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2《父母呼》
《父母呼》教案

《父母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父母呼”的含义,明白及时回应父母呼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听从父母教导的良好品德。
3、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回应父母呼唤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的具体含义。
(2)通过实际案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及时回应父母的重要性。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父母呼”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长期的习惯。
(2)处理学生在理解和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和抵触情绪。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父母呼”的含义和相关道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更好地掌握回应父母呼唤的正确方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孩子对父母呼唤不理睬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从而引出“父母呼”的主题。
2、讲解“父母呼”的含义(10 分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强调及时回应父母呼唤是对父母的尊重和爱的表现。
3、案例分析(15 分钟)讲述几个关于孩子及时回应或不回应父母呼唤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小组讨论(10 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呼唤自己的场景,以及自己的回应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回应是恰当的,怎样的回应是不恰当的。
5、角色扮演(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模拟父母呼唤孩子的场景,让学生展示正确的回应方式。
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6、总结与分享(10 分钟)请学生分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父母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牢记“父母呼,应勿缓”,做一个尊敬父母、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5《或饮食》

11【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一册(5)《或饮食》课文: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大意:饮水吃饭或坐卧出行,都应该依照礼貌,让长者为先,幼者在其后。
长辈要是叫人,晚辈应该帮忙代为呼叫;如果所叫之人不在,晚辈自己要立即赶到。
在称呼尊长的时候,不可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不要炫耀逞能。
路上遇到尊长,应快步走向前行礼,之后,如果长辈没有吩咐,则要退后恭敬侍立。
外出时见到尊长,要赶紧下马下车,恭敬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开外。
长辈如果站着,幼者不能就坐;尊长坐下之后,叫幼者坐下,幼者才能坐下。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放低,可如果低到听不见,也并不适宜。
尊长叫晚辈见面,晚辈应该快步向前,告退时行动要缓慢。
尊长如果问话,晚辈必须起身作答,回答时不可左顾右盼。
侍奉自己的叔伯,如同侍奉父亲;对待同族的兄长,也要和对待同胞兄长一样。
解读:在前面几课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之后,这一课将“孝”扩展为长幼有序2的原则,对晚辈如何尊重长辈做了详细的规定。
这里主要说明了在饮食坐卧、长辈呼唤他人、和长辈谈话和路上遇到长辈时等若干种生活场景下,晚辈应如何在细节上做到礼貌周全。
如“长辈要是叫人,晚辈应该帮忙代为呼叫;如果所叫之人不在,晚辈自己要立即赶到”,“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放低”和“尊长叫晚辈见面,晚辈应该快步向前,告退时行动要缓慢”等等,不仅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我们成年人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
而培养孩子、提醒自己时时注意这些言行上的细节,慢慢就会有助于涵养心灵的柔和谦逊,将对人的尊重固化为日常生活习惯,内化为人格上的文化教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尊长,勿见能”一句。
在这个新知识每天层出不穷、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在某一方面比家长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或是青年人懂得比老年人更多,是很正常的现象。
导学案:《国学经典》读本译文介绍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总叙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父母呼》教学设计

《父母呼》教学设计澧州实验学校蒋铭教材分析:《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作者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后来经过清代学者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浅显易懂,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为《入则孝出则悌》,分为:总叙、《父母呼》、《亲所好》、《亲有疾》、《兄道友》、《长者立》、《国学园地一》这几个部分。
文章内容编排由简入深,向我们讲述了子女孝敬父母的行为准则,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总叙”是整部《弟子规》的总纲,全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部分。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办事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教导我们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原文释义:《弟子规》是根据圣人孔子的教导编写的,“弟子”就是指我们这样的小朋友。
这本书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然后在行为上要合乎礼仪,说到做到,诚信做人。
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对所有人都要关心爱护,还要亲近品行好的人,向他们学习。
如果这些事情做好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读书和学习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精选集》[修改版]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精选集》[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2c3ac167ec102de3bd8961.png)
第一篇:《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精选集》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崔兴君一、教学内容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二、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 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 引领展示(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建议]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 答疑解惑(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
(齐读“谨而信”部分)(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建议]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
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
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父母呼)教学设计

(父母呼)教学设计澧州实验学校蒋铭教材分析:《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那么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确实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纳《论语·学而篇》:“弟子人那么孝,出那么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
”作者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清初闻名学者、教育家。
后来通过清代学者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浅显易懂,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妨碍。
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妨碍。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为《入那么孝出那么悌》,分为:总叙、《父母呼》、《亲所好》、《亲有疾》、《兄道友》、《长者立》、《国学园地一》这几个部分。
文章内容编排由简入深,向我们讲述了子女孝敬父母的行为准那么,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那么学文。
“总叙”是整部《弟子规》的总纲,全书分为总叙、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和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这几部分。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办事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教导我们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原文释义:《弟子规》是依照圣人孔子的教导编写的,“弟子”确实是指我们如此的小朋友。
这本书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然后在行为上要合乎礼仪,说到做到,诚信做人。
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对所有人都要关怀爱护,还要亲近品行好的人,向他们学习。
假如这些情况做好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读书和学习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父母呼教案

