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清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班社会教案《清明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教案《清明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教案《清明节话清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寒食节”,后来逐渐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2.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1.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坟墓,献上花束、纸钱等供品,感恩祭拜祖先。

2.踏青游玩:清明节也是最早的春游时节,人们会外出踏青,欣赏春景、野餐、放风筝等。

3.插柳柳拍马:民间有一种风俗叫“插柳柳拍马”,人们会将柳枝插在帽子上或者用柳枝轻轻拍打身体,以驱走疾病和恶灵。

三、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五张照片猜猜清明节活动步骤:1.展示五张与清明节相关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照片,猜测照片中的人物和活动。

3.学生猜测的答案写在白板上。

4.教师逐一揭示照片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探讨照片中的人物和活动与清明节的关系。

2. 学习活动:制作清明节卡片活动步骤:1.教师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并将学生分成小组。

2.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彩纸和工具,让学生自由发挥,制作与清明节相关的卡片。

3.学生在卡片上可以画出清明节的场景,或者写下对祖先的祝福语。

4.小组完成后,让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

3. 拓展活动:清明节诗歌朗诵活动步骤:1.教师给学生分发清明节的诗歌,让学生先阅读,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练,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提高朗诵的质量。

4.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进行清明节诗歌的朗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明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主动参与,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一、课程概述本节社会公开课的主题为《清明时节话清明》,旨在通过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社会意识,促进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掌握清明节的相关习俗,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意识,促进他们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1.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

2.清明节的习俗及其寓意。

四、教学准备1.课程教案及讲义。

2.课件及投影仪。

3.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感受清明节的氛围,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导入扩展(10分钟)•让学生回答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步骤三: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讲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

步骤四:习俗介绍(20分钟)•通过图片或小视频,介绍清明节的各种习俗,如祭祀、扫墓、踏青等。

并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些习俗的寓意和重要性。

步骤五:听课文《清明时节话清明》(15分钟)•播放《清明时节话清明》的录音,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绪。

步骤六:课文分析(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就课文的主题、情感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七:课堂活动(15分钟)•设计清明节相关的小活动,如手工制作清明节的祭品、写下自己对祖先的思念之情等,加深学生对清明节的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对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课堂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知识讲解环节,学生容易出现分神现象,下次课可以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大班社会清明时节话清明教案

大班社会清明时节话清明教案

大班社会清明时节话清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2.掌握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与活动;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历史感。

二、教学准备1.课件:清明节的图片和相关资料;2.显示设备:电子白板或投影仪;3.课件素材: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介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呈现清明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

教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节日的图片呢?有没有人知道是什么节日?学生:清明节!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清明节。

2. 授课(30分钟)使用课件呈现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的历史背景。

教师: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它最早源自于古代先民祭祀祖先和扫墓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意义是怀念和纪念先人,同时也是关注环境和生态的节日。

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

同时,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尊重先人的重要性。

3. 探究(4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教师:同学们,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和活动呢?学生:踏青、插柳、放风筝等等。

教师:非常棒!除了这些,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清明时节话清明。

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就是互相交流、宣传清明节的意义。

教师:很好,同学们真聪明!清明时节话清明,就是在清明节期间,人们通过互相交流,宣传清明节的意义和重要性,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清明时节话清明的具体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分享相关的故事和传统习俗。

4. 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简洁明了的总结,回顾清明节的起源、意义和传统习俗。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还了解了传统习俗和活动。

清明节不仅是祭祖扫墓的节日,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机会。

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关注环境保护,尊重先人,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描述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感受。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一、前言本文档为大班社会公开课的教案,重点讲解《清明时节话清明》的相关内容。

通过本次课的讲解,学生们将了解到清明节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材概述1. 书名《清明时节话清明》2. 作者辛弃疾3. 内容本篇文章是一篇诗歌,主要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描述了清明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思考,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

2.了解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和相关习俗。

3.感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培养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和感情。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1.导入(10分钟)通过画面或音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了解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2.教学主体(40分钟)•第一部分:诗歌朗诵(10分钟)老师先朗诵整首《清明时节话清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韵律韵感、意象、意思和情感。

