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说课稿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2011年福田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之教学设计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皇岗中学罗秀兰一、课程标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二、教学分析本课的内容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告别野蛮》,本单元讲的是文明起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侧重讲述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物质特征);第二课“早起国家的形成”侧重于文明起源时期的政治特征;而本课“告别野蛮”讲的是文明起源时期的文化特征。
“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本课是对本单元内容的一个升华,与前两课构成递进关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文字的产生过程,认识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文字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驱动器。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虽然每天都在和文字打交道,但对文字的意义缺乏理性认识3、教学设计结构思路: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之后,教学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探索发现为主题,把本课设计为一节文化探究课,让学生真正走入历史、感受文明,趣味学习。
五、教学准备1.课前把学生分为四小组,分别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概况资料,填写表格:图片组:负责查找古埃及的自然景观图片及风土人情图片;资料组:负责查找古埃及相关资料;课件组:负责整理本组资料并制作课件;展示组:负责本小组的成果展示及讲解。
形成成果“探索发现之四大文明古国文字特辑”。
2、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老师通过QQ群随时指导。
3、课前发放“学生活动探究学习评价表”六、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游戏导入、起兴点题游戏:“猜谜游戏”规则:每组出一个学生,教师出示字谜,然后让其传递信息给本组同学,准确迅速者胜。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纸草 泥版
龟甲、 兽骨
古巴比 楔形文字 伦两河 流域
甲骨文
古中国 黄河流 域
公元前 16—11世 纪(商朝) 商朝人
认一认
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
古代中国--甲骨文
甲骨文地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 )朝开始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猜一猜
下列古代各国象形文字代表今天的哪个汉字? 西亚楔形文字 中国甲骨文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 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摘自鲁迅《门外文谈》
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的, 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想一想:文字产生的意义
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课后小结
文字产生的原因 文字产生的过程 交流和记忆的需要
中国的甲骨文:由于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生 生不息,甲骨文由繁到简,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 使用的汉字。
议一议:“汉字到底由谁创造的?” 文字的创造过程
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 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长着 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 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 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刻划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三种古代文字
文字的创造者 文字产生的意义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人民群众 告别野蛮,走向 文明,传承文明
三种文字的共同点
都是象形文字,都有读音,是人类进入文明时 代的重要标志,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练一练:
1.人类最早创制的文字是( C )。
A.刻划符号 B.图画文字 C.象形文字 D.字母文字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说课稿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说课稿《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说课稿内容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史前文明,文明的起源及农耕文明新时代,而“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是文明起源中的一部分内容,系统地介绍了文字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字——这一文明标志成就的说明,阐明了人类由史前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的轨迹。
而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正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二、学情分析此课时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自身也有一些特点。
1、知识掌握上,有一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字有了解,但知之不详,而大部分学生则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为此,在课前,我将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去收集相关材料;2、心理上,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研究,青少年学生极易被唤醒对未知内容的学习需要,我将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氛围;3、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我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发表见解;4、学习思维上,依据皮亚杰思维能力理论,青少年学生抽象思维不充分,对事物的分析还不能客观明确,所以,教学中我将通过适当的讲解及学生的讨论、归纳,使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而突破这一障碍。
三、目标及重难点分析1.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同时通过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明成就,如文字、建筑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引以为傲。
所以,我把提升民族自豪感作为情感目标2)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探究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中提到,“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技能目标中,我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是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生活中的象形文字,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汉字和绘画技巧,对美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汉字和象形文字方面的知识较浅薄,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他们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认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创作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魅力,学会欣赏和分析生活中的象形文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汉字和象形文字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魅力。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作的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绘画实践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
2.教学讲解:讲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和魅力,分析生活中的象形文字,让学生认识和欣赏汉字的美。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组具有象形特点的汉字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5.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象形文字的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教学设计◇教材结构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主要说明了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驱动器。
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等,无一例外地记载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轨迹,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发明过程的学习,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其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在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使其领会文字的发明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字产生的历程,认识任何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树立孜孜以求的精神;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古老文字的各自特点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文字产生的作用及如何正确对待文字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创设情境、故事导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通过学生间的探讨与交流,教师的配合讲解,明确文字产生的背景,在活动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通过一系列有关图片、材料的展示、小组讨论、竞猜活动等环节让学生体会文字发展的历程及不同地区的文字所存在的差异,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有关早期文字的内容与信息。
(4)通过探究文字的发明人,让学生明白文字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初步树立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1PPT课件

2、文字真是仓颉造的吗?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 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 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议一议
2003年4月17日,英国广播公 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 惊人消息:“在中国河南贾湖发 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距今8000 多年),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 所知最早的文字。”
相关网址: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符号构成: 神秘埃及: 破译楔形文字──巴比伦的神奇密码:
甲骨文作品欣赏:
甲骨作品欣赏: 甲骨渊源: 07/30/content_1767556.htm 甲骨大观: 甲骨字库:
近白一东 来下鸟边 风门不日 雨东鸣出 又春山西 维已更边 舟老幽雨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书写 材料
芦管削尖 为笔写在 “纸草” 上用芦苇秆、 骨棒作笔, 在泥版上 写字
刻在龟甲、 兽骨上
仓 颉 造 字
议一议
材料: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最为流行的传说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智慧超群,长着四只眼睛,两 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 俯察地上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 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对此,你有何感想?
