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综述讲解

合集下载

勘测师在矿产资源调查和矿产勘探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勘测师在矿产资源调查和矿产勘探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勘测师在矿产资源调查和矿产勘探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勘测师在矿产资源调查和矿产勘探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勘测师可以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地下的矿产资源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和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勘测师在矿产资源调查和矿产勘探中使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原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基于地球物理学的原理,通过观测和分析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变化,来推测地下的矿产资源分布。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和磁力勘探等。

1.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来确定地下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的方法。

勘测师通过放置地震仪器并记录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反射的模式,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石层序、断裂构造和矿层赋存情况。

2. 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利用物体间的引力作用来测定地下岩层密度变化的方法。

勘测师在研究区域内进行重力测量,通过观测地表引力场的分布来推断地下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判断矿产资源的存在。

3. 电磁勘探电磁勘探是利用地下岩石的电磁性质来推测地下矿产资源的方法。

勘测师通过电磁仪器产生电磁场,并测量地下岩石对电磁场的响应,从而推断出地下岩石的电阻率、磁导率等参数,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4. 磁力勘探磁力勘探是利用地磁场的变化来推测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的方法。

勘测师通过测量地磁仪器记录的地磁场强度和方向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岩层的磁性特征和矿产资源的存在。

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调查中有着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矿产资源类型和分布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勘测师可以对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进行准确测定,通过物性的差异判断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例如,地震勘探可以判断岩层孔隙度和饱和度,从而确定油气田的存在;重力勘探可以判断岩石密度,进而判断金属矿产的赋存情况。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地球进行探测和勘探的技术。

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数学模型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对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进行预测和判断,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勘探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一、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的宏观物理效应,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在地面上设置爆炸源或震源,在地面上布置接受器,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路线、到达时间、波形及振幅等多项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得出地下物质的空间分布和性质,从而为系列勘探活动提供必要资料。

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床等资源的勘探开发。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三维”勘探到“四维”勘探,从传统双极性勘探到多极性勘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石油和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勘探、开发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电法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是指利用电场和电流,研究地下介质性质以及找寻矿藏、水源等的勘探技术。

其方法是在地表布设电极,并通入电流,形成地下电场,再在地表上观测地面电位的变化,并将观测到的变化与地下介质研究相联系,最终反演地下介质的电性质和结构。

电法勘探技术常用于矿藏、水源等资源的勘探,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的成功应用,将电法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磁法勘探技术磁法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地下物质对地磁场的扰动,确定地下物质空间分布和磁性特征的一种勘探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设置磁源和磁场接收器,记录磁场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加以解释,进而推断地下岩石、矿床、地下水等磁性物质的位置和性质。

磁法勘探技术常用于矿藏勘探和地质环境监测。

通过磁法勘探,可以发现矿藏的位置和规模,确定矿产的磁性特征以及进行地质构造研究等。

四、重力法勘探技术重力法勘探技术是指利用重力场的差异,确定地下岩体的物态、体积和形状的勘探技术。

其原理是因为地下物体的密度与地表的密度差异,故在重力场中会产生不同的扰动,通过对这些扰动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出地下物体的性质和特征。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数据解释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数据解释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数据解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数据解释是测绘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质、地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解释方法以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通过利用地球内部的物理特性来获取地下信息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测、磁法勘探、电法勘探等多种方法。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地表布设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动情况,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可以确定地下的岩石类型、层序以及构造等信息。

重力勘测是利用地球的重力场变化来推断地下岩石密度变化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地表测量重力值,并进行数据处理,可以精确计算出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出地下构造。

磁法勘探是利用地球的磁场变化来推测地下岩石磁性变化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地表布设磁力计,记录地磁场的变化,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磁性、磁特性以及磁性异常情况。

电法勘探是利用地下电阻率的差异来推断地下岩石分布情况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地表布设电极,施加电流,并进行电阻率测量和数据处理,可以推测出地下岩石的电性分布情况,从而揭示地下构造特征。

二、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解释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解释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地下岩石分布、构造特征等地质信息的过程。

常用的解释方法包括:直观解释、数学建模、地层解释等。

直观解释是基于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直观表现进行的解释。

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曲线的形态、异常的空间分布、相关性等特征,来推断地下岩石的分布情况和构造特征。

数学建模是将地球物理勘探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计算和数值模拟来解释地下岩石的分布和构造。

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有反演、二维、三维模拟等。

地层解释是将地球物理勘探数据与地质学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解释的方法。

通过对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岩性特征、构造特征等的分析,将地球物理数据与地质模型进行匹配,从而得到地下岩石分布、厚度、构造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核心知识点

