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15079

合集下载

215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15146 60页PPT文档

215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15146 60页PPT文档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1=2(x+2),即2x-y+5=0.
8.△ABD和△BCE是在直线AC同侧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如图所 示,用解析法证明:|AE|=|CD|.
【证明】如图,以B点为坐标原点,取AC所在直线为x轴,建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设△ABD和△BCE的边长分别为a,c,
则A(-a,0),E ( c , 3Cc(c) ,,0),D 22
(- a , 3 a), 22
于是 |AE|=[c-(-a)]2+( 3c-0)2
2
2
= a2+ac+ c2 + 3 c2 44
= a2+ac+c2.
| C D | = [ ( - a ) - c ]2 + ( 3 a - 0 )2
2
2
= a2 +ac+c2+ 3 a2= a2+ac+c2.
4
4
所以|AE|=|CD|.
【解析】| A B | =( a + 1 - 5 ) 2+ a - 4 - ( 2 a - 1 ) 2
= (a-4)2+(a+3)2= 2a2-2a+25
= 2(a2-a)+25= 2(a-1)2+49, 22
∴当a= 1 时,|AB|取最小值 4 9 = 7 2 .
2
22
答案: 1
72
2
2
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1.以A(5,5)、B(1,4)、C(4,1)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

几何意义:两点间的距离是 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应用实例:计算两点间的距 离,如直线、曲线、平面等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04
在物理中的应用
质点运动学中的距离计算
质点运动学:研究质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距离公式:描述两个质点之间距离的公式 应用:计算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实例:计算自由落体运动中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两点间的距离公 式:d = sqrt((x2x1)^2 + (y2y1)^2)
公式中的参数: x1, y1, x2, y2 分别表示两个点 的横坐标和纵坐 标
公式的用途:计 算两点间的直线 距离
公式的推导:利 用勾股定理推导 得出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03
在几何中的应用
两点间线段最短问题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sqrt((x2-x1)^2+(y2-y1)^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05
的扩展应用
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计算
两点间的距离公 式: d=sqrt((x2x1)^2+(y2y1)^2)
扩展应用:适用于 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计算
应用场景:地图导 航、GPS定位、物 流配送等
计算方法:输入两 点的坐标,利用公 式进行计算
多边形边长计算
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以计算出多边形的边长 例如,已知多边形的顶点坐标,可以计算出每个边的长度 利用这些边长,可以计算出多边形的面积、周长等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如建筑设计、地图绘制等领域,多边形边长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YOUR LOGO
20XX.XX.XXBiblioteka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汇报人:
目 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北师大版必修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北师大版必修
y1)^2+(z2z1)^2)
椭圆面上的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
d=sqrt((x2x1)^2+(y2y1)^2+(z2-
z1)^2)
双曲面面上的两 点间的距离公式:
d=sqrt((x2x1)^2+(y2y1)^2+(z2-
z1)^2)
抛物面上的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
d=sqrt((x2x1)^2+(y2y1)^2+(z2-
两点间的距离公 式
,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两点间的距离 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 公式在几何中 的应用
两点间的距离 公式在解析几 何中的应用
两点间的距离 公式的扩展应 用
添加章节标题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公式推导
●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sqrt((x2-x1)^2+(y2-y1)^2)
● 推导过程: a. 假设有两个点A(x1,y1)和B(x2,y2) b. 连接AB,并设AB的长度为d c. 根据勾股定理, AB的平方等于x2-x1的平方加上y2-y1的平方 d. 因此,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d=sqrt((x2x1)^2+(y2-y1)^2)
应用:在几何中,垂直平分线常用于证明线段相等、三角形全等等
公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d=sqrt((x2-x1)^2+(y2-y1)^2),其中(x1,y1)和(x2,y2)为两点 的坐标。
两点间线段的斜率
斜率定义:斜率是描述直线或曲线在某一点的倾斜程度的量
斜率公式:斜率等于两点间的纵坐标差除以横坐标差
● a. 假设有两个点A(x1,y1)和B(x2,y2) ● b. 连接AB,并设AB的长度为d ● c. 根据勾股定理,AB的平方等于x2-x1的平方加上y2-y1的平方 ● d. 因此,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d=sqrt((x2-x1)^2+(y2-y1)^2)