王永民
王永民,一个中国人。1978 -1983年间,用自己的心血、汗 水、智慧和勤劳,发明了“五笔 字型”输入法,首次实现用标准 键盘快速输入汉字。此项成果被 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 于活字印刷术”。
刻划符号与原始绘画是怎样演变成汉字的?

刻划符号与原始绘画是怎样演变成汉字的?汉字的来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关于刻划符号(pictographs)和原始绘画演变成汉字的理论:1.原始绘画阶段:在人类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通过绘画来表达事物的形象和意义。
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描绘自然界的事物,例如太阳、月亮、动物等。
这些原始绘画可以被视为汉字的雏形,是最初的刻划符号。
2.逐步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原始绘画简化为更简单的符号。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细节被省略,形状被简化为更容易书写的形式。
例如,人们将描绘太阳的线条简化成一个小圆点,将描绘动物的形状简化成一些线条和简单的图形。
3.符号的意义转变:原始绘画的符号逐渐演变成具有固定意义的象形文字。
这些符号开始不仅仅代表物体的形象,而是具有特定的词义和符号意义。
例如,太阳的符号可能开始代表“日”这个词义,而不仅仅是太阳的形象。
4.引入意符与形声:随着对事物表意的需求增长,人们逐渐引入意符和形声的概念。
意符是指字形部分与字义有直接联系的符号,例如“水”字的左边的“三点”部分就表示水的液体特征。
形声是指既有意义又有声音提示的符号。
人们将既有意义又与特定发音相关的部首与具体的发音部分结合在一起,以形成新的字形,例如“木”是表示树木植物的意思,“林”是表示森林的意思,结构相似的“木”部分提示了它们的读音。
这种演变过程是一个历史性的总结,不同的学者对于汉字演变的理论和意见也有所不同。
以上理论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解释,在整个过程中,汉字经历了逐步简化、符号意义转变、引入意符与形声等多个阶段,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汉字系统。
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

楔子 泥版上写字
象形文字
纸莎草
制作纸草纸
楔形文字
• 为什么苏 美尔人发 明的文字 叫楔形文 字?
• 书写工具 是什么?
罗塞塔石碑
知识拓展
商博良(1790~1832)
贝希斯敦铭文
知识拓展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石刻,用三种文字(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 巴比伦文)铭记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知识拓展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天,国子
监祭酒王懿荣患了伤寒,太医开出
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名曰“龙
骨”的药。其家人买回了这种叫
“龙骨”的药物,略通医道的王懿
荣出于好奇,亲自查看“龙骨”碎
片,发现有一小片“龙骨”碎片上
刻划有似篆非篆的奇异纹络。王懿
荣马上意识到这些刻划非比寻常。
第二天,他便开始收购“龙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
“雨”、“日”、“月”、 “山”、
“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
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
骨上的古代文字。
思考
文字产生的意义?
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传承文明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的文字比较表
古老 文字
象形 文字
楔形 文字
甲骨 文
发源
结绳记事
图画文字
1、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 信息的根据是什么?
2、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 遇到什么困难?