地球物理勘探核心知识点

地球物理勘探核心知识点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利用地球物理现象和规律来探测地下结构和资源的方法。

它在能源勘探、地质工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1.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原理来探测地下结构和地质特征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记录地震波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的地震仪器,以及分析和解释地震波数据的方法。

地震勘探可用于勘探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和地下水等。

2.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利用重力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分布和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

重力勘探需要测量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值,并通过计算和建模来确定地下物质的密度分布。

重力勘探广泛应用于勘探矿产资源、地下水和地下岩体等。

3.磁力勘探磁力勘探是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分布和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

磁力勘探需要测量地球表面上的磁场强度,并通过计算和建模来确定地下物质的磁性特征。

磁力勘探可用于勘探矿产资源、地下水和地下岩体等。

4.电磁勘探电磁勘探是利用地下电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分布和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

电磁勘探包括测量地球表面上的电磁场强度和频率,以及通过计算和建模来确定地下物质的电性特征。

电磁勘探可用于勘探矿产资源、地下水和地下岩体等。

5.雷达勘探雷达勘探是利用地下电磁波的反射和散射特性来推断地下物质分布和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

雷达勘探需要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通过分析和解释信号来确定地下物质的性质和分布。

雷达勘探可用于勘探地下水、地下管线和地下洞穴等。

6.地热勘探地热勘探是利用地下热流的分布和变化来推断地下热体和地热资源的一种方法。

地热勘探需要测量地下的温度和热流,并通过计算和建模来确定地下热体的分布和性质。

地热勘探可用于勘探地热能资源和地下热体的分布。

7.孔隙流体勘探孔隙流体勘探是利用地下孔隙介质中流体的物理性质来推断地下流体分布和流动状态的一种方法。

孔隙流体勘探需要测量地下孔隙介质中的流体压力、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参数,并通过计算和建模来确定地下流体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内部物质进行探测和分析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石油、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地震预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常见方法以及其在资源勘探和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一、重力勘探技术重力勘探技术通过测量地球的重力场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

主要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如寻找矿床的位置和规模。

重力勘探技术的原理是根据不同地下物质的密度不同,造成的重力场变化也不同。

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矿藏。

二、磁力勘探技术磁力勘探技术是利用地球磁场及地下岩矿体的磁性差异,来推断地下岩矿体的分布情况。

该技术常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地震预测。

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磁性物质,以及判断地下岩矿体的构造特征和规模。

三、电磁勘探技术电磁勘探技术是利用地下不同介质对电磁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推断地下物质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和矿产资源勘探。

通过向地下发送电磁波,并测量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情况,可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油气或矿产资源。

四、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和反射回来的信息,来推断地下物质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地震预测。

通过向地下发送地震波,并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情况,可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油气或地震活动。

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资源勘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重力、磁力、电磁和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准确地找到地下油气和矿产资源的位置和规模。

这对于资源勘探的成本和效率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地震预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情况,判断地震的活动区域和强度。

这对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地震预测等领域。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介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介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介地球物理勘探作为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通过测量地球的物理特征,以及地下介质的物理属性,来获取地下资源的信息。

本文将对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重力勘探法重力勘探法是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来推测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

勘探人员通过测量不同地点的重力值,分析地球物质的密度分布。

这种方法在石油、地质灾害等领域有较广泛应用。

二、磁法勘探法磁法勘探法是测量地球表面垂直指向的磁场强度和方向,推测地下物质的磁性变化。

勘探人员通过磁力仪器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变化,进而得出地下磁性物质的大致分布情况。

磁法勘探法在寻找矿藏、勘探地下管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法勘探法电法勘探法是利用电磁场的特性来推断地下物质的电性变化。

勘探人员通过在地下埋设电极,在地表上施加电流,测量地下电势分布和电阻率变化,从而推测地下物质的导电性差异。

电法勘探法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具有广泛应用。

四、地震勘探法地震勘探法是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的速度和幅度变化,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结构和组成。

勘探人员通过放置震源和接收器,记录地震波传播的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

地震勘探法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五、测井技术测井技术是通过在钻井过程中使用各种物理测量手段,获取地下岩石的物理特性和储量分布信息。

测井仪器可以测量地层电阻率、自然伽马辐射、声波速度等参数,帮助勘探人员判断地层岩性、含油气性质等重要信息。

六、地电磁勘探法地电磁勘探法是通过测量地下介质中电磁场的变化,推测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

