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课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或段意)的方法1、找主干法。
缩句的主干是:谁+ 干什么;或什么东西 +怎么样。
在概括课文内容或段意时,也可以用谁 + 为了什么目的 + 干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前3个部分缺一不可,结果有时候可以没有。
例:概括《穷人》一文主要内容。
思路:用这个方法,首先要确定好主人公“谁”。
《穷人》一文,文章以桑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基本每一节都是些桑娜的,所以这个“谁”当然确定为桑娜。
接下去为了什么干了什么,朗读课文后就好确定了:桑娜为了让西蒙的两个孩子继续生存,决定收养两个孩子。
也可以概括为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2、摘录句段法。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往往概括全文(全段)的大意。
直接引用或稍加修改,便可作主要内容。
例:概括《詹天佑》第四节节意。
思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是总起句。
完全当第四节节意,显然太复杂。
思路是“谁+ 干什么”。
得到答案:詹天佑勘测线路。
到文章中去验证,第四节都是来写詹天佑如何勘测,勘测中遇到什么问题的,所以这样概括是正确的合理的。
因为勘测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拓展为“詹天佑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勘测线路。
”3、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题目充实补充,就可得到文章主要内容。
例1:《山中访友》,可扩题。
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我到山里去访问山里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等许多朋友,带回了好心情。
例2《草虫的村落》,扩题。
文章大意:我跟随一只黑甲虫来到草虫的村落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选择合适词语的方法方法一:找出词语意思细微的区别。
例:女孩的爸爸坐在病床前,看着女儿挣扎,手足无措。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哀求、恳求、要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思路:三个词都有要求对方做什么事的意思。
但哀求强调“悲哀伤心地请求”,恳求强调“诚恳地请求”,要求往往是上级对下级命令式的口气。
这里是爸爸有求于医生,并且当时很悲伤,所以应选择哀求。
四年级上册第23课概括主要内容

第23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传统节日。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1.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份庆祝。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比如贴春联、打扫房屋、走亲访友、吃团圆饭等。
人们还会进行烟花爆竹的庆祝活动,创造出欢快热闹的氛围。
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2.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份举行。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扫,献上鲜花、食品和烧纸钱,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和踏青活动,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份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共同庆祝节日。
4. 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人们会赠送月饼表达思念之情。
中秋节还有赏月的传统,人们会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起赏月、品茶、聊聊,共度佳节。
这四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我国人民世代传承的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扩写新内容:除了介绍这四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与这些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
1.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逢年过节的时候,春节的气氛就开始弥漫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舞狮子、舞龙等民间表演,给大家带来一片热闹欢乐的景象。
春节夜晚的烟花爆竹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烟花绽放的美丽和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年兽》,传说年兽会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如果不听到烟花爆竹的声音就会出现在村庄中,来吃掉村里的孩子。
孤独之旅课文内容概括

孤独之旅课文内容概括
《孤独之旅》这篇课文讲的是主人公杜小康,他家原本是油麻地最富裕的人家。
那时候的杜小康,过着无忧无虑、要啥有啥的生活,就像一只在温暖巢穴里被悉心呵护的小鸟。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家突然遭遇了变故,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
杜小康也不得不跟着父亲去放鸭,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他们父子俩划着小船,带着鸭群,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一路上,杜小康的心情那叫一个低落,这哪里是旅行,分明是一场磨难嘛!
到了目的地,四周除了芦苇就是水,连个人影都看不到。
杜小康心里别提多害怕了,这感觉就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晚上睡觉,那呼呼的风声和芦苇叶摆动的声音,都能把他吓得一哆嗦。
日子一天天过去,鸭群渐渐长大了,可杜小康却越来越孤独。
他只能自己跟自己说话,自己给自己打气。
这像不像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却找不到一丝光亮?
不过,就在这看似无尽的孤独中,杜小康慢慢长大了。
他不再是那个娇生惯养的小少爷,而是变得坚强、勇敢。
他学会了面对困难,学会了承担责任。
你说,这孤独之旅难道不是他成长的催化剂吗?如果一直待在舒适的环境里,他能有这样的蜕变吗?
我觉得呀,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有时候孤独并不可怕,反而是让我们成长的好机会。
就像毛毛虫要经历独自的黑暗,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
杜小康经历了孤独之旅,也迎来了属于他的成长和蜕变!。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概括主要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概括主要内容为: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来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解释道: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
可廉颇居功自傲反而要与自己闹不和,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再三退让,最后终于感动了廉颇,他到蔺相如府门上负荆请罪,两人最终和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备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备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一、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进行期末复习备课,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所学内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 写话题作文•通过复习写话题作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识记词语•复习巩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造句和识记,帮助学生提升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针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理解和概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字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古诗文鉴赏•复习古诗文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文,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5. 作文评析•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析,指导学生如何提升写作水平,注重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6. 背诵篇目•复习背诵的篇目,加深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设计方案根据以上主要内容,设计以下教学方案:1. 复习写话题作文•提供不同主题的作文题目,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结构和要求完成作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词语记忆与运用•设计词语记忆游戏,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记忆,并提供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3. 阅读理解训练•提供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自主思考答案,并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古诗词鉴赏训练•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选取几首古诗进行解析讨论,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作文评析指导•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通过篇目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6. 背诵篇目训练•安排每日背诵古诗文篇目,定期测试背诵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加深对篇目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内容安排根据以上教学方案,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周:复习写话题作文和词语运用•第二周:阅读理解训练和古诗文鉴赏•第三周:作文评析和背诵篇目训练•第四周:整体复习和测试准备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练习、评析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23课四年级上册梅兰芳絮絮简单概括课文