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 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 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长着 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 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底墒 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
文受字到启是示由,劳创造动了人文民字 在较 长的时期中经过约定—俗—课文 成对形于“成仓的颉造字”你有什么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说课稿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说课稿
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史前文明,文明的起源及农耕文明新时代,而“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是文明起源中的一部分内容,系统地介绍了文字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字——这一文明标志成就的说明,阐明了人类由史前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的轨迹。
而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正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二、学情分析
此课时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自身也有一些特点。
1、知识掌握上,有一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字有了解,但知之不详,而大部分学生则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为此,在课前,我将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去收集相关材料;
2、心理上,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研究,青少年学生极易被唤醒对未知内容的学习需要,我将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氛围;
3、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
老师表扬,我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发表见解;
4、学习思维上,依据皮亚杰思维能力理论,青少年学生抽象思维不充分,对事物的分析还不能客观明确,所以,教学中我将通过适当的讲解及学生的讨论、归纳,使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而突破这一障碍。
三、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同时通过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明成就,如文字、建筑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引以为傲。
所以,我把提升民族自豪感作为情感目标
2)技能目标: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提到,“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技能目标中,我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3)知识目标: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
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过程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以及学生利用图片资料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依据我在教学中的实践,学生利用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欠缺,所以我将其设为重点,准备在教学中多穿插一些读图内容,以培养学生此类能力。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学生思维能力构成本身有所欠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感性层面,而不能利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对于这一难点,我准备在教学中以材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其进行突破。
四、教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再加上对学生认知活动规律的认识以及学生、教师在课堂地位中的正确定位,我准备在教学中融入以下几类教学方法:
1、快乐教学,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使融洽的气氛贯穿始终,也让愉悦的心境保持始终。
2、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并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渗透德育。
3、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的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发展学生想象力,形成有独特性的见解。
4、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法”“比较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破难点。
五、教学设计分析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等文字的产生、书写材料等方面的资料,并鼓励各组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成文,制成小型展版、幻灯片等。
这一准备主要是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之前对内容有一些初步了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我主要分成三个专题篇章进行教学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产生的过程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种文字的主要特点
第三篇章:升华篇——文字的发明与传承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产生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
所以,在这一篇章中,我将利用一组漫画导入,描述一位中学生因错把母亲交待的买“被子”听成
为买“杯子”闹了笑话的故事。
我设计此情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①、采用漫画导入新课,进行快乐教学,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②、让学生体会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的区别,并初步了解文字产生的背景。
而在文字产生过程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展示: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文字符号,导出文字产生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2、资料观察:通过观察资料及课本图2—2
3、2—2
4、2—25获取归纳信息。
3、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材中的几个设问,完成对三个过程的比较。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伯特曾提出一般教学过程,指出教学不外乎唤醒学习需要,运用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结论,获取知识技能等几个步骤,虽然新课标在学习目的上与旧课标有很大不同,但它在教学中也不外乎这几个步骤。
而如何将这些过程与新课程理念结合,完成学习目的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用资料展示唤醒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观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形成学习结论,升华情感,从而达成了一般教学过程与新课程理念的融合。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种文字的主要特点
1、资料展示:请三组同学各派代表展示他们各自的展版,以使学生熟悉三种古代文字。
与前一环节的展示不同,这儿要求的'是资料学生搜集,讲解学
生进行。
依据“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这一理念,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这也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依据。
2、观察讨论,通过对展版及其它资料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三种文字的全面认识,其间教师重引导,讨论重参与,重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为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老师曾专门指出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核心,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也要重视探究中学生形成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中强调以探究学习为主,并在此环节予以突出,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也要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识字游戏:在前一环节突破重点之后,我将设计一个识字游戏,展示三种不同的古代文字,要求学生进行识别,正确者给予适当奖励。
此时,教学内容已过半,学生原本被唤醒的学习需要已逐渐淡化,因此,有必要通过游戏方式再次唤醒学习需要。
同时,在重点突破之后,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也需要教师作出判断,而这种方式也恰恰能满足这种目的,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三篇章升华篇——文字的发明与传承
此环节主要介绍汉字的发明与传承
1、汉字起源:通过两则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来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以突破难点。
(材料)
在学情分析中,我们看到皮亚杰思维能力理论曾指出11——15岁的儿童抽象思维不充分,对事物的认识难以客观全面,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一材料,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两则材料的分析,突破难点。
2、汉字传承
此处,我将通过讲述,使学生初步了解三种古代文字的传承,其中,特别指出只有中国的甲骨文一直传承到了现在,而埃及的象形文字及西亚的楔形文字都因种种原因而中断了传承,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情感目标。
六、评价分析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课堂评价,认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且对学生评价作了多重要求,如: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
为此,在评价中我也作了多重设计。
1、请学生评选出课堂中的最佳表达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都应该予以肯定的评价。
2、请学生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情感、过程)
任长松老师指出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式性评价为主,而形成
性评价,主要是关注过程,重在发展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评价方式,以达到评价过程的目的。
3、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原来制作的展版保存到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的质性评价,而成长档案袋则恰恰提供了这一功能,能够记录学生成长点滴,从而达到质性评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