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简介_苏辙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

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苏辙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来欣赏一下吧。
黄州快哉亭记朝代:宋朝|作者: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
前二段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第三段重在议论,是以推理笔法,印证“快哉”的确切无误;或含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
苏辙的诗最出名的10篇

苏辙的诗最出名的10篇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苏辙的诗最出名的,来欣赏一下吧。
三国论朝代:宋朝|作者:苏辙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
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
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①、孙②、刘③,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
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④,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
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以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
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
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
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⑤,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
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
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
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
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⑥,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
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
独有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
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精选10篇)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精选10篇)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苏辙的诗,来欣赏一下吧。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篇1)朝代:宋朝|作者:苏辙投窜千山恨不深,扁舟夏涉气如烝。
重来疋马君何事,归去飞鸿我未能。
养气经年惟脱粟,读书终夜有寒灯。
安心且作衰慵伴,海底鲲鱼会化鹏。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篇2)朝代:宋朝|作者:苏辙春晚安舆遍浙东,永嘉别乘喜无穷。
橐装已笑分诸子,吏道何劳问薛公。
堂上寿樽诸掾集,室中禅论衲僧通。
兴阑却返林泉去,幕府长留孝弟风。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篇3)朝代:宋朝|作者:苏辙春来归梦刻飞凫,夜半流澌拥舳舻。
似胜去年彭蠡口,雪封庐岳浪翻湖。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篇4)朝代:宋朝|作者:苏辙孟子自夸心不动,未试永嘉铁轮重。
弟兄六十老病余,万里同遭海隅送。
长披羊裘类严子,罢食猪肝同闵仲。
大男留处事田亩,幼子随行躬釜瓮。
低眉语笑接邻父,弹指吁嗟到蛮洞。
茅茨一日敢忘葺,桑柘十年须勉种。
来时邂逅得相携,归去逡巡应复从。
莫惊忧患尔来同,久知出处平生共。
虽令子孙治家学,休炫文章供世用。
颍川筑室久未成,夜来忽作西湖梦。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篇5)朝代:宋朝|作者:苏辙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従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篇6)朝代:宋朝|作者:苏辙六月江涛壁垒颓,苍崖翠甓就新台。
咄嗟双阙还依旧,咫尺群山信有材。
画戟风生两衙退,飞桥日出万人来。
不因毁圮催兴筑,谁见雍容治剧才。
苏辙的诗苏辙的古诗(篇7)朝代:宋朝|作者:苏辙数举除夜酒,稍消少年豪。
浮光寄流水,妙理付浊醪。
微阳未出土,大雪飞鹅毛。
试问冰霜劲,春来能久牢。
苏辙最出名十首诗词

苏辙最出名十首诗词
1. 题西林壁
此诗赞美儒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西林的描写和对黄庭坚、赵明诚、范梦得三位儒者的赞美,表现出儒者的精神世界和品质。
2. 蝉
此诗通过对蝉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蝉生命力的敬畏和对生命之美的赞美。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辙在这首词中直面了自己年老色衰、功名未立的现实,通过梦境的描绘和寥寥数语的启示,告诉自己要把握眼前的一切。
4. 和卢·四月十日风雨大作
这首词通过对风雨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坚韧和对困境的应对。
5. 塞下曲·鹊桥仙·纤云弄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展示,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视。
6. 洞仙歌·帝子昔何在
此诗是苏辙所作的一篇挽歌,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哀思和对逝者的思念。
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此词是苏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乱世的描写和对忠臣李郎的赞美,表现出对社会混乱和英雄壮志的关注。
8. 赤壁
这首诗是苏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表现出对国家兴亡和人民生命的关切。
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是苏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
10. 行香子·闲居初夏午睡起
此词是苏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苏辙的诗词名篇(精选10篇)整理