第23课四年级上册梅兰芳絮絮简单概括课文
主要内容: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
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
此后,他不再刮脸了。
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
日本华北方面军头日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做孙正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
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
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
梅兰芳在八年抗战中,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本节课重点内容概括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一些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一、知识概述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介绍了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义及相关背景信息。
这些知识是理解本节课的基础,学生应该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二、关键概念解析在本节课的第二部分,我们重点讲解了一些关键概念。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能够正确运用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这些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能培养除了知识的学习,本节课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一些重要技能。
这些技能对学生的学术、专业和个人发展非常关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技能:1.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全面分析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应该具备清晰、准确、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能力。
这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表达。
3. 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学生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4.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寻找、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确定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与回顾本节课的最后,我们对所学内容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回顾。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概述、关键概念解析和重要技能培养等方面。
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复习和巩固,以确保能够有效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能力。
概括搭石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搭石课文的主要内容
《搭石》是著名乡土诗人刘章写的文章,文章主要描绘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表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具体内容为:
1.挑选石头:秋天到了,人们会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
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2.调整石头:如果发现搭石不稳,人们会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3.协调走路: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
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4.谦让过河: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会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
谁偶遇老人,会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这些平凡的场景反映了乡亲们淳朴的民风和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展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问题一:谁用草船向谁借箭,借了多少?
问题二:借箭的原因和结果?
分析:
问题一:谁用草船向谁借箭,借了多少? 题目扩充: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 万支箭。 问题二:借箭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周瑜嫉妒诸葛亮有才干,让他在三天内借 十万只箭。
结果:周瑜自叹不如。
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 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 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 叹不如。
2、题目扩充法
3、段意合并法 4、句子摘录法 5、明事物,抓特点(状物
类文章)
(一)要素串连法
抓“六要素”
1时间、2地点、3人物、 事件 (4起因、5经过、6结果)
口诀: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 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
例1 《李广射虎 》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 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 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 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 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 箭射了出去。
起因: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的深 重灾难
结果: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 销毁
主要内容:
(三)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合并段落 大意。(没用的段落不需要概括)
注意: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 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 内容。
例3:
《庐山的云雾 》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 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 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 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正在这时,传来林则徐对外国商人的严正警告, 那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大清政府禁烟决心 已定,且百姓拥护。望你们从此做些正当生意。”
经过了二十三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 虎门销烟的壮举,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题目扩充:1839年6月3日, 起因: 结果:
题目扩充:1839年6月3日,林则 徐在虎门滩硝烟。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练习1: 《徐悲鸿学画》
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并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 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 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 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 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 么拔也拔不出来。
分析:(找“六要素” ) 时间:一天晚上 地点:一片松林 人物:李广 起因:蹲着一只老虎 经过:李广拈弓搭箭,射出白羽箭 结果: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 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 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 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 喊声,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 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二十多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
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 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 他!”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 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 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 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论西部旅游开发----唐朝学者考察报道 论大观园开发------美女执政的悲惨结局 论梁山旅游开发----108人旅游团的悲惨遭遇 论中原开发------三大集团公司争夺开发权内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问题:什么是概括?
答案:删掉不必要的内容。 (使句子变短)
主要方法:
1、要素串连法(写
人记事文章)
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李广将军在一片松林 看到蹲着一只大老虎,于是他拈弓 搭箭,射出白羽箭,白羽箭深深地 扎进了石头里。
方法:找→串→连
练习1: 《徐悲鸿学画》
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并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 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主要内容:
(二)题目扩充法
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读懂题目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把题目扩 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
注意:概括的内容要通顺,无语病。
例2: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 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 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 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
方法:拓展→起因→结果பைடு நூலகம்
练习2: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里就沸腾 了。人们大声地喊:“要销毁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去 虎门滩看哪!”
钦差大臣林则徐端坐在高台上,看着眼前的一切, 人们不禁想起了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有 多少中华儿女沦为“东亚病夫”,又有多少中国家庭 卖儿卖女、妻离子散!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 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 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 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 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