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天气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辨析、天气的两大要素、天气符号的识别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天气的认识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了解天气的两大要素,学会识别天气符号,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辨析,天气的两大要素,天气符号的识别,天气变化的原因。
2.教学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天气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天气符号卡片等,直观展示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的两大要素。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天气符号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课堂讲解: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方法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气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天气的多样性。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天气与季节、天气与气候、天气与生产、天气与生活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的多样性,认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不够深入,对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天气现象,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的多样性;(2)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观察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当地天气状况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天气现象,探究天气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天气变化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信心,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天气系统的理解,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天气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天气现象。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天气案例为例,讲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案例,用于讲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准备户外观察、调查的任务,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现象。
3.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多样性及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A预报气候 B 说明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C 说明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 说明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3. 收看天气预报时,如果看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卫星云图为绿色,那么此时该地区为( )
A 晴朗天气
B 多云天气
天气
展示几张图片,看图说出天气。
引导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晴、阴、风、雨
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旗状况,时刻在变化的。
学生看图判断天气。
学生概括天气的特点。
通过观看图片并分析对比,总结得出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过渡]思考:下列描述北京大气状况的词语也是天气吗?(春季温暖多风
、秋季凉爽少雨)
教学设计
课 题
多变的天气
课时安排
1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方面
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方面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学生通过观看天气预报小视频,并思考播报了哪些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培养学生看图和读取信息能力。
卫星云 图
卫星云图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不同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颜色的含义。
展示卫星云图。
绿色:陆地
蓝色:海洋
白色:云区。(云层越厚降水的概率越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与地图》和《世界地理》之后,开始接触中国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中的天气情况,包括天气的定义、分类、以及影响天气的因素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气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天气作为一种抽象的自然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天气的直观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天气的定义,能够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天气,以及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和分类。
2.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3.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等,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配合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气知识。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包括图片、图表和实例等,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天气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变的天气。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提高他们对天气知识的系统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概念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测量指标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天气现象。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调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户外观察和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户外观察到的天气现象,总结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多变的天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气现象及其变化。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的定义、主要天气现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等。
此外,教材还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能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提高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天气现象的本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等知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提高他们对天气现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天气现象,能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主要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天气现象,提高对天气知识的理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天气现象,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天气现象、天气与气候区别等内容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与天气现象相关的实例,用于课堂分析。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模型等道具,增强课堂趣味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天气的定义、主要天气现象,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抢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天气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多变的天气》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多变的天气》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多变的天气》教案篇1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
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天气的特点,用天气预报图预报天气。
(2)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解释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4、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激发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3。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而更加地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3、常见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如何根据风向标判断风向及风力的大小。
3、学会使用天气符号。
三、教学类型:新授课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大家回顾这几天不同的天气,让大家思考天气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多变的天气》。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源于生活,也降低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难度。
二、新知讲解1.天气定义: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气候的定义: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过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判断下面哪些形容的是天气,哪些形容的是气候?1、下列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A、长夏无冬B、烈日炎炎C、阴转多云D、四季如春E、东边日出西边雨F、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G、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天气的影响。
用课件展示书上活动题的几段材料,分析每段材料分别分析的是天气和哪个方面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总结归纳出:材料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材料D:天气与军事的关系。
【转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预知天气,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安排我们的生活、日常出行、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 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任务1 结合近期天气状况,学会正确描述某地区某时段的天气状况。
教师出示近5天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中包含那些信息?
(学生回答天气的阴晴、温度、风力、风向等)
提问:你了解天气预报主持人口中的这些常用语吗?归纳描述某地区某时段天气状况的用语。
出示天气的概念,描述天气就是描述该地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此外还有雪、冰雹、雾、沙尘暴等天气状况。
问题:我们这里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
(学生发言)
教师出示一段材料,提问:从时间上、变化上归纳天气的特点。
根据这段材料包含信息,可归纳天气的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教师再次展示两段材料,追问:你能根据下面的话归纳出天气的特点吗?
东边日出,西边雨——第一,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早晨雾,中午晴天,傍晚刮风下雨——第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2、其余几个描述的是什么呢?(气候)
引出下一个讨论问题: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解释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联系
天气是气候在某段时间内的具体表现;
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教师组织课堂活动:
讨论1: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讨论2:哪些人最关心天气?为什么?
(有人说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那我们为什么还经常谈论天气呢?那是因为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
任务2 分析下列材料,说说天气的影响。
教师:结合教材P43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影响。
请学生谈谈自己能感受到的生活受到天气影响的事例。
A、天气与交通
B、天气与生活
C、天气与农业
D、天气与军事
学以致用:假如你是一位营销员,现在有下面几种商品,你能选择每件商品销售的最佳天气吗?
教师:天气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还影响到了农业、交通、军事等。
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能引起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所以,我们才很关心天气情况。
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早作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的危害。
讨论:遇到下列天气我们该怎么办?
1、遇到浓雾天气我们怎么办?(减速慢行、汽车开车灯、带口罩保护呼吸道。
)
2、据统计,寒潮来袭时是慢性支气管炎、脑溢血、心肌梗塞、过敏性鼻炎、胃肠病等慢性病高发期,人体难以承受这种气温骤降,因而寒潮也是对我们健康和生活影响较大的一种天气现象。
(我们要多收听天气预报,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工作,多进行体育锻炼。
)
3、雷电天气(若在室内窗户紧闭的,避免使用用电设备且远离电话;如在室外,远离孤树或高树,远离较高的金属物体并且蹲在地上,使你的身体尽可能少的接触地面。
最后一种办法就是藏身于树丛中最矮的一棵树下。
)
任务3 我们从哪些途径得知明天的天气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后,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学生对天气预报有了更多的了解,提醒同学们注意,天气预报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问:你能看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符号吗?
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气象站对各地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学家通过分析卫星云图得到的。
那么你们想知道怎样读卫星云图吗?”(在这一环节,展示,一幅卫星云图,指导学生认识图中蓝色、白色、绿色的区域分别代表什么。
)
进一步解释: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深,表示云层越厚,降水概率越大。
学以致用,判断:A、B两地的天气状况。
读懂“风言风语”
注意:1.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2.风力: 风的强弱共分18级
一道风尾为 2 级
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以致用:你能判断出符号所代表的风向和风力吗?
常用的天气符号
以图片展示不同的天气符号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天气,同时结合图形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联想记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常用的天气符号(“抢答”时间)
提问: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什么?
学习了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要求学生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
承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读图,理解空气质量级别与污染指数的关系。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你对“雾霾”了解多少?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
雾霾常见于城市。
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认识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自然因素(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等)
人类活动(秸秆焚烧、汽车尾气排放等)
提问:怎样提高空气的质量呢?我们能做那些?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