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物:第二册 2、3植物的光合作用

合集下载

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三部分组成
1.叶绿体 被膜
2.基质及 内含物
3.类囊体
高等植物的类囊体垛叠成基粒,其意义有 二:
膜的垛叠意味着捕 获光能机构的高度 密集,更有效地收 集光能,加速光反 应;
膜系统是酶的排列 支架,膜垛叠就犹 如形成一条长的代 谢传递带,使代谢 顺利进行。
(二)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
(3) 营养元素
➢ 叶绿素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营养元素。
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锰、铜、锌是叶绿素合 成过程中酶促反应的辅因子。缺少这些元素时就会引起缺 绿症。
➢ 因此,缺少这些元素时都会引起缺绿症,其中尤以氮的影 响最大,因而叶色的深浅可作为衡量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高 低的标志。
缺N
CK
萝卜缺N的植株老叶发黄 缺N老叶发黄枯死,新叶色淡,生长矮小,
类囊体膜上含有由多种亚基、多种成分组成的蛋白复合体, 主 要 有 四 类 , 即 光 系 统 Ⅰ ( PSI ) 、 光 系 统 Ⅱ ( PSⅡ ) 、 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它们参与了光能 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由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称类囊 体膜为光合膜(photosynthetic membrane) 。
两者结构上的差别仅在于叶绿素a第二个吡咯环上的 一个甲基(-CH3)被醛基(-CHO)•所取代(•图)。
叶绿素的结构特点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 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 植醇,phytol)“尾巴”。卟 啉环由四个吡咯环以四个甲烯 基(-CH=)连接而成。
卟啉环的中央结合着一个 镁离子。镁离子带正电荷,而 与其相连的氮原子则带负电荷 ,因而具有极性,是亲水的。

科普探索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科普探索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科普探索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进行能量转化的重要过程,它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本文将从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过程和作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科普探索和深入了解。

一、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叶绿素这一色素吸收光能,并通过光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叶绿素是植物中最常见的光合色素,它能吸收蓝、红光,而对绿光的吸收较弱,因此植物呈现出绿色。

二、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光能反应和暗反应。

1. 光能反应:光能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光合膜上,其中包括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

当叶绿素吸收到光能后,电子被激发并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

整个过程产生的能量被用于产生ATP(三磷酸腺苷)和NADPH(辅酶NADP的氢化形式),这些化合物是暗反应的能量来源。

2. 暗反应: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在此阶段,植物利用光能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这个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

在卡尔文循环中,二氧化碳被固定成为有机化合物,然后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

三、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还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为植物提供能量:光合作用是植物合成有机物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等有机物为植物提供了能量,维持了它们的生长和代谢。

2. 氧气的释放: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产物之一是氧气,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水分解为氢离子、电子和氧气,释放出的氧气被动物呼吸所利用。

3. 二氧化碳的固定:光合作用能够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对缓解温室效应、调节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4. 维持生态平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

同时,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过程,维持了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平衡。

总结起来,植物光合作用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吸收光能和转化化学能,实现了植物生长发育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

生物知识点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知识点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知识点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知识点: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它还能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含量。

本文将介绍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相关的生物分子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可分为光能转化和化学能转化两个阶段,分别发生在叶绿体的两个不同区域:光合体和细胞质基质。

1. 光能转化阶段在光合体中,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激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

这个过程中,光能转化为电子激发能。

2. 化学能转化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激发的电子被载体分子NADP+(辅酶NADP+)接收,形成高能NADPH。

同时,光能也被利用来释放并存储在ATP 中。

NADPH和ATP是后续合成有机物质的化学能来源。

二、光合作用的生物分子光合作用涉及多种生物分子,包括光合色素、酶和辅助蛋白等。

1. 光合色素光合色素是叶绿体内的色素分子,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素。

叶绿素能够吸收蓝光和红光,而对于绿光则反射较多。

这也是为什么植物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

2. 酶光合作用中涉及的酶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光合作用酶。

光合作用酶包括光合作用I酶和光合作用II酶,它们分别参与光能转化和化学能转化阶段。

3. 辅助蛋白光合作用中的辅助蛋白主要包括电子传递蛋白、反应中心蛋白和光合复合物等。

这些蛋白质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起到媒介、传递电子、帮助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生态重要性光合作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1. 碳循环光合作用通过固定二氧化碳(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从而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

