SOC的变化影响;◆电池充放电时,电池内核区域各处电流密度均匀,生热速率一致。
1.6 初步设计电池热管理系统1)根据上面对电池组的温度场的仿真结果确定是否需要电池热管理系统(也就是说能否自行散热);若需要,则继续确定整个系统的最优散热结构和加热保温结构;然后根据不同风速时的散热仿真效果,估算出系统所需要的风扇、加热器或泵的功率;2)风机的选择。
以空冷散热方式为例,设计散热系统时,在保证一定散热效果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小流动阻力,降低风机噪音和功率消耗,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可以用实验、理论计算和流体力学(CFD)的方法通过估计压降、流量来估计风机的功率消耗。
当流动阻力小时,可以考虑选用轴向流动风扇;当流动阻力大时,离心式风扇比较适合。
当然也要考虑到风机占用空间的大小和成本的高低。
寻找最优的风机控制策略也是热管理系统的功能之一。
3)测温点的数量及位置的确定。
电池箱内电池组的温度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因此需要知道不同条件下电池组热场分布以确定危险的温度点。
测温传感器数量多,有测温全面的优点,但会增加系统成本。
考虑到温度传感器有可能失效,整个系统中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又不能太少,至少为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