苏辙的诗词名篇(精选10篇)整理苏辙的诗词名篇(精选10篇)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
其兄苏轼四岁。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德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下面我就和大家共享苏辙的诗词名篇,来观赏一下吧。
苏辙的诗词名篇精选篇1朝代:宋朝|:苏辙前年见君河之浦,东风吹河沙如雾。
北潭杨柳强知春,樽酒相携终日语。
君家东南风气清,谪官河壖不称情。
一麾夏口亦何有,高楼黄鹤慰平生。
荆江洞庭春浪起,汉沔初来入江水。
岸头南北不相知,惟见风涛涌天地。
巫峡潇湘万里船,中流鼓楫四茫然。
高城枕山望如带,华榱照日光流渊。
楼上骚人多古意,坐忘朝市无穷事。
谁道武昌岸下鱼,不如建业城边水。
苏辙的诗词名篇精选篇2朝代:宋朝|:苏辙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盘。
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
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春气渐东南。
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北客南来岁欲除,灯山火急万人扶。
〈灯山例以北使见日立。
欲观翠辇巡游盛,深怯南宫锁钥拘。
〉苏辙的诗词名篇精选篇3朝代:宋朝|:苏辙东坡自作苍苍石,留趣松待伯时。
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
苏辙的诗词名篇精选篇4朝代:宋朝|:苏辙吾观天地间,万事同一理。
扁也工斫轮,乃知读文字。
我非画中师,偶亦识画旨。
勇怯不必同,要以各善耳。
壮马脱衔放平陆,步骤风雨百夫靡。
美人婉娩守闲独,不出庭户修容止。
女能嫣然笑倾国,马能一踧致千里。
优柔自好勇自强,各自胜绝无彼此。
谁言王摩诘,乃过吴道子。
试谓道子来置女,所挟従软美。
道子掉头不愿应,刚杰我已足。
自恃雄奔不失驰,精妙实无比。
老僧寂灭生虚微,侍女闲洁非复婢。
丁宁勿相违,幸使二子齿。
二子遗迹今岂多,岐阳珍贵能独备。
但使古壁常坚完,尘土虽积光艳长不毁。
苏辙的诗词名篇精选篇5朝代:宋朝|:苏辙於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
奔跑十二虫,罗网不及遮。
嗟我地上人,岂复奈尔何?未去不自闲,将去乃喧哗。
苏辙代表作

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晚号颍滨遗老。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
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
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4]。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5]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辙一旱经春夏已半译文及注释

苏辙一旱经春夏已半译文及注释摘要:1.引言2.介绍苏辙及《一旱经春夏已半》3.《一旱经春夏已半》的译文4.《一旱经春夏已半》的注释5.结论正文:【引言】苏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介绍苏辙的《一旱经春夏已半》一文,并对其进行译文及注释。
【介绍苏辙及《一旱经春夏已半》】苏辙(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与兄长苏轼并称“二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一旱经春夏已半》是苏辙创作的一首描绘干旱景象的诗篇,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旱经春夏已半》的译文】原诗:一旱经春夏已半,三农望雨忧心繁。
千里赤地无遗粟,万灶青烟绝炊爨。
天公抖擞降奇才,地主富民同一叹。
我愿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一场干旱已经持续了春夏之交的一半时光,农民们期盼降雨的心情日益焦虑。
千里之地,土壤变得赤红,粮食无存,无数家庭的炊烟因无米下锅而消失。
天公抖擞精神,展现出奇异才能,大地滋养百姓,共同发出叹息。
我愿以自身之力报效国家,何须亲自穿越险要的玉门关。
【《一旱经春夏已半》的注释】1.一旱经春夏已半:意指一场干旱已经持续了春夏之交的一半时光。
2.三农:指农民、农村、农业,这里代指广大农民。
3.千里赤地无遗粟:形容干旱导致千里之地,土壤变得赤红,粮食无存。
4.万灶青烟绝炊爨:表示无数家庭的炊烟因无米下锅而消失。
5.天公抖擞降奇才:天公抖擞精神,展现出奇异才能,这里暗指皇帝祈求降雨。
6.地主富民同一叹:大地滋养百姓,共同发出叹息。
7.我愿此身长报国:作者表示愿以自身之力报效国家。
8.何须生入玉门关:何须亲自穿越险要的玉门关,意指作者愿意为国家尽力,无需亲身涉险。
【结论】《一旱经春夏已半》描绘了北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受到干旱影响的情景,表达了农民对降雨的渴望和作者愿为国家尽力的决心。
苏辙五言诗

