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 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班级:高一十班教师:张正燕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查阅资料,能口头简述辛弃疾生平及创作本词时的背景。
2、对照注释译读词作,能概括典故;联系背景赏析词句,能说出作者用典意图,理解主旨。
3、能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词作。
体会词人抗敌救国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痛无奈。
【导学过程】
一、自学解疑,夯实基础。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对照注释译读全词。
补充:风流:指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影响、遗风,即流风遗韵。
元嘉:南北朝时宋文帝年号。
草草:仓促、草率。
二、合作探究,展示总结。
1、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请用小标题总结,并找出相应诗句。
明确:上阙用了、两个典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
2、小组自选1—2处典故,明确用意(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深意和情感。
),赏析词句(哪个字或词用得好,为什么?)。
提示: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三、小组赛读,倾情感受。
揣摩情感,把握语气,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形式展示。
(考虑重点词句的读法,能够背会。
)。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 ) 姓名:学号:学习小组:【学习目标】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能够感悟词的意境。
3.背诵、默写这首词。
4.能够领会词人的雄图大略、深谋远虑和赤胆忠心。
【教学重点】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能够感悟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够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课文下边注释;2、借助初中学过的文言知识;3、借助讲过后文言知识规律。
【论人知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现存620余首。
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合称“苏辛”。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渐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自主学习】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舞榭巷陌封狼居胥可堪回首佛狸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繁华景象,流风余韵;今义:轻浮放荡。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赢得仓皇北顾名作状,向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名作动,吃饭。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装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倒装句5、完成《三维设计》自学导航部分。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
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
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稼轩体”的独特风格。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ō)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
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找出这首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2、分析这首词所用的表现手法。
3、背诵全词,了解辛弃疾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提出预习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巩固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为高考诗词鉴赏打基础。
2、感受诗人的形象,明确词人对苟且偷安者的憎恨以及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情感。
预习任务
一、结合注释以及所给资料,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
英雄无觅(寻找)
二、把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来。
三、写出本词使用的典故,并说说其用意。
四、思考词文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
五、思考本词的表现手法。
作者与背景材料: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导学案教师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大意。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故及用法。
2、体会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1、明确诗歌所描写的“古”(古人、古迹、往事等)是怎样的。
2、结合诗人的情况,把握写作目的。
四、重点知识1、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4、词牌名解说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
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居胥(xū)佛(bì)狸祠(cí)2、理解词义觅:寻找风流:英雄业绩金戈:精锐部队寻常:普通草草:草率赢得:落得可堪:不堪,哪堪3、注意诗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导学前1.导学目标:(1)理解怀古主旨,展示诗人情感。
(2)领会诗歌构思和艺术表现。
(3)掌握诗歌的一些关键性词汇及常用词汇。
(4)能运用批评性思维分析文本。
2.预习课文:仔细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并做好文章读书笔记,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构思与艺术表现,并掌握文章的关键性词汇。
3.预习单词:预定备课单词,着重掌握新单词词义,用途等。
二、导学中1.诗文的背景和主旨(1)此篇文章是唐代诗人杜甫漫步京口北固亭时写的,北京北固的固是指“边疆要塞”之意。
(2)文章通过寻访过去,时光倒流,向往历史时代的繁华与盛世,反映出诗人沉浸在怀古之情中,表达了怀念历史世界,抒发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古人创造的文化、文明的认同之情。
2.诗歌艺术的分析(1)分析诗歌的“气氛营造”文章一开始通过京口北固亭描绘出清幽,安详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让人进入诗人的怀古情绪之中。
(2)分析诗歌的结构文章的结构采用联赋体,毫无疑问,采用联赋体是为了体现诗人思考和激动的情绪。
此文主要是通过第一联的自然景色、第二联的历史名人及文字、第三联回顾外国古代历史、第四联借景明月及自身感慨,将诗歌的结构推向巅峰。
(3)分析诗歌的意象文章运用了许多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第二联中的左冯才子、右陈文贵,第三联中的黄昏雁塔、潇湘水云、半夜钟声,第四联中的紫陌红尘、明月共潮生等等。
3.词汇的分析文章运用了不少关键性的词汇,如固城、唐宗、左陈、京口、强卧、沧海、雄州、雁塔、长安、春晖、江湖、山林、鸣琴、佳人、蓬莱、惊弦等。
三、导学后1.说说杜甫在文章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2.怀古主旨,当代意义。
3.讲述杜甫在诗歌构思和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高一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高一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知人论世,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读课文,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理解本词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导学过程】用典,又称“用事”、“援引”。
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用典的好处,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否定等感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
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上阙用了、两个典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上阙:1.分析前两个用典。
①说说前两个典故中两个人物的共同点②用此二人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下阙:2.分析第三个典故。
①概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强化这种感情?三、背诵全词四、拓展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能够感悟词的意境。
3.背诵、默写这首词。
4.掌握关于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5.能够领会词人的雄图大略、深谋远虑和赤胆忠心。
6.能够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
一、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写谁的?如何理解?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
但是,以构为首的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侘胄(tuō zhòu)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乱。
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知府,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知识掌握及课堂拓展练习
1.填空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国时期爱国词人的作品。
是词牌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号。
历城(今)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词人。
其词现存620余首,题材多样,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以豪放为主,发展了轼的词风。
有词集。
(2)注释:
风流:。
金戈铁马:。
草草:。
北顾:。
可堪:。
(3)高考名句集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
【2002年全国卷】
想当年,金戈铁马,。
【04年高考卷 05年】
凭谁问,,。
2.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典故分析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A权
1、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权。
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因为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
“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升平的气象。
又从“无觅英雄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B裕
(1)出身如何?
(2)当年是何时,怎样的场面?
(3)联系背景,说说词人对他的感情?
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裕先灭的后燕,后灭的后,光复、长安、煊赫一时。
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C义隆
(1)为何会失败?
(2)影射什么事?
(3)采用这个典故的目的?(希望当局采取什么政策?)
义隆是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D佛狸祠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佛狸祠是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烽火路”写四十三年前,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E廉颇
(1)作者与廉颇有何相似之处?
(2)下面我们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结尾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战国时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国去。
后来国攻打国,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使国能强盛起来。
他在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使还报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4.课堂之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辛弃疾的怀古咏史词,查找资料,理解此词并写一段赏析,从用典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