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解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例题题目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例题题目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例题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几何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几何学和解题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经典例题,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知识。
例题一:已知△ABC, ∠ABC = 90°,AC=6cm,BC=8cm,求AB的长度。
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解这道题。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公式:AB²=AC²+BC²。
代入已知数据,可得AB²=6²+8²=36+64=100。
所以AB=√100=10。
因此,AB的长度为10cm。
例题二:已知△ABC, ∠ACB = 90°,AB=5cm,AC=3cm,求BC的长度。
解析:这是一道直角三角形的题目,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解。
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得到公式:BC²=AB²-AC²。
代入已知数据,可得BC²=5²-3²=25-9=16。
所以BC=√16=4。
因此,BC的长度为4cm。
例题三:已知△ABC, AB=AC,∠ABC=50°,求∠ACB 的度数。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已知AB=AC,因此△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所以∠BAC=∠BCA。
我们可以得到公式:∠BAC+50°+∠BCA=180°。
由此可得∠BCA=180°-50°-∠BAC。
又因为∠BAC=∠BCA,所以∠BCA=180°-50°-∠BAC=130°-∠BAC。
因此,∠ACB 的度数为130°-∠BAC。
例题四:已知△ABC, AB=AC,∠ABC=80°,求∠ACB 和∠BAC 的度数。
初中数学:《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 D.直角三角形3.如图,∠1=55°,∠3=108°,则∠2的度数为()A.52°B.53°C.54°D.55°4.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6.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2cm,3cm,5cm B.7cm,4cm,2cm C.3cm,4cm,8cm D.3cm,3cm,4cm 7.已知△ABC中,∠A=20°,∠B=∠C,那么三角形△ABC是()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正三角形8.试通过画图来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B.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锐角三角形C.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D.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不是钝角三角形9.如图,BD平分∠ABC,CD⊥BD,D为垂足,∠C=55°,则∠ABC的度数是()A.35°B.55°C.60°D.70°10.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O在AD上,且OE⊥BC于点E,∠BAC=60°,∠C=80°,则∠EOD的度数为()A.20°B.30°C.10°D.15°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那么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大于3小于9 .12.如图,AD⊥BC于D,那么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 6 个.13.如图,△ABC中,∠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D、E、F,则线段BE 是△ABC中AC边上的高.1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6 .15.十边形的外角和是360 °.16.若三角形的周长是60cm,且三条边的比为3:4:5,则三边长分别为15,20,25 .三、解答题(共8题,共72分)17.求正六边形的每个外角的度数.18.如图,一个六边形木框显然不具有稳定性,要把它固定下来,至少要钉上几根木条,请画出相应木条所在线段.19.观察以下图形,回答问题:(1)图②有 3 个三角形;图③有 5 个三角形;图④有7 个三角形;…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 个三角形.(2)按上面的方法继续下去,第n个图形中有(2n﹣1)个三角形(用n的代数式表示结论).20.如图,∠B=42°,∠A+10°=∠1,∠ACD=64°,求证:AB∥CD.21.如图,在△BCD中,BC=4,BD=5,(1)求CD的取值范围;(2)若AE∥BD,∠A=55°,∠BDE=125°,求∠C的度数.22.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cm,AB 与AC的和为11cm,求AC的长.23.如图,在△ABC中,∠ABC=66°,∠ACB=54°,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 是BE和CF的交点,求∠ABE、∠ACF和∠BHC的度数.24.(1)如图1,把△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试探索∠1+∠2与∠A 的关系.(不必证明).(2)如图2,BI平分∠ABC,CI平分∠ACB,把△ABC折叠,使点A与点I重合,若∠1+∠2=130°,求∠BIC的度数;(3)如图3,在锐角△ABC中,BF⊥AC于点F,CG⊥AB于点G,BF、CG交于点H,把△ABC折叠使点A和点H重合,试探索∠BHC与∠1+∠2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分析】本题需要分类讨论: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当有三边相等时,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解答】解:本题中三角形的分类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此题属于易错题,同学们往往忽略了等边三角形是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且等腰三角形也可以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 D.直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多边形.【分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进行判断.【解答】解:直角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正确掌握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3.如图,∠1=55°,∠3=108°,则∠2的度数为()A.52°B.53°C.54°D.5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直接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3是△ABC的外角,∠1=55°,∠3=108°,∴∠2=∠3﹣∠1=108°﹣55°=5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形的中线定义,知三角形的一边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了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解答】解: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故选:B.【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构造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时,注意考虑三角形的中线.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的定义以及在三角形的位置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解答】解: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正确,故本选项错误;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正确,故本选项错误;C、只有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故本选项正确;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正确,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是基础题,熟记概念以及在三角形中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2cm,3cm,5cm B.7cm,4cm,2cm C.3cm,4cm,8cm D.3cm,3cm,4cm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依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解即可.【解答】解:A、因为2+3=5,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A错误;B、因为2+4<6,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B错误;C、因为3+4<8,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C错误;D、因为3+3>4,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解题的关键.7.已知△ABC中,∠A=20°,∠B=∠C,那么三角形△ABC是()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正三角形【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得各角的度数,再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解答】解:∵∠A=20°,∴∠B=∠C=(180°﹣20°)=80°,∴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故选A.【点评】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角的度数常常要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隐含的条件.8.