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开采课程设计—终结版

合集下载

开采课程设计

开采课程设计

开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熟悉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案例。

4.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运用XX学科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题。

6.能够运用XX学科的技巧进行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操作和练习,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案例:通过分析和解题,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案例。

4.实验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或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音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介绍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是煤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煤矿开采的机理和方法,掌握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煤矿开采技术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熟悉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煤矿开采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流程•掌握煤矿开采中的地质工程问题和采场设计问题•熟悉煤矿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煤矿开采基础本部分包括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讲解煤矿开采的主要方法和流程,以及与煤矿开采相关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第二部分:地质勘查和采场设计本部分将介绍地质工程勘查的方法、地质分析和评价,以及讲解采场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包括采场类型、煤柱宽度、煤层倾角、支护方式等内容。

第三部分:煤矿设备和工具本部分将介绍煤矿开采中常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采煤机、掘进机、支护材料等,以及讲解这些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第四部分:煤矿安全和环保本部分将介绍煤矿安全和环保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讲解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煤矿环保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第五部分:课程设计本部分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煤矿开采设计项目,由学生组成小组,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完整的煤矿开采项目设计和方案实施。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试、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项目评估。

具体评估标准见课程公告。

总结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是煤矿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煤矿开采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掌握煤矿开采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其开采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发展。

煤矿开采学课程是矿业工程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致力于深入研究煤矿开采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技术,为矿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矿工安全、促进煤炭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煤矿开采学作为一门专攻矿山煤炭开采的学科,其课程设置应以煤炭采矿及地下工程为主要研究内容,包含煤炭开采理论、采场布置、矿山机电设备及自动化控制与维护、煤矿安全等方面内容。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课程:1.煤炭开采基础2.煤炭采场性质及布局3.煤炭开采机械及设备4.煤炭开采地面设备与管理5.煤炭开采安全二、课程目标煤矿开采学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煤炭开采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煤炭开采的基本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深入了解煤炭开采中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技术,了解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熟练掌握煤炭运输、提升、下沉及储量的评估与计算等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掌握煤炭开采领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具备煤炭企业的经营策略、规划和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煤炭产业的挑战。

三、教学方法煤矿开采学的课程教学应以理论基础教学为主,重视实践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授煤矿开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煤炭矿井的类型、矿井的结构、煤层压力的分析及控制,煤层岩质分析和地质条件分析,煤矿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2.实践法实践教学主要基于场地实践和模拟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及模拟练习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采掘机的操作、采煤面运作的设备配置、运输与提升体系的运行等。

3.案例法讲解一些以往的煤矿事故案例,通过教授案例和实际经历的处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4.课堂互动通过问答、辩论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去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近年来,在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煤矿开采学作为矿山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涵盖了地质学、采矿工程学、机械工程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安全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本文将从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的目的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煤矿开采技能煤矿开采学是矿山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掌握煤炭开采技术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煤炭资源开采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煤炭的矿床特点、储量及开采条件等,培养学生的煤炭开采技能和煤炭资源管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煤矿开采涉及到众多的安全因素,学生必须在该课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认识到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和风险,并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安全防护。

这样既能够保证生产的安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这是现代经济社会中培养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煤矿开采学课程的内容煤矿开采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煤炭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矿床地质、采煤方法、支护技术、与瓦斯治理、矿井水文地质以及煤炭开采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

从不同角度全面性地展现了煤炭开采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并为学生提供了对煤炭开采过程的全面了解。

1.煤炭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种类、储量和质量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矿床地质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煤炭矿床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煤炭矿床的地质结构和性质。

3.采煤方法采煤方法是煤炭开采的基础和核心,这部分内容介绍了煤炭采矿的各种采煤方法,包括开拓采掏、水平开采、采空区采掘、长壁采掘等,使学生掌握各种煤炭采矿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加强学生对煤矿开采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煤矿开采业务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煤矿开采基础知识介绍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开采方法、采煤设备、通风与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煤矿安全管理介绍煤矿的危险性和安全管理,包括煤矿安全法规、安全检查、事故调查与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3. 煤矿开采技术介绍煤矿开采的工艺和技术,包括矿山地质、采煤工艺、掘进、支护和回采等方面的内容。

