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常规检测原理
55种医学检验方法简单解读

55种医学检验方法简单解读
一、血液检验
1、血液常规检查:检查出血液中最基本的元素,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尿素氮和甘油三酯等指标。
它有助于诊断白血病、贫血病
等疾病,了解机体整体健康状况。
2、血液生化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又称为血液化学检查,它反映肝肾
功能及新陈代谢的状况,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钠、钙、氯离子、磷酸脂等
物质,帮助医生科学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情况,以便提供有效的治疗。
3、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检测血清中有关物质的检测,比如检
测抗原、抗体、抗代谢物、组织抗原等,主要用于诊断炎症或感染、抗体
免疫状态及肿瘤等疾病。
二、尿液检验
1、尿蛋白测定:尿蛋白测定是检测尿液中蛋白质的一种定量检测方法,包括两种:尿微量白蛋白和尿总蛋白。
它可以反映患者的肾脏的健康
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尿蛋白渗出的肾脏疾病。
2、尿胆原测定:尿胆原是尿液中的一种物质,一般在健康情况下是
不存在的,而在肝病等疾病的情况下,尿胆原就可能出现,通过测定尿胆原,可以发现肝病等疾病的潜在存在。
3、尿白细胞计数:尿白细胞计数检查是检查尿中白细胞的一种检查。
用尿液检查健康的原理

用尿液检查健康的原理尿液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成分和特性,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尿液检查原理主要涉及尿液的形成、尿液中的成分及其相关代谢产物的检测等方面。
首先,尿液是由肾脏在体内过滤血液而产生的体液,其主要成分包括水、无机盐、有机物等。
当血液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时,大量的溶质(包括水、葡萄糖、氨基酸、草酸和尿素等)被从血液中过滤到尿液中,形成初尿。
随着初尿通过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的成分逐渐被调节和浓缩,最终形成我们平时排尿时排出的尿液。
尿液中的成分反映了我们的体内代谢情况和健康状况。
通过尿液检查,可以了解我们身体的水分代谢、肾功能、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某些有毒物质的排泄情况。
临床上常用的尿液检查指标包括尿液颜色、比重、pH值、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红细胞、酮体、尿胆原、尿酮酸、尿素、肌酐等。
尿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反映我们的水分摄入情况和某些疾病的存在。
例如,深黄色的尿液可能表示脱水或肾脏问题,而淡黄色的尿液则表示水分充足。
深红色的尿液可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增加有关,暗红色可能与溶解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增加有关。
此外,尿液的比重可以反映尿液浓度,高比重可能与脱水或糖尿病有关,而低比重可能与肾脏功能损害有关。
蛋白质在尿液中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肾脏功能和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选择性,一般情况下不应有大分子蛋白质通过。
因此,尿液中存在蛋白质可能提示肾脏功能异常或损伤。
常见的尿液蛋白质检测方法有尿常规试纸法、胶体金法和尿免疫固定电泳法等。
葡萄糖在尿液中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或只有微量的葡萄糖。
当血糖升高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时,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
尿液葡萄糖检测方法一般采用试纸法或酶促荧光法。
尿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白细胞在尿液中的增加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有关;红细胞在尿液中的增加可能与泌尿系统的出血有关。
尿潜血实验原理

尿潜血实验原理
尿潜血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尿液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以判断是否有肾脏疾病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尿潜血实验的原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原理
尿潜血实验原理是利用尿液中的酸性环境,将尿液与草酸铁溶液反应,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草酸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棕色的草酸铁盐沉淀,从而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
二、操作流程
1.准备工作
(1)收集新鲜尿液,避免尿液长时间放置,影响检测结果。
(2)准备好草酸铁溶液,草酸铁溶液可以自己配制,也可以购买。
(3)取出干净的试管或离心管,准备好移液管或吸管。
2.操作步骤
(1)将尿液加入试管或离心管中,一般加入尿液的量为2-5ml。
(2)加入草酸铁溶液,一般加入草酸铁溶液的量为1-2滴。
(3)轻轻振荡试管或离心管,使尿液和草酸铁溶液充分混合。
(4)观察试管或离心管中是否有草酸铁盐沉淀,如果有,则说明尿液中存在红细胞。
三、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时要注意卫生,避免污染尿液。
2.草酸铁溶液要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3.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草酸铁溶液溅入眼睛或口中。
4.操作时要准确掌握加草酸铁溶液的量,避免加入过多或过少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5.尿液中存在其他物质时,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因此要注意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综上所述,尿潜血实验是一种简单、快捷、可靠的尿液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及时发现肾脏疾病等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安全、卫生、准确掌握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样检测原理