试通过画图来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B.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锐角三角形C.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D.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不是钝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判断.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解答】解:A、如等腰直角三角形,既是直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B、如等边三角形,既是等腰三角形,也是锐角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C、如顶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D、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故该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方法,理解各类三角形的定义.9.如图,BD平分∠ABC,CD⊥BD,D为垂足,∠C=55°,则∠ABC的度数是()A.35°B.55°C.60°D.70°【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CBD,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解答】解:∵CD⊥BD,∠C=55°,∴∠CBD=90°﹣55°=35°,∵BD平分∠ABC,∴∠ABC=2∠CBD=2×35°=7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O在AD上,且OE⊥BC于点E,∠BAC=60°,∠C=80°,则∠EOD的度数为()A.20°B.30°C.10°D.15°【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垂线;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得∠B,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BAD,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求得∠ADC,最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求解.【解答】解:∵∠BAC=60°,∠C=80°,∴∠B=40°.又∵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BAC=30°,∴∠ADE=70°,又∵OE⊥BC,∴∠EOD=20°.故选A.【点评】此类题要首先明确思路,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角平分线的定义.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那么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大于3小于9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得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解答】解:∵此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6﹣3=3<第三边<6+3=9.故答案为:大于3小于9.【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根据第三边的范围是:大于已知的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如图,AD⊥BC于D,那么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 6 个.【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由于AD⊥BC于D,图中共有6个三角形,它们都有一边在直线CB上,由此即可确定以AD为高的三角形的个数.【解答】解:∵AD⊥BC于D,而图中有一边在直线CB上,且以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6个,∴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6个.故答案为: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可以在三角形外,也可以在三角形内,所以确定三角形的高比较灵活.13.如图,△ABC中,∠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D、E、F,则线段BE 是△ABC中AC边上的高.【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根据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解答.【解答】解:∵BE⊥AC,∴△ABC中AC边上的高是BE.故答案为:BE【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是基础题,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6 .【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专题】计算题.【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度,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 则内角和是720度,720÷180+2=6,∴这个多边形是六边形.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5.十边形的外角和是360 °.【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专题】常规题型.【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解答.【解答】解:十边形的外角和是360°.故答案为:36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多边形的外角和与边数无关,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16.若三角形的周长是60cm,且三条边的比为3:4:5,则三边长分别为15,20,25 .【考点】三角形;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析】先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x,4x,5x,再由其周长为60cm求出x的值即可.【解答】解:∵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比为3:4:5,∴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x,4x,5x.∵其周长为60cm,∴3x+4x+5x=60,解得x=5,∴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25,故答案为:15,20,25【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的问题,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三、解答题(共8题,共72分)17.求正六边形的每个外角的度数.【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分析】由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可求得每个外角的度数.【解答】解:∵正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度,且每个外角都相等,∴正六边形的一个外角度数是:360÷6=60°.【点评】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的外角的计算,理解外角和是360度,且每个外角都相等是关键.18.如图,一个六边形木框显然不具有稳定性,要把它固定下来,至少要钉上几根木条,请画出相应木条所在线段.【考点】多边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要使六边形木架不变形需把它分成三角形,即过六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有几条对角线,就至少要钉上几根木条.【解答】解:如图所示:,至少要定3根木条.【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以做(n﹣3)条.19.观察以下图形,回答问题:(1)图②有 3 个三角形;图③有 5 个三角形;图④有7 个三角形;…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 个三角形.(2)按上面的方法继续下去,第n个图形中有(2n﹣1)个三角形(用n的代数式表示结论).【考点】三角形.【专题】规律型.【分析】(1)根据观察可得:图②有3个三角形;图③有5个三角形;图④有7个三角形;由此可以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个三角形(2)按照(1)中规律如此画下去,三角形的个数等于图形序号的2倍减去1,据此求得第n个图形中的三角形的个数.【解答】解:(1)图②有3个三角形;图③有5个三角形;图④有7个三角形;…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个三角形.(2)∵图②有3个三角形,3=2×2﹣1;图③有5个三角形,5=2×3﹣1;图④有7个三角形,7=2×4﹣1;∴第n个图形中有(2n﹣1)个三角形.故答案为3,5,7,13,(2n﹣1).【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类﹣规律型,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变化规律是此类题目中的难点.20.如图,∠B=42°,∠A+10°=∠1,∠ACD=64°,求证:AB∥CD.【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在△ABC中,∠B=42°即已知∠A+∠1=180°﹣42°=138°,又∠A+10°=∠1可以求出∠A的大小,只要能得到∠A=64°,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证出结论.【解答】证明:在△ABC中,∠A+∠B+∠1=180°,∠B=42°,∴∠A+∠1=138°,又∵∠A+10°=∠1,∴∠A+∠A+10°=138°,解得:∠A=64°.∴∠A=∠ACD=64°,∴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本题首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A与∠1的关系求出∠A的度数,然后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得证.21.如图,在△BCD中,BC=4,BD=5,(1)求CD的取值范围;(2)若AE∥BD,∠A=55°,∠BDE=125°,求∠C的度数.