这对于减缓全球变暖、控制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氧气释放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O2)释放到大气中,为动物呼吸提供氧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地球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3. 能量来源光合作用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植物的光合作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植物的光合作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植物的光合作用》详细介绍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以及与植物发展发育的干系,对学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光合作用的定义:介绍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生物化学过程。

2. 光合作用的过程:详细介绍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包括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能、光合酶的作用、ATP和NADPH的产生等。

3. 光合作用的原理:诠释光合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

4. 光合作用与植物发展发育的干系:说明光合作用是植物发展发育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对植物的发展、吐花、结果等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内容涵盖了光合作用的基本观点、过程和原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和作用。

二、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展示等,以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光合作用的整体认识。

2. 实验法:设置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过程,加深他们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光合作用的意义、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4.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向学生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帮助他们形象化地理解光合作用。

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

三、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材的深入进修和教学实践,可以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进修。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生物化学过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是一种光合成反应。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叶绿素等色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能量来源,也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环节。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内,需要光能的参与,产生氧气和ATP、NADPH等能量物质。

暗反应则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需要光能直接参与,利用光反应产生的能量物质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受到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光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快;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酶的活性,促进光合作用进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也能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光照、温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都会对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合成有机物质,为自身生长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同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也是维持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的重要来源,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此外,光合作用还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为生命的延续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光合作用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因此,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生物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

小学生物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

小学生物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引言光合作用,是指光能被植物利用,通过光合色素中的叶绿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这是生命在地球上延续所必需的基本过程之一,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次课程将深入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并介绍其原理、过程及意义。

二、光合作用原理光合作用所需物质包括光能、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过叶片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结合,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中的能量。

这些吸收到的物质经由一系列反应,最终转化为有机物质与氧气。

三、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包含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1. 光反应:这个阶段发生在叶绿体中,在阳光下进行。

首先,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分子,它们能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电子和能量。

这些电子被送到一系列酶和其他分子上进行反应,最终生成氧气。

2. 暗反应:暗反应并不需要阳光的直接参与,所以也可以在黑暗中进行。

这个阶段发生在植物的细胞质中。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进入大气中,而有机物质留在植物体内作为储存或其他代谢途径使用。

四、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对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1. 氧气释放:光合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氧气,这是地球上所有有机生命所必需的气体之一。

通过植物不断释放出来,维持了地球大气有机物含量的平衡。

2. 碳循环:光合作用还使二氧化碳变成了有机物质,并储存于植物体内。

这些有机物可被动物摄取,从而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基础。

3. 能量转换:光合作用中的光能转化为有机物和能量,植物利用这一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并延续繁衍种族。

五、教学设计1. 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教具准备:白板、彩色粉笔、图书或幻灯片等。

3. 教学步骤:(1)导入:在白板上展示一张关于花草美丽照片,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花草为什么能长得那么美丽吗?”引出话题“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生理学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生理学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生理学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其反应方程式为:6CO2+6H2O+光能→C6H12O6+6O2光合作用是植物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它不仅是植物能够生存和生长的基础,还能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通过光合色素和叶绿体等生理结构,具有高效和专一性的特点。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光能捕获和光化学反应、以及碳固定和假单胞菌循环。

在光能捕获和光化学反应阶段,植物的光合色素(如叶绿素)能够捕获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内,主要以叶绿体膜的光合作用单位,光系统(PSI和PSII)为中心。

光系统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能量传递给反应中心,激发电子。

通过光合色素的电子传递链,电子在PSII和PSI之间进行转移,最终转移到还原辅酶NADP+上,形成还原辅酶NADPH。

在碳固定和假单胞菌循环阶段,植物利用还原辅酶NADPH和ATP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这个过程称为Calvin循环,也叫柠檬酸循环。

Calvin循环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碳固定、还原和再生。

首先,二氧化碳与从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核酮糖五磷酸(RuBP)结合,形成不稳定的六碳中间体。

然后,该中间体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其分解为两个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醇醛(3-PGA)。

最后,3-PGA经过一系列的加氢还原反应和磷酸化反应,合成出葡萄糖和其他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的速率受到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饱和点后,光合速率趋于稳定。

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复杂的。

在适宜温度下,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为反应速率加快。

然而,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光合作用会受到抑制,因为高温会破坏光系统和酶的结构。