弟子规:各位小朋友,你们好。
我是你们的国学老师杨老师。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国学课堂。
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动画片,请大家认真看哦。
等一会老师有问题要问哦。
好,动画片看完了,现在问题来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举手回答(黄香)非常棒,那第二个问题是:这个动画片的主人公黄香为他的父亲做了什么事情呢?请举手回答。
(第一件事情:夏天为父亲扇凉席,第二个:冬天为父亲暖被窝)对,好,小朋友们都看的非常认真,那现在老师要问了,黄香为什么要为他的父亲做这些事呀?(因为他想做)因为黄香爱父亲,体贴父亲,所以会为父亲做一些事情,我们的小朋友是不是也爱爸爸妈妈呢?(是)也会像小黄香一样去为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吗?(会)好了,这就是孝的体现。
大家看看我手上的这个字,你们都认识那些部分?(给大家展示“孝”)“孝”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老字去掉一个匕,大家看"匕"像不像一根拐杖呀?那如果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孩子能够马上过来搀扶老人,这就是孝的本义。
那小朋友们想想,这个孩子一定是这个老人的儿女吗?(是)(再想想,一定是吗,刚才老师讲的时候有提到这是老人的孩子吗?没有对不对,)其实呀,孝不一定是指孩子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可以是对所有老年人的一种尊敬和爱护。
好,我们刚才学习了孝字,我相信大家都想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那怎么做才算是最乖的孩子呢,我们来看看弟子规里面是怎么做的吧。
1、《弟子规》是古代韵文,读文之美在于字正腔圆,大家先听听那些播音艺术家们的朗诵,请认真听。
在听的过程当中呢,请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呢,是请大家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边听变把不懂的字、音圈出来,加深印象。
第二呢,是要注意节奏和韵律。
(播放录音。
2、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吧。
请注意你们刚才标出来的几个字的读音。
开始!3、老师来检查一下,请看这些多音字,在本课应该读那个音呢?。
4、现在让我们字正腔圆地齐读一次5、多种形式朗读。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2课-父母呼,应勿缓

现在社会,面对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该如何做呢?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 》第2课-父母呼,应勿
缓
经典原文
rù zé xiào
入 则 孝①
fù mǔ hū
父母呼
yìng wù huǎn
应勿缓
fù mǔ mìng
父母命
xíng wù lǎn
行勿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父母教 须敬听
fù mǔ zé
父母责
xū shùn chéng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xū shùn chéng
须 顺承
教 :教 诲。敬 :恭 敬。责 :责 备。顺承:虚心接受。
~~~~~~~~~~ ~~~~~~~~~~ ~~~~~~~~~~ ~~~~~~~~~~~~~~~~~~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 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 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 伤心。
须顺承
重点注释
① “孝”字由上面一个“老”字,下 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写时把“老” 字的下半部取消了,就是现在的“孝”字。 “孝”最基本的寓意是孩子小的时候,父 母在上面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长大了, 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这就是 “孝”。
全面解读
fù mǔ hū
父母呼
yìng wù huǎn
应勿缓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
懒:懒惰、推辞。
~~~~~~~~~~~~~~~~~~~~~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 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 延或推辞偷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一册(2)
《父母呼》
课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大意
父母呼叫时,答应不要缓慢。
父母差遣时,行动不要慵懒。
父母教诲
时,必须恭敬听取。
父母责备时,必须和顺地接受。
冬季时要保证父母温暖,夏季时要保证父母清凉,早上要问候父母,晚上也伺候父母安睡。
外出要告诉父母去向,回家也告诉父母一声,平时生活要有规律,从事之业不要随意改变。
与父母相处,即使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如果擅自做主,就会有损孝道。
即使是小物件,也不要私藏起来,如果私藏起来,父母会很伤心。
解读
这一课是“入则孝”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子女在家庭之中应当如何表现才能尽到孝道。
课文的内容十分细致,涉及了以下个方面:
1.父母呼叫,及时应答
2.父母差遣,勤快去做
3.父母教导,恭敬听取
4.父母责备,虚心接受
5.冬天想着为父母保暖
2
6.夏天想着为父母纳凉
7.早上问候父母早安
8.晚上伺候父母安睡
9.出门把去向告诉父母
10.回家让父母知道
11.生活有规律
12.好好干事业
13.事再小也有商有量,不擅自做主
14.物再小也是家庭公有,不私藏起来
此外,值得老师们了解的是,这一段文字大部分出自于《礼记》一书,尤其是其中的《曲礼》篇。
《礼记》本是儒家记载先秦古礼的一部著作,其中涉及了子女、父母之间的许多礼仪规范。
《弟子规》的许多言行规范就出自于此。
在本课中,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从《玉藻》篇的“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一句化用而来;“父母教,须敬听”是从《曲礼上》篇的“正尔容,听必恭”一句化用而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是从《曲礼上》篇的“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一句化用而来;“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是从《曲礼上》篇的“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一句化用而来;“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是从《坊记》篇的“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一句化用而来。
由此可见《弟子规》不仅源于孔子的教导,而且综合了儒家人士的各种文献,至少与《礼记》关系密切。
因此,老师们如果想要扩展《弟子规》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从《礼记》中去梳理和挖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