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______,又名______,字______,世称______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______(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纷][异][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 [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一词多义】[志]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古:今:[绝境]古:今:[如此]古:今:[不足]古:今:[无论]古:今:【通假字】通“”,意思。

三、翻译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良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安定)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世隔绝之久)所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__________,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初中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初中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21 桃花源记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复前行:5.不复出焉:6.欲穷其林:7.仿佛若有光:8.豁然开朗:9.屋舍俨然:10.……桑竹之属:11.阡陌交通:12.悉如外人:13.黄发垂髫:14并怡然自乐:15.乃大惊:16.乃不知有汉:17.具答之:18.便要还家:19.咸来问讯: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间隔:22.问今是何世:23.为具言所闻:24.皆叹惋:25.延至其家:26.便扶向路27.及郡下,诣太守: 28.说如此:29.欣然规往:30.未果……:31.寻向所志: 32.寻病终33.处处志之:34.遂迷:35.后遂无问津者:36.世外桃源:37.无人问津:38.豁然开朗:二、一词多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屋舍俨然()3、寻向所志()寻病终()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4、寻向所志()处处志之()5、扶向路()向敌人开炮()6、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欣然规往()三、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1、芳草鲜美: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阡陌交通:4、无论魏晋5、不足为外人道也:6、问所从来:四、词类活用1.欲穷其林:2.渔人甚异之:3.处处志之:五、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六、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是以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具体是2.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的句子:3.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句子:4.桃花源人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原句):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古义:今义:..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9.《桃花源记》课时练年级:八年级册次:下册单元:第三单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阡.陌(xiān)豁.然开朗(huó)B.垂髫.(tiáo)平旷.(kuàng)怡.然自乐(yí)C.邑.人(yì)遂.迷(suí)便要.还家(yāo)D.郡.下(jùn)问津.(jīng)诣.太守(yì)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问所从来,具答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然①屋舍俨然.②然.而不胜者B. 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6.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处处志之B. 渔人甚异之C.林尽水源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二、语用能力提升7.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话应该如何修改?答:(2)第②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答:8.根据理解填空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练习试题(含答案)

9.桃花源记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便舍船()便要还家()男女穿着(....阡陌()落英绚丽()黄发垂髫()豁然爽朗(....2.以下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同样的一组是()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鸡犬相闻闻有这人....3.以下加点字古今意义发生了改变,请你解说古义。

(1) 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运输事业..(2) 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窘境(3) 不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4) 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菜肴、瓜果等) 新鲜美味..(5)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够..4.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 初极狭,才通人()..) )(3)后遂无津者()(4) 土地平,屋舍然 (....(5)及郡下,太守()(6) 便要家(..5.解以下句中的一多象。

(1)向所志()病()..(2)便舍船()屋舍然()..(3)遂迷,不复得路 ()遂与外人隔 ()..(4)志之()向所志()..(5)忘路之近()之,欣然往 ()..人甚异之()志之()..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象很广泛,在以下句子中上省略的成分。

(1) 山有小口, () 忧如如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3)() 人,乃大惊,所素来。

(4)() 具答之。

() 便要家,酒作食。

B ) )7.“然”常常作构的助成分,意思相当于代的“地”“⋯⋯的子”等,有也可不。

分解以下句中加点的含。

(1)豁然爽朗()(2) 屋舍然 ()....(3)黄垂髫,并怡然自 ()(4) 欣然往 ()....8.以下句子朗奏区分不正确的一是()A.复 / 行数十 / 步,豁然 / 爽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A.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

修改: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B.11月10日,“奋斗者”号到达万米深度,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科考和探索的能力。

修改:将“科考”和“探索”互换位置。

C.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许多西药制剂小。

修改:删去“由”和“组成的”。

D.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修改:将“每一位”删去。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你在昨天的饭里放什么了?”小茹皱眉问道,“我从昨天到现在肚子一直不舒服。

”B.客人来访时小娟正在打扫房子,客人说:“家母有你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真是好福气。