【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分析】(1)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出DC的取值范围即可;(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EC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答案.【解答】解:(1)∵在△BCD中,BC=4,BD=5,∴1<DC<9;(2)∵AE∥BD,∠BDE=125°,∴∠AEC=55°,又∵∠A=55°,∴∠C=7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EC的度数是解题关键.22.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cm,AB 与AC的和为11cm,求AC的长.【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根据中线的定义知CD=BD.结合三角形周长公式知AC﹣AB=5cm;又AC+AB=11cm.易求AC的长度.【解答】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D为BC的中点,CD=BD.∵△ADC的周长﹣△ABD的周长=5cm.∴AC﹣AB=5cm.又∵AB+AC=11cm,∴AC=8cm.即AC的长度是8cm.【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23.如图,在△ABC中,∠ABC=66°,∠ACB=54°,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 是BE和CF的交点,求∠ABE、∠ACF和∠BHC的度数.【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可求∠A=60°.又因为BE是AC边上的高,所以∠AEB=90°,所以∠ABE=30°.同理,∠ACF=30度,又因为∠BHC是△CEH的一个外角,所以∠BHC=120°.【解答】解:∵∠ABC=66°,∠ACB=54°,∴∠A=180°﹣∠ABC﹣∠ACB=180°﹣66°﹣54°=60°.又∵BE是AC边上的高,所以∠AEB=90°,∴∠ABE=180°﹣∠BAC﹣∠AEB=180°﹣90°﹣60°=30°.同理,∠ACF=30°,∴∠BHC=∠BEC+∠ACF=90°+30°=12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常常要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隐含的条件;三角形的外角通常情况下是转化为内角来解决.24.(1)如图1,把△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试探索∠1+∠2与∠A 的关系.(不必证明).(2)如图2,BI平分∠ABC,CI平分∠ACB,把△ABC折叠,使点A与点I重合,若∠1+∠2=130°,求∠BIC的度数;(3)如图3,在锐角△ABC中,BF⊥AC于点F,CG⊥AB于点G,BF、CG交于点H,把△ABC折叠使点A和点H重合,试探索∠BHC与∠1+∠2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平角的定义求出即可;(2)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IBC+∠ICB=90°﹣∠A,得出∠BIC的度数即可;(3)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垂线的性质得出,∠AFH+∠AGH=90°+90°=180°,进而求出∠A=(∠1+∠2),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1)∠1+∠2=2∠A;(2)由(1)∠1+∠2=2∠A,得2∠A=130°,∴∠A=65°∵IB平分∠ABC,IC平分∠ACB,∴∠IBC+∠ICB=(∠ABC+∠ACB)=(180°﹣∠A)=90°﹣∠A,∴∠BIC=180°﹣(∠IBC+∠ICB),=180°﹣(90°﹣∠A)=90°+×65°=122.5°;(3)∵BF⊥AC,CG⊥AB,∴∠AFH+∠AGH=90°+90°=180°,∠FHG+∠A=180°,∴∠BHC=∠FHG=180°﹣∠A,由(1)知∠1+∠2=2∠A,∴∠A=(∠1+∠2),∴∠BHC=180°﹣(∠1+∠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翻着变换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确的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对应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初中数学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延长AD 到E,使DE=AD,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AE<AB+BE 即:10-2<2AD<10+2 4<AD<6 又AD 是整数,则AD=5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3.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证明:连接BF 和EF 。
因为 BC=ED,CF=DF,∠BCF=∠EDF 。
所以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所以 BF=EF,∠CBF=∠DEF 。
连接BE 。
在三角形BEF 中,BF=EF 。
所以 ∠EBF=∠BEF 。
又因为 ∠ABC=∠AED 。
所以 ∠ABE=∠AEB 。
所以 AB=AE 。
在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中,AB=AE,BF=EF,∠ABF=∠ABE+∠EBF=∠AEB+∠BEF=∠AEF 。
所以 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所以 ∠BAF=∠EAF (∠1=∠2)。
ADBC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又∵CD=DE ∴⊿ADC ≌⊿GDE (AAS )∴EG=AC ∵EF//AB ∴∠DFE=∠1∵∠1=∠2∴∠DFE=∠DGE ∴EF=EG ∴EF=AC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E=AB ,AD=AD ∴⊿AED ≌⊿ABD (SAS )∴∠AED=∠B ,DE=DB ∵AC=AB+BD AC=AE+CE ∴CE=DE ∴∠C=∠EDC ∵∠AED=∠C+∠EDC=2∠C ∴∠B=2∠C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 所以∠CEB =∠CEF =90° 因为EB =EF ,CE =CE , 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 =AC所以△ADC ≌△AFC (SAS ) 所以AD =AF 所以AE =AF +FE =AD +BE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经典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及例题解析

经典《三角形》专题训练知识点梳理考点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分类.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4、三角形的重要线段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三条中线交点叫重心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内心③三角形的高: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的交点叫垂心(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360°8、多边形及多边形的对角线①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②凸凹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若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若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称这样的多边形为凹多边形。
③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A.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B.n 边形共有2)3(-n n 条对角线。
9、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①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 ≥3)。
②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10、平面镶嵌及平面镶嵌的条件。
①平面镶嵌: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形封闭平面,把平面的一部分既无缝隙,又不重叠地全部覆盖。
②平面镶嵌的条件:有公共顶点、公共边;在一个顶点处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有两棵树,一棵树高10米,另一棵树高4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小鸟至少飞行()A.8米B.10米C.12米D.14米【答案】B.【解析】如图:设大树高为AB=10m,小树高为CD=4m,过C点作CE⊥AB于E,则EBDC是矩形,连接AC,∴EB=4m,EC=8m,AE=AB﹣EB=10﹣4=6m,在Rt△AEC中,AC=10(m),故小鸟至少飞行10m.故选B.【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2.已知:如图:架在消防车上的云梯AB的坡比为,云梯AB的长为m,云梯底部离地面1.5m(即BC=1.5m).求云梯顶端离地面的距离AE.【答案】5.5m.【解析】根据坡度的意义和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长即可求得云梯顶端离地面的距离AE.如图,∵架在消防车上的云梯AB的坡比为,即AD:DB=,∴设DB=x,则AD=.∵AB=,∴由勾股定理,得,解得(舍去负值).∴AD=(m).∵DE=BC=1.5m,∴AE=5.5m.【考点】1.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问题;2.勾股定理.3.对“等角对等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B.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C.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答案】C.【解析】“等角对等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的简写形式,意思是: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故C正确;A、B可以举反例说明,如图:DE∥BC,∠ADE=∠B,但AE≠AC.故A、B都错误;故D也错误.故选C.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4.