勘探人员通过放置电磁发射器和接收器,记录电磁场的变化情况。

地电磁勘探法在矿产资源调查、地质工程勘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地热勘探法地热勘探法是通过测量地壳中的温度分布,推测地下热流和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

测温井、测温孔等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勘探人员获取地温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与解释。

地热勘探法在地热能利用和环境地质研究中有着重要应用。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地壳、地球内部等不同深度的物质进行不同方式的探测和分析,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地质构造演化规律。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成为了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对该领域的研究做一些探讨。

一、基本原理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是基于地球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地球表面或地球内部放置不同类型的物理探测器(如地震仪、电磁仪、重力仪等),并对其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推断出地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空间分布情况。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检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传播路径和反射等信息推断地下物质的空间分布和物理特性。

电磁勘探则主要是利用电磁场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地下物质,通常需要利用电磁发射器和接收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重力勘探则利用重力场的变化情况来推断地下物质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密度差异。

二、应用领域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矿产资源勘探、油气资源勘探、地震预测和环境地球物理监测等。

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最为常用的勘探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检测地下的反射波与传播波等信息来推断矿产资源的位置、深度和规模。

油气资源勘探则主要是通过地震、电磁和重力等勘探手段,进行油气储层的勘探、评价和开发,从而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和效率。

地球物理勘探还可以用于地震预警和监测,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地震仪检测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和速度等信息来判断地震的规模和发生的位置,从而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救援工作。

此外,地球物理勘探还可以用于环境地质监测等领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变化等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测。

三、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地球物理勘探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综述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综述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综述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和分析地球物理场的方法,以了解地下结构和资源分布的科学技术。

它在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勘探、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综述几种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法、磁法、电法、地震法和地电磁法。

重力法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重力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密度变化的方法。

地球上的不同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的密度,因此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测地下的岩石和矿石分布情况。

重力法主要适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结构研究,但由于其测量精度较低,对地下细节的解析能力有限。

磁法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磁性物质分布的方法。

地球上的不同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的磁性,因此通过测量磁场的变化可以推测地下的岩石和矿石分布情况。

磁法主要适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构造研究,但由于地球磁场的干扰和测量设备的限制,其解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电法是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岩石和矿石分布的方法。

地下的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的电导率,因此通过测量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推测地下的岩石和矿石分布情况。

电法主要适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但由于地下介质的复杂性和测量设备的限制,对地下细节的解析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震法是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推断地下岩石结构和地层分布的方法。

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和地层中传播速度不同,因此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时间可以推测地下的岩石结构和地层分布情况。

地震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地下构造研究等领域,具有较高的解析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

地电磁法是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岩石和矿石分布的方法。

地下的岩石和矿石在电磁场中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因此通过测量电磁场的变化可以推测地下的岩石和矿石分布情况。

地电磁法主要适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具有较高的解析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法、磁法、电法、地震法和地电磁法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领域和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综述一、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空间重力变化现象。

地表及其周围空间重力变化原因之一是由于地球内部各种岩石密度的不同而引起的,而岩石密度不均往往与地下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地质因素有关。

由于某种地质原因或矿产赋存而引起的重力变化称重力异常。

通过研究重力异常的变化特征,从而得到地下地质构造、岩石分布和矿产赋存的地球物理信息,这就是重力勘探的实质和任务。

1重力勘探的理论基础1.1重力场重力是经典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当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空间存在有质量的物体时,就要受到地球质量对它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自转而使它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两者的合力就是这一物体所受的重力。

如图,F表示地球引力,C表示离心力,P表示重力,则P=F+C。

显然,重力场是引力场和离心力场的叠加。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不仅和物体在重力场的位置有关,而且和其质量m小有关。

按照场强定义,重力场强度(P/m)即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大小。

重力场强度和重力加速度概念不同,但其数值和量纲完全相同,方向也一致。

地球物理勘探中所谓的重力测量,也就是重力加速度或者重力场强度的测量。

一般的,将地球的大地水准面作为一个理想的椭球面,根据地球的大小,质量、扁度、自转角速度计算出大地水准面上不同位置的重力值,把这种重力值的分布称为正常重力场。

1979年国际地球物理及大地测量学会确定推荐的国际正常重力公式:g0=978032.7(1+0.0053024sin2φ-0.0000075sin22φ)(×10-5m/s2)1.2 重力异常地表重力值是随着地点和时间不同而变化的。

根据地表重力变化来进行地质构造和矿产勘查是重力勘探的基本内容。

影响地表重力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海拔、地形、地球的潮汐以及地球内部密度不均。