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速率越快。

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植物的气孔进行的。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2.掌握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3.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2.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三、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1.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来完成的。

光合作用的基本方程式是:6CO2+6H2O+光能→C6H12O6+6O2这个方程式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其中,CO2是从空气中吸收的,H2O来自土壤和植物的根系,光能来自太阳。

植物将CO2和H2O转化为C6H12O6,然后产生氧气并释放到大气中。

这个转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物质的吸收与利用光合反应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这个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中。

类囊体中存在有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b、c、d、f、等离子体细胞全色素和类胡萝卜素。

类囊体中的光合色素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从而提供所需的能量。

其中,叶绿素a和b是光合色素的主要成分,可以吸收蓝色和绿色光,而不吸收绿色光。

3.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这是人类和动物所需要的气体。

此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也有助于调节大气中的氧气浓度。

另外,光合作用还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繁殖,因此对于维持土壤健康、调节水分和温度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过程,并掌握相关实验技能。

六、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讲解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3.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4.测验环节: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生物教案 / 小学自然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二册 2、3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三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本教材都是从实验入手来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的。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

最后介绍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的基本结构。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做好实验是教学的关键。

有些实验教师需预做,如若效果不佳,则需及时找原因并改进。

预做实验时,可与兴趣小组的学生一起准备。

2.教学时,可按“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分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材中几个小实验,可适当更换顺。

3.第一课到“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第二课时内容可与实验7结合教学。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㈠认知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㈡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通过对光合作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2.教学难点:各演示实验的设计原理。

三、教学准备1.检测土壤中有无淀粉:碘、米汤、土壤浸出液、滴管、烧杯。

2.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经24小时暗处理,选择一张叶用黑纸遮住一半,再在强光下2 小时(或200W灯泡照射下2小时)的天竺葵、酒精灯、三角架、烧杯、酒精、滴管、碘、培养皿。

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银边吊兰、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的方法与上一样。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材中的实验可改进。

将萝卜种子浸软萌发后放入集气瓶中。

瓶底垫些吸水纸,并使其保持湿润,用凡士林封口,放在阳光下半小时待用。

5.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在两集气瓶中放入培养好的萝卜幼苗,瓶底垫上吸水纸,保持湿润,一只瓶中放一盛有NaOH的小试管,另一只瓶中放一盛NaHCO₃的小试管,封口后照光2小时后待用。

四、教学过程㈠植物制造了淀粉1.提出问题:植物体中有许多有机物(如淀粉),它们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吗?分别向稀米汤和土壤浸出液中滴入一滴碘酒。

观察有无颜色变化(此实验可让学生操作),结果是米汤遇碘酒变蓝,土壤浸出液遇碘不变蓝。

淀粉遇碘变蓝色,米汤中有淀粉;土壤浸出液不显蓝色,表明无淀粉。

说明淀粉不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2.探求问题:把按“教学准备2”已放在强光下2小时的天竺葵,拿入教室取下被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的那张叶,放在酒精中煮,到叶片褪绿后取出,在水中浸一下,摊平在玻璃皿中,滴上碘酒。

一会儿,叶片照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3.分析问题:照光部分变蓝,说明叶片在光照下合成了淀粉;而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没有光的情况下就无淀粉合成,由此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此结论可让学生分析)。

㈡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1.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需光外还需什么?2.探求问题:把银边吊兰的叶片剪下,让学生观察叶片的颜色特点:中间绿,周边白。

然后按实验1的方法在酒精中煮后,用碘检验其有无淀粉生成。

结果,周边不变色,中间部分变蓝色。

3.分析问题:绿色部分有叶绿素(叶绿素在叶绿体内),能吸收太阳光,合成淀粉,但白色部分无叶绿素,就不能合成淀粉。

实验表明,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叶绿素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㈢光合作用放出氧气1.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合成淀粉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2.探求问题:取出(按准备4)已在光下放置半小时的集气瓶,启封,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结果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分析问题:光合作用时,产生了一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是氧气。

此实验表明了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对照实验。

在光下与绿色植物一起密闭容器内的小白鼠存活较长时间,而无绿色植物密闭容器内小白鼠很快死去。

该实验也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能放出氧气。

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1.提出问题: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都有已明确,那么原料是什么呢?2.探求问题:取出“准备5”已在光下2小时的装萝卜幼苗的两个集气瓶,向学生说明,NaOH是一种CO₂吸收剂,NaHCO₃是CO₂释放剂,则一集气瓶中没有CO₂,另一集气瓶中有充足CO₂。