如图,x轴、y轴上分别有两点A(3,0)、B(0,2),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弧交x 轴负半轴于点C,则点C的坐标为()A.(-1,0)B.(2-,0)C.(1,0)D.(3,0)【答案】D.【解析】∵A(3,0)、B(0,2),∴OA=3,OB=2,∴在直角△AOB中,由勾股定理得 AB=.又∵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弧交x轴负半轴于点C,∴AC=AB,∴OC=AC-OA=.又∵点C在x轴的负半轴上,∴C(,0).故选D.考点: 1.勾股定理;2.坐标与图形性质.5.如图,△ABC中,AB=AC,BD是角平分线,BE=BD,∠A=72°,则∠DEC=" _______."【答案】103.5°【解析】因为AB=AC,∠A=72°,所以∠ABC=∠C=54°.因为BD是角平分线,所以∠DBC=∠ABC= 27°.又BE=BD,所以∠BDE=∠BED=76.5°,所以∠DEC=180°76.5°=103.5°.6.如图,台风过后,一希望小学的旗杆在离地某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m处,已知旗杆原长16 m,你能求出旗杆在离底部多少米的位置断裂吗?【答案】旗杆在离底部6 m处断裂【解析】旗杆折断的部分,未折断的部分和旗杆顶部离旗杆底部的部分构成了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将折断的位置求出.解:设旗杆未折断部分的长为 m,则折断部分的长为m,根据勾股定理,得,解得: m,即旗杆在离底部6 m处断裂.7.如图,△ABD、△CBD都是等边三角形,DE、BF分别是△ABD的两条高,DE、BF交于点G.(1)求∠BGD的度数(2)连接CG①求证:BG+DG=CG②求的值【答案】(1)1200 (2)①见解析②【解析】(1)由△ABD、BDC是等边三角形,∠DGB=∠GBE+∠GEB=30°+90°=120°;(2)①∵∠DCG=∠BCG=30°,DE⊥AB,∴可得DG=CG(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BG= CG,故可得出BG+DG=CG; 结合前面求得结论,设出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比例性质.试题解析:解:(1)因为△ABD是等边三角形,E是AB中点所以∠ADE=∠BDE=300 所以∠CDG=900 ,同理∠CBG=900,∠BGD=1200 ,(2)①CD=CB,CG=CG,由勾股定理可得BG=DG,易证△CBG与△CDG全等,得∠DCG=∠BCG=300所以在Rt△CGB和Rt△CGD中可得BG="DG=1/2CG" .所以BG+DG=CG(6分)②设BG=x,由(2)得CG=2x,在Rt△CGB中,BC2=CG2-BG2=4x2-x2=3x2,又因AB=BC所以AB2=BC2=3x2,所以=.【考点】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菱形的性质;4.勾股定理.8. 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中,已知点P 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PD +PE +PF 等于( )A .B .2C .4D .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易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如图,连接AP 、BP 、CP ,则、、;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 ,由勾股定理可得:,.而,根据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可得:,即:由此等量关系可得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故选A.【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9. )△ABC 中,AB=AC=2,BC 边上有100个不同的点p 1,p 2,…p 100;记,求的值.【答案】400.【解析】作AD ⊥BC 于D ,则BC="2BD=2CD,"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结论. 试题解析:作AD ⊥BC 于D ,则BC=2BD=2CD .根据勾股定理,得:AP i 2=AD 2+DP i 2=AD 2+(BD-BP i )2=AD 2+BD 2-2BD•BP i +BP i 2, 又P i B•P i C=P i B•(BC-P i B )=2BD•BP i -BP i 2,∴M i =AD 2+BD 2=AB 2=4,∴M 1+M 2+…+M 10+M 100=4×100=400.【考点】①勾股定理;②规律型.10. 如图,△ABC 中,∠A =36°,AB =AC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个.【答案】3【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B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D 的度数,然后得到∠A=∠ABD,再根据等角对等边的性质解答即可.因为AB=AC,∠A=36°,所以∠ABC=∠C=720.因为BD平分∠ABC,所以∠ABD=∠CBD=360.由∠A=∠ABD,得AD=BD.∠C=720,∠CBD=360,得∠CDB=720.所以CB=DB.所以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3个,即△ABC、△ADB、△CBD.故填3.【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1.如图,在△ABC中,AB=AC,AD和BE是高,它们相交于点H,且AE=BE求证:AH=2BD【答案】详见解析【解析】由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垂线与中线重合的性质求得BC=2BD,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特性求知∠1+∠C=90°;又由已知条件AE⊥AC知∠2+∠C=90°,所以根据等量代换求得∠1=∠2;然后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证明△AEH≌△BEC,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及等量代换求得AH="2BD"试题解析:∵AD是高,BE是高∴∠EBC+∠C=∠CAD+∠C=90°∴∠EBC=∠CAD 2分又∵AE=BE∠AEH=∠BEC∴△AEH△BEC(ASA) 2分∴AH =BC∵AB=AC,AD是高∴BC=2BD∴AH =2BD 2分【考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2.在△ABC中,∠A是锐角,那么△ABC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答案】D【解析】举个例子,∠A=30°,∠B=70°,∠C=80°,为锐角三角形,∠A=30°,∠B=90°,∠C=60°, 为直角三角形,∠A=30°,∠B=120°,∠C=30°,为钝角三角形,故不确定.由题,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另外两个角的情况,有可能另外两个角都是锐角,也有可能是一个锐角一个直角, 或者一个锐角一个钝角.【考点】三角形的分类.13.如图,一架25分米的梯子,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的底部距墙底端7分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那么梯的底部将平滑()A.9分米B.15分米C.5分米D.8分米【答案】D【解析】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墙高,当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后,也形成一直角三角形,解此三角形可计算梯的底部距墙底端的距离,则可计算梯子的底部平滑的距离.解:墙高为:=24分米当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时:则梯子的顶部距离墙底端:24﹣4=20分米梯子的底部距离墙底端:=15分米,则梯的底部将平滑:15﹣7=8分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善于观察题目的信息是解题以及学好数学的关键.14.由于台风的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处折断,树顶落在离树干底部处,则这棵树在折断前(不包括树根)长度是________.【答案】16【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斜边的长,再根据树的长度的特征求解即可.由题意得斜边的长所以这棵树在折断前(不包括树根)长度.【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点评: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15.如图,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图中所给条件,可得∠α=______ __。
初一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B=30°,∠C =70°,则∠EAD=【答案】20【解析】∵∠B=30°,∠C=70°,∴在△ABC中,∠BAC=180°﹣∠B﹣∠C=80°,∵AE是△ABC的角平分线,∴∠BAE=∠BAC=40°,又∵AD⊥BC,∴∠BAD=90°﹣∠B=60°,∴∠EAD=∠BAD﹣∠BAE=60°﹣40°=20°.故答案为:20.【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2.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两倍,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答案】36°.【解析】设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x,则底角度数为2x,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x+2x+2x=180°,解得x的度数.试题解析:设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x,∵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两倍,则底角度数为2x,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x+2x+2x=180°,解得x=36°.【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C=90°,BC=9cm,BD=5cm,则点D到AB的距离是()A.4cm B.5cm C.6cm D.9 cm【答案】A.【解析】如图,过点D作DE⊥AB于E,∵BC=9cm,BD=5cm,∴CD=BC-BD=9-5=4cm,∵AD是△ABC的角平分线,∠C=90°,∴DE=CD=4cm,即点D到AB的距离是4cm.故选A.【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y轴正半轴上,点B与点C都在x轴上,且点B在点C的左侧,满足BC=OA,若-3a m-1b2与a n b2n-2是同类项且OA=m,OB=n.(1)m= ;n= .(2)点C的坐标是.(3)若坐标平面内存在一点D,满足△BCD全等△ABO,试求点D的坐标.