血样检测原理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液体,它贯穿全身,因此血液检测在医学和其他科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检测也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检测其他健康危险因素。
本文将简要介绍血液检测的基本原理,以供研究和教学之用。
血样检测的基本原理血样检测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化学成分来检测人体内各种疾病或健康危险因素的可能出现。
血液化验通常用于跟踪病人随时间推移的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检测可以检测出疾病、免疫系统函数状况、营养状况和其他有关健康领域的指标。
血样检测方法血样检测包括多种方法,如血液培养、血液尿液检查、尿液淋巴细胞检查、肝功能检查、细胞化学分析等。
血液培养是指测定微生物的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
血液尿液检查可以检测出指标,如血液糖水平、尿液pH、尿液中的毒素等。
尿液淋巴细胞检查可以检测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比如艾滋病和淋巴瘤。
肝功能检查是检测胆固醇、载脂蛋白等结构的方法,可以检测肝脏疾病的发展情况。
细胞化学分析可以检测出细胞发育状况、合成和代谢情况等。
血液检测的优势血液检测相比其他检测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它可以检测出病人体内纳米分子水平以下的潜在指标,可以检测出肠道微生物中抗药性基因突变等。
另外,血液检测也可以检测某些潜在的病毒,这对于早期诊断和预防病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检测的缺点血液检测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它受到正确采集和储存样本的限制,这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
此外,血液检测的成本也较高,而且需要进行专业的实验室操作,在采集、储存及结果分析方面也涉及费用。
以上是关于血样检测原理的简要介绍,它主要是通过测量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来检测人体内各种疾病或健康危险因素的可能出现,血液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受采集和储存样本的限制,成本较高,以及需要进行专业的实验室操作等。
血液检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方法,在医学和科学中非常重要,应用广泛,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的发展情况,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尿常规仪工作原理

尿常规仪工作原理介绍如下:
尿液分析仪测试原理的本质是光的吸收和反射。
将液体样品直接加到已固化不同试剂的多联试剂带上,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剂带上含各种特殊试剂的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的深浅与尿样中特定化学成分浓度成正比;将多联试带置于尿液分析仪比色进样槽,各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光,仪器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再经微处理器(CPU)计算出各测试项目的反射率,然后与标准曲线比较后校正为测定值,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打印出结果。
此类仪器一般用电脑来控制,采用球面积分仪接受双波长反射光的方式测定试带上的颜色变化进行半定量测定。
试剂带上有数个含各种试剂的试剂垫,各自与尿中相应成分进行独立反应,而显示不同颜色,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某种成分成比例关系,试剂带中还有另一个“补偿垫”,作为尿液本底颜色,对有色尿及仪器变化所产生的误差进行补偿。
将吸附有尿液的试剂带放在仪器比色槽内,试剂带上已产生化学反应的各种试剂垫被光源照射,其反射光被球面积分仪接收,球面积分仪的光电管被反射的双波长光(通过滤片的测定光和一束参考光)照射,各波长的选择由检测项目决定。
尿隐血的反应原理

尿隐血的反应原理
尿隐血的检测方法有两种:常规尿液分析和免疫法。
常规尿液分析法是基于盐酸法或臭氮法的反应原理进行的。
具体原理是,尿液中的隐血成分与一定试剂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形成某种特定颜色。
臭氮法中,尿液中的隐血通过试剂中的硝酸酸化,然后与试剂中的para-苯二胺反应生成暗色吲哚,最后通过氧化反应得到的亮蓝色。
而盐酸法中,尿液中的隐血与试剂中的过氯酸钠和酸性荧光素进行氧化反应,生成一种紫色。
免疫法是利用抗体与尿液中隐血相关的成分(通常是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来检测隐血。
免疫法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免疫法等。
这些方法的原理是,在检测过程中,抗体与尿液中的隐血成分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通过检测物质(如酶或荧光素)的信号转化来获得结果。
总的来说,尿隐血的反应原理基于化学反应或免疫反应,可以通过产生特定的颜色或信号来检测尿液中的隐血成分。
尿常规

【临床意义】由于膳食结构的影响,尿液酸碱度可有较 大的生理性变化,肉食为主者尿液偏酸性,素食为主者 尿液偏碱性。 (1)尿pH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 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低钾性代谢性碱中 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 (2)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 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3)药物干预:尿pH可作为临床用药的一个指标,用 氯化铵酸化尿液,可促使碱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排出; 而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使酸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 排出。
三)化学检测 .尿蛋白 尿蛋白产生的机制: 1)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 对分子质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 。根据病变滤过膜损伤程度及蛋白尿的组分分为两种:①选择 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 相对分子质量蛋白(β2-MG),尿中无大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 gG、IgA、IgM、C3、C4),半定量多在3+~4+,典型病种 肾病综合征。②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tive proteinuria): 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尿中有大相对分子质 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及 相对分子质量的β2-MG。半定量在1+~4+,几乎均是原发性 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 果常常不十分满意,提示预后不良。
(2)血糖正常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 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 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 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糖尿等。 (3)暂时性糖尿: ①生理性糖尿,如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或静脉注射 大量葡萄糖后可一时性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②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 梗死时,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延脑血 糖中枢受到刺激,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尿常规仪工作原理

