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二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 心
苏湖地区 “苏湖熟, 天下足”
广州、泉州、明州
表一: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 代 人数(人) 垦田(亩) 赋税(贯) 南方诸路 56,888,000 318,480,000 35,811,000 北方诸路 33984000 143175000 45095000 南北之 比 63:67 69:31 44:56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 2、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发挥影响?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3、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 史地理因素。
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 也是各种因素综、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
想一想,经济重心的南移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探索与争鸣: 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 “海上强国”?
; / 日本医疗旅游 ;
壹套极其惊人の秘法/|轰|再次壹次交集/马开被震の倒退数步/手臂颤动の厉害/打到此刻/马开知道谭尘力量到底存在多么浑厚咯/正如纪蝶说の那样/都为人杰/境界壹重相差极大/这种程度の力量难以跨越/马开战到此刻/显然在受到压制/不过纪蝶也不得不承认/马开这佫人韧性 特别之强/碰到越强の/它越战越热血/整佫人の血液都要滂湃咯起来/血气浩荡/震动而出/和自身意境配合/特别恐怖/|圣液必存在咱壹份/|谭尘说话间/力量再次雄浑一些/|那可未必/|马开哼咯壹声/身体迎咯上去/望着那镇压而下の山岳/它不闪不避/以自身之力对抗/(正文第五 百三十五强手)第五百三十六部分至尊法力量如同龙卷风壹般/不断の融进到马开の身体里/更新最快最稳定/)马开の气势在疯狂の提升/在马开气海里/黑钢震动不息/元灵随着黑钢の纹理运行/马开の青莲元灵原来越凝实/黑钢非凡/其塑灵功法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典型史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典型史料】方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典型史料】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问题是什么?
【案】(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从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

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2)从史料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地区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1.原因
(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高考历史专项试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几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试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几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试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一、单选题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3.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

其共同的原因是()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4.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5.以唐朝为界观察,唐以前的江南一带没有长期割据并立的政权。

唐朝瓦解后,江南一带割据政权有五个,且这些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北方割据政权。

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A. 江南比北方更稳定B. 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割据局面C. 江南经济日渐发达D. 政治重心由北逐渐向南移动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6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6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主题6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与经济重心的转移1.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本质上属于自然经济。

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通过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在限定的田地里对庄稼作物精心耕植,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农作物产量。

3.田庄:田庄是东汉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自给自足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实体。

4.均田制:北魏到隋唐时期,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政府推行均田制。

以北魏的均田令为例,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5.寺院经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以发展,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

南朝时,寺院与经济恶性膨胀,占有了许多劳动力。

寺院与庄园争夺劳动力的矛盾尖锐。

6.田制不立:宋初对土地没有明确地规定所有权,也没有土地政策,没有对土地实行严格管理。

宋代统治者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

1.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2.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政局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如下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由内陆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

中国古代经济政治重心的迁移

中国古代经济政治重心的迁移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 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 越,战略地位重要。 (2)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 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 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 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陕 西 行 省
湖 广 行 省
江 西 行 省
万 里 海 塘
• 1、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 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 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自元代始,打破自然 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元 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 创新政治制度 • 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财政开支 B.打破传统, D.州县合并,
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由西向东迁移 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不断由西北向东南迁移
涿郡
永 济 渠 通 长安
608年
洛阳 605年

渠 邗 605年 沟 江都 江 610年 南 余杭 河
隋 朝 大 运 河 的 开 凿
大都
通惠河
通州
2012年天津高考
渤海
临清
会通河
东平


鸦片战争经过
(1840.6---1842.8)
拓展材料:
4、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 (2)经济重心南移使中国古代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 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的 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 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3)经济重心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南方。 ——摘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第473—477页。

中 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

中 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格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早在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

当时的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农业发达,是国家的重要粮仓。

而南方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大部分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大量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

这给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他们带来了北方的农耕经验,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南方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使得南方的农业逐渐赶上北方。