【答案】(1)3,2;(2)(5,0)或(1,0);(3)(5,2)或(5,-2)或(2,2)或(2,-2),(1,2)或(1,-2)或(-2,2)或(-2,-2).【解析】(1)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即可求得;(2)根据已知条件即可求得B(2,0)或(-2,0),根据点B在点C的左侧,BC=OA,即可确定C的坐标;(3)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即可确定D的坐标;试题解析:(1)∵-3a m-1b2与a n b2n-2是同类项,∴,解得.(2)∵OA=m,OB=n,∴B(2,0)或(-2,0),∵点B在点C的左侧,BC=OA,∴C(5,0)或(1,0);(3)当C(5,0)时,∵△BCD全等△ABO,BC=OA=3,∴CD=2或BD=2,∴D的坐标为(5,2)或(5,-2)或(2,2)或(2,-2);当C(1,0)时,∵△BCD全等△ABO,BC=OA=3,∴CD=2或BD=2,∴D的坐标为(1,2)或(1,-2)或(-2,2)或(-2,-2).所以D点的坐标为(5,2)或(5,-2)或(2,2)或(2,-2),(1,2)或(1,-2)或(-2,2)或(-2,-2).【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同类项;3.坐标与图形性质.5.如图,在△ABC中,∠B=400,∠C=1100.(1)画出下列图形:①BC边上的高AD;②∠A的角平分线AE.(2)试求∠DAE的度数.【答案】(1)图形见解析;(2)∠DAE=35°.【解析】(1)按照三角形高线和角平分线定义进行画图即可;(2)利用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性质和高线得到90°的性质可得∠DAE的度数.(1)如图:(2)∵∠DAB=180°﹣∠ABC﹣∠ADB=180°﹣90°﹣40°=50°,∠BAC=180°﹣∠ABC﹣∠C=180°﹣40°﹣110°=30°,又∵AE平分∠BAC,∴∠BAE=∠BAC=150°,(角平分线的定义)∴∠DAE=∠DAB﹣∠BAE=50°﹣15°=35°.【考点】三角形高线和角平分线.6.作图题:(可以不写作法)如图已知三角形ABC内一点P.(1)过P点作线段EF∥AB,分别交AC,BC于点E,F(2)过P点作线段PD使PD⊥BC垂足为D点.【答案】作图见解析.【解析】(1)根据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作图即可;(2)利用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与BC重合,沿BC平移,使另一条直角边过点P画垂线即可.(1)如图,EF即为所求.(2) 如图,PD即为所求.【考点】作图—基本作图.7.如图,AD为△ABC的中线,(1)作△ABD的中线BE;(2)作△BED的BD边上的高EF;(3)若△ABC的面积为60,BD=10,则点E到BC边的距离为多少?【解析】(1)找到边AD的中点E,连接BE,线段BE是△ABD的中线;(2)△BED是钝角三角形,所以BD边上的高在BD的延长线上;(3)先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结合题意可求得△BED 的面积,再直接求点E 到BC 边的距离即可.试题解析:(1)如图所示,BE 是△ABD 的中线;(2)如图所示,EF 即是△BED 中BD 边上的高.(3)∵AD 为△ABC 的中线,BE 为三角形ABD 中线,∴S △BED =S △ABC =×60=15;∵BD=10,∴EF=2S △BED ÷BD=2×15÷10=3,即点E 到BC 边的距离为3.【考点】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2.三角形的面积;8. 在△ABC 中,已知∠A:∠B:∠C=2:3:4,则这个三角形是( )A .钝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设∠A 、∠B 、∠C 分别为2k 、3k 、4k ,则∠A+∠B+∠C=2k+3k+4k=180°,解得k=20°,∴4k=4×20°=80°<9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故选C .考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9.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第三边为_________.【答案】9【解析】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时,当4为腰时,则可知两腰和=4+4=8<9不符合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将含有30°角的三角板(∠A=30°)的直角顶点放在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上,若∠1=38°,则∠2的度数( )A .28°B .22°C .32°D .38°【答案】B【解析】【分析】 延长AB 交CF 于E ,求出∠ABC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EC ,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2=∠AEC ,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如图,延长AB 交CF 于E ,∵∠ACB=90°,∠A=30°,∠ABC=60°,∵∠1=38°,∴∠AEC=∠ABC-∠1=22°,∵GH ∥EF ,∴∠2=∠AEC=2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性质,平行线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2.如图,在矩形ABCD 中, 3,4,AB BC ==将其折叠使AB 落在对角线AC 上,得到折痕,AE 那么BE 的长度为( )A .1B .2C .32D .85【答案】C【解析】【分析】 由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度,由折叠的性质,AF=AB=3,则CF=2,设BE=EF=x ,则CE=4x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x 的值,得到BE 的长度.【详解】解:在矩形ABCD 中,3,4AB BC ==,∴∠B=90°, ∴22345AC =+=,由折叠的性质,得AF=AB=3,BE=EF ,∴CF=5-3=2,在Rt △CEF 中,设BE=EF=x ,则CE=4x -,由勾股定理,得:2222(4)x x +=-,解得:32x =; ∴32BE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正确求出BE 的长度.3.△ABC 中,∠A :∠B :∠C =1:2:3,最小边BC =4cm ,则最长边AB 的长为( )cm A .6B .8C 5D .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三角形中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设∠A =x ,则∠B =2x ,∠C =3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 =x+2x+3x =180°,解得x =30°,即∠A =30°,∠C =3×30°=90°,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AB =2BC =2×4=8cm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点O 是ABC ∆的内心,M 、N 是AC 上的点,且CM CB =,AN AB =,若100ABC ∠=︒,则MON ∠=( )A .60︒B .70︒C .80︒D .100︒【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连接OA ,OB ,OC ,进而求得BOC MOC ∆≅∆,AOB AON ∆≅∆,即∠CBO =∠CMO ,∠OBA =∠ONA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MON 的度数.【详解】如图,连接OA ,OB ,OC ,∵点O 是ABC ∆的内心,∴BCO MCO ∠=∠,∵CM =CB ,OC =OC ,∴()BOC MOC SAS ∆≅∆,∴CBO CMO ∠=∠,同理可得:AOB AON ∆≅∆,∴ABO ANO ∠=∠,∵100CBA CBO ABO ∠=∠+∠=︒,∴100CMO ANO ∠+∠=︒,∴180()80MON CMO ANO ∠=︒-∠+∠=︒,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角度的转换,熟练掌握相关辅助线的画法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正确,是真命题;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错误,是假命题;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正确,是真命题;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正确,是真命题;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如图,在ABC ∆中,33B ∠=︒,将ABC ∆沿直线m 翻折,点B 落在点D 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 )A .33︒B .56︒C .65︒D .66︒【答案】D【解析】【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得到∠D=∠B ,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详解】解:如图,由折叠的性质得:∠D=∠B=33°,根据外角性质得:∠1=∠3+∠B ,∠3=∠2+∠D ,∴∠1=∠2+∠D+∠B=∠2+2∠B=∠2+66°,∴∠1-∠2=66°.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7.如图,已知ABC ∆,若AC BC ⊥,CD AB ⊥,12∠=∠,下列结论:①//AC DE ;②3A ∠=∠;③3EDB ∠=∠;④2∠与3∠互补;⑤1B ∠=∠,其中正确的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C∥DE,根据垂直定义得出∠ACB=∠CDB=∠CDA=9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详解】∵∠1=∠2,∴AC∥DE,故①正确;∵AC⊥BC,CD⊥AB,∴∠ACB=∠CDB=90°,∴∠A+∠B=90°,∠3+∠B=90°,∴∠A=∠3,故②正确;∵AC∥DE,AC⊥BC,∴DE⊥BC,∴∠DEC=∠CDB=90°,∴∠3+∠2=90°(∠2和∠3互余),∠2+∠EDB=90°,∴∠3=∠EDB,故③正确,④错误;∵AC⊥BC,CD⊥AB,∴∠ACB=∠CDA=90°,∴∠A+∠B=90°,∠1+∠A=90°,∴∠1=∠B,故⑤正确;即正确的个数是4个,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垂直定义,能综合运用知识点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11-3-1,在四边形ABCD中,∠A=∠B=∠C,点E在边AB上,∠AED=60°,则一定有()A.∠ADE=20°B.∠ADE=30°C.∠ADE=12∠ADC D.∠ADE=13∠ADC【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设∠ADE=x,∠ADC=y,由题意可得,∠ADE+∠AED+∠A=180°,∠A+∠B+∠C+∠ADC=360°,即x+60+∠A=180①,3∠A+y=360②,由①×3-②可得3x-y=0,所以13x y =,即∠ADE=13∠ADC . 