苏辙五言诗1.《夜泊牛口》(宋代)苏辙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
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
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
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
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
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
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
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
2.《千叶白莲花》(宋代)苏辙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
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
3.《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其一》(宋代)苏辙唐朝卿相宅,此外更应无。
请看庭前树,曾攀屋里姝。
流传渐失实,遗老不禁徂。
试问归登物,林间翠石孤。
4.《除夜》(宋代)苏辙年更六十七,旬满三百六。
俯仰定何为,万事如转毂。
禅心澹不起,非人自歌哭。
芸芸初莫御,势尽行将复。
学道道可成,无心心每足。
守岁听儿曹,自笑未免俗。
5.《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其一》(宋代)苏辙夜梦被发翁,骑驎下大荒。
独行无与游,闯然款我堂。
高论何峥嵘,微言何渺茫。
我徐听其说,未离翰墨场。
平生气如虹,宜不葬北邙。
少年慕遗文,奇姿揖昂昂。
衰罢百无用,渐以圜斫方。
隐约就所安,老退还自伤。
6.《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其一》(宋代)苏辙欲买尔家田,归种三顷稻。
因营山前宅,遂作泗滨老。
奇穷少成事,饱暖未应早。
愿输橐中装,田家近无报。
平生百不遂,今夕一笑倒。
它年数亩宫,悬知迫枯槁。
7.《九日三首·其一》(宋代)苏辙我饮不为酒,黄花竞此时。
茱萸谩辟恶,曲孽助和脾。
浅酌何劳诉,独醒徒尔为。
来年我犹健,相对亦如斯。
8.《次韵洞山克文长老》(宋代)苏辙无地容锥卓,年来转觉贫。
偶知珠在手,一任甑生尘。
窜逐非关性,颠狂却甚真。
此心谁复识,试语洞山人。
9.《韩康公挽词三首·其一》(宋代)苏辙耆年时一二,新第阙西南。
好客心终在,忘怀日纵谈。
规模人共记,风味我犹谙。
谁是羊昙首,回车意不堪。
10.《次韵子瞻南溪避世堂》(宋代)苏辙柱杖行穷径,围堂尚有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辙简介_苏辙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苏辙(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辙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辙代表作品:《孟德传》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佑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之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
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
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翻译】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
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
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
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
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
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因此进山二年不饿,多次遇到猛兽,也没死。
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
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
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
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筠州州宅双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
其古诗全文如下:绿盖红房共一池,一双游女巧追随。
镜中比并新妆后,风际携扶欲舞时。
露蕊暗开香自倍,霜蓬渐老折犹疑。
殷勤画手传真态,道院生绡数幅垂。
《东西京二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
其古诗全文如下:亲祀甘泉岁一终,属车徐动不惊风。
宓妃何预词臣事,指点讥诃豹尾中。
犀着金盘不暇尝,更须石上捣黄粱。
数钱未免河东旧,不识前朝大练光。
《唐相二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
其古诗全文如下:杨王灭后少英雄,犹自澄思却月中。
已得惠妃欢喜见,方头笑杀曲江公。
朝中寂寂少名卿,晚岁雄猜气益横。
心怕无须少年士,可怜未识玉奴兄。
《次远韵》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
其古诗全文如下:万里谪南荒,三子从一幼。
谬追春秋余,赖尔牛马走。
忧病多所忘,问学非复旧。
借书里诸生,疑事谁当叩。
吾儿虽懒教,擢颖既冠后。
求友卷中人,玩心竹间岫。
时令检遗阙,相对忘昏昼。
兄来试讴吟,句法渐翘秀。
暂时鸿雁飞,迭发埙篪奏。
更念宛丘子,颀然何时觏。
文言文《齐州泺源石桥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
城之西门,跨而为桥。
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
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
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
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
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
”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
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
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
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
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
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
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
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
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
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
遂为之记。
【翻译】泺水,发源于齐州(济南)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入护城河,河水浅得提衣就能渡过。
城的西门,跨河建了一座桥。
从京城过往海上的人,都取道这座桥。
每一年只要连下几天的大雨,南山下来的雨水暴涨,汇集到城下,桥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击,就坏了。
熙宁六年(1073年),七个月没下雨,第二年夏天到六月才下雨,过量的大雨连下几天,桥被完全冲坏了。
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官建议说:“年年桥都被洪水冲毁,建议造一座石桥,来缓解桥毁后重复造桥的劳役之苦。
距齐州城的东面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废弃不用的河堤,那里废弃的石铁可以取来造桥。
”府官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建石桥的计划)报告了转运使,得到(官府)二十七万两银子,作为用工和伙食的费用。
到山上去采石,到府库拿来建材和工具,让军队出工出力。
从九月至十一月桥就建成了,百姓还不知道(此事)。
(这座桥)有三个桥墩两扇门,安稳得像座小山,洪水分道而泄,不再造成危害。
在这座桥还没有建成时,太守李肃之每天都到城墙上,视察工程的好坏和劳动量的轻重,并且鼓励施工人。
历城知县施辩准备并供给各种施工材料,兵马都监张用晦实际监督管理具体的事务。
桥的南面五里处,有一条大沟,与四条小河相连,(原来是)用以减少洪水的冲力/a/uzhehtm,废弃很久没有治理了,(这次)疏通被堵塞的河道,填筑河堤让它完整无缺口。
桥的西面二十步远有一条沟,一个裴姓居民用石头堵住它,并且在上面建了房子,洪水不能够流泄,桥因此受到冲毁的危害,就让他拆除房屋,要求复原像最早那样。
又过了一年,洪水再次来了,桥没再受到损害。
从事苏辙说:建桥这种事虽小,但从前郡县行事的方法,是把好处与百姓分享,劳役的费用按数量分派给百姓,这种法令宽大,所以它容易成事;现在的法令严格要求要体恤百姓,(这样的话)一切事务和费用全仰仗官府,官府不能把所有事务办好,如果郡县想有所作为,要成事比从前更难。
如果不是太守李肃之富于治政经验和两位官员(施君和张君)有办事能力,这座桥或许建不成。
建桥这种事虽小,但建好它比从前更费心更难几倍,不能不把它写下来。
因此就写了这篇记。
文言文《东轩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没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阳苏辙记。
【翻译】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
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
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
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
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
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
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和上百棵竹子,作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
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
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沽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以尽我的职责。
晚上回去就已经筋疲力尽,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
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
每天早晚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
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那么至少也应该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这样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可是自从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