然后请学生跟读此诗,并要求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感情,简述自己的理解。

•第二部分:讲解清明节的来龙去脉(10分钟)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进一步讲解并概括清明节的起源、历史、意义和相关文化遗产。

•第三部分:清明祭祖(10分钟)以清明祭祖为例,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并结合图例、实物等教具进行生动讲解。

•第四部分: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清明节的意义、庆祝方式、文化遗产和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进行资料交流和分享。

3.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容,以及清明节的现代意义。

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五、教学方法本次课程主要采用朗读、讲解、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化传承进行探究和思考。

大班语言教案:清明节话清明

大班语言教案:清明节话清明

大班语言教案:清明节话清明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认识清明节的符号和习俗。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

教学准备1.PPT:“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的符号”、“清明节的习俗”等相关内容。

2.课件配图。

3.装备:黑板、白板笔、挂图、书籍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挂开头的PPT,要求学生肃静。

2.老师出示一个问卷,需要学生在手里把自己的家庭是否有过清明节的经历打卡,并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

正文(30分钟)1. 清明节的来历(10分钟)1.老师用PPT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从殷商周代的青凉节、龙船祭等方面入手提到其由来,从而使学生理解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形态之一。

(PPT上可以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及历史背景的图片,加以诠释)2.由于清明节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它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清明节的符号(10分钟)1.老师继续应用PPT,讲解清明节的主要符号,设计带有图像的讲解模式帮助学生理解。

2.老师可以特别提一下青松、青竹、对联、花圈、糕点、豆腐花等符号。

3. 清明节的习俗(10分钟)1.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如禁火、扫墓、踏青、祭祀等,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如清明节的糕点和踏青等)。

2.向学生解释这些习俗的内涵,以及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

(比如为什么要扫墓,为什么要祭祀祖先)小结(5分钟)1.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清明节的历史起源和内涵是什么?”2.指导学生紧密联系自身,帮助学生体验与了解清明节传说及其深层意义。

3.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意义。

教学总结本次课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历史背景、常见符号和习俗,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同伴分享,布置家庭作业,鼓励学生把教学理论知识与生活暴露结合起来,切实让学生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核,树立中华文化传承理念。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2. 学会尊重和怀念逝去的亲人,培养幼儿的感恩情怀。

3. 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基本知识:清明节的来历、时间、习俗等。

2.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怀念亲人、祭祀祖先、扫墓等。

3. 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踏青、放风筝、做清明团等。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清明节的图片、视频等。

2. 清明节活动材料:如风筝、清明团等。

3. 清明祭祖道具:如香、纸钱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讲解:讲解清明节的基本知识,如时间、习俗等。

3. 讨论:组织幼儿讨论清明节的含义,如怀念亲人、祭祀祖先等。

4. 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清明节相关活动,如放风筝、做清明团等。

5.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清明节的意义,培养幼儿的感恩情怀。

五、教学评价1. 幼儿能简单描述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幼儿能参与清明节相关活动,如放风筝、做清明团等。

3. 幼儿能表达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故事分享《清明节的由来》目的: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

过程:教师讲述清明节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清明节的重要性。

2. 活动二:手工制作清明团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过程:教师指导幼儿制作清明团,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活动三:清明祭祖仪式目的:让幼儿体验祭祀文化,学会尊重祖先。

过程:模拟祭祖仪式,幼儿学习敬香、献纸钱等仪式。

七、教学策略1. 故事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小组讨论:鼓励幼儿在小组内分享对清明节的认识,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增强实践能力。

八、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记录幼儿在清明节期间的家庭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话清明》教学设计

《话清明》教学设计

《话清明》教学设计第一篇:《话清明》教学设计《话清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清明节与其他节日在气氛上的不同。

2.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3.知道如何扫墓以及扫墓时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