故答案选D .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内角和定理.9.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S △ABC =7,DE=2,AB=4,则AC 长是( )A .4B .3C .6D .2【答案】B【解析】【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 △ABC =S △ABD +S △ACD 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详解】解: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EAD=∠FAD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DF=DE ,又∵S △ABC =S △ABD +S △ACD ,DE=2,AB=4,11742222AC ∴=⨯⨯+⨯⨯ ∴AC=3.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在ABC ∆中,90C =∠,30B ∠=,以A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 、AC 于点M 和N ,再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连结AP 并延长交BC 于点D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AD 是BAC ∠的平分线;②ADC 60∠=;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④:1:3DAC ABC S S ∆∆=A .1B .2C .3D .4【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作图方式,可判断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再结合∠B=30°,可推导得到△ABD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这2个判定可推导题干中的结论.【详解】题干中作图方法是构造角平分线,①正确;∵∠B=30°,∠C=90°,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CAD=∠DAB=30°∴∠ADC=60°,②正确∵∠DAB=∠B=30°∴△ADB 是等腰三角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③正确在Rt △CDA 中,设CD=a ,则AD=2a在△ADB 中,DB=AD=2a∵1122DAC S CD AC a CD ∆=⨯⨯=⨯,13(CD+DB)22BAC S AC a CD ∆=⨯⨯=⨯ ∴:1:3DAC ABC S S ∆∆=,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画法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角平分线的绘制方法.11.对于图形的全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B.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C.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D.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答案】C【解析】A. 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B. 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C. 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不全等,故错误,符合题意;D. 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全等图形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通过旋转、轴对称、平移等都可以得到与原图形全等的图形,而通过放大或缩小只能得到与原图形形状一样的图形,得不到全等图形.12.如图,在□ABCD中,延长CD到E,使DE=CD,连接BE交AD于点F,交AC于点G.下列结论中:①DE=DF;②AG=GF;③AF=DF;④BG=GC;⑤BF=EF,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分析】由AAS证明△ABF≌△DEF,得出对应边相等AF=DF,BF=EF,即可得出结论,对于①②④不一定正确.【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即AB∥CE,∴∠ABF=∠E,∵DE=CD,∴AB=DE,在△ABF和△DEF中,∵===ABF EAFB DFEAB DE∠∠⎧⎪∠∠⎨⎪⎩,∴△ABF≌△DEF(AAS),∴AF=DF,BF=EF;可得③⑤正确,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90ACB∠=︒,ACCD=,过D作AB的垂线,交AB的延长线于E,若2AB DE=,则BAC∠的度数为()A.45°B.30°C.°D.15°【答案】C【解析】【分析】连接AD,延长AC、DE交于M,求出∠CAB=∠CDM,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CB≌△DCM,求出AB=DM,求出AD=AM,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详解】解:连接AD,延长AC、DE交于M,∵∠ACB=90°,AC=CD,∴∠DAC=∠ADC=45°,∵∠ACB=90°,DE⊥AB,∴∠DEB=90°=∠ACB=∠DCM,∵∠ABC=∠DBE,∴∠CAB=∠CDM,在△ACB和△DCM中CABCDM AC CDACB DCM ∠=∠⎧⎪=⎨⎪∠=∠⎩∴△ACB ≌△DCM (ASA ),∴AB=DM ,∵AB=2DE ,∴DM=2DE ,∴DE=EM ,∵DE ⊥AB ,∴AD=AM ,114522.522BAC DAE DAC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全等求出AB=DM 是解此题的关键.14.如图,已知A ,D,B,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D = BE, AC = DF,补充下列其中一个条件后,不一定能得到△ABC ≌△DEF 的是( )A .BC = EFB .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15.如图:AD AB ⊥,AE AC ⊥,AD AB =,AE AC =,连接BE 与DC 交于M ,则:①DAC BAE ∠=∠;②DAC BAE ∆∆≌;③DC BE ⊥;正确的有( )个A .0B .1C .2D .3【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垂直的定义得到90DAB EAC∠=∠=︒,则ADC BAE∠=∠,于是可对①进行判断;利用“SAS”可证明DAC BAE∆≅∆,于是可对②进行判断;利用全等的性质得到ADC ABE∠=∠,则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对顶角相等得到90DMB DAB∠=∠=︒,于是可对③进行判断.【详解】解:AD AB⊥,AE AC⊥,90DAB∴∠=︒,90EAC∠=︒,DAB BAC EAC BAC∴∠+=∠+∠,即ADC BAE∠=∠,所以①正确;在DAC∆和BAE∆中,DA ABDAC BAEAC AE=⎧⎪∠=∠⎨⎪=⎩,()DAC BAE SAS∴∆≅∆,所以②正确;ADC ABE∴∠=∠,∵∠AFD=∠MFB,90DMB DAB∴∠=∠=︒,DC BE∴⊥,所以③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中,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16.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A.1倍B.2倍C.3倍D.4倍【答案】B【解析】设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且,则扩大后的三角形的斜边长为,即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故选B.17.王师傅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还要再钉上几根木条().A.0根B.1根C.2根D.3根【答案】B【解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连接一条对角线,即可得到两个三角形,故选B1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钝角,则底角a的范围是()A.0°<a<9 B.30°<a<90° C.0°<a<45° D.45°<a<90°【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顶角为钝角∴顶角大于90°小于180°∴两个底角之和大于0°小于90°∴每个底角大于0°小于45°故选:C19.如图,在ABC中,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于12AB)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和点N,作直线MN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连接CD.已知CDE△的面积比CDB△的面积小4,则ADE的面积为()A.4B.3C.2D.1【答案】A【解析】【分析】由作图步骤可知直线MN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可得S △CDA =S △CDB ,根据△CDE 的面积比△CDB 的面积小4即可得答案.【详解】由作图步骤可知直线MN 为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CD 为AB 边中线,∴S △CDA =S △CDB ,∵△CDE 的面积比△CDB 的面积小4,∴S △ADE =S △CDA -S △CDE =S △CDB -S △CDE =4.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尺规作图——垂直平分线的画法及三角形中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0.如图,在ABC 中,90C ∠=︒,60CAB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P 和Q . ②作直线PQ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连接AE .若4CE =,则AE 的值为( ) A .6B .2C .43D .8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EAB =∠CAE =30°,即可得出AE 的长.【详解】由题意可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E =BE ,∵在△ABC 中,∠C =90°,∠CAB =60°,∴∠CBA =30°,∴∠EAB =∠CAE =30°, ∴CE =12AE =4, ∴AE =8.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已知得出∠EAB=∠CAE=30°是解题关键.·。