其中地球密度的非均一和各种地质构造、矿产分布有密切联系。

重力的变化我们称之为重力异常,分为绝对重力异常和相对重力异常。

绝对重力测量是指测量重力的全值,相对重力测量是指测量点与某一基准点之间的重力差值。

从地面某点的实际观测重力值中减去改点的正常重力值和地形起伏不平的影响值后所得到的差值,即重力异常,一般用△g来表示。

通常用两种图来表示:一种是重力异常平面图或重力异常等值线图;另一种是重力异常剖面图。

重力勘探的正问题和反问题。

根据重力异常和重力场的其他异常来推断引起异常的地质体的埋深、大小和形状等产状要素的解释问题,叫重力勘探的反问题,即反演问题;给定地下某一深度,某种形状和大小的地质体,求其在地面上所引起的重力异常,称为重力勘探的正问题。

1.3 岩石和矿石密度各种岩(矿)石的密度差异是引起重力异常的必要条件,因此岩(矿)石的密度参数是重力勘探中非常重要的物性参数。

它是部署重力勘探工作的前提,也是重力异常进行地质解释的基本依据。

大量测定结果和研究表明,岩(矿)石密度大小有以下规律:沉积岩密度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孔隙度增加,密度会减小。

从岩性看,白云岩、石灰岩密度最大,其次是页岩、砂岩、粘土。

同一岩石年代越老,埋藏越深,孔隙度越小,密度就越大。

岩浆岩密度主要取决于其物质成分,由酸性岩到基性岩,超基性岩随着铁镁含量增加,岩石密度越来越大,火山岩尤其是熔岩,密度较低,而侵入岩密度较高。

变质岩的密度往往和原岩有关,由于变质作用岩石以更改的形式再结晶,因此密度往往随着变质程度增加而增加,一般比原生岩石的密度要高。

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物的密度一般低于围岩密度而金属的密度则比较高。

2 重力资料校正2.1 地形校正地形校正的目的就是将测点所在的水准面以上多余物质的影响除掉,把该水准面以下物质缺失部分补平。

经过地形改正之后的重力值,就相当于测点周围完全平坦情况下的重力值。

测点周围地形起伏不管高低,都造成重力值减小,因此地形校正值总是正值。

地形对重力测点观测值影响最大是在测点附近,随着距离增大而影响越来越小。

2.2 中间层校正进行地形校正之后,测点所在平面与基准面之间存在有中间层质量,要消除这部分质量对测点的影响,需要进行中间层校正。

校正公式为δgh=0.0419ρh式中ρ为中间层密度(一般取2.67g/cm3),h为高程,当测点高程低于起算点时,改为正。

2.3 高程校正把测点换算到基准面(或大地水准面)消除高程引起的重力效应,称为高程校正。

近似计算:即δgh=0.3086h(×10-5m/s2)中间层校正和高程校正与测量一点高程有关,在进行改正时往往合并起来进行,称为“布格校正”,其数学式为δgh=(0.3086-0.0419ρ)h(×10-5m/s2)2.4 纬度校正当基点与测点处于不同纬度时,实测重力值也包括了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影响。

所以必须进行纬度改正。

其公式为△gφ=-0.814sin2φD (×10-5m/s2)式中φ为测区平均纬度,D为测点与基点纬向距离,单位为Km。

一般直接用正常重力公式计算。

2.5 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各项校正后得到的重力异常,把经过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和高度校正后,所得的结果称为布格重力异常△gβ=g-g0+δgb+δgT式中g为实测重力值,g0为正常重力值,δgb为布格校正值,δgT为地形校正值。

重力勘探研究的是布格重力异常。

2.6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经过高度校正后的重力异常称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g F即:△g F=g-g0+δgh3 重力异常的地质解释及其应用3.1 重力异常解释的基本概念经过各项校正的重力观测值在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后,便得到了局部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和区域重力异常。

通过对重力异常场特征的分析,研究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这就是重力异常的解释。

重力异常解释分为定性和定量解释两种。

定性解释值主要是推断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确定异常源的形态、范围、大致埋深;定量解释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对异常源深度、大小、产状等进行定量计算。

最后根据工作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和已有的地质及物探资料得出明确的地质结论,这就是重力异常进行解释推断的目的。

为了正确进行解释推断,就必须了解重力异常与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

根据已知地质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和物性,用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引起重力异常的分布规律,幅度大小和形态特征等,称为重力异常的正演。