4. 煤矿经济管理介绍煤矿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煤炭工业发展概况、煤炭资源评价、煤矿生产计划和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操作、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程设计要求1. 选题要求课程设计选题既要考虑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也要符合课程大纲及课程教学要求,选题内容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性。

2. 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要注重实践教学,其中包括实验操作、现场考察和案例分析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3. 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完成课程设计后,学生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详细介绍设计内容、方法、结果和分析,并根据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和数据。

五、总结本课程设计是在煤矿开采学课程基础上,为了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而设计的。

从选题到教学方法和要求等方面设计科学、合理,对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矿课程设计结论

采矿课程设计结论

采矿课程设计结论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采矿方法、矿床的开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采矿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设计和规划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认识到采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的基本概念、采矿方法、矿床的开采和环境保护等。

1.采矿的基本概念:介绍采矿的定义、分类和基本过程。

2.采矿方法:讲解地下采矿和露天采矿的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3.矿床的开采:探讨矿床开采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4.环境保护:介绍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讲解采矿的基本概念、采矿方法和矿床开采等内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际案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采矿案例,了解采矿活动的实际情况。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或实验室实验,加深对采矿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的贡献等。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采矿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1采区概况及地质特点
采区概况
本采区为某矿第二水平第五采区,采区上部标高-150m,下部标高为-450m,其中三采区已采,七采区未采。

年产量为120万t/a
区内煤层埋藏稳固,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然发火期为6-12个月。

区内涌水较小,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好。

采区内有一层煤,煤层埋藏稳固,构造简单,属于厚煤层。

煤层无瓦斯突出,顶底板稳固。

煤岩爆炸指数为34%-70%。

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

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

煤层倾角约为21°,采区走向长为2180m,倾斜长度为830m。

运输大巷布置在-450水平,回风巷布置在-150水平。

采矿课程设计总结

采矿课程设计总结

采矿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评价方法,了解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矿产资源评价和开采设计,具备一定的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基本概念、矿产资源评价、开采方法、环境保护等方面。

具体来说,包括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评价方法,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采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矿床的开采和加工技术,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讨论法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法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多媒体资料用于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验设备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习题、研究报告等。

考试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每个章节安排相应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安排应合理、紧凑,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地点将选择教室或实验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开采》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班级:学号:目录前言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附表前言一、目的1、初步应用《矿井开采》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矿井开采》课程的理解。

2、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设计条件:井田境界:采区倾斜长度2800m;采区走向长度1060m;采区境界:采区倾斜长度700m;采区走向长度1060m;8号煤层:煤层厚0.55-2.60m,平均1.39m。

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地面标高+1210m~1480m;煤层埋藏稳定。

(柱状图中的84煤层)煤的容重γ=1.5t/m3。

煤质中硬偏软,坚固性系数f=1.0~2.5。

=200m3/h。

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4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矿井正常涌水量Q正30m3/h。

瓦斯相对涌出量q=12.5m3/d·t;煤尘有爆炸性,无自然发火倾向。

84号煤为低灰-高灰、特低硫-高硫贫煤,生产能力30万吨三、课程设计内容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区储量与服务年限1、采区生产能力选定为30万t/a2、采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1) 采区的工业储量Z g=H×L×m× γ ………………………………………(公式1-1)式中:Z g---- 采区工业储量,万t;H---- 采区倾斜长度,700m;L---- 采区走向长度,1060m;γ---- 煤的容重,1.50t/m3;m---- 煤层煤的厚度,为1.39米;Z g=700×1060×1.39×1.50=154.7万t(2) 设计可采储量Z K=(Z g-p)×C ……………………………………………………(公式1-2)式中:Z K---- 设计可采储量, 万t;Z g---- 工业储量,万t;p---- 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C----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可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