初一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小亮截了四根长分别为5cm,6cm,10cm,13cm的木条,任选其中三条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拼成的三角形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选其中3根组成一个三角形,不同的选法有5cm,6cm,10cm;5cm,10cm,13cm;6cm,10cm,13cm;共3种.故选C.【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2.如图,△ABC≌△AED,∠B=40°,∠EAB=30°,∠ACB=45°,∠D= °.【答案】45°.【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D的度数.试题解析:∵△ABC≌△AED,∠ACB=45°,∴∠ACB=∠D=45°.【考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如图,∠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点D、点E、点F,△ABC中BC边上的高是()A.CF ;B.BE;C.AD;D.CD;【答案】B.【解析】如图,AD、BE、CF分别是三角形ABC三条边上的高,与AC对应的高是BE.故选B.【考点】作三角形的高.4.若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3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____________ . 【答案】1800°.【解析】根据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利用360除以外角的度数就可以求出外角和中外角的个数,即多边形的边数.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把多边形的边数代入公式,就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试题解析:多边形的边数:360°÷30°=12,正多边形的内角和:(12-2)•180°=1800°.【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5.正八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 °.【答案】135°【解析】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180°×(8-2)=1080°,所以每个内角为1080°÷8=135°.本题涉及了多边形内角和,该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应用,以及对正多边形的内角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长方形ABCD沿AE折叠,使D点落在BC边上的F点处,∠BAF=600,那么∠DAE等于()A.45°B.30 °C.15°D.60°【答案】C【解析】【分析】先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DAF=30°,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ABCD是长方形,∴∠BAD=90°,∵∠BAF=60°,∴∠DAF=30°,∵长方形ABCD沿AE折叠,∴△ADE≌△AFE,∴∠DAE=∠EAF=12∠DAF=15°.故选C.【点睛】图形的折叠实际上相当于把折叠部分沿着折痕所在直线作轴对称,所以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部分就是对应量.2.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是∠ABC的平分线,DE⊥BC于E,若BC=10cm,则△DEC的周长为()A.8cm B.10cm C.12cm D.14cm【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AAS”证明ΔABD≌ΔEBD .得到AD=DE,AB=BE,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求【详解】∵ BD 是∠ABC 的平分线,∴ ∠ABD =∠EBD .又∵ ∠A =∠DEB =90°,BD 是公共边,∴ △ABD ≌△EBD (AAS),∴ AD =ED ,AB =BE ,∴ △DEC 的周长是DE +EC +DC=AD +DC +EC=AC +EC =AB +EC=BE +EC =BC=10 cm.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 .2cm ,3cm ,5cmB .7cm ,4cm ,2cmC .3cm ,4cm ,8cmD .3cm ,3cm ,4cm【答案】D【解析】【详解】A .因为2+3=5,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A 错误;B .因为2+4<6,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B 错误;C .因为3+4<8,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C 错误;D .因为3+3>4,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故D 正确.故选D .4.如图,在ABC V 中,AB AC =,30A ∠=︒,直线a b ∥,顶点C 在直线b 上,直线a 交AB 于点D ,交AC 与点E ,若1145∠=︒,则2∠的度数是( )A .30°B .35°C .40°D .45°【答案】C【分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可得ACB ∠度数,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AED ∠的度数,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2∠.【详解】∵AB AC =,且30A ∠=︒, ∴18030752ACB ∠︒-︒==︒, 在ADE ∆中,∵1145A AED ∠∠∠=+=︒,∴14514530115AED A ∠∠=︒-=︒-︒=︒,∵//a b ,∴2AED ACB ∠∠∠=+,即21157540∠=︒-︒=︒,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综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平行直线的性质等知识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如图,在Rt ABC ∆中,90BCA ∠=︒,CD 是高,BE 平分∠ABC 交CD 于点E ,EF ∥AC 交AB 于点F ,交BC 于点G .在结论:(1) EFD ∠=BCD ∠;(2) AD CD =;(3)CG EG =;(4) BF BC =中,一定成立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CGE=∠BCA=90°,然后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求出∠EFD=∠BCD ;只有△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AD=CD ,CG=EG ;利用“角角边”证明△BCE 和△BFE 全等,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F=BC .【详解】∵EF ∥AC ,∠BCA=90°,∴∠CGE=∠BCA=90°,∴∠BCD+∠CEG=90°,又∵CD 是高,∴∠EFD+∠FED=90°,∵∠CEG=∠FED (对顶角相等),∴∠EFD=∠BCD ,故(1)正确;只有∠A=45°,即△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AD=CD ,CG=EG 而立,故(2)(3)不一定成立,错误;∵BE 平分∠ABC ,∴∠EBC=∠EBF ,在△BCE 和△BFE 中,EFD BCD EBC EBF BE BE ∠∠∠∠⎧⎪⎨⎪⎩===,∴△BCE ≌△BFE (AAS ),∴BF=BC ,故(4)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1)(4)共2个.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综合题,但难度不大,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90ABC ∠=︒,CA x ⊥轴,点C 在函数()0k y x x=>的图象上,若1AB =,则k 的值为( ) A .1B 2C 2D .2【答案】A【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求得 OA 和 AC 的长,从而可以求得点 C 的坐标,进而求得 k 的值,本题得以解决.【详解】Q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90ABC ∠=︒,CA ⊥x 轴,1AB =,45BAC BAO ︒∴∠=∠=, 22OA OB ∴==,2AC =, ∴点C 的坐标为2,22⎛⎫ ⎪ ⎪⎝,Q 点C 在函数()0k y x x=>的图象上, 2212k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7.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CD ⊥AB 于点M ,若CD =8 cm ,MB =2 cm ,则直径AB 的长为( )A .9 cmB .10 cmC .11 cmD .12 cm【答案】B【解析】【分析】 由CD ⊥AB ,可得DM=4.设半径OD=Rcm ,则可求得OM 的长,连接OD ,在直角三角形DMO 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OD 的长,继而求得答案.【详解】解:连接OD ,设⊙O 半径OD 为R,∵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点M,∴DM=12CD=4cm,OM=R-2,在RT△OMD中,OD²=DM²+OM²即R²=4²+(R-2)²,解得:R=5,∴直径AB的长为:2×5=10cm.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以及勾股定理.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8.将一根 24cm 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 15cm,高 8cm 的装满水的无盖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浸没在杯子里面的长度为hcm,则 h 的取值范围是()A.h≤15cm B.h≥8cm C.8cm≤h≤17cm D.7cm≤h≤16cm【答案】C【解析】【分析】筷子浸没在水中的最短距离为水杯高度,最长距离如下图,是筷子斜卧于杯中时,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详解】当筷子笔直竖立在杯中时,筷子浸没水中距离最短,为杯高=8cmAD是筷子,AB长是杯子直径,BC是杯子高,当筷子如下图斜卧于杯中时,浸没在水中的距离最长由题意得:AB=15cm,BC=8cm,△ABC是直角三角形∴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17cm∴8cm≤h≤17cm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题关键是将题干中生活实例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相关知识求解.9.