尿常规仪工作原理
尿常规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尿液中化学成分和细胞的仪器。
其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 样本进样:将采集好的尿液样本通过采样管或自动进样器送入尿常规仪的样本室。
2. 光学检测:尿液样本通过光学系统,如吸光度法或荧光法等,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通常包括pH值、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亚硝酸盐、白细胞、红细胞等。
3. 离心分离:将尿液样本放入离心机中,通过高速旋转使尿液中的颗粒物、细胞等沉淀到离心管的底部。
4. 显微镜观察:将离心后的沉淀物取出,放入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观察项目包括细胞计数、形态和细胞分类等。
尿常规仪的工作原理简单易懂,通过对尿液样本的化学成分和细胞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及时进行治疗。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常规
1.网织红细胞仪器测定法原理:目前国内外使用仪器法测定网织红细胞,一般采用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法是将红细胞经特殊荧光染料染色后,使含RNA的网织红细胞被计数,进而得出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
2.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
(—)细胞计数及体积测定原理
流式细胞术加光学测定原理:利用流式细胞术使单个细胞随着流体动力聚集的鞘流液在通过激光照射的检测区时,使光束发生折射、散射和衍射,散射光由光检测器接收后产生脉冲,脉冲大小与产生的细胞大小成正比,脉冲的数量代表了被照细胞的数量。
(二)白细胞分类的原理
光散射与细胞化学技术联合白细胞分类技术此类仪器联合利用激光散射和过氧化酶染色技术进行血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有很强的过氧化酶活性,依次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而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此酶。
如果待测物质中含有过氧化物酶,能催化一种供氢体,通常是苯胺或酚等脱氢,当其脱氢后,供氢体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出现了色基显色,即可使4氯仿-苯酚显色并沉淀后定位于酶反应部位。
利用酶反应强度不同(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和细胞体积不同,激光光束射到细胞上所产生的前向角和散射角不同,以X轴为吸光率(酶反应强度),Y轴为光散射(细胞大小),每个细胞产生两个信号并结合定位在细胞图上。
仪器每分钟可测定上千个细胞,经计算机处理得出细胞分类结果。
(三)红细胞测试原理
红细胞(RBC)和血细胞比容(HCT)原理同(一)
血红蛋白测定(Hb)细胞悬液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释放出Hb,并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形成Hb衍生物,在540nm波长的下比色,吸光度与Hb含量成正比,可直接反应Hb的浓度。
各项红细胞指数检测原理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浓度?(MCHC)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均根据仪器检测的RBC、HCT和Hb的实验数据,经仪器内存电脑换算出来。
(四)血小板分析原理
血小板随着红细胞一起在一个系统内进行检测,根据阈值不同,分别技术血小板与红细胞数。
血小板储存于64个通道内,根据所测血小板体积大小自动计算出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
血小板直方图也是反应血小板体积的,横坐标表示体积,范围一般为2-30fl,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血小板出现的相对频数。
但要注意不同的仪器血小板直方图范围存在差异,为了使血小板技术更准确,有些意气专门设置了增加血小板准确性的技术,如鞘流技术浮动界标复合曲线等。
3.全自动五分类连接网织红细胞仪
二、血凝仪原理:凝固法--磁珠法+光学法
免疫法--乳胶颗粒法,免疫浊度分析
发色底物法--比色法
在血栓/止血检验中最常用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内源凝血因子、外源凝血因子、高分子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蛋白C、蛋白S等均可用凝固法测量。
所以目前半自动血凝仪基本上都是以凝固法测量为主,而在全自动血凝仪中也一定有凝固法测量。
三、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干化学尿试带测定项目及原理
项目英文缩写反应原理
1.pH pH指示剂
2.比重d(SG) 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3.蛋白质PRO pH指示剂的蛋白质误差法
4.葡萄糖GLU 葡萄糖氧化酶法
5.胆红素BIL 偶氮反应法
6.尿胆原URO 醛反应、重氮反应法
7.酮体KET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8.亚硝酸盐NIT 亚硝酸盐还原法
9.隐血或红细胞BLD 血红蛋白类过氧化酶法
10.白细胞LEU 酯酶法
11.VitC ASG 吲哚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