151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共17张PPT

151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共17张PPT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解析 (1)设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A'(m,n),

n m m
0 2 2 2
2, 2 n
2
0
8
0,
解得 mn 8,2,故A'(-2,8).
因为P为直线l上一点,所以PA+PB=PA'+PB≥A'B,当且仅当B,P,A'三点共线时,PA+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实际上可以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
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 已知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求直线l1关于直线l2的对称直线的方程. 如果l1∥l2,则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A1x+B1y+m=0(m≠C1),然后在l1上找一点P,求出 点P关于直线l2的对称点P'(x',y'),再代入A1x+B1y+m=0,即可解出m. 如果l1与l2相交,则先找出l1与l2的交点P,然后在l1上确定一点M(不同于交点),找出 这一点关于l2的对称点M',由两点即可确定所求直线的方程.
将(x2,y2)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x'2+2y'2-4=0,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2y-4=0. 方法技巧 关于对称问题,要充分利用“垂直平分”这个基本条件,“垂直”是 指两个对称点的连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平分”是指两个对称点连成的线段的中 点在已知直线上,可通过这两个条件列方程组求解.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上课课件)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上课课件)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已知点A(-3,4)和B(0,b),且|AB|=5,则b=( A )
A.0或8
B.0或-8
C.0或6
D.0或-6
3 . 已 知 点 A(1 , - 5) , B( - 3 , - 1) , 线 段 AB 的 中 点 M , 则 |OM| = _____1_0____.
D(-b,h).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AC|= -a-b2+0-h2= a+b2+h2, |BD|= [a--b]2+0-h2= a+b2+h2, 所以|AC|=|BD|.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对称问题(2) 1.直线关于点的对称问题 直线l关于点P对称的直线l′满足: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直线l′与直线l平行;
由距离公式,得
|AE|=
2c+a2+ 23c-02= a2+ac+c2,
|CD|=
c+2a2+0- 23a2= a2+ac+c2,
所以|AE|=|CD|.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已知等腰梯形ABCD,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证明:对角线|AC|=|BD|. 证明:如图,以等腰梯形ABCD的下底AB所在直线为x轴,以AB的中点 O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梯形下底|AB|=2a,上底|CD|= 2b,高为h,则A(-a,0),B(a,0),C(b,h),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例3] 已知点A(2,-3),直线l:x-y+1=0.求: (1)直线l关于点A的对称直线l1的方程; (2)直线2x-y-3=0关于直线l的对称直线l2的方程.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两点间的距离》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数学人教】

《两点间的距离》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数学人教】

课堂训练
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 A(6, 0), B(2, 0) (3)P(6, 0), Q(0, 2)
(2)C(0, 4), D(0, 1) (4)M (2,1), N (5, 1)
答案:(1)8
(3)2 10
(2上,点B在y轴上,线段AB的中点M的坐标是 (2,-1),求线段AB的长度。 解:由题意知:A(4,0)、B(0,-2)所以
y
P2
N2
所以两点 P1 ( x1, y1 ), P2 ( x2 , 间y2的) 距离为
P1P2 ( x2 x1 )2 ( y2 y1 )2
M1
M2
O
x
Q N1
P1
特别地,原点O(0,0)与任一点P(x,y)的距离为
例题讲解
例1 已知点
在 x轴上求一点 P,使
| PA || PB |,并求 | PA |的值。
AC 2 (a b)2 c2 , BD 2 (a b)2 c2
所以 AB 2 CD 2 AD 2 BC 2 2(a2 b2 c2 ) AC 2 BD 2 2(a2 b2 c2 )
所以 AB 2 CD 2 AD 2 BC 2 AC 2 BD 2 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
两点间的距离
学习目标
1.能够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重点) 2.会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难点)
探究新知
探究1: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P1(x1,y1),P2(x2,y2)的距离
|P1P2|? |P1P2|2= |P1Q|2+|QP2|2
x2 x1 2 y2 y1 2
解:设所求点为P(x,0),于是