把一副三角板如图(1)放置,其中∠ACB=∠DEC=90°,∠A=45°,∠D=30°,斜边AB=4,CD=5.把三角板DCE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15°得到△D1CE1(如图2),此时AB与CD1交于点O,则线段AD1的长度为()A.13B.5C.22D.4【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易知:∠CAB=45°,∠ACD=30°.若旋转角度为15°,则∠ACO=30°+15°=45°.∴∠AOC=180°-∠ACO-∠CAO=90°.在等腰Rt△ABC中,AB=4,则AO=OC=2.在Rt△AOD1中,OD1=CD1-OC=3,由勾股定理得:AD1=13.故选A.考点: 1.旋转;2.勾股定理.10.如图,△ABC中,AB=4,AC=3,AD、AE分别是其角平分线和中线,过点C作CG⊥AD 于F,交AB于G,连接EF,则线段EF的长为()A.1 B.34C.23D.12【答案】D【解析】【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知△AG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F为GC中点,再由已知条件可得EF为△CBG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即可求出线段EF的长.【详解】∵AD是△ABC角平分线,CG⊥AD于F,∴△AGC是等腰三角形,∴AG=AC=3,GF=CF,∵AB=4,AC=3,∴BG=1,∵AE是△ABC中线,∴BE=CE,∴EF为△CBG的中位线,∴EF=12BG=12,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解题关键在于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11.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若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DEF,则这个条件是()A.∠A=∠D B.BC=EF C.∠ACB=∠F D.AC=DF【答案】D【解析】解:∵∠B=∠DEF,AB=DE,∴添加∠A=∠D,利用ASA可得△ABC≌△DEF;∴添加BC=EF,利用SAS可得△ABC≌△DEF;∴添加∠ACB=∠F,利用AAS可得△ABC≌△DEF;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ASA、SAS、AAS 和HL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6cm,A是正方体的一个顶点,B是侧面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一只蚂蚁在正方体的表面上爬行,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路径是()A.9 B.310C.326D.12【答案】B【解析】【分析】将正方体的左侧面与前面展开,构成一个长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距离即可.【详解】解:如图,AB=22(36)3310++= .故选:B .【点睛】此题求最短路径,我们将平面展开,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就可以了.13.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三条边的比为2∶3∶4B .三条边满足关系a 2=b 2﹣c 2C .三条边的比为1∶12D .三个角满足关系∠B +∠C =∠A【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选项进行一一分析,排除错误答案.【详解】A 、三条边的比为2:3:4,22+32≠42,故不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B 、三条边满足关系a 2=b 2-c 2,即a 2+c 2=b 2,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C 、三条边的比为1:12,12+12=2)2,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D 、三个角满足关系∠B+∠C=∠A ,则∠A 为90°,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若已知角,只要求得一个角为90°即可.1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2倍少20度,则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是( )A .140oB .20o 或80oC .44o 或80oD .140o 或44o 或80o【答案】D【解析】【分析】 设另一个角是x ,表示出一个角是2x-20°,然后分①x 是顶角,2x-20°是底角,②x 是底角,2x-20°是顶角,③x 与2x-20°都是底角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另一个角是x ,表示出一个角是2x-20°,①x 是顶角,2x-20°是底角时,x+2(2x-20°)=180°,解得x=44°,∴顶角是44°;②x 是底角,2x-20°是顶角时,2x+(2x-20°)=180°,解得x=50°,∴顶角是2×50°-20°=80°;③x 与2x-20°都是底角时,x=2x-20°,解得x=20°,∴顶角是180°-20°×2=140°;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是44°或80°或140°.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难点在于分情况讨论,特别是这两个角都是底角的情况容易漏掉而导致出错.15.如图,90ACB ∠=︒,AC CD =,过D 作AB 的垂线,交AB 的延长线于E ,若2AB DE =,则BAC ∠的度数为( )A .45°B .30°C .22.5°D .15°【答案】C【解析】【分析】 连接AD ,延长AC 、DE 交于M ,求出∠CAB=∠CDM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CB ≌△DCM ,求出AB=DM ,求出AD=AM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详解】解:连接AD ,延长AC 、DE 交于M ,∵∠ACB=90°,AC=CD ,∴∠DAC=∠ADC=45°,∵∠ACB=90°,DE ⊥AB ,∴∠DEB=90°=∠ACB=∠DCM ,∵∠ABC=∠DBE ,∴∠CAB=∠CDM ,在△ACB 和△DCM 中CAB CDM AC CDACB DCM ∠=∠⎧⎪=⎨⎪∠=∠⎩∴△ACB ≌△DCM (ASA ),∴AB=DM ,∵AB=2DE ,∴DM=2DE ,∴DE=EM ,∵DE ⊥AB ,∴AD=AM , 114522.522BAC DAE DAC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全等求出AB=DM 是解此题的关键.16.如图,在ABC ∆中,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ABC ∆的周长为19,ACE ∆的周长为13,则AB 的长为( )A .3B .6C .12D .16【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AE=BE ,∵△ACE 的周长=AC+AE+CE=AC+BC=13,△ABC 的周长=AC+BC+AB=19,∴AB=△ABC 的周长-△ACE 的周长=19-13=6,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其所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17.如图,在ABC ∆中,90C ∠=︒,2AC =,点D 在BC 上,5AD =,ADC 2B ∠=∠,则BC 的长为( )A 51B 51C 31D 31【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ADC 2B ∠=∠,可得∠B=∠DAB ,即5BD AD ==Rt △ADC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C=1,则51.【详解】解:∵∠ADC 为三角形ABD 外角∴∠ADC=∠B+∠DAB∵ADC 2B ∠=∠∴∠B=∠DAB ∴5BD AD ==在Rt △AD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DC 541AD AC =-=-=∴51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等角对等边,关键抓住ADC 2B ∠=∠这个特殊条件.18.如图,经过直线AB 外一点C 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作法如下:(1)任意取一点K ,使点K 和点C 在AB 的两旁.(2)以点C 为圆心,CK 长为半径作弧,交AB 于点D 和E .(3)分别以点D 和点E 为圆心,大于12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 . (4)作直线CF .则直线CF 就是所求作的垂线.根据以上尺规作图过程,若将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为( )A .△CDFB .△CDKC .△CDED .△DEF【答案】A【解析】【分析】 根据作图过程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进行分析即可.【详解】由作图过程可得:CD=CD,DF=EF,CD=CK所以,是等腰三角形的有 △CDK , △CDE ,△DEF ;△CDF 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点睛】考核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关键.1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钝角,则底角a 的范围是( )A .0°<a <9B .30°<a <90°C .0°<a <45°D .45°<a <90°【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顶角为钝角∴顶角大于90°小于180°∴两个底角之和大于0°小于90°∴每个底角大于0°小于45°故选:C20.如图,在ABC V 中,90C ∠=︒,60CAB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A,B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P和Q.②作直线PQ交AB于点D,交BC于点E,连接AE.若4CE ,则AE的值为()A.6B.2C.43D.8【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得出PQ是AB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EAB=∠CAE=30°,即可得出AE的长.【详解】由题意可得出:PQ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在△ABC中,∠C=90°,∠CAB=60°,∴∠CBA=30°,∴∠EAB=∠CAE=30°,∴CE=12AE=4,∴AE=8.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已知得出∠EAB=∠CAE=30°是解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