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现状调查——以浦东新区某幼儿园为例 (2)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敏感期(关键期),如果某种能力在此期间得不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指出:“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 科学探究活动,是激发幼儿创造力,探索欲的最直接有效的活动之一,也是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部分,《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表明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师指导是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探索,更有效地学习科学领域的知识。好的教师指导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独立思考,亲手尝试。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且可以运用于新的活动当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因此教师的合理指导,对幼儿科学探求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科学探究活动已经有了成为幼儿教育的主流活动的趋势,以江浙沪一带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首,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和专家都重视起科学探究活动,各个幼儿园也都跟风效仿。主要体现在集体教学、区角游戏和个别化学习三个方面,可是大多数教师并不能有效指导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无效的对话,错误的示范,不及时的沟通是目前科探活动中教师指导的通病。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教师指导方法,了解如何去进行一个能够达到教学目的的科学探究活动。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大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现状调查,和对专家老师的访谈交流,来发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策略。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质量,促进科学探究活动发展,能为教师提供借鉴,为专家提供参考。
1.2核心概念界定
1.2.1科学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

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
1.2.2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明确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猜想假设,根据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接受检验,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和猜想;不断完善,根据实验表现出来的结果修改我们的设想,使之能最后能解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提出新的正确的理论。
1.2.3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幼儿园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大班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自主探究周围科学现象的活动。主要以教师预设为主,以教学活动形式开展,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会以集体和小组的方式进行,也会在教室、科探室和种植园等不同区域开展。
1.2.4教师指导
童瑶(2017)提出:教师的指导行为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身心健康状况等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也是通过教师的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德。而且,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以示范作用。因此,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
在本文中则将教师指导定义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幼儿学习产生意义的一切行为,能够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兴趣,乐于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
2 文献综述
2.1幼儿科学教育
2.1.1幼儿科学教育的定义
“幼儿科学教育”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任静(2017)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经验体验科学精神的过程。[1]李槐青(2016)定义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2]
从以上学者不同的言论可以看出,幼儿科学教育围绕的是“探索”与“发现”这两

个关键词。本论文将“幼儿科学教育”定义为: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2.1.2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
从现状来看,科学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主流,幼儿园开始越来越重视幼儿的科学教育,成为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的首选。
刘芳(2017)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越来越少接触、了解自然而忧心忡忡,这说明家长已经意识到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问题。[3]
2.2幼儿科学探究活动
2.2.1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定义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答案、进行解释并做出预测;把结果告知他人。庄珊(2017)认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幼儿园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大班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自主探究周围科学现象的活动。主要以教师预设为主,以教学活动形式开展,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会以集体和小组的方式进行,也会在教室、科探室和种植园等不同区域开展。 [4]
2.2.2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
总体来说,幼儿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讨论并不彻底,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一个完备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在江浙沪一带的学前教育领先集团,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尤其是体现在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学习中,科学领域已经成为了部分教师的首选。
庄珊(2017)对大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能够理解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也了解一些基本的指导策略。但她们最主要的困惑是现有的理论虽然丰富,但学者们提出策略的维度不统一,缺乏符合本园实际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环节的系统策略,造成了她们的指导思路不够清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4]童瑶(2013)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在迎接新的发展的同时,科学探究的理论和实践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科学探究理论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的影响逐渐加大,一些幼儿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但仍然存在许多困惑。[5]
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活动虽然越来越收到教师和专家的青睐,但对其具体实施和操

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方面。
2.2.3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高霞(2017)认为,相对于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更高,各种经验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开始掌握一些认知方法,这些都为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独立自主的探索提供了可能。大班阶段的幼儿因其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有所发展,使得他们能够独立解决部分遇到的困难。与小班及中班的幼儿相比,他们更渴望有自主活动的机会。因此,其学习科学的特点表现更为特殊。她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大致分为:探究内容更广泛、探究方法更多样以及表达交流更多元三个方面。[6]
2.3科探活动中幼儿教师的指导行为
2.3.1指导的定义
“指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为:“指示教导;指点引导。”
李会敏(2006)认为“行为顾名思义,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指导行为,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实施对象产生指导意义的行为举止总和。”[7]德曼(2004)认为,“指导是一种以协助个体发展为目的行为的过程。”[8]王连生(2004)也认为,“指导是继续不断地帮助个人,使之在知识习得,情绪适应,心理稳定,社会顺应及职业服务等方面获得有效而满意的成效。”[8]《心理学词典》中指导的涵义为:“咨询、引导、指示、劝告、帮助、影响等。[9]林霞(2009)认为教师指导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教育对象产生指导意义的言行举止。并且将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活动策略可以分为了三个层次:语言层次、物化层次和互动层次。[10]
2.3.2教师指导行为的定义
任静(2017)认为:教师的指导行为主要指在幼儿园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幼儿科学学习产生意义的一切行为,能够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兴趣,乐于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具体体现在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形式,教学方法,活动评价六个方面。[1]秦旭芳,江艳(2017)认为幼儿教师指导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采取的相应的策略。[11]童瑶(2017)则提出:教师的指导行为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身心健康状况等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也是通过教师的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德。而且,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以示范作用。因此,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5]
本研究将指导行为界定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活动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