反之,根据异常形态、幅度和分布特征等来确定地质体的形态、大小、产状等,称之为重力异常的反演。

正演是反演的基础。

正演一般是把自然界中地质体简化为简单几何体,这样研究起来比较方便。

当地质体形状和密度分布较复杂时,按照场的叠加原理,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简单形态的地质体,然后计算每一部分的重力异常,并把它们累加起来,这样简单几何形态的正演也就成了复杂形体正演的基础。

反演方法比较多,但存在着解的非单一性,即多解问题,这是由于不同物质密度和质量分布可能引起相同的异常。

例如一个球形矿体,在地表引起的重力异常决定了它的剩余质量和观测点到球体中心的距离,反演时,不能单独确定它的深度和密度值,因为如果保持剩余质量和球体中心深度不变,则球体的密度和半径大小有无穷多个值,它们产生的重力异常都是相同的。

因此,在反演时,一定要对工区地质资料和物性(密度值)进行分析。

3.2 重力异常解释基本方法和步骤重力异常的解释是完成重力勘探任务的关键。

因此在进行解释之前吗,必须仔细研究重力勘探的目的任务和开展重力工作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依据,明确重力异常解释的中心任务。

解释工作首先应该从识别异常开始。

在重力异常平面图上,等值线的圈闭和弯曲,重力异常等直线轴向的改变,等值线间距的疏密,平行排列等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异常现象。

在重力剖面图上,异常曲线上升或下降的规律、幅值大小、极值的出现等。

在定性解释中,一般说,幅值和范围小而水平梯度大的异常,反映的是近地表的小异常体(如小型岩体,浮土下的基岩起伏等);幅值和范围大,水平梯度小的异常,一般多反映体积较大。

而埋藏较深的地质体(如古潜山、区域性背、向斜、沉积基底表面起伏等);幅值和范围不大的中等异常可能反映具有一定规模而埋藏深度不大的局部地质体。

3.3 重力勘探的应用3.3.1 研究地壳深部构造从我国1:500万布格重力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的基本特征。

布格重力异常变化总趋势从东往西逐渐变小,南海海域及琉球群岛布格重力异常值最高达400×10-5m/s2,进入大陆为0×10-5m/s2,青藏高原最低达-580×10-5m/s2。

布格重力异常值的减小,地壳厚度逐渐增加。

根据地震及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证明,沿海大陆架地壳厚度为24至28Km,而在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达70至80Km。

在区域性重力异常背景上,有三组巨大的重力梯度带(我们通常把等值线密集且重力变化大的线性异常称之为梯度带)。

它们是海域的钓鱼岛梯级带,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梯级带和青藏高原周边梯级带。

重力梯级带反映了陡倾的密度分界面,往往是莫霍面陡变带及各种类型的断裂带,造山带的综合反映。

这三条巨大梯级带与我国主要构造体系有密切关系。

除研究深部构造外,重力异常还可以用于研究大地构造分区,划分地质构造单元等。

3.3.2 重力勘探在寻找石油、天然气构造方面的应用应用重力方法直接寻找储存石油和天然气构造的可能性与效果已被大量实践所证明。

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庆油田就是重力勘探发现的,以后的大港、胜利、塔北、长庆、江汉、南阳等油田均是首先应用重力勘探手段寻找储油构造、结合地震资料,圈定含油气盆地继而进行铝探证实的。

3.3.3重力勘探在研究煤田地质构造方面的应用重力勘探可以圈定含煤盆地边界,确定含煤盆地的基底深度,在一定条件下,研究含煤层系的构造(断裂),确定含煤层系或煤层厚度。

由于煤系地层密度值较其围岩低(煤系地层密度值1.5到2.2g/cm3之间)密度较高,形成了明显的密度界面。

加之煤系地层多为层状,这就给应用重力勘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重力勘探在我国煤田普查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3.4 重力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重力在地热勘探中的主要作用:一是根据沉积盆地基岩起伏与地温存在相关关系,应用重力确定基岩隆起和埋深,间接寻找地热田,如京津地区的古潜山热储层与布格异常密切相关;二是根据重力低与壳内熔融岩浆房的关系圈定热源位置,如西藏羊八井热田与重力负异常吻合;三是地热与局部异常的对应关系,由于岩石的热变质作用和高孔隙率,可以引起正的和负的局部异常.东南沿海还应用重力圈出火成岩体,确定其形态和埋深,计算放射性生热率和热流,进行地热远景评价。

3.4 重力勘探与其它物探方法相结合的应用重力勘探方法应用不限于前述几个方面,它还可以与其它物探方法相结合,寻找磁铁矿体、铬铁矿、硫化矿床、铜镍矿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