本设计条件下取80%。

P=30×2×1060×1.39×1.50+15×2×(700-30×2)×1.39×1.50=13.53万tP---- 上下两端永久煤柱损失量,左右两边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Z K=( Z g-p)×C=(154.7-13.53)×0.8=112.94万t(3)采区服务年限T= Z K/A×K …………………………………………………………(公式1-3)式中:T---- 采区服务年限,a;A---- 采区生产能力,30万t;Z K---- 设计可采储量,112.94万t;K----储量备用系数,取1.4。

T= Z K/A×K=112.94万t/(30万t ×1.4)=2.7a(4)、验算采区采出率1、对于84煤层:C=(Z g-p)/Z g-----(公式1-4)式中:C-----采区采出率,% ;Z g---- 84煤层的工业储量,万t ;p ---- 84煤层的永久煤柱损失,万t ;C=(Z g-p)/Z g=91.%> 80%满足要求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1、确定工作面长度单一长壁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应主要考虑地址条件、工作面通风能力、设备条件等三个因素的影响。

瓦斯相对涌出量q=12.5m3/d·t,为高瓦斯矿井。

在高瓦斯矿井,工作面的通风能力则是限制工作面长度的重要因素,通风能力所允许的工作面长度可用一下公式计算:Lm=60vMSC f/q b BPNLm——————依据工作面通风能力确定的工作面最大长度V工作面允许的最大风速,4m/sS工作面最小控顶距,m;B=3*0.8=2.4m工作面采高,m;取2.7风流收缩系数,取0.9-0.95;CfB循环进度,m;取0.6P煤层生产率,即单位工作面出煤量,P=m Cγ,t/m2;P=2*0.91*1.5=2.73γ煤的视密度,1.5C工作面回采率,取0.91N昼夜循环数,即每日割煤刀数(2)根据技术分析和目前我国煤矿生产经验,普采面采高一般不超过2.5m,采高1.3~2.5m时,L=120~180m,因为该煤层为稳定,且大部分可采煤层,所以取L=150m2、确定采区内区段数目回采工作面是沿倾斜方向布置,沿走向推进,采用走向长壁法开采。

工作面数目:N=(L-S0)/(l+l0) ……………………………………(公式1-4)式中:L ----- 煤层倾斜方向长度(m);S0---- 采区边界煤柱宽度(m);l ----- 工作面长度(m);l0---- 回采巷道宽度,因采用普采,故l0取3(m)。

N=(700-30×2)/(150+6) =4.1,取4.3、工作面生产能力Q r = A/T×1.1 ………………………………………………………(公式1-5)式中:A----采区生产能力,30万t/a ;Q r ----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 ;T----每年正常工作日,330天。

故:Q r= A/T×1.1 =300000t/330×1.1 =1000t4、确定采区内同采工作面数及工作面接替顺序生产能力为30万t/a,且工作面生产能力为1000t。

目前开采准备系统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生产集中化,采用提高工作面单产,以一个工作面产量保证采区产量,所以定为采区内一个工作面生产。

区段1001002区段2001002区段3001002区段4001002图1工作面接替顺序图84煤层:区段1(001-002)→区段2(001-002)→区段3(001-002)→区段4(001-002)(说明:以上箭头表示方向为工作面推进顺序。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1、完善开拓巷道为了减少煤柱损失提高采出率,利于灭灾并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所给地质条件及采矿工程设计规划,把为该采区服务的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均布置在84煤层底板下方25m的稳定岩层中,两巷水平间距相距961.26m 。

2.确定巷道布置系统及采区布置方案分析比较首先确定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由于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条件好,矿井=200m3/h。

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430m3/h。

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正常涌水量Q正=430m3/h。

瓦斯相对涌出量q=12.5m3/d·t,因此需要设专用回风巷。

同时为减少煤柱损失,提高采出率,降低巷道维护费用,采用沿空掘巷的方式。

因此采用工作面布置图1所示工作面接替顺序,就能弥补沿空掘巷时工作面接替复杂的缺点。

确定采区巷道布置系统,采区内有1层煤,在该层内布置4个区段,根据相关情况初步制定以下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方案一:两岩一煤上山在距84煤层底板15m处岩石中布置两条岩石上山,一条为运输上山,另一条为轨道上山,两上山层位有一定差距,使其分别联结两翼的区段;平巷不交叉。