教育学生缅怀先祖与先烈,知道扫墓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体验感受清明的气氛,懂得怀念先祖与革命烈士,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情分析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员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对上述学情,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情感激发为重点,使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教学准备视频、PPT、小白花活动一感受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一、清明节的又来1、谈话引入:春姑娘给我们带来很多好玩的游戏,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你们想知道吗?2、观看视频,看谁获得的信息最多。

(1)今天要学习的是什么节日?(2)什么时候过清明?(4月5日左右)3、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清明节的由来给大家分享吗?生(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还有关于清明的一些谚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师:是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3)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4)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

师:今年的清明节在哪一天呢?在4月5日。

(5)清明本来不是一个节日。

是一个节气。

渐渐的,成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二、清明节习俗1、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活动,清明节作为一个特殊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呢?生(1)踏青:又叫春游。

师: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2)植树:清明前后种树,小树容易成活,植树可以绿化我们的家园。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及《清明时节话清明》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活动目标:让幼儿对清明节有基本的了解,激发幼儿对清明节的兴趣。

1.2 活动准备:清明节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1.3 活动过程:1.3.1 教师向幼儿介绍清明节的概念,引导幼儿观察清明节的相关图片,让幼儿对清明节有初步的认识。

1.3.2 播放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视频,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等。

1.3.3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清明节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幼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4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了解家人对清明节的看法和习俗。

第二章:清明节的传统习俗2.1 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2 活动准备:清明节习俗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3 活动过程:2.3.1 教师向幼儿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2.3.2 播放清明节习俗的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清明节的各种习俗。

2.3.3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清明节习俗的看法,引导幼儿参与实践体验。

2.4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清明节习俗的实践,如扫墓、踏青等,并分享实践体验。

第三章:清明节的故事3.1 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故事背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3.2 活动准备:清明节故事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3 活动过程:3.3.1 教师向幼儿讲述清明节的故事,如“寒食禁火、清明灭火”等。

3.3.2 播放清明节故事的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3.3.3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

3.4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故事,鼓励幼儿自己创作清明节的故事。

第四章:清明节的手工活动4.1 活动目标:让幼儿通过手工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2 活动准备:手工材料、清明节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4.3 活动过程:4.3.1 教师向幼儿展示清明节相关的手工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聆听李玉刚演唱的《清明上河图》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导入课题
2、简介清明,引入农谚。

二、了解清明的来历
1、介绍清明节的来源
2、介绍寒食节与介子推
三、赏析杜牧的《清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四、清明的习俗
1、了解活动习俗:清明扫墓、放风筝、踏青、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适时引入资料。

清明扫墓:“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就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插柳:妇女和小孩们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穡” 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认为清明是鬼节,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必须插柳戴柳。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祛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2)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
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宋词张先的《木兰花》,了解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
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2、了解饮食习俗
(1)吃青团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2)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

(3)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最为丰满、
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4)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3、小结: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这个节
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
非常特别的节日。

五、总结:
在我们终成土灰的时候,我们的后辈会以何种方式来纪念我们。

说到底,无论是传统祭祀还是网络祭祀,都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一种追念,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为先人也是为我们自己
六、体验清明节,抒写清明节
作文指导:做清明果
重点写清楚制作过程,穿插相关习俗资料。

一、简单写家乡清明节的习俗
二、重点写做清明果的过程炒粉:火候,水分,翻炒技巧动作揉粉:力
度、难度、程度
包馅:材料及制作方法,口味,包馅要领
打果:模具图案意义(可引用资料),打果要领,感受蒸煮:火候,时间,成色
品尝:闻香、观色、品味,心情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食节,旧俗要禁火三天, 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
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
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按风俗,这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传蜡烛:寒食禁火,但权贵王侯可得到皇帝特赐的蜡烛。

于是,傍晚时分,皇宫中传出御赐的蜡烛,一缕缕轻烟飘散到贵族家中。

【寒食夜】韩偓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这首诗写寒食夜庭院的景色:春风吹拂,天气微寒,杏花已谢,桃花盛开。

夜深时节,庭院无人,秋千架的绳索斜挂,蒙蒙细雨中,楼阁隐约可见。

【清明】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上河图介绍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 厘米,长528.7 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 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南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对于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华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 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落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