两点间距离公式PPT课件

两点间距离公式PPT课件
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 角线的平方和。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有关的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所几何关系.
题型二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例 5】 已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斜边 BC 的中点为 M,建 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证明:|AM|=12|BC|.
解:设所求点为P(x,0),于是有
|PA| (x 1)2 (0 2)2 x2 2x 5 |PB| (x 2)2 (0 7)2 x2 4x 11
由|PA||PB|得 x2 2x 5 x2 4x 11
解得x=1,所以所求点P(1,0)
|PA| (1 1)2 (0 2)2 2 2
练习
已知两直线 l1:x+my+6=0,l2:(m-2)x+3y+2m=0, 问当m为何值时,直线l1与l2: (1)相交,(2) 平行,(3) 垂直
练习:求经过原点及两条直线l1:3x+4y-2=0, l2:2x+y+2=0的交点的直线的方程.
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和P2(x2,y2), 如何点P1和P2的距离|P1P2|?
|AM|=
0-b22+0-2c2=12 b2+c2,
所以 |AM|=12|BC|.
练习1:x轴上任一点到定点(0,2)、(1,1)距离之和 的最小值是( ). A. 2 B.2+ 2 C. 10 D. 5 +1
解析 作点(1,1)关于x轴的对称点(1,-1),则距
离之和最小值为 12 (1 2)2 10 .
问题2:方程组解的情况与方程组所表示的两条 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何对应关系?
例题分析
例、判定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若相交,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课件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课件
A 为原点,以 AB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坐 标系.
设|AB|=m,|AD|=n, 则 A(0,0),B(m,0),C(m,n),D(0,n). ∴|AC|= m2+n2, |BD|= 0-m2+n-02= m2+n2. ∴|AC|=|BD|,即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高效课堂
•●互动探究
•求平面上两点间距离
∴kAEkBF=12×(-2)=-1,即 BF⊥AE.
•●探索延拓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是A(1,
-1),B(-1,3),C(3,0).
• (1)判定△ABC的形状;
• (2)求△ABC的面积.
• [探究] 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思考:
• [解析] (1)如图,△ABC可能为直角三角形, 下面进行验证
• 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答[解案析]] ∵C|AB|= 4-22+3-12=2 2,
|AC|= 0-22+5-12=2 5,
|BC|= 5-32+0-42=2 5,
∴|AC|=|BC|.
又∵A、B、C 三点不共线,∴△ABC 为等腰三角形.
当堂检测
• A.重合 B.平行 • C.垂直 D.相交但不垂直 • [答案] A
5.直线 y=2x+10,y=x+1,y=ax-2 交于一点,则 a
的值是( )
A.1
B.-23
C.23
D.-1
• [答案] C
• 6.过直线2x-y+4=0与x-y+5=0的交点, 且平行于直线x-2x-y=2y+0的11=直0 线方程是 ______________.
解得 x=11 或 x=-5. ∴点 P 的坐标为(-5,0)或(1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y= 7 x, 3
由-14≤x-y≤7可知-6≤x≤3,∴x2∈[0,36],
∴点P到坐标原点的距离
d= x2+y2= x2+16x2=5 x2. 93
∵x2∈[0,36],∴ 5 ∈x[2 0,10]. 3
答案:[0,10]
6.已知A(5,2a-1)、B(a+1,a-4),当实数a的值是___时,|AB| 取最小值___.
于是直线PM的方程为y - 8 = x - 5或 4-8 2-5