通风路线:新风从阶段运输大巷→采区主石门→采区下部车场→轨道上山→中部甩车场→区段轨道集中平巷→区段联络巷道→区段运输平巷→工作面→区段回风平巷→回风石门→阶段回风大巷。

该方案的特点是:岩石工程量大,掘进费用高,联络石门长,但维护条件好,维护费用低,有利于通风,运输能力大。

方案二:两煤一岩上山在距84煤层底板15m处岩石中布置一条岩石运输上山,在84煤层中布置另一条轨道上山。

通风路线:新风从阶段运输大巷→采区主石门→采区下部车场→轨道上山→中部甩车场→区段轨道集中平巷→区段联络巷道→区段运输平巷→工作面→区段回风平巷→回风石门→阶段回风大巷。

该方案的特点是:节省了一条岩石上山,相对减少了岩石工程量,但轨道上山不易维护,维护费用高,需要保护煤柱。

经济技术比较:(专用回风巷布置在煤层中,以降低造价,增大瓦斯排放量;且联络巷在两条岩巷与一煤一岩经济技术相差不大,所以只轨道上山进行比较即可)方案一:岩石工程量达,掘进费用高,但维护条件好,维护费用低,有利于通风,运输能力大方案二:节省了一条岩石上山,相对减少了岩石工程量,但轨道上山不易维护,维护费用高,需要保护煤柱。

由此可见,两煤一岩上山不但节省了费用,而且具有超前探煤作用。

随着我国巷道锚喷技术的提高对煤巷的维护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84煤层顶地板效果比较好,易于维护,所以采用两煤一岩上山采区联合布置方式。

巷道布置情况见巷道布置图、采区巷道平面图、剖面图。

3.确定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工作面推进终点位置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后退式沿空留巷掘进方式。

分析:先掘出区段运输巷到采区边界,工作面后退式回采,回采后在沿空留出平巷作为下区段回风巷。

这种方式可克服前进式回采时前方煤层赋存情况不明和留巷影响工作面端头采煤等缺点,但要增加平巷的掘进量。

且目前我国采用后退式沿空留巷掘进方式的比较多,为了减少沿空留巷的维护时间,再回采顺序上要求上区段回采结束后立即转入下区段回采。

说明:在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内,工作面布置和推进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区设计产量及安全为准。

工作面推进到距回风大巷30米处的位置,即为避开采掘超前影响所留设的30m护巷。

附采区巷道及设备布置平面、剖面图(比例1∶1000或1∶2000)。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1、84煤层为对象设置采煤工艺。

由于84煤层厚度为1.39m,属于薄煤层,煤质中硬偏软,坚固性系数f=1.0~2.5m,故可用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一次采全高,工作面“三八”制作业形式,即两班采煤,一班准备。

工作面回采工艺流程为:采煤机向上割煤、移架→采煤机向下装煤→推移刮板输送机→斜切进刀→推移刮板输送机。

2、工作面的设备选用国产设备。

3、采煤与装煤(1)落煤方式与采煤机的选择采用普通机械化采煤,双滚筒采煤机直接落煤和装煤。

依据采区的设计生产能力确定工作面每天的推进度为:Lo= Q r/γm l=3.19mLo=工作面每天的推进度;γ---- 煤的容重,1.50t/m3;m---- 煤层煤的厚度,为1.39m;l ----- 工作面长度,m;Q r----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 ;所选采煤机的滚筒截深为900mm,每天正规循环推进四刀,每个循环0.9m,可满足每天至少推进3.19m的要求。

根据煤层的实际情况,查询《采矿工程设计手册》,选用型号为EL600。

(2)进刀方式:为了合理利用工作时间,提高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