”C.小华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我应得的。

”D.小琴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饭菜,您尝尝。

”妈妈笑道:“能尝到你做的饭菜,真棒!”二、句子默写6.(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7.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测试卷带答案可直接打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测试卷带答案可直接打印

二、古诗文阅读(二)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0~13题。

(13分)【甲】见渔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节选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注释】 地著:即土著,指定居在一起。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具.答之 具: (2)无论..魏晋 无论: (3)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安: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2分) 夫 寒 之 于 衣 不 待 轻 暖 饥 之 于 食 不 待 甘 旨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13.【甲】【乙】两文中都写到百姓离家逃难,各自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结合两文简要说说怎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4分) (三)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17题。

(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④!(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注释】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

②蓬户瓮牖: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

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

④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满分:70分时间:40分钟)一、基础达标(36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1)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___,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3)《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宁静、安详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记》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9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8分)(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初极狭,才.通人(3)后遂无问津..者(4)及.郡下,诣太守(5)便要.还家(6)屋舍.俨然(7)寻.病终(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便舍.船屋舍.俨然B.复.前行不复.出焉C.寻.向所志寻.病终D.乃.大惊乃.不知有汉5.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行数十/步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忘/路之远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间隔( ) 语云( ) 诣太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欲穷其林穷:(4)仿佛若有光仿佛: (5)才通人才: (6)屋舍俨然俨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8)阡陌交通阡陌: (9)鸡犬相闻相闻:(10)悉如外人悉: (11)具答之具: (12)咸来问讯咸:(13)遂与外人间隔遂:间隔:(14)皆叹惋叹惋:(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6)此中人语云语:(17)便扶向路扶:向:(18)及郡下及: (19)诣太守诣: (20)欣然规往规: (21)后遂无问津者问津: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异: (2)复前行前:(3)欲穷其林穷: (4)处处志之志:6.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 ②屋舍俨然( )(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一一为具言所闻( )(3)寻①寻向所志( ) ②未果,寻病终( )(4)志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5)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 ②乃不知有汉( )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大诗人。

一名,字,世称。

他是中国第一位,有。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③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

10.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他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学完此文之后,八年级某班开展了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2)中国女军事专家姚云竹参加美国国际学术座谈会,在回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提问时说:“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国当敌人,我们将接受挑战,做一个‘称职’的敌人。

”从姚云竹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信息?(3)下面图中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是卢森堡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

请你对它加以介绍。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1.文章可以用五个情节加以概括,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忽逢桃花林→→进入桃花源→→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13.下面语句是对桃花林的景物描写,请问该语句有什么作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作者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他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拓展阅读:【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交通: (2)悉如外人悉:(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方: (4)自恨不如远甚也恨: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7.【甲】段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18.【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附【乙】文参考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

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

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答案桃花源记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间隔(jiàn) 语云(yù) 诣太守(y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3)欲穷其林穷:尽(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5)才通人才:仅仅,只(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8)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9)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0)悉如外人悉:全,都(11)具答之具:详细(12)咸来问讯咸:全,都(13)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4)皆叹惋叹惋:感叹(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6)此中人语云语:告诉(17)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18)及郡下及:到(19)诣太守诣:拜访(20)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1)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数目)不满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4)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6.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舍弃,放下)②屋舍俨然(居住的房子)(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3)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4)志①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名词,记号)(5)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外面)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别时)村里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9.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朝代)大诗人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他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学完此文之后,八年级某班开展了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攻打。

(2)中国女军事专家姚云竹参加美国国际学术座谈会,在回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提问时说:“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国当敌人,我们将接受挑战,做一个‘称职’的敌人。

”从姚云竹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信息?【示例】如果有人把我们当敌人,我们也一定会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

(意近即可)(3)下面图中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是卢森堡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

请你对它加以介绍。

【示例】它是联合国总部花园内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

它的构思与造型十分奇特,是一支枪管扭曲打结的手枪。

寓意为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1.文章可以用五个情节加以概括,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忽逢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13.下面语句是对桃花林的景物描写,请问该语句有什么作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