即4x-3y+4=0或24x-7y-64=0.
y-8 64 -8
=
x-5 32 -5
,
5
5
End
4.两直线3ax-y-2=0和(2a-1)x+5ay-1=0分别过定点A、B,则
|AB|等于( )
(A)
8 5
9
(B)1 7 5
(C)1 3 5
(D)1 1 5
【解题提示】先分析两直线的特征,找出A、B的坐标,
然后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选C.因直线3ax-y-2=0恒过点(0,-2),
9.(10分)在已知直线2x-y=0上求一点P,使它到点M(5,8) 的距离为5,并求直线PM的方程.
【解析】因为点P在直线2x-y=0上,
故可以设P(a,2a),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PM|2=(a-5)2+(2a-8)2=52,
也即5a2-42a+64=0,
32 解得a=2或a=5
,
所以P(2,4)或P ( 3 2 ,6 4 ) , 55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1=2(x+2),即2x-y+5=0.
8.△ABD和△BCE是在直线AC同侧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如图所 示,用解析法证明:|AE|=|CD|.
【证明】如图,以B点为坐标原点,取AC所在直线为x轴,建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设△ABD和△BCE的边长分别为a,c,
则A(-a,0),E ( c , 3Cc(c) ,,0),D 22
∴|AB|=|AC|≠|BC|, ∴△ABC为等腰三角形.
2.(2019·兰州高一检测)过点A(4,a)和点B(5,b)的直线与
y=x+m平行,则|AB|的值为( )
(A)6 (C)2
(B) 2 (D)不能确定
【解析】选B.
kAB
=
b-a 5-4
=b-a.
又∵过A、B的直线与y=x+m平行,
∴b-a=1, | A B | =( 5 - 4 ) 2 + ( b - a ) 2=2 .
(- a , 3 a), 22
于是 |AE|=[c-(-a)]2+( 3c-0)2
2
2
= a2+ac+ c2 + 3 c2 44
= a2+ac+c2.
| C D | = [ ( - a ) - c ]2 + ( 3 a - 0 )2
2
2
= a2 +ac+c2+ 3 a2= a2+ac+c2.
4
4
所以|AE|=|CD|.
215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15079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1.以A(5,5)、B(1,4)、C(4,1)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选B. | A B | = ( 5 - 1 ) 2 + ( 5 - 4 ) 2 = 1 7 , |AC|= (5-4)2+(5-1)2= 17, |BC|= (1-4)2+(4-1)2= 18,
【解析】| A B | =( a + 1 - 5 ) 2+ a - 4 - ( 2 a - 1 ) 2
= (a-4)2+(a+3)2= 2a2-2a+25
= 2(a2-a)+25= 2(a-1)2+49, 22
∴当a= 1 时,|AB|取最小值 2
49 = 7 2 . 22
答案: 1
72
2
2
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3.已知两直线l1:3x+y-1=0,l2:x+2y-7=0相交于点P,则点P到原 点的距离为( )
(A) 5
(B) 1 0 (C)3 (D) 1
+ 2
y y
-
1得= 0 7=0
,
∴P(-1,4),
x y
= =
4
1
,
| O P | =( - 1 - 0 ) 2 + ( 4 - 0 ) 2 =1 7 .
直线(2a-1)x+5ay-1=0恒过点(-12 , ), 5
|AB|=(-1-0)2+(5 2+2)2=153.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8分) 5.(2019·泉州高一检测)点P(x,y)在直线4x+3y=0上,且满足 -14≤x-y≤7,则点P到坐标原点距离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由4x+3y=0得y-=4 3
7.(2019·临沂高一检测)已知直线l经过直线x+y+1=0和 3x-y+7=0的交点A,并且与坐标原点O的距离为 5 ,求直线l的方 程.
【解析】由
x 3
+ x
y -
+ y
1 +
=得0 7=0
又|OA|= 5 , ∴l⊥OA.
即Ayx (==-1-22 ,,1).
又OA的斜率为- 1 , ∴所求直线的斜率为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