经光照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有无O₂。

结果是有CO₂的则生成氧气,无CO₂的则没生成O₂。

3.分析问题: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人们通过实验还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㈤小结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叶绿素和光作为条件,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五、板书设计第三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和叶绿素六、习题与解析1.随堂练习⑴下列物质中遇碘能变蓝的是()(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 D)淀粉⑵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D)氧气和水⑶金鱼缸里养些小草的主要作用是 ( )(A)作为饵料 (B)增加美观 (C)清洁水质 (D)释放氧气⑷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A)只需光 (B)需叶绿素(C)光和叶绿素同时具备 (D)需二氧化碳⑸一位科学家曾经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很快就熄灭,小白鼠很快也就死去了。

后来,他把点燃蜡烛和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盛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里。

他发现蜡烛没有熄灭,小白鼠也能够正常地活着。

你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2.课后作业⑹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⑺根据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思考它对自然界有哪些方面的贡献。

3.参考答案叶绿体光⑴D ⑵C ⑶D ⑷C ⑸说明了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⑹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⑺为地球上的各生物提供淀粉等物质,为自然界提供氧气,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㈠认知目标1 .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了解叶片的解剖结构。

㈡技能目标通过对叶片横切面的永久制片的观察,巩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㈢情感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价值观。

2.通过观察解剖结构,让学生接受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叶片的结构。

2.教学难点:叶片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显微镜每生一台、叶片横切面永久制片每生一张、叶片横切面挂图、气孔的开放和闭合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㈠光合作用及其意义光1.表达式。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用文字表达式把它们表示出来。

叶绿体二氧化碳+ 水淀粉+氧气2.光合作用的概念(可让学生针对文字表达式描述):绿色植物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并指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映出它的实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贮存能量。

3.光合作用意义(让学生们针对它的概念和文字表达式,自行讨论总结):⑴它制造的有机物是构成地球上一切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又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⑵放出的氧气供给本身以及其他需氧生物进行呼吸作用。

⑶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

㈡叶片的基本结构1.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因此植物体任何含叶绿素的部分,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如叶、幼嫩的茎等。

但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叶片的基本结构。

可先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叶片横切面结构,然后再让学生讲解观察到的各部分细胞形态排列特点等,最后教师根据挂图(或幻灯片)进行总结,强调以下内容:⑴表皮:位于上下表面,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保护作用并能限制叶内水分散失;表皮上有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是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门户,也是蒸腾散水的通道。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失水缩小时,气孔闭合。

表皮属保护组织。

⑵叶肉细胞: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是长柱形,排列整齐,紧密,称“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称“海绵组织”。

这些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肉组织属营养组织。

⑶叶脉:具有输导功能,能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属输导组织。

㈢小结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重大,如果把绿叶比作“绿色工厂”,那么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就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厂房”是叶绿体。

如果没有绿色植物存在,这个工程就无法完成。

所以我们要绿化造林,让植物为地球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板书设计第三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和氧气光合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作用条件:光和叶绿体意义制造的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放出的氧气供本身及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叶片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围成气孔的结构栅栏组织:近上表皮,排列整齐,细胞质中含叶肉叶绿体海绵组织:近下表皮,排列疏松,细胞质中含叶绿体叶脉:具输导功能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六、习题与解析1.随堂练习⑴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场所是_____。

⑵叶片的下列结构中,属营养组织的是()(A)表皮 (B)叶肉 (C)气孔 (D)叶脉⑶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B)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C)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障.(D)绿色植物所有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⑷把下面相对应部分用线连起来:1叶肉细胞 1机器2叶绿体 2厂房3叶脉 3产品4光能 4动力5水和二氧化碳 5工厂通道6淀粉和氧气 6原料2.课后作业⑸家庭小实验: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一植物的叶片甲,于100℃下烘干,称其质量;到黄昏时再取同一株上着生位置与叶片形状都与甲基本相同的叶片乙,同样处理,称其质量,比较两叶片的质量大小。

3.参考答案⑴叶叶绿体⑵B ⑶D ⑷①-②②-①③-⑤④-④⑤-⑥⑥-③⑸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因为乙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七、参考资料温室效应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