到了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南方的物产能够更加便捷地运往北方。

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成为国家粮食的重要供应地之一。

此外,南方的手工业,如丝织业、制瓷业等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渐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出现了许多新农具和新的种植方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同时,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也非常繁荣。

商业城市众多,如临安、泉州、广州等,海外贸易发达,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

在手工业方面,造船业、印刷业、造纸业等行业的技术和规模都超过了北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北方频繁的战乱是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从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寻求安定的生活环境,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次,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
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流向
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受中原先进文化吸引,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南迁到黄河流域。

2.中原人民南迁到江南地区: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同步。

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乾隆时期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由于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1)闯关东:指华北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人口压力、粮食歉收、自然灾害等)向东北三省移民的活动。

(2)走西口:从明朝中期开始,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人民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等地垦。

2018高考历史专题四 中国和世界的经济重心的转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2018高考历史专题四 中国和世界的经济重心的转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专题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重心的转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一.世界经济重心1.15世纪以前,世界的经济重心在中国中国衰落的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科举制阻碍了大多数读书人对科技进步的追求;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海禁、闭关锁国则阻隔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理学束缚了人的思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重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垄断商业贸易,成为世界大国。

西、葡衰落的原因:封建主用掠夺来的资本用于享受;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打败,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3.17-18世纪的西欧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17世纪荷兰崛起,垄断海上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崛起的原因:(1)政治: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造船业和航海业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要紧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

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要紧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进展的三个阶段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进展是不平衡的。

可分为: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进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进展。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进展的特点。

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进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

经济进展从北方和南方差不多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逝。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进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接着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

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进展,并差不多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

但北方至隋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进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特别快进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进展时期。

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

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

由于社会和自然的缘故,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接着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进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

其中,五代时南方经济的进展,南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进展和海外贸易的进展,元朝为实现南粮北调而开辟漕运和海运,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进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这种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反映。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缘故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缘故有: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进展;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进展实力,比较重视进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从地理角度看:①气候妨碍,宋往常粮食要紧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要紧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那个地方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

③北方水土流失严峻,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妨碍了农业生产。

这要紧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峻,土地面积减少。

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进展。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①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表达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妨碍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发:①政治稳定是经济进展的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进展基本上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进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经济的进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注意: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除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外,还存在一个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伴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

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进展较中西部地区快,从而形成了经济重心东移的格局。

造成近现代史上我国经济重心东移的要紧缘故有:
1、自然缘故: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崎岖,海拔较高;东部属于季风区,降水较多,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西部属于非季风地区,降水少,有大面积的沙漠,受上述自然条件的限制,东部地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土地生产力高;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西部地区还存在着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的状况,导致水土流失,沙漠进一步扩大。

沿海地区信息和对外贸易便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展。

2、历史缘故:第一,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我国首先是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并产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经济进展。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企业、洋务运动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有利于经济进展和变化。

第三,我国东部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进展较早,经济文化教育较内地发达。

第四,南京国民政府的企业以及新中国“一五”计划以后的重点建设项目要紧集中于东部地区
3、政治缘故:东部改革开放较早,程度深,人们的思想观念较新,与市场经济较为适宜。

从人为缘故来看,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地区基础建设投入较多
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所产生的妨碍
1、关于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迁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向南迁移
3、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妨碍
4、中国古代战争的分布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
5、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受其妨碍
6、中国古代城市进展的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
7、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也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
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迁移与当前热点问题的联系
1、农民大量南迁是经济进展的重要因素,这表达了生产力的观点,说明充分利用外来的先进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对经济进展的重要作用。

这关于当前引进先进技术,重视生产技术,合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2、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前提,这与当前提倡的政治安定能够相互联系
3、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利于经济进展,这对当前经济政策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益州等城市经济的进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关系,这对西部大开发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5、在南方经济进展过程中,梯田、圩田的出现,对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进展等观点相联系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